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區域,為《禹貢》九州之豫州。堯舜時代天下洪水泛濫,舜命鯀治理洪水。鯀用堵塞的辦法,難以湊效。後改任禹,大禹以疏導之法,引洪水歸於東海,成效顯著。通過治水,大禹感知到了山川限隔的自然存在,遂按山川自然限隔形成的地理單元,將天下地域分為九大塊,名為九州。《尚書•禹貢》所載九州為:河內曰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豫州為九州之一。豫州的地理範圍南至漢水,北到黃河,用今天的話說指漢江中下遊與黃河中遊之間的地域。豫州位於九州之中央,故又稱「中州」。其區域相當於今河南之黃河以南部分、湖北省的北部、山東省西南隅、及安徽省西北角。其中河南省之黃河以南部分為主體,因此又謂「河南曰豫州」。
「豫」的本義指「象之大者」。遠古時代這一片地方的氣溫比現在要高,適宜大象繁衍生息,生活著不少象群,河南出土有巨型象牙化石是其明證。「豫」的引申義指精神層面上的安舒平和之象,在豫州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世代具有雍容大度、平和安舒的精神品質。
歷經時代變遷,在河南這塊土地上,湧現了大量傑出的人物,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累積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所以,徐光春書記「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論斷高度概括了河南的歷史地位。
這個論斷至少包含四層意義:
一、 河南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的衝積平原,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10°—15°,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年生長期約210—270天,是半乾旱地區,因此成為我國旱地作物的主要產區,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事實上,中華民族的根系最早深深地植入這片廣袤的平原之中。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誕生了中華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最早傳說,留下了中華文明初創者的大量足跡。
五千年華夏文明 根在中原河洛。河洛,指黃河、洛水,這裡引申為黃河洛水之間的廣大地區,即河洛地區,其地域的範圍以豫西為腹地,西起陝西關中的華陰,東到豫東平原,北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南達伏牛山麓。應該說,河洛地區就是狹義的中原地區,即今天的河南省。
遠在華夏文明的史前時期,河洛地區就是中國原始人類聚居的集中場所,在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進程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數千年演繹的華夏文明,從古老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三皇、五帝、夏、商、周而起的文化,都是從這裡揭開序幕,滾滾的黃河不僅養育了我們的祖先,培育出中國的原始文化,而且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文明。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都充分證明,河洛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華文化的「根」即在這裡。
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迅速發展,豐富的成果證明中華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但是,大多數學者在認可多元起源的同時,都堅定地認為,黃河孕育出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基礎和軸心。
1978年在河南南召縣雲陽鎮杏花山及其周圍發現了一顆猿人臼齒化石及洞穴遺址,據學界考證,大致與北京猿人時代相當,距今約50萬年,約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舊石器時代另一重大發現是安陽小南海遺址,大約與北京山頂洞人的時代相當;1998年,在鄭州滎陽崔廟鄉王宗店村北的半山坡的織機洞發現猿人洞穴遺址。據初步推測,居民生活約10萬至30萬年之間,成為「中國自1921年周口店遺址發現以來最重要的舊石器發現,堪稱中國第二洞」。從南召雲陽、安陽小南海以及鄭州織機洞遺址能夠推測當時已經使用火,是人類走出蒙昧時代的重要標誌。
經過漫長而艱難的時期,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1965年在河南許昌發現了著名的靈井遺址,1977年在新鄭發現的裴李崗遺址,成為中原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裴李崗文化已經出現契刻符號的原始文字。
傳承於裴李崗文化,中原地區新石器時期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其得名於1921年首先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距今約7000至5000年左右。1987年,濮陽西水坡第45號墓的發現,河南龍山文化的發現,安陽後崗、登封王城崗,所有這些遺存,表明人類已經步入文明時代的門檻。
