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高更/躁鬱症,這就是你理解的梵谷?

2021-01-09 一半現實

友情提示:多圖預警,流量慎點。

油畫電影《至愛梵谷》上映已經四個多月了,豆瓣評分穩定在8.5分。

這部影片時長僅95分鐘,製作周期卻長達7年,製作團隊在全世界找了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深入調查了梵谷生前的800封書信,一共畫了65000張油畫,然後以12幅/秒的速度疊加成這部油畫電影作品,試圖探索梵谷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

有人評價,一秒12幀是電影技術的倒退,所謂動畫也畫虎不成反類犬。

不過拋開對電影本身的爭議不談,梵谷因為這部電影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畫家、躁鬱症、梅毒、割耳。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他?

高更、提奧、小妓女。哪一個才是他的真愛?

梵谷的家庭

1853年,梵谷出生於荷蘭南方小鎮的津德爾特,雖然是鄉下小鎮,可是梵谷家真的還挺有錢的,有相當深厚的藝術以及宗教淵源。其祖父和父親都是牧師,他的叔叔伯伯們是非常成功的藝術品交易商,店鋪遍布歐洲。

梵谷27歲才開始畫畫,在這之前,他曾在歐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公司工作,靠著自身豐富的藝術知識,以及精通法語、德語以及英語等多門語言,其實在職場上混的相當不錯。但是梵谷的性格確實有點天真甚至有點任性,終於在1876年被解僱了。

梵谷一家子(第一行是父親西奧多魯斯·梵谷,母親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第二行左起是梵谷,右邊是提奧

梵谷敏感孤僻的性格與他的原生家庭不無關係,其父親西奧多魯斯·梵谷(Theodorus van Gogh),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嚴格甚至有些獨裁,內心叛逆的小梵谷無法適應這種管教方式。

據他的家庭幫傭回憶,小梵谷非常易怒,經常低著頭,行為乖僻,喜歡四處閒逛,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裡。這也是後來梵谷喜歡自畫像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梵谷其實又是一個內心特別敏感、缺愛的小孩兒,他與母親安娜61梵谷-卡本特斯(Anna van Gogh-Carbentus)的關係並不好,因為在梵谷出生之前,安娜還生了一個孩子,只是過早地夭折了。

梵谷出生之後,繼承了亡故孩子的名字,所以在小梵谷心裡認為自己只是個「替代品」,他甚至認為他的童年是「陰鬱、冷漠、貧瘠」的,他曾寫信給弟弟提奧·梵谷,說母親並不夠愛他,提奧是唯一能帶給他安慰的人。

提奧·梵谷(1857年5月1日-1891年1月25日)

可能這個家庭裡面,唯一與梵谷關係不錯的人就是弟弟提奧·梵谷了,梵谷本人是個十足的剁手黨,光買一次顏料就需要200法郎以上(這些錢夠一個普通法國五口之家過上一個月)。

沒有收入的的梵谷,是名副其實的「啃弟族」,直到去世之前都是提奧在給他提供生活費。提奧的收入並不算少,平均月薪800法郎,但是畢竟是工薪族,錢也是他辛辛苦苦賺來的。在阿爾不到一年之內,提奧已經為梵谷匯去了將近3000法郎,這可是提奧年薪的三分之一啊。

《黃房子》,1888年,梵谷為了這座房子真的花了不少錢呢!

提奧為他的這個哥哥可謂操碎了心,不僅提供生活費,還幫他引薦藝術家朋友,緩和他與家裡緊張的關係,支持他在阿爾建立「南方畫室」,甚至在梵谷去世後的半年內,因為過於悲痛,追隨哥哥的腳步也撒手人寰了。

《紅色的葡萄園》,1890年,現收藏於莫斯科普希金美術館

有人說,梵谷生前唯一賣出的畫作《紅色的葡萄園》,也是由他的弟弟拜託友人購得。然而,熱愛畫肖像畫的梵谷,據說並沒有為提奧畫過一幅肖像。(此刻求提奧的內心陰影面積)

因一幅畫差點絕交的朋友

前文曾提到,梵谷是一個內心缺愛的小孩兒,所以他極度渴望友情和愛情。他其實是一個表達欲非常強的人,常常熱情地寫信給朋友,邀請別人一起寫生繪畫、喝酒以及討論藝術。

但是梵谷對友情,抱著一種烏託邦式的願望,他認為朋友「在任何方面都應該保持平衡,不該有超越對方的行為,否則就是背叛」,所以當朋友做出一些他不認同的事情時,梵谷會開始指責朋友、發生爭吵,甚至絕交。

