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團隊「基因魔剪」對抗新冠,下一次人類流行病暴發,能否利刃...

2020-11-19 騰訊網

就在全球仍舊籠罩在 COVID-19 陰霾中的當下,與美麗的「逆行者們」——醫護人員類似,有一群人鏖戰在沒有喧囂的一線,在實驗室裡尋求著更多的解決方案。

其中有一項技術不得不提,那就是被譽為 「基因魔剪」 的 CRISPR。CRISPR 技術可以用於幹預細胞的遺傳活性,即改變、修復或去除基因,曾在 2014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當年的 「十大突破技術」 之一。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 CRISPR 上付諸心力,這項新興技術近年來也得到迅猛發展,已經到達了新的歷史階段——科學家們正在探索利用這項技術進行疾病治療, CRISPR 領域三大上市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Editas Medicine、Intellia Therapeutics已經在推進相關的臨床實驗,預計在今年,我們就能看到不少 CRISPR 臨床實驗數據。

圖丨 CRISPR 領域三大上市公司(來源:各自官網)

而眼下更緊迫的問題是,CRISPR 能否幫助人類抵禦新冠病毒?

這正是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由中國學者亓(Qi)磊帶領的研究團隊希望探討的問題。

圖丨此次論文(來源:BioRxiv)

近日,亓磊所在的團隊在生物醫學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表文章(未經同行評議)「Development of CRISPR as a prophylactic strategy to combat novel coronavirus and influenza」,介紹了他們利用 CRISPR 對抗新冠病毒研究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 CRISPR 底層技術在中國和歐盟的共同發明人,亓磊同時也是 dCas 技術、CRISPRi/a 基因調控、CRISPR-GO 基因組控制等多項技術的主要發明人,手持 20 餘項專利。因為在基因編輯、調控領域的領先工作,亓磊成為 2018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的獲獎者。

那麼,這次通過基因魔剪探尋對抗新冠病毒的實驗中具體展現了怎樣的可能性?

基因魔剪鋒芒乍現

根據論文,團隊證明了這個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CRISPR 成功使培養皿溶液中的病毒量減少了 90%。正如文章中寫道的:「 PAC-MAN 方法可能是一種可快速部署的應對冠狀病毒的策略。」

這次實驗的主角——CRISPR 技術——全稱為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即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與其上遊的 Cas 基因形成了在細菌中高度保守的 CRISPR/Cas 系統。

CRISPR/Cas 系統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細菌或古細菌中的一類後天獲得性免疫,當外源遺傳物質入侵時,它首先會將入侵的噬菌體或外源質粒 DNA 信息整合到自身 CRISPR 序列中,當病毒再次入侵時,該系統可識別並摧毀病毒

針對這一特點,科學家對 CRISPR/Cas 進行改良,使其可以錨定特定序列進行基因編輯。正是由於其精準的 DNA 靶向和剪切功能,CRISPR 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至今已攪動起無數漣漪。

其中又以為人所熟知的 CRISPR/Cas9 系統最為簡單方便,主要靶向 DNA 剪切,而 Cas13 蛋白則可以鎖定特定的 RNA 序列上,對其進行切割和破壞。RNA 則正是 SARS-CoV2 的(COVID-19 的致病病毒)遺傳物質。

傳統的疫苗研發是一個疫苗針對一種病毒。很多病毒會變異,這樣相應的疫苗也會失效。而 CRISPR 系統神奇的地方在於,使用 6 個 CRISPR 嚮導 RNA,可以有效識別超過 90% 的人類已知的冠狀病毒(包括 3051 種已測序的冠狀病毒,和我們熟知的 SARS、MERS 等)。而使用傳統的疫苗,可能需要 3000 多種疫苗才能抵禦這 3051 種冠狀病毒。

(來源:Susanna M. Hamilton/Broad Communications)

在本項研究中,亓磊所帶領的團隊正是使用了 PAC-MAN 方法,即基於 CRISPR/Cas-13d 的基因編輯方法在細胞水平上證實了 CRISPR 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 RNA 水平及複製,其中部分 crRNAs 靶向率可達 91%。將 RNA 切碎,也正是斷了病毒的「根基」。理論上來說,這將足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我們的 PAC-MAN 方法,有可能成為應對泛冠狀病毒引起的突發流行病快速且可行的手段」,文章中對此寫道。

但這是否意味著,CRISPR 能開啟人類利用基因武器對抗流行病毒的新時代?

