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夢》網格式的情節結構藝術

2021-01-18 餅子讀行

導言:對於我們的傳統小說結構類型,在石昌渝的《中國小說源流論》裡分成了三種:綴段式、單體式和網格式。

小說的結構美學示例

在西方的《敘事學》裡,結構就是在一個敘事的文本中,從開始到最後一句,形成了一個具有美學特徵的外在形式。因此我們對於小說的結構賞析,往往是會有一種最基本的藝術體驗,尤其對於我們,受到的是傳統的文化薰染,更容易感受到這種藝術之美。

就拿最小的文本結構藝術-對聯來看,當我們讀到一副對聯,前後對仗就是一種結構美,這種結構本身,就能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存在,而不需關乎對聯的內容意義。

和對聯類似,小說也有這種對仗美的結構形式,尤其在我們傳統的話本小說裡,比如《三言二拍》和《聊齋志異》裡,有很多書生與才女的故事,其實它們很多都是以對仗的結構出現。

具體表現為: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一般是書生落魄或家道敗落,才女對其不離不棄,後半部分往往會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反轉,如書生金榜題名之後的福貴與貧窮的矛盾等等,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小說故事結構美,它是屬於結構的藝術。

在我們話本小說裡,除了類似對仗的結構,還有循環結構、平行結構等等,在這我就不羅列。舉例僅僅是讓我們知道,故事結構本身就能產生藝術審美的體驗,而並不僅僅只靠具體的情節蘊含的意義來體現的一種藝術美。

傳統小說的情節結構

上面我們僅僅是對結構做一個簡單、直白、形象化的舉例解釋,僅僅適應於結構簡單的小說,做簡單的歸納總結。而長篇小說,往往就比較複雜,具體的表現往往是外面的大結構,裡面還套有小結構。而所謂的綴段式、網格式就是我們說的整體的小說結構,在這個整體結構裡面,往往還有更小的結構單元。

在《紅樓夢》之前的小說中,大多的是運用綴段式的結構,就是有一條單線維繫著一種形散神不散的結構,比如《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就是這樣結構,而《紅樓夢》卻不同,採用的是之前少有的網格式情節結構,它不是靠一條線索貫穿,而是橫縱相間的多重線索交叉,前後上下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網格式關結構系。

在這種網格的結構之中,又可以分出很多的情節,這些情節又具有不同的結構特徵,比如劉姥姥三進賈府,這就如同我們語言修辭學裡的排比結構。通過每一次進賈府的姿態和意義的不同,並列的存在一種審美藝術體驗。

第一次是打秋風,第二次是還人情,第三次就是以滴水之恩,回報以湧泉。我們單獨的提取劉姥姥的故事,就完全明白了,類似於傳統話本小說中,常有的一種道德情感故事內涵。而抽取甄士隱與賈雨村的兩個人的故事情節,又可以形成一個對仗的結構關係,一個是出世,一個是入世。

就這樣,在一個網狀結構的作品文本中,會出現一種完全不同於綴段式的單一結構。複雜的網狀,不同的組合及其單一的情節,都可以被分出多種層次以及結構關係,因此《紅樓夢》也是被人解讀的最多,情節張力最強的一本小說。如果說三國是靠計謀做談資,那《紅樓夢》就是靠這樣的網狀結構,從而彼此橫縱交錯,形成的情節張力,來完成一種「可能性」的無限擴張。

紅樓夢的網狀情節結構

當然《紅樓夢》的結構並非如此的簡單,我們只能化繁為簡,取其骨架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形成以點帶面的方式,完成這種由粗到細,不斷深入的過程。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就把這種網狀結構骨架做一個整理。對於整體的文本結構來說,網狀結構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看到不同的結構,橫與縱的交錯有多重組合方式,來組成這種網狀結構,因此每一個組合就是一個視角,或者也可以叫每一個視角,就是一種不同的組合。

首先在本旨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悲劇:第一個就是賈寶玉的精神悲劇;第二就是金陵十二釵為主題的人生悲劇;第三個就是賈府的三世而衰,五世而斬的百年家族命運悲劇。

