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四十二)中山路 南段

2021-02-15 胡拍


中山路有著長長的歷史、深厚的人文和幾代人溫暖的回憶。一直以來想做中山路的專輯,但在製作時卻始終找不到感覺。曾經的記憶,隨著老街一次次的改造,已然碎片、模糊與淡忘。與老人們聊起中山路的過往,他們都很興奮,哪裡哪裡我知道,在哪兒有個什麼店.然而當看到現如今的照片時,回憶似乎瞬間被割裂,眼中滿是陌生與迷茫。

可我還是要記錄下現在的中山路,再把能找到的老照片一起呈現出來,讓我們一起來追憶曾經和老街緊密相連的似水年華。

根據《膠澳發展備忘錄》的記載,中山路修建於德國租借初期,最早分為南北兩段,位於歐洲人居住區的南段修築於1898-1899年,採用了1757年統一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Kaiser Friedrich)的名字來命名此路。而位於大鮑島、修築於1901年的北段,則被命名為山東街(Schantung Strasse)。不過居住於此的中國居民,一般俗稱其為「大馬路」。

日據青島後,路南段被改名為「靜岡町」,北端則為「山東町」。中國回收青島主權後,這兩條名稱不同的道路,被合併統稱「山東路」。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接收專員公署月是年5月22日籤署命令將山東路改為中山路。


【老照片】當年曲阜路口以南的風景,照片右側與現狀變化很大,在1993年和2004年的兩次大的改造中這一段老建築全部拆除,由南到北分別建了商檢大樓、發達商廈、從未啟用的停車樓和百盛,這一段中山路已失去了當年風採。照片中的景觀已永遠消失了。


中山路壹號青島俱樂部1910年5月興建,由德國建築師庫爾特·羅克格設計,次年10月竣工,是德佔時期德國在青島修建的第一個俱樂部,是德國上層人士的社交場所,主要為德國軍政官員服務。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作會員制的國際俱樂部(亦稱青島總會)。隨著會員增加,1926年對原建築擴建。

【老照片】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外上流人士匯聚的國際俱樂部為青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形形色色的政客、名流紛至沓來,使這裡儼然成為青島這個國際化城市的縮影。1935年,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在此宴請了來訪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而為了拍攝《劫後桃花》,劇作家洪深還在這裡宴請過影后蝴蝶,類似的故事還有影星李麗華來此而引發交通擁堵。1938年日佔領青島期間,國際俱樂部被搬到了迎賓館,中山路一號則再次被賦予了軍事使命,被日軍徵用為海軍司令部。抗戰勝利後,這裡成為美海軍陸戰隊第六師司令謝勃爾的住宅,並被美國紅十字會俱樂部借用。1946年7月,這裡終於再次被交還國際俱樂部。

1949年後俱樂部停辦,它的名頭換成了「中蘇友好協會」。當時這裡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中蘇友誼,在樓裡辦講座、搞展覽、放蘇聯電影。而這段時間裡,除了蘇聯學者來此參加舞會外,茅盾等人也在這裡舉辦過文藝講座。然而場面更大的莫過於1953年,青島市12萬市民參加的「史達林逝世追悼大會」。

中蘇交惡後,這裡又變成了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的辦公室。對許多老青島來說,在那裡看電影的記憶至今也是一段愉快的享受。2009年,辦公單位遷出,如今的中山路一號,已經成為一座美食餐廳。

中山路廣西路路口。

發達商廈門前的斯諾夫婦與聖代冰淇凌雕塑。1937年9月,在中國採訪的美國人斯諾夫婦從延安假道青島赴滬。威爾斯夫人的《續西行漫記》中說,當時他們在中山路32號吉美餐廳吃到了一桶爽口的聖代冰激凌,這成了他們對青島的永久記憶。

 中山路17號始建於1897年,斜坡紅瓦頂,清水紅磚牆壘砌,造型以德國古典復興樣式為主,又融合了折中主義風格,形成了華麗的立面形象。資料顯示,這裡德佔時期是私人宅第,後來陸續做過報社辦公樓和礦泉水廠,到1914年改為膠州旅館。因位於繁華的中山路南端,離海很近,設施良好,當年生意一直不錯。在熱播電視劇《青島往事》中,中山路17號曾多次出鏡。