仍有重重挑戰

先不要興奮,也許你已經注意到,文章中的評價還包含著 「可能」 二字,而這並非研究者的自謙。

從培養皿到臨床試驗直至最後應用,中間仍有漫漫長路。

對此,該團隊成員也承認,與其認為它是一項即將進入動物或人體實驗階段的療法,該項研究更像是一個藍圖,或者說,一個概念的驗證。

圖丨亓磊(來源:Stanford 官網)

畢竟還有太多的未知因素。

首先就是,團隊用於實驗的並非真正的 SARS-CoV2 冠狀病毒(由於沒有權限)。而這也正是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 Philip Santangelo 教授的主要存疑部分。他認為想要證明可以中和病毒,就必須使用正常毒株,而非並不具有複製能力的相似物,畢竟「這些病毒複製的太快了」。

CRISPR 系統的遞送又是另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將他們送至需要治療的細胞?我們需知,新冠病毒肆虐的肺部,由於黏液和特殊性等原因,向來不是個容易靶向的器官。

另外,除了這些技術層面的困難,層層審批與臨床試驗,同樣是前路的重重阻礙。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Fyodor Urnov 教授認為,「坦率的說,未來的 4-6 個月內,這項研究進入人體實驗階段的可能性是零」。儘管 CRISPR 風頭正盛,但目前 FDA 只批准了三項用於人體試驗的 CRISPR 項目。

對於團隊的下一步計劃,亓磊對 DeepTech 表示:「我們的期望是 CRISPR 技術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臨床試驗,成為抵抗新冠病毒的有用治療工具。目前還有很多動物體內潛在的冠狀病毒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感染人類。

將 CRISPR 工具納入抗病毒工具箱,可以大大彌補疫苗研發的不足,可以在未來大大縮短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包括那些尚在動物體內還未感染人類的病毒。短期內,我們會測試 CRISPR 對於活體病毒的抵抗力。並且我們會結合目前成熟的分子傳遞方法,將 CRISPR 分子安全地遞送到肺部細胞以抵抗病毒」。

團隊希望在夏天結束前完成活體病毒的測試,下半年完成動物模型試驗,並在 2021 年上半年可以開展臨床試驗。

承載希望

實際上,在這次新冠暴發之前,就已經有很多機構和團體開始了 CRISPR 應對流行病的研究。

(來源:DARPA 網站)

2018 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開始了一項為期四年的研究項目—「Prepare」,旨在通過遺傳途徑找到未來可以使用的醫療方法,亓磊所在斯坦福的實驗室就接受了該項目基金的資助。

2019 年,亓磊的實驗室開始了一項基於 CRISPR 技術的流感對抗研究。也正是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礎,使得在疫情之初,該團隊就意識到研究可能並及時地將研究方向進行了調整。

同樣對此充滿興趣的還有一些初創公司,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生物初創公司 Mammoth Biosciences 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稱已經研發了一款快速高效的 COVID-19 檢測方法,可以將數小時的檢測時間縮短為 30 分鐘。該公司由 CRISPR 研究先驅 Jennifer Doudna 博士參與創建,今年初宣布完成 4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

(來源:Mammoth Biosciences 官網)

CRISPR 是一種嶄新的工具,缺少應用歷史和可行的證據,但並不意味著沒有用處。

正如 Urnov 教授所說,「我們正處在一個任何想法都值得去實踐追求的歷史時刻,此刻我們擁有著遠超 13 世紀可用的隔離、17 世紀的藥物、18 世紀的疫苗之外更有效的手段。」