過了一段時間,梵谷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去主動修復與某個被他疏遠的朋友的關係。

安森·梵·哈巴(Anthon van Rappard)

1880年在提奧的引薦之下,梵谷結識了年輕的荷蘭畫家安森·梵·哈巴(Anthon van Rappard),安森出身於貴族,當時已經小有名氣,梵谷十分尊敬他,但是在1885年倆人差點鬧掰。

當時梵谷剛剛完成了《吃土豆的人》,他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他最滿意的作品,於是很自豪的給安森寄過去了這幅畫的石版畫,然而卻沒有得到安森的好評,他認為梵谷對事物的觀察過於膚淺。生性敏感的梵谷對他的評價非常生氣,甚至鬧到了絕交的地步。

《吃土豆的人》,1885年

不過後來,梵谷意識到自己的衝動,二人關係漸漸緩和,直到他去世,二人仍然保持著聯繫。

巴黎浪蕩子: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

1886年小鎮青年梵谷終於來到了世界藝術之都——巴黎,在這裡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結識了很多先鋒畫家,這些畫家後來幾乎都對19世紀的藝術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包括保羅·塞尚、保羅·高更,梵谷與他們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巨頭」。

除此之外,他還結識了埃米爾·伯納德(梵谷的小迷弟)、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巴黎浪蕩子)、保羅·希涅克(點彩畫派的代表人物)、喬治·秀拉等人,種種新印象和新朋友對梵谷的畫風漸生影響。

他拋棄了前期黑咕隆咚的灰暗風格(參考《吃土豆的人》),開始採用較明亮的色彩,以短促的落筆發展自己的風格。並且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產生深厚的興趣,這直接影響了梵谷後續形成的畫風。

如果梵谷有朋友圈,大概是這樣的

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後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被人稱作「蒙馬特爾之魂」,其畫風還影響到畢卡索的人物畫風格。

這位老哥出身於法國著名貴族家庭,然而卻一點貴族氣質都沒有,非常喜歡與巴黎蒙馬特爾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交往。

因為其家族為了保持其貴族血統,多為近代通婚,所以他患有遺傳性疾病,是一名身高只有1米5的侏儒。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想到了《權力的遊戲》中的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洛特雷克與小惡魔一樣都:非常喜歡逛妓院!!!他的大名基本上是巴黎夜生活的代名詞,如果不是在畫畫,那麼他就肯定在妓院廝混。

他曾經有一段時間就住在妓院裡,還對記錄妓女的生活樂此不彼,比如妓女之前的爭風吃醋、彼此之間的女同性戀關係等等。因為過於離經叛道,不但成為上流社會議論的對象,也是各家媒體爭相關注的焦點。

巴黎的妓院,埃米爾·伯納德,1888年

梵谷與洛特雷克結識於1886年,迅速成為好朋友,他比梵谷年長10歲,二人經常在一起喝酒、談論藝術甚至一起逛妓院,他還為梵谷畫了一幅肖像。洛特雷克對梵谷非常仗義,不僅帶著梵谷一起逛遍巴黎蒙馬特爾各大妓院,還曾經在一次國際畫展上為梵谷而與一名畫家大打出手。

洛特雷克為梵谷畫的肖像畫,1887年

現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的CP

梵谷與高更,二人之間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講真,雖然梵谷生平談過五六次轟轟烈烈的戀愛,但是哪一次都不如他與高更之間的關係來的更為複雜和激烈。

高更的自畫像,1888年

早在1887年,巴黎期間二人就已經認識,他們在藝術觀念上有很多共同之處,他們都希望脫離印象派的窠臼,都喜歡不經調配的純色,還同樣喜愛日本的浮世繪。

梵谷毫不掩飾自己對高更的喜愛,還讓弟弟提奧在畫廊裡幫忙出售高更的作品。當梵谷想要在阿爾組建「南方畫室」,他極力邀請高更前來,而且還讓弟弟提奧為高更提供路費和生活費。

當高更同意之後,梵谷非常開心,還親自創作了《向日葵》來裝飾他們的房子。(高更曾經讚揚過梵谷的向日葵系列繪畫。)