1945年初,日本在盟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日本在青島建了大批的碉堡,其中該樓的一樓建有一碉堡,抗戰勝利後,這個鋼筋混凝土碉堡十分堅固難以拆除,至今一直保留著,是這棟建築的一個秘密。如今這棟老樓一層經營小吃,二層以上是小旅館,除了住宿客,會走到裡面的人非常少。



【老照片】



中山路25號奧古斯特·梅爾商業綜合樓舊址該商業綜合樓建於1905年,當初是伊爾提斯山礦泉水廠的辦公樓,現在是一樓是商場,二層以上是民居。

【老照片】照片拍攝的是 20世紀初的中山路南段,從老照片山看,當時中山路湖南路西南面(也就是現在的發達商廈的位置)還是一片空地,照片右側有高大山牆的建築就是後期的文物商店,老建築於2003年拆除,新建了一棟停車樓,一直未未投入使用。1990年代拆除了湖南路口的建築,新建了一棟建築,現在為一家醫院。

百盛商廈,建於1998年。其原址上是青島一家著名的免稅店和一家漂亮的30年代建造的老郵局。這棟54的建築絕對是中山路上的巨無霸,它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中山路上老舊的商業模式。然而其高度體量巨大,幾乎老城區的每條街道都能看見它,不僅破壞了中山路海濱優美的天際線,還對老城區產生了嚴重的壓迫感。對於周邊的整體環境來說,此建築稱得上是該區域城市建設的最大敗筆。

【老照片】上世紀30、40年代初湖北路路口的照片,這張老照片左側的建築物已經非常清晰了,帶有山牆的建築物是豪普特印刷出版社,後期成為文物商店、谷香村飯店,2004年拆除。再向北左側的建築就是著名的中山路郵局,1993年拆除。


發達商廈,32層的大廈僅用了8個月就竣工。1996年12月31日開業,2005年9月關門。其北側的停車樓建成之後從未使用,社會財富與資源的極大浪費。

水師飯店 Tsingtau Kiautchon Seemannshaus 舊址,今湖北路17號,中山路與湖北路交口處的東北角(原斐迭裡街與依列女街口)。1901年5月開始建造,次年完成,可能是中山路上最早的一座非軍事建築。屬德國新文藝復興式風格。內設有面積約300平方米的演藝大廳,是西方戲劇和交響樂登陸青島的前沿陣地之一,自1907年開始向社會公開售票放映電影,是中國最早的電影院。


【老照片】1898年,身為巡洋艦隊司令的普魯士王子亨利來青島視察,發現駐殖民地的警衛部隊與艦隊的下級軍官和軍士紛紛抱怨這裡太荒涼太冷清,連個喝酒和打彈子球的地方都沒有,於是當即下令撥專款建設一座功能齊全的俱樂部,以滿足駐地德國士兵的休閒和娛樂。


在當時青島的飯店、旅館建築中,水師飯店建造年代和建築規模僅次於威廉帝岸上的亨利王子飯店(今太平路29號,原有建築除旅館部外均已拆除)。可能考慮了使船隻易於到達的因素,建築的選址緊靠臨時的棧橋碼頭,但隨著大港碼頭的啟用和城市的發展,其周邊地區被重新規劃為歐洲商業區中心。由於其塔樓部分已經超出了《建築監督警察條例》中對於商業街道兩旁建築限高的規定,成為繁華的商業街道上一處極為引人注目的景觀。

該建築在青島德佔時期最後的用途是一間戰時臨時醫院,1914年日本佔領青島,次年即作為日本俱樂部使用。由於建築最初與街道的距離較遠,期間加建了靠近中山路的局部。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青島時期為美國海軍俱樂部,1949年後,相繼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青島市委辦公樓、青島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使用。現在除塔樓頂經過改建外,樓體基本保存完好。

中山路51號,亞當斯大廈。位於中山路曲阜路口的東南角。20世紀30年代建成的,它是青島第一座六層樓,也是青島第一座寫字樓,由當時青島美國商會會長亞當斯建造。大廈建成後,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萬國體育會及幾家洋行公司使用多年。