在傳說中伏羲為「三皇」之首,與女媧兄妹二人婚配,生兒育女,從而成為人類的始祖,這非常類似西方《聖經》中的亞當與夏娃。雖然,這僅僅是傳說而已,沒有足夠的事實證明其為信史,但河南西華縣留下了女媧城的遺址,相鄰的淮陽縣則留下了太昊(伏羲)陵、畫封臺等許多遺蹟。這些同屬於遠古「華胥國」的女媧和伏羲的遺蹟。
中華民族兒女常以炎黃子孫自稱,認為是黃帝與炎帝的後代。
從考古學的角度看,五帝時代大致在仰韶時代後期到龍山時代。
無論是黃帝還是炎帝,都在河南留下了重要的活動遺蹟。尤其是黃帝更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姓公孫氏,都於有熊(新鄭),亦曰有熊氏。他不僅出生在中原地區,而且還以此作為根據地,繼衰微的神農氏而興起,修德治病,操練軍隊,收服炎帝於阪泉。當時蚩尤暴虐天下,兼併部落,黃帝與之大戰於涿鹿之野,擒蚩尤而誅之。各部落乃尊稱為天子。相傳文字、曆法、算學、宮室、器用、衣服、貨幣之制皆始於黃帝。黃帝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帝,海內外華人均自稱為黃帝子孫,河南新鄭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與朝拜的聖地。
如果說這些史前的傳說記載不足為據的話,那麼,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幾千年歷史的沉積與風雲變幻,在河南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大量而深刻的足跡,河南成了一座巨大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在這裡,可以探尋源遠流長的東方文明古國,可以追尋到先民的生活足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中原,孕育了南召猿人、培植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古老文明,哺育了炎黃二帝。中原文化以夏和繼之而起的商的繁榮成為中原文化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完工而從傳說成為信史,夏的遺址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商的遺址在河南安陽西北。殷商甲骨文的發現,標誌著人類文明的水平與新時代的到來。
到了距今3300年左右,隨著商朝國君盤庚遷都到現在的安陽,使用甲骨文記事,中原的先民終於告別了史前文化時期。安陽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使中原先民從傳說走入信史。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源與主體,代表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原大地上,王權和文字的出現,是中國文明從史前文化進入歷史時代的分水嶺。
不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河南是人類的發源地,而且至今在中原廣袤的土地上還遺留著大量的遺蹟,這些遺蹟是中華民族先民生於斯長於斯的歷史實物見證,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文化與遺產。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所以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主要埋藏在河南。據統計,有來源可考4820個漢族姓氏,源於河南的就有1834個。中國現在漢族100個大姓的人口佔漢族總人口的87%,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河南。所以說,中國歷史的主體源於中原,起於河南。
一個泱泱的民族歷盡蒼桑地走過歷史,民族精神中不僅有沉重、堅持,更有與天地共日月的浪漫,生存鬥爭中不厭的樂觀,而這種浪漫和樂觀的精神正是後人應追求的,亙古不變的東西。
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大事在河南這塊土地上上演
從人文始祖黃帝開始,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在一個時期內一直走在中華民族的前列,華夏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區。
中原為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自有朝代建立以來,絕大多數王朝興起於中原,建都於中原,紮根於中原,活躍於中原,直至12世紀上半葉北宋末年,這個中心才南移。如果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那麼可以肯定,四千多年的文明都繁衍生息在河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王國維曾以安陽出土的甲骨文的文字記載,證明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商朝先公先王世系的正確,從而推測司馬遷對夏朝世系記載的準確,這一推測,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完成得到進一步確認。如果從夏王朝建立開始算起至清朝覆亡,中華民族走過了4000千餘年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河南處於中心地域長達3000餘年。所以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說法,絲毫也不過分。
