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也不屑於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於扮演頭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首要角色。」
——《群魔》陀思妥耶夫斯基
提到俄羅斯,你會想到什麼?像變魔術一樣的俄羅斯套娃,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多彩的教堂和古堡,還是關於戰鬥民族的「神奇」之處?
麵包是俄羅斯人的主食,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瓦西裡說:「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至今,這句話仍然讓很多人記憶猶新。
(小人書版《列寧在1918》)
在俄羅斯,麵包和鹽是最高禮節。當重要和尊貴的客人到達時,俄羅斯人會把麵包放在刺繡毛巾上,用器皿裝鹽,身著民族盛裝的姑娘會雙手捧著獻給客人。客人撕下一塊麵包,蘸著鹽吃。
用「麵包和鹽」來迎接客人,代表著為客人請求上帝的庇護,給予他美好和平的祝願。
一直到今天,俄羅斯的這種傳統仍然很受歡迎,在正式國事訪問中常常能夠見到。
為什麼「麵包和鹽」會成為俄羅斯的最高禮節呢?
"хлебосольный хозяин!"
麵包和鹽!
這是俄羅斯的傳統問候語,表示的是客人對誠意待客的主人的最高稱讚。
在俄羅斯,麵包代表著最受人尊敬,因為麵包是每餐都不可缺的基本主食。
俄語中麵包既是指食品,又是指好客。俄羅斯民間有這樣的信仰,即「善待客人,客人便不會愧對主人」。也許正是基於此,俄羅斯人自古以來都保持著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
「Мы с ним съели пуд соли.」
我們吃了一普特的鹽。
(普特,пуд,俄羅斯重量單位,1普特≈16.38公斤)
這句俄羅斯諺語通常用來比喻深厚且長久的友情。
鹽在古代俄國非常稀缺,是無價之寶。因此,送鹽便象徵著把最珍貴的食物送給了最珍貴的客人。
如今的俄羅斯,橫跨地球陸地面積的八分之一,擁有廣袤、神秘、不為人知的土地,也是許多瀕危物種生存的地方。
俄羅斯過於廣闊的地域,使得講述這片大地上豐富多彩的生命故事頗具難度。紀錄片《狂野俄羅斯》(又名《野性俄羅斯》)巧妙地選取了俄羅斯北部極地、高加索、勘察加半島、西伯利亞、烏拉爾山、烏蘇里斯克(雙城子)地區這六大最具代表性的野性區域。
(豆瓣評分9.2分 《狂野俄羅斯》紀錄片)
即便是在冰天雪地、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生命的脈動卻依舊倔強有力。而正因為它的巨大和寒冷,俄羅斯才保存了地球上原始且未被破壞的北國生態。
(《狂野俄羅斯》紀錄片畫面)
該紀錄片的攝製組歷時三年,深入到俄羅斯最人跡罕至的野性腹地,穿越高山、沙漠、草原、湖泊,克服惡劣的氣候,甚至幾度與死神擦肩而過,拍攝到了這些稀有而珍貴的畫面。
(《狂野俄羅斯》紀錄片畫面)
鏡頭聚焦在不同動物的精彩瞬間:小生命的降生,驚險刺激的捕獵與逃亡,危險與浪漫並存的求愛儀式……在俄羅斯大地上,有著充滿野性和生命律動的神奇自然。
俄羅斯人也非常「神奇」。戰鬥民族、愛喝酒、不怕熊……似乎已經成了俄羅斯人的標籤。
俄羅斯人評價自己民族特性時,喜歡引用19世紀俄國詩人丘特切夫的一句名言:「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羅斯,用一般的標準無法衡量它,在它那裡存在的是特殊的東西。」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稱俄羅斯為「謎中之謎」,簡潔又生動地概括出了外界對俄羅斯人的整體印象。
在俄羅斯,你的外賣可能正跟著外賣員在散步,在逛街,在看球賽,在公園拍照……唯獨沒有在你手裡。
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扇耳光錦標賽」一度在全世界引起關注。該比賽顧名思義,就是兩人互扇對方耳光,直到其中一方投降,比賽才算結束。
從穿壞的鞋,裂開的地面,到受損的車,甚至是飛機,俄羅斯人都能用膠帶來修補。在俄羅斯,膠帶成為生活必需品。
想了解更多有關俄羅斯的社會、經濟、歷史、科學、教育、文化、旅遊等方面的知識?
由大連外國語大學打造的《俄羅斯區域概況》在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UMOOCs)上線啦!
# 課程簡介
「俄羅斯區域概況」視頻課系統地介紹俄羅斯中央、西北、南部、伏爾加流域、烏拉爾、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八大區域的地理、歷史、文化和經濟知識,分析各個區域在俄羅斯及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尤其關注其與中國的合作,共20個視頻。
通過課程,可以了解該地區在俄羅斯及國際中的地位,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為其成長為複合型、應用型外語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本課程對於那些對俄羅斯感興趣的社會人士來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