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對於我們的傳統小說結構類型,在石昌渝的《中國小說源流論》裡分成了三種:綴段式、單體式和網格式。
小說的結構美學示例
在西方的《敘事學》裡,結構就是在一個敘事的文本中,從開始到最後一句,形成了一個具有美學特徵的外在形式。因此我們對於小說的結構賞析,往往是會有一種最基本的藝術體驗,尤其對於我們,受到的是傳統的文化薰染,更容易感受到這種藝術之美。
就拿最小的文本結構藝術-對聯來看,當我們讀到一副對聯,前後對仗就是一種結構美,這種結構本身,就能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存在,而不需關乎對聯的內容意義。
和對聯類似,小說也有這種對仗美的結構形式,尤其在我們傳統的話本小說裡,比如《三言二拍》和《聊齋志異》裡,有很多書生與才女的故事,其實它們很多都是以對仗的結構出現。
具體表現為: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一般是書生落魄或家道敗落,才女對其不離不棄,後半部分往往會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反轉,如書生金榜題名之後的福貴與貧窮的矛盾等等,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小說故事結構美,它是屬於結構的藝術。
在我們話本小說裡,除了類似對仗的結構,還有循環結構、平行結構等等,在這我就不羅列。舉例僅僅是讓我們知道,故事結構本身就能產生藝術審美的體驗,而並不僅僅只靠具體的情節蘊含的意義來體現的一種藝術美。
傳統小說的情節結構
上面我們僅僅是對結構做一個簡單、直白、形象化的舉例解釋,僅僅適應於結構簡單的小說,做簡單的歸納總結。而長篇小說,往往就比較複雜,具體的表現往往是外面的大結構,裡面還套有小結構。而所謂的綴段式、網格式就是我們說的整體的小說結構,在這個整體結構裡面,往往還有更小的結構單元。
在《紅樓夢》之前的小說中,大多的是運用綴段式的結構,就是有一條單線維繫著一種形散神不散的結構,比如《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就是這樣結構,而《紅樓夢》卻不同,採用的是之前少有的網格式情節結構,它不是靠一條線索貫穿,而是橫縱相間的多重線索交叉,前後上下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網格式關結構系。
在這種網格的結構之中,又可以分出很多的情節,這些情節又具有不同的結構特徵,比如劉姥姥三進賈府,這就如同我們語言修辭學裡的排比結構。通過每一次進賈府的姿態和意義的不同,並列的存在一種審美藝術體驗。
第一次是打秋風,第二次是還人情,第三次就是以滴水之恩,回報以湧泉。我們單獨的提取劉姥姥的故事,就完全明白了,類似於傳統話本小說中,常有的一種道德情感故事內涵。而抽取甄士隱與賈雨村的兩個人的故事情節,又可以形成一個對仗的結構關係,一個是出世,一個是入世。
就這樣,在一個網狀結構的作品文本中,會出現一種完全不同於綴段式的單一結構。複雜的網狀,不同的組合及其單一的情節,都可以被分出多種層次以及結構關係,因此《紅樓夢》也是被人解讀的最多,情節張力最強的一本小說。如果說三國是靠計謀做談資,那《紅樓夢》就是靠這樣的網狀結構,從而彼此橫縱交錯,形成的情節張力,來完成一種「可能性」的無限擴張。
紅樓夢的網狀情節結構
當然《紅樓夢》的結構並非如此的簡單,我們只能化繁為簡,取其骨架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形成以點帶面的方式,完成這種由粗到細,不斷深入的過程。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就把這種網狀結構骨架做一個整理。對於整體的文本結構來說,網狀結構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看到不同的結構,橫與縱的交錯有多重組合方式,來組成這種網狀結構,因此每一個組合就是一個視角,或者也可以叫每一個視角,就是一種不同的組合。
首先在本旨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悲劇:第一個就是賈寶玉的精神悲劇;第二就是金陵十二釵為主題的人生悲劇;第三個就是賈府的三世而衰,五世而斬的百年家族命運悲劇。
這三個悲劇彼此卻不能看做是同一種審美意義,而應是彼此完全不同本質的悲劇情節。賈寶玉的悲劇是找不到立足之境的悲劇。十二釵的悲劇就如曹雪芹開篇說的,是為女子立傳,這是一種對兒女之情的獨特審美。
女兒們的才智與靈性被摧殘的時候,審美的意義也就在這時產生,過去對晴雯這樣的下人,幾乎看不到一種悲憫之情為他們而灑,《紅樓夢》開啟了人的生而平等的追求歷程。
第三個悲劇是一種家族悲劇,它不同於別的小說,這種貴族世家不再是《水滸》中的「為富不仁」,而是與之完全相反的,「富而好禮」之族。這種美學視角可以看到曹雪芹與之前小說作家的視野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可以參考當代,陳忠實筆下的白嘉軒、莫言筆下的西門鬧等作品的美學視角,地主再也不是以前的「為富不仁」的形象。
看似並不使人注意的起始視野,卻有差之千裡的價值內涵。這是一種由宗法家族的視野,抬高到思想層面的人道主義視野,家族的傾倒再也不是靠所謂正義的出現而終結,而是靠內部的瓦解,看似是同一個結果,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內涵。
如果把這三個悲劇作為結構的橫向線索,那縱向的的線索就有很多,如甄士隱的小枯榮,賈雨村的入世,劉姥姥的三進賈府,賈府的三次葬禮……。
這些縱向的線索與橫向的線索,相激成瀾,構成了整體的網狀結構基本框架。除了這種大的框架結構,我們還可以在每一條線索上看到一波三折的藝術衝突,比如賈寶玉的精神悲劇,經歷的一波三折的起伏歷程。
第一個階段是因為前期自己的「流蕩優伶」「怕讀文章」等等與賈政產生了正面的衝突;第二階段就是與王夫人產生的衝突,直到大觀園的女子相繼走的走,離的離,到了晴雯的死達到了衝突的最頂峰;第三個波峰就是林黛玉淚盡人亡的時候。
這就是賈寶玉悲劇故事的一波三折,每一條線索都有這種高低起伏的藝術衝突表現。我們會發現,整部作品對三情有獨鍾,三次中秋,三次元宵佳節,三進賈府,三次喪事等等,這本身也蘊含了我們傳統老子的哲學概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傳統文化裡,「三」往往代表著一種轉折點,這是最小的結構審美意蘊。
結束語:《紅樓夢》的這種以三個悲劇為主線,與其他故事相激成瀾的情節結構,形成了一個千經萬緯的網狀整體,以此又產生出多個具有文學藝術價值的主題,比如文化、盛衰、富貴、權勢,還有愛情、親情、友情等等,這些主題又可以不斷的延伸,從而顯現出這種藝術的強勁生命力。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