儘管理論與實際之間或有千山阻隔,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也許這一次幫不上忙,但下一次或許可以利刃出鞘。

-End-

參考: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3.991307v1

https://www.wired.com/story/could-crispr-be-the-next-virus-killer/

https://www.darpa.mil/news-events/2018-05-25

相關焦點

  • 流行病是種社會「壓力測試」|專訪《人類大瘟疫》作者霍尼斯鮑姆
    在《人類大瘟疫》中,霍尼斯鮑姆並未給出一個光明的預期,相反,他鄭重地發出警示:「我們人類必將與病菌繼續共存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全球性的流行病還將會不時地出現,如果我們可以不斷反思過往的教訓,在研究病菌的同時,不斷改善導致瘟疫暴發的社會和環境條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許我們在應對下一場全球性流行病時,能取得比現在更好的成績。」
  • 義大利女子19年11月已感染新冠,是目前發現的最早人類感染新冠病毒...
    據義大利《共和國報》網站1月11日報導,義大利米蘭大學牽頭的一項國際研究團隊在2019年11月10日的一例呈皮膚炎症狀的25歲女性患者的活檢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這一結果將義大利1號病人出現時間再次提前到2019年11月。米蘭大學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病例。
  • 全球疫情一周縱覽:人類如何擺脫「大流行病時代」
    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按照《國際衛生條例》規定召開會議,對疫情現狀進行討論和評估,並於10月30日發表會議聲明稱,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根據聲明,新冠病毒會通過國際傳播對他國構成公共衛生風險,因此需要國際社會繼續協調應對。
  • 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專家:新冠肺炎或將年年暴發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導 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10月18日報導,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專家傑弗裡·沙曼(因其準確的模型和判斷聞名)發表的最新文章提出了一種可能:通過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會在一年之後減弱,這與導致輕度呼吸道疾病的常駐性冠狀病毒的特徵相似。其結果將是新冠疫情每年都會暴發。
  • 國際團隊首次繪製霍亂遷徙地圖:全球性暴發的源頭是亞洲菌株
    研究團隊通過對1070種埃爾託霍亂菌株(霍亂第七次世界大流行的病原體)進行基因測序和比較後得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所有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暴發的霍亂疫情,其源頭均為在亞洲進化後的新菌株,這些菌株隨後以不同路徑遷徙至非洲和拉丁美洲。兩篇相關成果於11月10日同時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兩篇論文共有三位通訊作者,均來自於英國維爾康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
  • 如何應對下一場疫情?高福:還有COVID-29
    新冠待解|如何應對下一場疫情?高福:還有COVID-29  過去的2020年格外漫長,全球都難以擺脫COVID-19大流行的陰影。疫苗的啟用讓人類看到了新的希望,然而持續高發的感染病例仍讓外界難以確認:這場大流行何時終究?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7期:科學家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 瑞士團隊...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再不這麼做,人類就要輸給新冠病毒了
    英國發現經過變異了的新冠病毒,且形成其傳染性比之前新冠病毒高70%的初步判斷,震動了歐洲和世界。事實證明,對抗新冠病毒是十分艱苦的戰鬥,人類需要一定的付出。自然形成「群體免疫」純屬幻想,現代人類社會承受不起它所意味的代價。強大的社會性組織行動對切斷病毒傳播渠道必不可少,那些在重要關頭難以執行嚴格社交距離的社會,需要補上這一課。
  • 直面新冠「大考」 共佑人類健康福祉
    世紀大疫,是對世界的一次集體「大考」。回首這「疫」年,人們更加真切地意識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必須攜手合作,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共同佑護人類的地球家園。  12月8日,醫護人員在美國紐約一家醫院外運送病人。
  • 世界衛生組織將流行病分為六個級別,而流行病不等於傳染病
