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梵谷、高更、塞尚

2021-02-15 創意盒子touchbox

文章來源:小葉老師聊藝術

Irises Vincent van Gogh

1890年7月,37歲的梵谷在奧維爾小城的麥田中槍,兩天後去世。

1903年5月,在心臟病、溼疹和梅毒病菌的多年折磨下,55歲的高更在多米尼加島上一個小村子中孤獨死去。

1906年10月,67歲的塞尚在野外寫生時遭遇暴雨而昏倒在路邊,自此一病不起,一周後與世長辭。

四年後,倫敦格拉夫頓美術館新展開幕,策展人是時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的福萊。

展覽的名字叫做Manet and the Post-Impressionists馬奈和後印象主義。藝術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後印象主義』這個詞語。

福萊萬沒想到他為這場畫展而起的名字,竟成為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專有名詞。

直接點說,後印象主義指的其實就是梵谷、高更、塞尚這三位畫家。他們仨一起給以後的藝術定了新的遊戲規則,擬了個新定理。

然後說,你們去玩吧!

雖身處同一時代,其實三人彼此卻畫風迥異,往來交集也少的可憐。

就比如說那年,梵谷好不容易把高更請到了自己的畫室小住。結果,沒到一個月就鬧掰了,吵架,憋屈的梵谷一激動割下了自己耳朵。

我想像了一下,如果這哥幾個還活著,大概率不會答應福萊的請求——一起辦個畫展。更不會任福萊的擺布,把他們一起塞到了一個叫做「後印象主義」的筐裡。

那福萊為啥偏要把梵谷、高更和塞尚裝在這個筐裡呢?

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不同程度的啟發了之後的現代主義藝術,共同構成了今天藝術的源頭。

西方人特熱衷於認爸爸,動不動就說這人是什麼之父。西方藝術也不例外,繪畫之父是喬託,提香成了油畫之父,馬奈是印象派之父。塞尚更是過分,他分別被認證為「現代主義之父」「現代繪畫之父」和「造型之父」,三位一體。

格爾尼卡紀念郵票

河有頭江有源,流經千萬裡的長江無論多麼千姿百態,最終都會回溯到唐古拉山的主峰。塞尚,梵谷,高更幾位就如同主峰格拉丹東雪山,之後的藝術家們不管怎麼玩,都會絕望的發現,順藤摸瓜的盡頭總是他們仨。

就說之後一個用理性一個用感性的杜尚和畢卡索就玩的老嗨了,當畢卡索的格爾尼卡讓希特勒憤怒的時候,杜尚在大洋彼岸把小便池搬進了藝術博覽會。

嗨是嗨,但離不了根。

杜尚在191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件現成品藝術《自行車輪》,之後叫做《泉》的小便鬥藝術事件,更是改變了人類對藝術的認識——原來,藝術可以是一種觀念。

威爾·貢培茲在現代藝術150年藝術中,就把這泉作為現代藝術的開端。

說到底,杜尚的核心是在探索「藝術的本質」。那追根溯源往回捋,盡頭還是高更、梵谷和塞尚,他們仨幹的就是這個活。

冰出於水而寒於水來形容,正恰當。

細琢磨一下,這個「某某之父」的稱呼倒正恰當。他們仨孕育、啟發、孵化了現代藝術,是源頭,但不意味著他們就是現代藝術。

好比爹生了兒子,不代表他是兒子——這話真彆扭,但意思對。

我們就一起看看,到底這幾個爸爸都參透了什麼「繪畫的本質」。

番茄炒蛋爸爸——高更

高更這個爸爸玩世不恭,言語刻薄,蠻橫無理,是一個集浪漫與叛逆的藝術流浪漢。他參透的本質是:繪畫跟現實沒關係,繪畫根本不需要費力的還原真實世界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他的那句名言:「藝術的背後,是真實,骯髒的真實」,感受大不同。