之前梵谷畫的向日葵都是被剪斷放在桌上的,而這一次他要把它們放在花瓶裡。花瓶中的15朵向日葵處於不同的花期,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開爛漫,有的則籽實纍纍。梵谷用不同的花期來象徵人生的不同階段。他把六朵成熟結籽的向日葵布置在畫作中間的醒目位置,顯然對他們的未來充滿期許。

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著名的作品,《兩把椅子》。某些心理學家把《兩把椅子》認為是梵谷對高更超過友誼的具體象徵,比如梵谷的椅子比較粗糙,上面放著菸斗和菸袋,而高更的椅子則是鋪著華麗的毛絨墊子,放在鋪著豪華地毯的房間裡,點燃的蠟燭還有書籍,象徵著高更的男子氣概,不過後來也有研究說他們倆不是同志。

左邊為高更的椅子,右邊為梵谷的椅子

高更終於在1888年10月23日到達了阿爾。起初,兩人的相處還很和諧,梵谷絲毫沒有掩飾他對高更的敬仰與崇拜,而高更則漸漸把他的熱情視作理所應當。並且,高更並不喜愛阿爾,他聽不懂本地的普羅旺斯方言,覺得這裡平凡而死氣沉沉。他的夢想之地是充滿原始野性的大洋中的小島,阿爾只是他攢足體力和資金的中轉站。(所以梵谷更多是「單相思」喲)

《在阿爾的臥室》

二者在藝術上的分歧越來越大,最後甚至梵谷的精神狀態很不穩定。高更擔心受到攻擊而夜不能眠,經常在半夢半醒時突然見到梵谷幽幽地立於自己床前,被嚇出一身冷汗。

15年後,高更回憶:「……我轉過身,看到梵谷向我衝過來,手裡握著一把剃刀。那一刻,我凝視他的眼神一定非常堅定有力,使他停下來,低著頭,一會兒就轉身走回屋裡。」

梵谷回到房間之後,就發生了眾所皆知的慘劇: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又把它送給了本地妓院的一個女孩。

梵谷割耳之後的自畫像,1889年

第二天,人們發現了他滿身是血地暈倒在自己的房間,急忙把他送去醫院。高更獨自離開了阿爾,兩人從此天各一方。

在「割耳事件」發生之後,梵谷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住進了精神病院,而在這一段時間裡,卻是梵谷創作能力最為旺盛的時期,比如這幅後世最為稱讚的畫作《星夜》:

《星夜》,1890年,現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鳶尾花》,1889年5月

最後的絕響:梵谷的葬禮

《奧維爾教堂》,1890年,現收藏於巴黎奧塞美術館。

終於,1890年7月27日,精神極度崩潰的梵谷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7月30日舉行葬禮,梵谷的油畫顏料供應商唐古伊來前來參加了葬禮,還有一眾在巴黎結識的畫家,包括埃米爾61伯納德,查爾斯61拉瓦爾,奧古斯特61勞澤和的伽米耶61皮薩羅等人。

梵谷離世後的幾個月中,提奧和他的母親收到了無數畫家們的來信。他們驚訝扼腕,深深哀悼。喬治61布萊特納寫道,他從挪威得知噩耗,艾薩克61伊斯雷爾斯則對未曾和梵谷本人相見而追悔不已。

《麥田裡的群鴉》,1890年,據說是梵谷生前最後的一幅作品。

雖然梵谷從來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他與周圍人的關係,無論是朋友、情人還是親人,就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忽近忽遠。

其性格就如其作品一樣,滿溢著熾熱色調的油彩以猛烈的曲線,強烈的性格躍然紙上。有意識或者潛意識地,屬於梵谷獨一無二的個人色彩蘊含在這些帆布油彩裡面,無論是從精神還是心理層面,都是極為強烈的表述。