1949年組建「中國百貨公司青島分公司及其第一門市部商場」,1967年改稱「青島百貨商店」,1988年始用「青島第一百貨商店」,是當時青島最大的綜合性百貨商店。

【老照片】在一百北側是老青島最大最好的西餐店是青島咖啡飯店。


【老照片】青島飯店舊址。位於中山路53號(曲阜路口),1932年由希臘人開辦,聘請華人王秀臣為經理。後該希臘人回國,原店由王秀臣、魯壽山二人盤兌繼續經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65年改稱青島飯店 。進入改革開放初期,該店幾經擴建,已發展為由西樓(五層)、東樓(九層)及後樓(五層)三部分組成,是一個飯店 、旅館兼營的綜合性飲食服務企業。1995年,飯店改造成為一家國際三星級涉外賓館;2004年3月15日下午14時18分,作為中山路改造拆遷的重點區域,青島飯店被爆破拆除。

【老照片】右側由南向北依次為一百、青島飯店和紅星電影院。看到這張老照片就不得不提承載多少老青島人回憶的的紅星電影院。紅星電影院位於中山路61號,是青島市最大的電影院,建於1921年,原名中西大戲院,又稱過中國大舞臺電影院、福祿壽大戲院、福祿壽電影院、新聞電影院。1966年改名為為紅星電影院,有座席1070個(樓上390個、樓下680個),放映設備齊全,有放映座機兩臺,能放映包括立體電影內的內的各種規格影片。2003年拆掉。


20世紀30年代中山路的金融類建築紛紛出現。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後,國家銀行進駐,使中山路形成一條新的商業金融街道,1932年,青島市政府將坐落在中山路上的第四公園的土地出售,金融界競相搶購,幾年內在此處建造數座金融建築,其設計者多為海外留學歸來的中國建築設計師,此地成為他們展現設計才華的舞臺。這些建築現今多數存留基本完好,風格多為折衷主義。

中國銀行青島分行位於中山路62號。1932年10月開工,1934年1月竣工,建築師陸謙受、吳景奇設計。佔地面積1557.34平方米,建築面積4449.70平方米,建築為磚石結構,外貼砌花崗巖,平面接近方形,中部大廳高約18米,頂部為玻璃穹頂,採光極佳。建築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主入口位於中軸線上,入口經小過廳即進入二層大營業廳,頂部採光。大廳四周為辦公室,用圍廊與大廳分隔。營業廳內為三面白大理石櫃檯,中央設休息坐凳。一層地面砌鋪漢白玉,立面花崗巖貼面大塊分割,乾淨簡潔,比例得當。現為中國工商銀行青島分行。

山左銀行舊址位於中山路66號,建於1934年,由建築師劉詮法設計。山左銀行是1922年由青島紳商傅炳昭等人發起創立,9月22日正式開業,行址在膠州路。總經理傅炳昭,協理劉鳴卿,延聘紀經函為經理。實收資本雖僅40萬元,且在日人佔領之下,但所辦存放匯兌倉庫等業務,頗得地方紳商信任。1923年呈準北京政府註冊,並在濟南、大連等地設分行。

1930年按新公司法修改章程,變更資本總額為50萬元,如數收足,重新在南京政府實業部、財政部登記。1934年遷入中山路新建營業大樓。「七七事變」後,存款大為減少,業務陷於停頓,行屋被大阜銀行佔用,強令作價40萬元入股。1946年9月5日復業,增資為5000萬元,業務比較清淡。青島解放後一度復業,1950年5月因無法維持而停業。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青島分行位於中山路68號,建於1934年。佔地面積 733.33平方米,建築面積2347.21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師蘇夏軒設計,公和興營造廠承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平屋頂。花崗巖大方石砌基,方塊形花崗石貼牆面。入口處東向,花崗石嵌門窗套,立面中軸線式布局,採用虛實手法處理窗與牆面的變化。長方形木窗,層間外牆窗下有突出條形刻線裝飾,頂部中間隆起折角式山牆,刻有浮雕圖案。室內一層大廳高6米,二層以上房間內設地板,天花板有線飾,建築簡潔典雅。

大陸銀行青島分行舊址位於中山路70號,建於1934年。佔地面積733.33平方米,建築面積1582.72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師羅邦傑設計,新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平面呈L形,座落在中山路、肥城路拐角處。地上四層,地下一層。花崗巖方石砌基和貼牆面,平屋頂形式。主入口位於拐角處,中軸線布局,一層券形大門,墨色花崗石嵌門套,一、二層間外牆有腰帶形飾線條,採用凹凸手法處理臨街窗和牆石。簷口簡單線條,入口處頂部略隆起山牆飾以簡單刻花圖案。房間高大明亮,地板地,木製護牆板。建築造型簡潔典雅。