中國第一個歷史王朝夏朝,先建都於鄭州登封的陽城,繼遷於陽翟(禹州),後遷於偃師。商湯滅掉夏朝後,亦建都於偃師附近。商仲丁時期,遷都於現在的鄭州一帶。盤庚時期,遷到殷,即現在的安陽西北。西周開始在陝西建都,後為統治東方,在洛邑營建東都,史稱成周。與此同時,西周又在河南境內建立了許多諸侯國,如陳(淮陽)、宋(商丘)、蔡(上蔡)、許(許昌)、衛(安陽)、虢(三門峽)。東周遷都洛邑,諸侯國中的魏遷都大梁(開封),韓建都於鄭(新鄭),此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等10多個朝代均在河南定都或設陪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佔了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帝王的足跡一次次地駐足於河洛,洛陽、許昌、開封等曾經的國都,一次又一次地彰顯著問鼎中原、統攝華夏的至尊。
在中原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祖先,訂製度,明禮儀,煌煌千年華夏文明,正是從這塊黃土地上發源流淌,繼爾漫延全國的。拂去歷史的塵埃,沿著時間的長河,走進唐宋,走進秦漢、走進春秋,走進洪荒,我們看到一場場金戈鐵馬的戰爭,一幅幅精彩紛呈、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 宋代的勾欄瓦斯中上演著歌舞春秋,唐朝的宮廷裡瀰漫著霓裳羽衣,隋代的大運河裡舟船穿梭,北魏的孝文帝忙著他的漢化改制,三國的曹操吟唱著醉酒當歌,發出人生幾何的感嘆,東漢的太學裡聚集著全國的數千精英,上蔡的李斯正在為嬴政出謀劃策,孔子與老子在東都洛陽進行著歷史性的會晤。四千多年的歷史大事,四千年的歷史河流,就在河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緩緩地流過。
三、河南這塊區域生產了璀璨的歷史文化
中原歷史名人輩出。據統計,在二十四史中立傳的歷史人物中,其中河南籍的歷史名人為912人。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中,河南居兩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文字學家、教育家等,也有社會賢達和社會名士。如伊尹、周公、老子、蘇秦、李斯、呂不韋、賈誼、桑弘羊、蔡倫、許慎、張衡、蔡邕、孔融、王粲、曹植、阮籍、嵇康、左思、玄奘、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元稹、李賀、邵雍、程頤、程顥等等,數不勝數。正是這一代又一代傑出人物,共同締造了絢麗璀璨的中原文化。從文化意義上講,河南永遠是一塊我們無法忽視的地域。
在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俠士試劍,武士弄槍,歌者展喉,文士投筆,官員用智,醫生妙手,共同描繪了大氣瀟灑、盪氣迴腸的中原文明。
戰國韓國洛陽人蘇秦,出身貧賤,素有大志,從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以三寸不爛之舌遊走於韓、趙、燕、魏、齊諸國之間,「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以傑出的口才,審時度勢的眼光,左右著天下的大勢,一部《戰國策》成了他們傑出的表演。
衛國人荊軻為報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他毅然答應執行「不可能的任務」:刺殺秦王。至今讀起史書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字句,依然會被那視死如歸的俠肝義膽而深深振撼。長亭外,古道邊,殘陽下,素衣如雪,一群高冠博帶的士子,穆然肅立,為一個怒髮衝冠,將踏不歸路的河南人致敬送行,歷史就在那一瞬間定格,風化成一道悽美而悲壯的風景,感動了我們幾千年。
上蔡人李斯,不甘久居下流,東遊至齊,求學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輔佐秦王嬴政,在戰國紛爭的諸侯混亂中,為秦國的統一作出重要貢獻。秦國統一後,他訂製度,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車馬,奠立了中國此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基礎。
洛陽才子賈誼,20歲被詔為博士,《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總結興亡,直陳利弊,居安思危,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東漢天年的南陽人張仲景,被後世奉為「醫聖」,面對兵荒馬亂、疫病流行的慘澹現實,以最樸素的想法,最誠摯的情感,毅然選擇了救死扶傷、濟世蒼生的醫生職業,做他所能做的事情。後來他寫就的《傷寒雜病論》,便是到了今天,依然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而書中的《金匱要略》部分,更被世代醫家尊為「醫方之祖」。
盛唐詩人杜甫是鞏縣人。這位大詩人,令人尊敬得只能用偉大來形容。他是如此深愛著這片土地。 忠君愛國,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汲汲於國家的興旺。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聚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他最樸素的人文理想。這些美麗動人的詩句,不知溫暖了多少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
中唐的洛陽人劉禹錫,他與白居易齊名,且志同道合,一致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運動,他自願把百姓擺在第一位,喜歡替百姓說話。所作的政治諷刺詩,辛辣尖銳;所作懷古詩,沉鬱蒼涼,語淺意深;所作仿民歌詩,清新爽朗,別開生面。而他的同鄉元稹、魯山人元結,也是此道中人。