這三個悲劇彼此卻不能看做是同一種審美意義,而應是彼此完全不同本質的悲劇情節。賈寶玉的悲劇是找不到立足之境的悲劇。十二釵的悲劇就如曹雪芹開篇說的,是為女子立傳,這是一種對兒女之情的獨特審美。

女兒們的才智與靈性被摧殘的時候,審美的意義也就在這時產生,過去對晴雯這樣的下人,幾乎看不到一種悲憫之情為他們而灑,《紅樓夢》開啟了人的生而平等的追求歷程。

第三個悲劇是一種家族悲劇,它不同於別的小說,這種貴族世家不再是《水滸》中的「為富不仁」,而是與之完全相反的,「富而好禮」之族。這種美學視角可以看到曹雪芹與之前小說作家的視野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可以參考當代,陳忠實筆下的白嘉軒、莫言筆下的西門鬧等作品的美學視角,地主再也不是以前的「為富不仁」的形象。

看似並不使人注意的起始視野,卻有差之千裡的價值內涵。這是一種由宗法家族的視野,抬高到思想層面的人道主義視野,家族的傾倒再也不是靠所謂正義的出現而終結,而是靠內部的瓦解,看似是同一個結果,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內涵。

如果把這三個悲劇作為結構的橫向線索,那縱向的的線索就有很多,如甄士隱的小枯榮,賈雨村的入世,劉姥姥的三進賈府,賈府的三次葬禮……。

這些縱向的線索與橫向的線索,相激成瀾,構成了整體的網狀結構基本框架。除了這種大的框架結構,我們還可以在每一條線索上看到一波三折的藝術衝突,比如賈寶玉的精神悲劇,經歷的一波三折的起伏歷程。

第一個階段是因為前期自己的「流蕩優伶」「怕讀文章」等等與賈政產生了正面的衝突;第二階段就是與王夫人產生的衝突,直到大觀園的女子相繼走的走,離的離,到了晴雯的死達到了衝突的最頂峰;第三個波峰就是林黛玉淚盡人亡的時候。

這就是賈寶玉悲劇故事的一波三折,每一條線索都有這種高低起伏的藝術衝突表現。我們會發現,整部作品對三情有獨鍾,三次中秋,三次元宵佳節,三進賈府,三次喪事等等,這本身也蘊含了我們傳統老子的哲學概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傳統文化裡,「三」往往代表著一種轉折點,這是最小的結構審美意蘊。