大陸銀行於1919年4月在天津成立,為商業儲蓄銀行。1923年10月1日青島支行在天津路開業,隸屬山東分行。1925年6月16日對外改稱辦事處。1927年5月9日停業。1928年10月又以支行名義復業,行址先在即墨路42號,後遷至河南路16號。1931年4月改為分行,管轄濟南支行。1934年9月25日遷入中山路、肥城路拐角自建房。該行除經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外,還設儲蓄部辦理儲蓄,設貨棧部辦理存貨,同時還承辦保管箱出租業務。1952年12月加入公私合營銀行青島分行。

【老照片】這張老照片拍攝的是肥城路中山路路口。照片左側是一公園綠地,第一棟樓是西姆森商業公寓,以後成為青島商會辦公樓。第二棟紅色的二層樓是一寫真館,以後成為外貿的一辦公樓,現在為商場。

海恩商業大樓 (Henn haus) ,建於1900年。今中山路、肥城路口,原弗裡德裡希街、不萊梅路口。工程師約瑟夫·海恩(Josef Henn)所建,竣工日期不晚於1901年。1904年時,該樓內除了有亨寶海運公司外,膠州地方法庭的辦公室亦設於此。德國亨寶船行即漢堡輪船公司,亦稱漢美輪船公司。1901年3月25日,該公司開闢歐洲至青島航線,為青島第一條遠洋航線。30年代以後被用作飯店、歌廳和旅館。而青島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被用作青島食品店的那個時期。此建築1999年拆除,仿老建築重建,現在是一家旅舍。

右側建築原址上曾是西姆森公寓,建於1902-1908年左右,曾是帶有一個類似俄國東正教風格塔樓的建築,一度被認為是希臘裔猶太人比尼斯開辦的夏日旅館,但據馬維立先生考證,此建築應為當時青島最大的私營建築商德國人阿爾弗雷德·希姆森(Alfred Siemssen)所建造和擁有,名稱也應為希姆森公司的出租公寓。

【老照片】



中山路72號,青島商會舊址,該樓建於1921年,原是希姆森建築公司的商業綜合樓,用於對外出租,1922年青島商會遷入該樓,解放後成為青島工商聯辦公樓,這個樓是青島唯一一座擁有三個塔樓的德式建築,此樓缺乏維護。

該建築佔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餘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有閣樓。花崗巖蘑菇石砌基,拉毛牆面,折坡屋頂。中軸線式布局,正門東向,兩側有翼門,花崗石砌門套,上有山花雕飾,簷口作平面處理,左右各有一尖頂式堡樓,上復綠色銅皮。屋面有氣窗。西面有露木敞廊涼臺。室內有木扶梯,房間高大寬敞,內設地板。一、二層內過道長廊中分房間。建築格調清新典雅,頗具特色。


青島商會的前身是青島商務公局,始成立於1902年,位於天后宮。1910年,經膠澳總督批准,轉呈清政府農工商部備案,發給「關防」,正式成立青島華商商務總會。1916年,青島華商商務總會改組為青島總商會,在會商號180個。日佔青島時期,在中山路72號重新組建青島市商務會,採用董事制。1940年,在會商號已達2840個。抗戰後,1946 年4月青島市商會成立。內設秘書室及總務、商工、調查3個科,計有公會會員75個,所屬商業同業公會會員63個。


交通銀行青島分行舊址位於中山路93號,羅馬式建築。建於1929年。由中國第一位留美歸國的建築師莊俊設計。是一座典型的"柱式"羅馬建築,建築佔地1371平方米,為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層樓。總建築面積3814.76平方米,門前有4根高約11米的鋼筋混凝土科林新廓柱。主入口位於柱廊的中軸線上,牆身均用花崗石貼面,底層營業大廳近150平方米,其地面、護壁樓梯、方柱等均用琢磨精巧的大理石鑲鋪,一樓為寬敞的營業大廳,地下室則是鋼筋混凝土澆注的金庫。