人們對高更一個人跑到大溪地畫十多年畫這件事,有兩種評價。

第一種正面的,說他是從心底追隨自然,追隨原始,以此來傳達純粹的感受和心靈。

另一種是反面的,他呀,投機取巧,獨闢蹊徑的去畫些土著異域風情博眼球,期望獲得巴黎上流的認可。

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賺錢。

這兩種看法,都太小瞧高更了。

你看他的那一堆畫,純色平塗,撞色,勾黑邊,完全放棄了繪畫上被奉為規則的光影、立體、明暗那一套。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前衛藝術,沒多少人理解。

並且不是在大溪地,從最早在巴黎畫畫之初即是如此。這幅1887年的塞納河,高更把間色和過渡色全部大膽放棄,只用紅黃綠來畫畫。

天空是綠的,河流是綠的,黃的是沙灘積雪。他已經開始用線,用色塊來處理畫面,而不是素描的體積,極具開創性。

只不過在大溪地讓高更的思考更成熟,但基本面未變——色彩不是來自於現實物體的顏色,而是為了畫面中的彼此交替。

高更找到了一種全新的繪畫方法——在二維的畫布上,用二維平塗顏色就畫出了空間感。

不需要塑造體積和透視,僅僅通過線條分割、色塊對比和相互遮擋,就可以營造出空間感。我們想不出來在高更之前,西方藝術史上誰還這麼幹過?

沒有,歷史上高更是第一個。

高更好比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番茄炒雞蛋的人。如今吃起來再普通不過,但別忘了,沒有他的話,多少個饑渴的胃一生都無從嘗得如此美味。

高更參透了繪畫裡的一個秘密,持續的啟發著後來者,直到今天。

這就是源頭的價值。


絕對零度爸爸——塞尚

塞尚爸爸是他們仨中最不缺錢的一個,今天看也是成就最頂尖的一個。

歷史上鮮有畫家能終其一生奮鬥於繪畫的本質,倫勃朗算一個,我覺得塞尚也算一個。

塞尚參透的,是繪畫中物體的本質

和喜怒無常的梵谷相反,塞尚已經做到了喜怒不形於色。不只是生活中,他的畫也毫無表情,平靜的讓人打寒顫,絕對零度。

藝術史學家邁耶·夏皮羅用「疏離」兩個字來形容塞尚,就像一個旁觀者在旁觀自己畫畫,我覺得特別恰當。

那塞尚到底畫畫是為了什麼?

我先舉個例子,咱們家裡都有書櫃,擺書或按文史哲科藝工,或按大小薄厚高矮,或按使用頻率,哪怕按書脊顏色都行。

我一個同事於大哥,家有一面通頂書架,是按節奏感擺的。

關鍵這個節奏感根本沒法解釋,是他心中的節奏,高低錯落全憑微妙的心理調整,無形,沒人能插手。這導致每買幾本新書,書櫃就要重新調整一遍。耗時少則半天,多則幾日。

他解釋說:「你要把這些擺在一起的書想像成很多個基本形,然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不只是形式和色彩,還包括內容,甚至書脊的字體大小和顏色,這是我心裡的秩序感,無形,但不亂。」

對,塞尚對繪畫的貢獻就是這三個字,秩序感

因為塞尚參透了一件事,就是所有事物都必定可以簡化成球、圓錐和圓柱三種基本形。一幅畫總是這些基本形組合,它們之間的關係必定會形成一種秩序感。

無形,但不亂。

他是第一個不在執著於畫物體的表面,而是去嘗試探索物體本質的畫家。也是第一次,繪畫歷史上開始出現「繪畫本身的秩序感」。

從他塞尚畫了半輩子蘋果就知道,一幅畫的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畫面裡的無數個基本形之間是不是平衡,是不是自洽的關係。

我們想不出來在塞尚之前,誰還這麼幹過?