結束語:《紅樓夢》的這種以三個悲劇為主線,與其他故事相激成瀾的情節結構,形成了一個千經萬緯的網狀整體,以此又產生出多個具有文學藝術價值的主題,比如文化、盛衰、富貴、權勢,還有愛情、親情、友情等等,這些主題又可以不斷的延伸,從而顯現出這種藝術的強勁生命力。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回歸文本讀《紅樓夢》:從蔣勳的《細說紅樓夢》說起
    研究《紅樓夢》,可以對中國封建社會和中國古代文化產生形象而又深刻的認識。《紅樓夢》通過「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展現的是整個封建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總體毀滅。在《紅樓夢》展示的世界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封建社會的歷史趨勢,而且會提高對歷史感性認識的能力。《紅樓夢》的偉大還在於它融會了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精華。
  • 含英咀華 |「不好讀」的《紅樓夢》與好讀的《紅樓小講》
    「不好讀」。在我看來,《紅樓夢》也許「不好讀」,但《紅樓小講》卻很好讀:設想晨起翻開這部小書,四十講一氣呵成,毫無滯澀,掩卷之時,不覺夏日夕陽已沉入西山去也。與時下盛行的學術八股、高頭講章相比,《小講》的文字細膩通透,元氣淋漓。時常令人覺得周老先生如在目前,精神矍鑠地娓娓道來,不由你不信服。在我看來,「好讀」與「不好讀」不是絕對的,也不會有人傻到把一本研究《紅樓夢》的著作去與原作簡單比附。
  •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這在「紅學」中是一個冷門的課題。李晶,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卻對這門「冷知識」進行了多年研究。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最早翻譯《紅樓夢》的人並非來自近鄰日韓,而是來自西方。
  •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這在「紅學」中是一個冷門的課題。李晶,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卻對這門「冷知識」進行了多年研究。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最早翻譯《紅樓夢》的人並非來自近鄰日韓,而是來自西方。
  • 論人物構成的偶對和鼎足與《紅樓夢》的敘事結構
    一  人物設置的辯證性與《紅樓夢》敘事結構的宏觀構思《紅樓夢》敘事既高度寫實,又滲透著強烈的哲學意味。這樣的人物設置,顯然對小說情節的安排乃至對小說整體的敘事結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浦安迪先生說:《紅樓夢》「小說結構上的對稱,運用在塑造對比人物上最為得心應手……表面上的對立是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因,呈現的只是一個異同交織的複雜結構中的半面,造成人物的對立與融合,實無異於古典詩文中的對偶。
  • 張江紅續寫《紅樓夢》以敬曹雪芹
    8月4日電 題:張江紅續寫《紅樓夢》以敬曹雪芹  記者 成展鵬  曹雪芹的《紅樓夢》問世以來,讀者風靡,論者雲集,續者輩出,歷久彌盛而成為文學巔峰、藝術大觀、心靈聖境。  張江紅認為,傳統紅學已陷論據枯竭困境難自拔,亟需讀《紅樓夢》、續《紅樓夢》等主觀化、廣義的研究來突破。是我續《紅樓夢》的動機和背景。  與其他續寫《紅樓夢》人一樣,張江紅也歷經文學愛好者到紅迷,再到續紅者三個階段,歷時二十餘載。
  • 2015年《紅樓夢》圖書出版述評 (二)
    就解讀內容而言,大致可分為主題思想與結構藝術、紅樓人物與故事情節、紅樓夢風俗與文化、紅樓夢詩詞闡釋等。1、《紅樓夢》的「主題思想與結構藝術」    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周汝昌的《寫給所有人的45堂紅樓夢》、學林出版社的《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潘知常導讀紅樓夢》、上海三聯書店的《蔣勳說紅樓夢》(修訂版)、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姜耕玉《紅樓藝境探奇》、中國書籍出版社的王慶傑的《誰為情種——紅樓夢精神生態論》是重版作品。
  • 為什麼說讀沒讀過《紅樓夢》,過得是兩種人生?
    《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首,舉世公認的巔峰之作,被譽為「近代社會百科全書」。三百多年來,這部作品深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喜愛,手不釋卷者有之,圍坐議論者有之,評點題詠者有之。久而久之,後世圍繞《紅樓夢》的品讀研究竟形成了一門顯學——紅學。
  • 《紅樓夢》英譯品讀 (十)
    曹雪芹根據小說中不同的人物和情節,寫了近百首詩詞,有打油詩、哲理詩、感懷詩、詠物詩、悼亡詩,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詩歌形式。曹雪芹寫詩不是應景,更不是湊篇幅,而是人物塑造和情節安排的需要。這近百首詩,時間、地點、環境、氣氛以及人物性格和地位各不相同,因此,翻譯成英文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就格外多。
  • 讀金庸如讀《紅樓夢》,讀古龍如讀《金瓶梅》