    ▌陳夢溪《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美]內森·沃爾夫 沈捷 譯浙江人民出版社內森·沃爾夫在近日出版的新書《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流行病時代到來的景象:全球交通樞紐將人和動物聯繫在一起,催生出了一個容易被流行病侵害的互聯世界,便利的交通工具、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為擴散的病毒提供了大規模的宿主群。
  • 新冠緣起自動物的病毒偷襲?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播至人類,警惕「人畜...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地球上持續蔓延,而關於新冠病毒的緣起,科學界普遍認為,它最早來自動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蝙蝠很有可能是本次疫情的源頭。病原體從動物「跨越物種界限」傳染給人類,這類疾病被稱為「人畜共患疾病」。
  •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動物實驗證明,這些抗體有望用於新冠治療藥物研發和短期預防。
  • 從對付病毒到重視生態安全——人類與流行病鬥爭的歷史啟示
    作者:梅雪芹 毛利霞(分別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6ZDA122〕的階段性成果)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命災難和經濟損失,也使人困惑、焦慮乃至恐懼。這是一場全人類與病毒的鬥爭,阻斷病毒傳播、控制疫情波及範圍是世界各國的當務之急。
  • 《病毒來襲》教你應對流行病的暴發
    日前, 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 現任史丹福大學人類生物學專業事實也證明了疾病的爆發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這次鼠疫的爆發正是大航海時期。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邵一鳴指出,只要政府、公共衛生機構和民間科學組織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眾的鼎力合作,人類完全有能力抵禦各類病毒風暴的侵襲。
  • 曾預言全球流行病大爆發的專家談如何消滅流行病
    布裡利昂特曾預言全球流行病大暴發。日本流行病學家解釋新冠病毒季節性爆發將成為最糟情況的原因 REUTERS / EDGARD GARRIDO布裡利昂特2006年曾說過,未來人類將面臨全球範圍內前所未有的流行病。 他是基於消滅天花、流感、脊髓灰質炎獲得的經驗做出這一預測的,他嚴肅警告國際社會將面臨的危險。
  • 關於新冠病毒,北大團隊新發現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都21世紀了 為何人類依然如此脆弱?|流行病|傳染病|病毒|細菌|鼠疫...
    衛夕梳理了人類對抗流行病更加脆弱的六大原因——一、人口的增長與聚集流行病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人群的聚集,1900年世界人口是16.5億,而今天世界人口高達75.8億,短短一百年人口翻了四倍還要多,除了人口眾多的中國和印度,今天印尼2.7億人,巴基斯坦2億人,奈及利亞居然也有1.95億人。
  • 新冠全球爆發之際,深度解讀大流行病概念、歷史及其意義和對世界的...
    如果新冠疫情成為大流行病,又意味著什麼? 令人恐慌的大流行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大流行病指一種新疾病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除了這個偶然的時機之外,由於香港病毒與自 1957 年以來一直在傳播的亞洲流感病毒相似,可能避免了更高的死亡率,因為許多人可能對新菌株保持了一定的免疫力。 在上世紀 60 年代,全球醫療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同時還提供了更多的抗生素來對抗通常困擾流感受害者的繼發性細菌感染。
  • 新冠疫苗會毀容?會改變基因?來自胎兒細胞?匪夷所思……
    疫苗改變人類基因?在西方的社交媒體上,最流行的謠言是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DNA。因為輝瑞公司開發的新冠疫苗,是使用mRNA疫苗原理,即抽取病毒內部分核糖核酸編碼蛋白(或者稱信使核糖核酸)製成疫苗。與傳統疫苗不同,該疫苗不含減毒或滅活病毒,只攜帶新冠病原體的遺傳信息。
  • 為人類戰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發新冠疫苗( / 1 )
    同疾病較量,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而疫苗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已成為人類戰勝疫情的關鍵所在。歷史上,疫苗的研發時間常以年計。然而,面對全球快速傳播的新冠疫情,儘快研製出有效疫苗成為全人類迫在眉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