沒有。

2017年我在上海看莫蘭迪畫展,瓶子罐子畫了一輩子,研究的也是這種物與物的關係,也是受到塞尚爸爸的啟示。

甚至,塞尚也一定影響了對於關係和秩序感執著的於大哥擺書架。

這就是源頭,塞尚參透了繪畫裡的一個秘密,持續的啟發著後來者,直到今天。

喝多不吐的爸爸——梵谷

梵谷,太多的人去解讀他,分析他,覺得懂他,這本身就是一種魔幻。同樣,我自己也覺得自己懂梵谷,並且是數次的懂。

第一次懂是因為草間彌生,她說自己的神經性視聽障礙導致幻覺,就像要透過一張網去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罩上了一層圓點。

我一下子就懂了,梵谷畫的根本不是什麼超現實,什麼想像力,什麼星際現象,就是看見什麼畫什麼,所畫即所見。

星月夜裡如大海般翻滾的星空,不是想像,他眼裡看到的就是那樣的一個個漩渦。簡單概括就是他腦子亂了,產生幻覺,跟喝多了把床頭櫃當馬桶一個道理。

不信你喝多了躺馬路上看星星,一樣轉,翻滾。

第二次懂是我在2017年讀到知乎一位匿名者對「梵谷的星夜好在哪裡」的回答,我一字不改的原文給你看:

「說來慚愧,真正意識到梵谷的偉大是在自己得了精神疾病以後。雖然以前去過好幾個收錄了梵谷作品的博物館,卻沒有感受到強烈的衝擊。直到後來得了嚴重的抑鬱症,每天需要吃藥才有感觸。有一個夏天的晚上吃完某種安定情緒的藥物後產生了幻覺,當我看到窗外稀疏的星星時,星星就像《星空》中的一樣旋轉跳躍起來,甚至湧向我。第一時間我想到了梵谷,感動得留下了眼淚,由於吃藥我已經很久沒有哭了。這種感覺不是悲傷也不是孤獨,而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當中總有一些孤獨的靈魂,而孤獨的靈魂也可以有強烈的共鳴,雖然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我覺得我徹底懂梵谷了,也相信他確實瘋了。一個瘋子藝術家,也符合所有人對藝術的想像。

但你不覺得奇怪麼?如果這樣,豈不是所有和梵谷得了同樣病的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這就是我們對梵谷的誤解。

瘋子能看到這樣旋轉的星空,沒錯。但瘋的同時意味著失去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沒有行為控制力的人怎麼能畫下來一幅畫,怎麼拿畫筆,怎麼調顏色?

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和控制力!

我們一步一步放大星月夜,會驚奇的發現,不同筆觸的方向始終在互相對抗。就像海面上同時出現了無數的漩渦,都試圖在旋轉中向外擴張。

梵谷用極其理性的筆觸控制力,試圖畫出他眼中所見。

畫面的色彩更是讓人驚訝,每一種顏色都幾乎全系列出現。比如綠就是從墨綠到棕綠,深綠,中綠,粉綠一路層迭著糾纏著向外延展。

梵谷用極其微妙的色彩層疊,試圖畫出他眼中所見。

由筆觸和色彩所構成的天空激流在瘋狂湧動,如果梵谷的眼睛是一架照相機,那這張照片就是他腦子出現思維混亂的證明。他眼前的一切都在不停的旋轉,估計相當於我這三兩的量,喝了一斤半二鍋頭的水平。

天在轉,地在轉,牆走我不走。吐的兩眼通紅嘴歪眼斜,還畫畫,我都想抱著馬桶睡一宿。

梵谷爸爸就像那種忍著喝多了就不吐,反到嘴裡都咽回去那種人,就是能畫,還能原原本本的把那種眩暈恰到好處的畫出來。

畫到不是精神病的你我都能看懂!