    就小說結構而言,金庸小說往往是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紛紛湧現,情節盤根錯節,有著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每每使人讀的攝魂奪魄,盪氣迴腸。古龍小說則在出奇詭異的情節上取勝,他的小說布局發展讀者根本無法預料,每每讀來,總使人頻頻喘不過氣,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服。可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真真假假,變幻莫測。
  • 品《紅樓夢》三大寫作方法 ——讀《紅樓夢》有感
    品《紅樓夢》三大寫作方法——讀《紅樓夢》有感「字字看來皆是血
  • 從三春姓名透視《紅樓夢》結構藝術
    「...」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紅樓夢》中,賈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命名暗寓「原應嘆息」,寄予作者「由來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惋惜,構思精巧已經令人嘆賞。迎春花是一種不甚珍貴的草花,明王象晉《群芳譜》云:「迎春花一名金腰帶,人家園圃多種之」;《本草》則說「人家處處栽種之」,這和迎春因庶出的身份而不甚受賈赦邢夫人關愛是比較相稱的。《增刻紅樓夢圖詠》之《迎春》題詩道:「紫雲洲畔水雲空,感應只傳不語中。閒譜群芳數花落,此花最不耐東風。」
  • 苗懷明:我們到底該怎樣讀《紅樓夢》——從羅書華《紅樓細細讀》一書說起
    這樣的著作用來評職稱、評獎之類,自然比「細細讀」這樣通俗淺白的書名佔便宜。至於有沒有人來讀,那是另外一回事。羅兄則代表著另外一種思路,那就是《紅樓夢》是一部鮮活、有生命的文學著作,需要用心、投入感情進行欣賞品鑑,從中得到審美愉悅和人生啟迪,而不是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手術刀解剖式的冷靜分析。因為羅兄是真心喜歡《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對其很有感情。
  • 《紅樓夢》人名翻譯藝術欣賞
    筆者十歲左右就通讀了《水滸傳》、《三國演義》,但《紅樓夢》幾次下定決心還是看不到頭。回想起來,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人物太多,人物關係盤根錯節、太過複雜。中國人讀《紅樓夢》尚且如此,要翻譯《紅樓夢》給外國人看,如何處理這些人名無疑更是對譯者的一個考驗。近來,終於從頭至尾讀了一遍《紅樓夢》。
  • 為什麼說少年不讀紅樓夢?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巨著,是曹雪芹先生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位列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但是為什麼又說少年不讀紅樓夢呢?進大觀園《紅樓夢》裡包含了很多淫亂、亂倫、爬灰等情節,對心智還未成熟的少年極易造成不好的影響,使學校多年的正面教育成果毀於一旦
  • 俞平伯:我們應該怎樣讀《紅樓夢》
    但它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它的結構的龐大嚴整,人物的典型生動,語盲的流利傳神等等藝術方面的成就上,更重要的,是在於它有著決定這些藝術性成功的高度思想性.它是以愛情悲劇為線索來寫出封建大家庭的由盛而衰的經過,從而成為反映封建社會的一面最忠實的鏡子,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現實主義的巨著。《紅樓夢》全書雖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為線索,大觀園的風月繁華為背景,但它的真正重點並不在這些地方。
  • 《紅樓夢》中的「草蛇灰線」析論
    由甲戌本第八回、己卯本十七到十八回及庚辰本第二十三回等多處的批語可知後文中與通靈寶玉有關的情節還有「誤竊」、「鳳姐掃雪拾玉」等多處,可以推想,在後文中出現的這些情節將同「療冤疾」、「知禍福」相互對應,通靈寶玉確實承擔起了行文的「結構線索」這一重要作用,而第八回對通靈寶玉的細緻描寫,也正應了批語所說的「大關節處」的所在。
  • 白先勇||讀了一輩子,教了一輩子,年輕人不得不看《紅樓夢》
    《紅樓夢》的人名、地名、物名……曹雪芹都有背後用意的,要仔細讀才能體會。在演講結尾,白先勇對自己的觀點做了總結:「張愛玲極不喜歡後四十回,她曾說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而我感到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夠讀到程偉元和高鶚整理出來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紅樓夢》。」
  • 這就是紅樓夢後數十回故事?其實和幼兒動畫片情節一般經不起推敲
    最近捧了一本《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粗看了幾回,感覺與《紅樓夢》相去甚遠,比起一百二十行通行本《紅樓夢》高鶚所續的後四十回還要難讀。高鶚所續後四十回雖然比不上原著前八十回,但總體而言大致還有個原著的「章法」在,故事情節皆在「規矩」之內,能讓人窺見幾分原著的影子,還是古人所作。
  • 年輕人都看的紅樓夢,有多好看?
    王蒙先生說:讀一部《紅樓夢》等於多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魯迅說,讀《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打開《紅樓夢》,有人看到風流韻事,有人看到纏綿悱惻,有人看到風雅悠閒,更多是通過鐘鼎人家,窺見人世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