也許正是這些熾熱的情感,才使梵谷擁有不少持續終生的友誼吧。

相關焦點

  • 梵谷與高更的「相愛相殺」
    背景和桌面運用了與主景相同的黃色,這在靜物畫歷史上極為罕見。梵谷運用了深淺不同的黃色(他最喜愛的顏色)來象徵陽光和幸福。梵谷總共畫過12幅《向日葵》,而這一幅是他本人最為看重的,被他用以裝飾高更的房間,更在日後成為了畫家終身成就的「形象代言人」。
  • 一文看懂梵谷、高更、塞尚
    這兩種看法,都太小瞧高更了。你看他的那一堆畫,純色平塗,撞色,勾黑邊,完全放棄了繪畫上被奉為規則的光影、立體、明暗那一套。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前衛藝術,沒多少人理解。這就是源頭,塞尚參透了繪畫裡的一個秘密,持續的啟發著後來者,直到今天。喝多不吐的爸爸——梵谷梵谷,太多的人去解讀他,分析他,覺得懂他,這本身就是一種魔幻。同樣,我自己也覺得自己懂梵谷,並且是數次的懂。
  • 使梵谷自己割下耳朵的摯友——同樣精神異於常人的高更
    後人對高更的藝術定位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谷合稱後印象派三傑。19世紀80年代中期印象派膚淺的一面逐漸顯露,被很多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所認知。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主張用主觀的情感去改造客觀的形象。
  • 梵谷與高更:你只看到我的瘋癲,卻看不到深情(文末驚喜)
    這時,一個激動人心的構想在梵谷的頭腦中逐漸形成:組建「南方畫院」!他認為,要想得到認可,僅靠自己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必須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才行。他第一個想要邀請的就是保羅·高更。高更生於1848年,比梵谷年長5歲。其母是秘魯的名門之後,這或許給了他一種追求野性與自由的基因。他很小就去做水手,還參加過海軍,遊歷了海外很多地方。
  • 梵谷與高更的相愛相殺,內含驚喜哦!
    PS,本文摘自《作家文摘》近期連載圖書《博物館裡的巔峰對決》(文尾附介紹),小編準備了3本樣書進行贈閱,請您轉發本文到朋友圈並截圖,後臺將截圖發送給小編即可,獲獎名單將在本周五推文文底公布,對這本好書感興趣的你抓緊行動起來吧!梵谷出生在一個新教牧師家庭,由於新教不鼓勵聖像膜拜,梵谷很少有宗教題材的人物畫,而多採用隱喻與象徵的方法。
  • 最「另類」的後印象派裡畫家:保羅·高更
    高更的作品在一眾印象派藝術家裡顯得極為獨特,他一生足跡踏遍了諸多國家,他的作品中也記錄下了所到之處的獨特異國情調、民俗生活。1848年,高更出生於巴黎。不同於其他畫家,他的職業生涯開始得很晚。年少時,高更曾在海軍服役,並因此而在海上航行去過許多地方,後來高更喜愛四處旅行也正與這段經歷有關。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梵谷與高更:同居62天,那些不得不說的事兒
    高更曾這樣描述這天:我的天,這日子過得!到了晚上,我迅速吃完晚飯,我覺得我得有點自己的時間,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聞聞開花了的月桂樹。就在我差不多快要穿過維克多·雨果廣場時,我聽到在我身後響起一陣熟悉的急促碎步。我轉身,看到文森特舉著一把打開的剃刀衝向我。我當時的表情一定十分可怖,以至於他停下腳步,低下頭,轉身往黃房子的方向跑開了。」
  • 畫家不懂算數?——梵谷《14朵向日葵》其實是15朵
    她非但完全不能理解梵谷的叛逆,還把所有責任都歸咎為當地學校的不堪。他們後來把梵谷送到遙遠的寄宿制學校,這段經歷在梵谷的一生中都是個陰影。童年的孤獨與封閉,父母的嚴格控制與寄予厚望,這都在後來逐漸造就了梵谷心理的不健全。
  • 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出走半生,在失落的文明中找回自我
    偶然聽人說起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角思特裡克蘭德是以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不免讓我對這個畫家產生了興趣,他是否真的如思特裡克蘭德一般從滿的六便士裡抬頭看到了月亮?這個與梵谷、塞尚齊名的後印象派畫家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一生?
  • 梵谷最後的十年「痛苦永存」怎麼理解?
    由於對歐洲藝術有淵博的理解,他贏得了同事敬重,工作也很愉快。20歲時,他的工資一度比其父還高。梵谷的弟妹曾說這是梵谷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三年的實習讓他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人生有了好的發展方向,卻因為一場表白被拒而放棄自我了。
  • 蔣勳:梵谷與高更驚心動魄的62天