無法想像,他如何用極大耐心來對抗自己失常的認知,畫出來他所見的瘋狂。

無從得知,他在認知異常的情況下到底是如何隱忍自己,不讓手抖一下,用無比堅韌的控制力,描繪出了他眼前翻滾的一切。

極純熟的技巧,極度的克制,高度的理性,加上永不停歇的旋轉,才是梵谷能完成星月夜的原因。

《星月夜》的難度級別和繪畫水準,無一不是藝術歷史上的頂峰。那些原來覺得梵谷就是瞎胡亂畫的,可以歇菜了。

這才是一幅傑作真正的秘密,才是梵谷真正成為梵谷的原因。

梵谷不同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畫家,不屬於任何一個流派。他和塞尚截然相反,筆下的熱情和力量幾乎溢出畫面。

歷史早有定論,梵谷作為表現主義的先驅,直接引出了馬蒂斯和畢卡索。

但這個定義我覺得窄了,梵谷作為一個藝術家最大的成就,是他在直面自己的情緒時的極大克制。

這種克制,我認為是因為他參透了繪畫的本質——純粹的我筆畫我心。

說到底,繪畫是一種精神力量。

高更,塞尚,梵谷,無論從人生境遇還是畫風都大不相同,但他們同樣都參透了一些繪畫的本質,藝術的秘密。

這時候再看因他們而孵化出的現代藝術,其實並不是一種什麼畫風,而是一條藝術長河。

陸續出現如馬蒂斯的野獸派,畢卡索的立體主義,波丘尼的未來主義,蒙克的表現主義,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夏加爾的故鄉超現實,蒙德裡安的風格派。

也包括杜尚和他的達達主義,還有畢卡索,還有超現實,泡泡藝術,大地藝術,身體藝術,這林林總總一起構成了現代主義藝術的圖景。

藝術徹底走向現代大致通過了三種路徑,一是從繪畫外部世界轉向表達內心世界,二是從具象走向抽象,三是從媒介核心轉向觀念核心。

如果你問以上任何一個藝術家,不論他們走的哪條路,都會追根溯源到或塞尚,或高更,或梵谷。

無一例外。

毫不誇張的說,這哥仨是真正天才的藝術家。

他們知道如何運用最簡單的原理,並且以這一最簡單的原理創作出極其複雜的內容。

這不就相當於給藝術寫出了一道新的定理,一個新的遊戲規則麼。

通俗點說,就是有一種簡單的東西,乍一看沒什麼,但會越看越喜歡,耐琢磨,耐看。

而之後的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始終沿著幾個爸爸給的新定理一路向前,從未停歇。

一整天的寫生之後,疲憊的塞尚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讓孩子像Touchbox一樣有創造力麼?

快來看看適合三歲以上孩子的藝術啟蒙課程吧

掃碼的那一刻

讓藝術走進生活


你若喜歡,給創意盒子點個在看 ↓↓

點擊「閱讀原文」還有送給孩子的好書哦!