交通銀行是舊中國四大銀行之一,1923年在青島設立分行,後在中心商業街中山路建造了這座銀行大樓。曾為聯合準備銀行青島分行、中央銀行青島分行,青島解放後一直為中國建設銀行青島分行。

中山路97號,山東大戲院舊址位,建成於1931年,面積1500多平方米,四層樓,其中一、二層為觀眾廳,共有750個座位。這座由中國人開辦的電影院打破了外國人的壟斷,為中國影片的放映提供了陣地。1931年12月15日,山東大戲院舉行開業典禮,同時放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開業儀式上,特地從上海邀請了電影《歌女紅牡丹》主演、有中國電影皇后美譽的胡蝶來剪彩,當時中山路上人如潮湧,「追星」一族都爭相一睹「皇后」風採。開張之後,山東大戲院專門上映我國明星、友聯、百代、天一等電影製片廠出產的影片,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


山東大戲院解放後更名「中國劇院」(現在的公交車站名仍稱中國劇院),文革中一度改名為「新中國電影院」。1986年更名為「中國電影院「,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鼎盛時期,它和紅星電影院平分了島城電影院的票房。


【老照片】照片中的這一段是歐洲人區向華人區的過渡地段,因此建築的形式有了明顯的變化,與歐洲人區的建築相比,建築物上缺少了塔樓,但與華人區的建築相比仍然有高大的山牆,而且建築物的高度與華人區的二層樓建築相比高出了許多,門窗也大了很多。

中山路82號,義聚合錢莊舊址。1927年,山東掖縣夏邱堡鄉西莊子村人王德聚與同鄉王振六在青島合夥開設了義聚和錢莊,號址在保定路5號。經營一年多後,雙方遂協商分號,後王振六獨資開設了福聚和錢莊,而王德聚則以其本人及二哥王聚義、弟弟王聚合弟兄三人名字的末後一字為名,於1928年2月在原址開設了義聚合錢莊。王德聚任經理,王德合任副經理。義聚合錢莊開張後,王氏弟兄同心協力,制定嚴格的店規,並實行嚴格的用人制度和管理,業務上開拓經營,很快便形成自已獨特的經營方式。此後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義聚合錢莊由一個小小的錢莊迅速發展成擁有百萬以上資產的大企業,躍居本市銀錢業之首。

1930年,又分別在大連籌建開設了義聚合分號和義聚隆百貨店,並先後與人合作開設了德源油坊,購買了玉生池澡塘。1934年,義聚合遷入中山路82號中國銀行舊址營業,擴展了業務。在經營中,義聚合錢莊除辦理存款、放款及匯兌業務外,還兼營土產業務,並取得經紀人資格,以委託代買代賣,從中大量收取代理費。其經營的獨特之處還在於,錢莊本應以存、放、匯兌為主要業務,而義聚合卻以經營土產為主,錢莊為副,這種本末倒置的獨特經營方式,給王氏弟兄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他們購置辦公大樓、倉庫、建造別墅,成為當時青島的富有者。1938年日佔青島後,店址被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佔用。1945年日本投降後恢復營業。1949年歇業。後由中信銀行使用。南京理髮店,老字號。浙江江都人熊延棟等3人出資300元於1938年開設,位於中山路86號。專營男、女理髮,尤以女發見長,屬上海流派,青島流行的時尚女式髮型大部是由該店率先效仿和設計的,1956年公私合營。