    這張《房間》像是梵谷布置的新房,用來慶祝一種新生活的開始,用來準備迎接一個全新的溫暖的生活,明亮的暖色調佔據了畫面大部分空間。這是一個梵谷夢想的「家」。他是為高更的到來而布置這個「家」的,那麼,他是以多麼強烈的歡欣與興奮在經營這個家。
  • 【藝術】梵谷、莫奈、雷諾瓦、塞尚、高更,大師畫花大PK,你最喜歡誰
    >· 梵谷 · 「瘋子」也能畫這樣的花 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白羊座),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 看過《至愛梵谷》後,這些作品能讓你更了解畫家
    自學繪畫,自成一格,無人賞識,貧病交加,瘋狂偏執,自殺離世,死後揚名……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的作品驚世駭俗,人生更富有戲劇性,也難怪每個三年五載都有相關的影視作品問世。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動畫電影《至愛梵谷》(Loving Vincent)以郵差之子阿爾芒追尋梵谷的死因為線索,回顧他不平凡的一生。
  • 亂談印象派,高更梵谷和塞尚3
    今天從一幅高更的自畫像開始講吧。這幅畫高更給自己頭上畫了個圈圈。高更認為自己是光,是電,是一個被困在肉身的自有而永有全能全知的天照大神…他的思想與太陽神尼採先生和自戀大魔王王爾德先生並駕齊驅在天上飛。如何進行自我救贖高更很清楚。要成仙就要修煉,白話就是出家。行動上要成為野人:「我要擺脫文明世界…需要沉侵在未開發的大自然中,除了野人什麼也看不到,過著野人的生活…這才是獨一無二真實的藝術。」因此大溪地這個未開化,沒有道德法律約束,衣食住行基本靠打卦的地方是修仙的理想場所。
  • 他作為梵谷的摯友,最後卻割掉了梵谷的耳朵!
    梵谷,說到他相信大家不陌生吧,他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畫家,今天我們要來說的不是他的畫畫,而是他耳朵割掉之謎。梵谷,來自荷蘭,他充滿激情,充滿幻想,熱愛繪畫,並成為了萬世流芳的畫家,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1886年不遠萬裡來到巴黎,結識了高更等好朋友。
  • 這張攝於1887年的照片是唯一的梵谷真人照?
    著名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自畫像相信人人都看過,但他的照片你看過沒有?下圖就是據稱拍攝到梵谷的照片,而且是第一幅,並由專家確認,拍攝到的是已成為藝術家的成年梵谷(因為有他年輕的照片),你找到是誰嗎?
  • 《高更愛在他鄉》:充滿奇幻色彩的畫家,一段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
    高更是一個在世界歷史上十分享有盛譽的著名畫家,作為在世界上極負盛名的畫家,高更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膾炙人口的作品,高更是與梵谷、塞尚三個人共同被稱之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代表作品有《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黃色的基督》《遊魂》《敬神節》,每一幅作品都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 五幅自畫像,象徵梵谷的一生
    你知道梵谷的藝術生涯只持續了十年嗎?一想到這位荷蘭畫家作品多產,許多人可能會感到驚訝。因為他至少單獨完成了39幅自畫像。這些畫像除了讓我們模糊地認識到藝術家的外表,還追溯了他的人生。即展現了從他決定追求繪畫夢想到他與精神疾病的鬥爭悲劇的軌跡。
  • 《梵谷的耳朵》3:朋友,才是這世上最傷人的利器
    文森特·梵谷和保羅·高更就是這樣極具個性的兩個人。一個人長期生活的寂寞感讓梵谷極其期待高更的到來,即使此前互不相識,梵谷堅信自己可以和他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因為他們都喜愛繪畫,定會有許多共同話語。可是,梵谷忽略了,不同人對美的概念是不同的,高更對阿爾勒的感覺並不像梵谷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後來,在高更的自傳中,他將阿爾勒稱為「南方最骯髒的城市。」
  • 高更:出身於名門望族,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名聲大振
    但不安分的高更在結識了一群印象派畫家後不顧親朋好友反對決然做了一名藝術家。今天,儘管我們沒有充足的理由說地域或環境是決定藝術家的關鍵因素,但確實生存環境在個體的思想與知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藝術家也不例外,而往往會更加明顯。所以在高更的經歷上能夠看出他的生活信念所折射出的個人情感與知性是與眾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