相關焦點

  • 亂談印象派,高更梵谷和塞尚3
    塞尚梵谷和高更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都被印象派踢出去過,一開始拿畫筆當武器;後期思想都傾向於神學;死之前不知道其實已經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答案今天從一幅高更的自畫像開始講吧。這幅畫高更給自己頭上畫了個圈圈。高更認為自己是光,是電,是一個被困在肉身的自有而永有全能全知的天照大神…他的思想與太陽神尼採先生和自戀大魔王王爾德先生並駕齊驅在天上飛。
  • 塞尚、高更、梵谷同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你更欣賞誰呢?
    因此「後印象主義「一詞誕生,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 Fry,1866-1934特別是「三巨匠」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這三人共同開啟了
  • 【藝術】梵谷、莫奈、雷諾瓦、塞尚、高更,大師畫花大PK,你最喜歡誰
    梵谷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繫密切,在巴黎格萊爾的畫室學習期間,在那裡的同學有莫奈、西斯萊和巴齊依。他在最初的藝術活動中不僅向前代大師提香、魯本斯學習,還向同代的柯羅、德拉克洛瓦、庫爾貝學習。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
  • 後印象派三傑塞尚凡高我們都接受了高更呢?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角落讀畫一直都有對高更談談個人的微不足道的感受的願望。高更被藝術史定位為後印象派三傑, 和塞尚,凡高相提並論,這無形中起點很高,給對他的評論帶來難度。從開創上來講,塞尚被承認為現代繪畫之父。
  • 梵谷與高更:你只看到我的瘋癲,卻看不到深情(文末驚喜)
    之後他狂熱地愛上了繪畫,結識了畢沙羅、莫奈、塞尚等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家,還參加了印象派在巴黎舉辦的沙龍,並獲得好評。倫敦國家畫廊的這一幅是他本人最為看中的,被他用以裝飾高更的房間,更在日後成為了畫家終身成就的「形象代言人」。梵谷為「南方畫院」買來了12把椅子,希望能有更多的畫家加入。12這個數字也暗含12使徒的宗教意味。而高更的椅子尤為特殊,是一把唯一帶有扶手的核桃木座椅。
  • 梵谷與高更的「相愛相殺」
    他第一個想要邀請的同行就是保羅·高更。高更生於1848年他曾經是一位十分成功的股票經紀人,擁有富足的生活和美滿的家庭。之後他狂熱地愛上了繪畫,結識了畢沙羅、莫奈、塞尚等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家,還參加了印象派在巴黎舉辦的沙龍,並獲得好評。儘管他的藝術之路比梵谷略為順暢,不過由於畫風過於前衛,作品也很少售出,因此生活變得愈發拮据。
  • 使梵谷自己割下耳朵的摯友——同樣精神異於常人的高更
    高更的《獻給梵谷的自畫像》今天雷語就跟同道們說談說談奇人高更,偉人的精神世界太過高深,咱只聊聊他的牛掰、偉大之處和成功的地方。後人對高更的藝術定位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谷合稱後印象派三傑。19世紀80年代中期印象派膚淺的一面逐漸顯露,被很多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所認知。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主張用主觀的情感去改造客觀的形象。
  • 畫家/高更/躁鬱症,這就是你理解的梵谷?
    在阿爾不到一年之內,提奧已經為梵谷匯去了將近3000法郎,這可是提奧年薪的三分之一啊。《黃房子》,1888年,梵谷為了這座房子真的花了不少錢呢!提奧為他的這個哥哥可謂操碎了心,不僅提供生活費,還幫他引薦藝術家朋友,緩和他與家裡緊張的關係,支持他在阿爾建立「南方畫室」,甚至在梵谷去世後的半年內,因為過於悲痛,追隨哥哥的腳步也撒手人寰了。
  • 他作為梵谷的摯友,最後卻割掉了梵谷的耳朵!
    梵谷費盡畢生心血創作了《向日葵》等大量傑作,但是靠賣畫還是無法過活養活自己。梵谷和高更性格不合,兩個人的分歧眾多,後來不歡而散。梵谷的感情世界非常複雜。他前後喜歡過多個女人,並與多名妓女發生過關係。他又有同性戀傾向,高更就是他的基友之一,兩人曾多次住在一起。有故事這樣說到,拉舍爾開玩笑跟梵谷說中意他的耳朵,所以梵谷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 梵谷與高更的相愛相殺,內含驚喜哦!
    PS,本文摘自《作家文摘》近期連載圖書《博物館裡的巔峰對決》(文尾附介紹),小編準備了3本樣書進行贈閱,請您轉發本文到朋友圈並截圖,後臺將截圖發送給小編即可,獲獎名單將在本周五推文文底公布,對這本好書感興趣的你抓緊行動起來吧!梵谷出生在一個新教牧師家庭,由於新教不鼓勵聖像膜拜,梵谷很少有宗教題材的人物畫,而多採用隱喻與象徵的方法。
  • 蔣勳:梵谷與高更驚心動魄的62天
    遙遠的距離或許產生了最美的友誼的幻想,梵谷創作了一張杰出的自畫像,送給高更;高更也畫了自畫像,送給梵谷。他們相互激蕩出了創作上的火花,兩人的風格都逐漸達於巔峰。梵谷狂熱渴望高更到阿爾,兩人共同生活,一起畫畫。他為高更準備房間、家具,甚至特別為高更的房間手繪了牆壁上的裝飾。