記得南京理髮館旁邊曾有一家古籍書店,小時候經常帶著我去逛。


【老照片】照片中所記錄的1983年的青島中山路三角地,1946年的時候矗立著抗戰勝利紀念碑,之後若干年建起了三角形的人防工程出口,1998年改造為中山商城出口。


下一期,將繼續中山路北段之旅。

(本文部分文字資料整理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青島中山路劈柴院,逐漸老去的青島記憶
    偶然經過中山路劈柴院,進去逛了一圈,12月的劈柴院門庭冷落,商鋪基本都關門了,街上也基本上看不到行人。想來自己上次逛劈柴院還是10多年前,那時候還是挺熱鬧的,現在看到冷冷清清的街巷,真有種莫名的辛酸。劈柴院的歷史——百年滄桑,歷史見證劈柴院位於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圍合的街坊。劈柴院誕生於青島開埠之初,建於1902年,因為這裡曾經有為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供應劈柴的市場,故被稱為劈柴院。
  • 青島自由行遊記之一中山路、劈柴院、德國建築街
    我預定的賓館在中山路附近,晚上可以到中山路逛逛。中山路是青島最有歷史的商業街,至今已經有100多年了。中山路上銀行、商店、飯店鱗次櫛比,福祿壽、春和樓等老字號風韻猶存。商店出售商品多是海鮮乾貨和嶗山綠茶等特色產品,還有貝殼類工藝品,嶗山綠茶是中國綠茶中的經典名品。中山路特色小吃有脂渣,就是豬五花肉炸制而成,肉質鮮嫩、香脆可口。
  • 11條快被遺忘的老上海老街老弄堂,你還記得多少?
    無意間聽到《老街》一句句歌詞如時光穿梭機一般瞬間將我帶回那個屬於巷弄的年代這些老上海老街老弄堂裡發生的故事,是唱不完也說不完……窄窄的長長的過道兩邊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煙巷尾老爺爺賣的熱湯麵味道瀰漫過舊舊的後院
  • 清新福建丨老街裡的古早味、舊市場的煙火氣……街頭巷尾,尋覓老...
    身處老城區裡的菜市場 一間間寫滿歷史的老店 或許能夠打開你的味蕾記憶 街頭巷尾藏著的全是「正港」的廈門味 本期,帶你續徜徉街巷 尋覓老廈門的味道 老街古早味覓食
  • 這些老街,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回憶……【凝固的時光】
    青島劈柴院位於中山路商業街,是青島有名的小吃街。從中山路進劈柴院,能見到漂亮的門樓,有點像上海石庫門弄堂的門樓,上面寫著「劈柴院」、「1902」字樣,門樓背面則畫著人物彩繪。最初這裡到處是隨意搭建的破板房「劈柴屋」,1902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在劈柴院修江寧路,建了幾個大院,後來吃喝玩樂俱全,發展成青島最早的娛樂中心和美食街。劈柴院的街道呈「人」字形,主街從中山路到河北路,長不過100多米。
  • 中山路「直通大海」更進一步
    24日9時,隨著挖掘機鏟鬥高高舉起壓落中山路72號一家便利店的門頭,中山路改造在加快推進保護更新,恢復老城區歷史風貌的徵程上再邁新一步。當天,中山路街道聯合區綜合執法局、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觀海路派出所、中山路派出所、中山路綜合執法中隊、中山路市場監管所、中山路交警中隊等七個部門,對中山路 72號、117號及周邊違法建設進行拆除,再次打響中山路商業步行街建設拆違攻堅戰。
  • 「Say hi市南」全面啟動 中山路餐廳變身網紅打卡店
    作為打卡計劃的首站,肯德基中山路餐廳變身voice有聲主題餐廳用音樂和美食告白青島、「Say hi市南」。在肯德基中山路餐廳門口,圍滿了前來參與活動的市民。島城知名樂隊和街舞團輪番表演,用甜美的歌聲和炫酷的舞蹈傳達著voice有聲餐廳「大聲說出愛」的理念。
  • 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天后宮媽祖巡街祈福
    中新網海南新聞3月6日電 (記者 張茜翼)6日上午,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的天后宮人聲鼎沸,百餘人的巡遊隊盛裝打扮列隊整齊簇擁著媽祖神像,從水巷口出發沿著老街進行媽祖巡街,為市民和遊客祈福。  媽祖文化在中國傳播已有上千年歷史,隨著華人足跡走向世界,媽祖信眾已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騎樓老街應何去何從?專家:挖掘歷史蛛絲馬跡
    這些年來,相關部門都致力把傳統文化引入騎樓老街,目的是發揮其作為水巷口和中山路的文化擺渡作用。(南海網記者 孫令正 攝)  為何修繕過的騎樓老街「留不住遊客的腳步」,百年騎樓老街該何去何從呢?  因此,馮老認為,海口騎樓老街的特色應該是「歷史的韻味」。如何讓老街歷史重現,「修繕要以此為基點,把老街舊時的狀態、風貌、民情刻畫出來。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把房子修繕就完事」。  馮老介紹,他曾經發現,相關部門在修繕過程中出現「與歷史衝突的地方,如舊時的招牌文字應該是從左往右,但重新修繕的卻是按照現代習慣的從右到左」。