  • 高更:出身於名門望族,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名聲大振
    高更:出身於名門望族,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名聲大振高更出生於法國名門望族,父親擔任過知名雜誌的政治記者,他的外祖母曾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與女性主義者。17 歲時,高更以水手身份過了三年夢境般的船員生活,隨後加入海軍一路游離了南美、印度及斯堪拉維亞半島,退伍後便過上了高薪的白領生活。
  • 高更全集(高清520張)
    保羅·高更(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與塞尚、>梵谷合稱後印象派三傑。蓬艾文女人瑪麗1888 蓬艾文上遊高更以極大的熱情真誠地描繪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線條和強烈的色塊組成,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裝飾效果。高更的藝術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他被稱為"象徵派的創始人"。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梵谷與高更:同居62天,那些不得不說的事兒
    1888年平安夜前一晚,梵谷割掉自己的左耳。在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被梵谷贈與耳朵的神秘女子瑞秋究竟是誰?驚魂未定的高更去了當地一家小旅館過夜。午夜,梵谷在黃房子裡割了自己的左耳。他用繃帶裹住頭,戴上帽子,去了紅燈區。梵谷站在瑞秋的門口,把一個用報紙包好的小包裹作為禮物遞給她,叮囑她要 「好好收著」。
  • 人物肖像畫:艾琳·高更的肖像-高更|美術作品
    A.D 19C-20C法國畫家_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生於1848年至1903年)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文森特·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肖像一:藝術家的兒子肖像二:艾琳·高更的肖像肖像三:兒童畫像肖像四:小布雷頓肖像五:兩個人坐在沙發上
  • 【畫倉】高更 局部
    ▲保羅·高更在他的畫前 他是高更,前股票經紀人,現在的落魄畫家。他的前半生可以用光鮮亮麗來形容。一個高富帥,娶了美人梅特,十年內生有5個孩子,過著安寧而富足的生活,夏日午後在酒吧中小酌,冬日傍晚在壁爐邊小憩,在閒情逸緻的時候畫畫,還收藏了塞尚、莫奈、雷諾瓦、畢沙羅等印象派畫家的作品。
  • 文森特梵谷的Vincent是歌是人名是割耳槍殺的故事
    《沼澤地裡的兩個農婦》作為投入精力於創作的畫家,在此期間遇到了印象派成員們,包括莫奈 、塞尚等在內,被其色彩風格感染後,後期作品特點為極具對比的色彩與十分飽滿情感。這一特點的變化大概於1886年33歲時,而這之前畫調為濃重的灰與暗,如上《沼澤地裡的兩個農婦》。
  • 《高更愛在他鄉》:充滿奇幻色彩的畫家,一段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
    原創聲明:文/百家號是小編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高更是一個在世界歷史上十分享有盛譽的著名畫家,作為在世界上極負盛名的畫家,高更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膾炙人口的作品,高更是與梵谷、塞尚三個人共同被稱之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代表作品有《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黃色的基督》《遊魂》《敬神節》,每一幅作品都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 【印象派/後印象派套裝】這就是莫奈+凡高+高更+塞尚
    圖像的哲學》一書的作者,以及叢書「視覺文化」的編輯,這套叢書的頭三本已經於2013年出版。 插畫作者 奧德·范·萊恩 曾就讀於倫敦的中央聖馬丁和皇家藝術學院。她的作品包括劇院海報、「每日麵包」糕點店的外包裝,以及為英國心臟基金會等客戶設計的廣告宣傳畫。
  • 一日一話 | 高更:愛在他鄉
    藝術家介紹: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高更生於法國巴黎,他把繪畫的本質看作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創造,而不是一般所認為的那種通過反覆寫生而直接獲得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藝術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他對南太平洋熱帶島嶼的風土人情極為痴迷。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就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