  • 你沒見過的老贛州,一次看個夠 (值得收藏)
    每次經過都特別有感覺所以小編整理了一些老贛州的照片看看那些存在記憶裡的老贛州一起懷懷舊吧
  • 瞰•包頭丨東河區曾有一條老街——中山路,你知道在哪嗎?
    在東河的老地名中,叫做「中山」的有三個,如今仍然存在的中山中學,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中山堂,以及記者要尋找的老街巷中山路。當然,在如今的東河街道中,人們已經無法再看到一條叫做「中山」的道路了,那麼有多少人還記得這條路呢。
  • 大鮑島老街區:雕刻記憶中的青島老街
    要知道,德租時期,大鮑島的許多路面還沒有硬化,僅以碎石砌築,道路一到雨天便泥濘不堪,這種狀況持續到1922年仍是如此,寬闊的柏油馬路只有中山路一條。探訪之時,黃島路路面已經被掘開,而在今年6月份,我和青島詩人王音結伴走過這裡時,中間紅色的帳篷如貫通道路的紅色絲綢,遮蓋著活蹦亂跳的海鮮,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回穿梭,讓居住在浮山後的我們豔羨不已。沒有想到,這一抹紅色又成為了記憶。
  • 多少老上海人的記憶在這裡?這條老街已經快800歲了!
    大概每個上海人記憶中都有一條老街街頭巷尾瀰漫著老小吃的獨特氣味它承載著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漫步在老街上就仿佛回到了舊時光那些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老街像曾經風光過如今已年邁的老人骨子裡流淌著老底子上海的故事靜默地守護著一方水土
  • 廈門老味道——來廈門吃什麼?你可以試試燒肉粽
    說到廈門老味道,很多人都會說沙茶麵。這確實是一個老味道,但是還有一個就是燒肉粽。說到燒肉粽,我就推薦這家開了近40年的老牌子——1980燒肉粽(下稱1980)。1980在有很多分店,這次探店選擇的店是位於中山路這條老街上,百度百科上講:「中山路是廈門最老牌的商業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氣大,不論往昔還是如今,人們一提及廈門,就言必中山路」。中山路確實是很多遊客前往的地方,也是很多土著或在廈門務工的常去聚餐消遣的地方,所以選擇這家店,也給大家一個參考。
  • 高清: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 中山路抹不去的記憶
    中山路 抹不去的記憶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唐輝吉/圖 孫鵬遠/文     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     每一片青苔和爬山虎佔據的牆角,都鐫刻著一段歷史,有著時光的厚實和溫度。
  • 夜遊海口騎樓老街,比白天更熱鬧,看看大家都在玩什麼?
    初到海口的遊客,有一個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海口歷史悠久的騎樓老街。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的一張城市名片,它其實是包括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等的騎樓老街區,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今天咱們就去夜遊騎樓老街,就從海口騎樓老街遊客集散廣場出發,看看老街的夜色裡能幹點啥?
  • 這條老街,藏著大豐人的情懷
    ▲老街居民正在「口述歷史」 他們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 近日 百年老街進入拆除重建階段 ▲無家可歸的絨毛玩偶 那些老物件
  • 歷史老街的新生之路
    城網君穿行於大良老城西南華蓋山南麓長1.2公裡的金榜—莘村大街,感受到了這條老街厚重的文化底蘊,也聽到了老百姓希望改善居住環境、留住歷史文化根脈的強烈呼聲。而緊鄰金榜—莘村片區的清暉園周邊片區是順德的文化地標,承載著順德的城市記憶和順德人的情懷。  清暉園片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資源豐富,包含華蓋裡步行街、清暉園、金榜莘村社區、西山廟、大禮堂等,文化歷史悠遠,更是集合了細妹牛雜、民信仁信等順德特色美食。
  • 老濟南清末繁華商業老街,如今仍有人居住,恍若隔世!
    老濟南清末繁華商業老街,如今仍有人居住,恍若隔世!文|月上西樓圖|網絡截圖曾經老濟南西城濼源門至外圩子城一片為老西關。(那時還沒有共青團路)如今的那些些老街都已成老照片了,過去老西關商業街上繁榮的街景鋪面都成為了歷史。唯有綠地高塔下的一段麟趾巷仍在目睹著城市的發展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