黑臉「清官」包拯,在原則與人情,強權與道義之間巧妙平衡,用剛烈懲治邪惡,以智慧伸張正義。老百姓的「天地良心」,「清官情結」,也因為這位曾在現實存在過的精神偶像,平衡了許多,安慰了許多。
河南湯陰縣,走出一位頂天立地,文武雙全的民族英雄嶽飛。當白髮蒼蒼的嶽母為兒子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時,不但把一種強健的民族精神烙在嶽飛的心間,也刺醒了每個有熱血,有良知的中國人。當年,嶽家軍(必然有相當大一部分是河南的熱血漢子)紀律嚴明,作戰勇猛,金人只能哀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想想嶽大將軍那杆出神入化的金槍,是如何為柔弱的王朝挑起一面自信的大旗,而那首壯懷激烈的《滿江紅》,又是怎樣激勵著中華好兒女,一代又一代,譜寫精忠報國的歌。
在河南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創造了璀璨的文化,數不勝數。下面再以史學為例,看看中原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歷史學家及其貢獻。
1、褚少孫補《史記》。褚少孫是西漢穎川人(河南禹縣)。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司馬遷死後,該書散佚了一部分,褚少孫進行了補寫,終成完書,一直流傳至今。
2、西晉司馬彪《續漢書》。司馬彪是河內聞人(溫縣)。著《續漢書》,記東漢一朝的歷史,內容翔實。北宋時,將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與範曄《後漢書》合刊,成為二十四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範曄寫作《後漢書》。範曄是南朝宋順陽人(今淅川)。他以《東觀漢紀》為主要參考資料,博採眾家,著成《後漢書》,成就很高,在很多地方都超越了前人。傳記部分,記載人多,覆蓋面廣。深受後來學者推崇,成為前四史之一,在中國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4、李延壽撰《南史》、《北史》。李延壽是唐朝相州人(今安陽)。早唐初,就曾參預《晉書》、《隋書》的寫作。後來,李延壽繼承父志,以南北朝八部史書為依據,用了16年的時間,撰成《南史》、《北史》。將南朝、北朝雙方的歷史作為整體書寫,使之符合《史記》一類的通史體例,便於閱讀,真實可信,成為我國史籍寶庫中的兩部佳作。
5、長孫無忌編《隋書》。長孫無忌是洛陽人,他主持編纂了《隋書》,保存了很多寶貴的史料,在唐代所修史書中,是質量最高的。
6、張昭遠修《舊唐書》。張昭遠是五代濮州範縣人(今範縣東)。今本《舊唐書》,雖署名劉昫,實為張氏所為,當時劉昫以宰相監修史書,故署其名。《舊唐書》部頭宏大,內容豐富,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原始資料。
7、宋祁撰《新唐書》。宋祁是宋代雍丘人(今民權)。《新唐書》是其與歐陽修共同修撰,其中傳記部分為其所為。
8、薛居正創《舊五代史》。薛居正為開封浚義人(今開封)。修撰《舊五代史》,門類齊全,資料豐富,首增《選舉志》。
二十四部正史,其中八部出自河南人之手。斷代史方面,亦有多部為河南人所為。如東漢穎川穎陰人(河南許昌)袁宏撰《漢紀》,東晉陳郡陽夏人(河南太康)撰《後漢紀》,西晉新蔡人幹寶撰《晉紀》,陳郡陳(淮陽)人王隱撰《晉書》,現在通行的《史記》三家注本的《史記索隱》是唐代司馬貞所撰,他是河內(河南沁陽)人。除此以外,它如雜史著作,亦有不少出自河南人之手。
徐光春書記在中原文化港澳行懇談會上的講話中把中原文化分為17個方面,這裡僅僅是略舉一隅。即使如此,也可以窺見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是中華文化的主幹和根源,在中華文化史上佔有突出地位。
四、河南地域產生的文化思想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從朝代更迭的歷史進程來看,伴隨著十二世紀上半葉北宋的覆亡,政權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仿佛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事實遠非如此簡單。一個沒有思想的民族,就是沒有靈魂的民族。在中原這片土地上產生的思想文化,一直以一種強大的文明慣性、堅韌的生命力、強烈的張力,影響了北宋以後的思想世界與意識形態,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中原文化的特徵明顯地表現為它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農耕文明,以政治中心帶動而發展為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文化中心,以博大的開放性而溢出中原,進而躋身世界。
楚國苦縣人(今鹿邑)老子,是人們熟知的古代思想家。他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經過莊子(一說今河南民權人)的進一步發展,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莊學派成為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基礎。
今天,《老子》一書已邁出國門,走向世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文出版發行量最大的一是《聖經》,二是《老子》,美國《紐約時報》更是將《老子》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儒學發展到宋代,經過改造稱為理學。在談及理學時,必提到二程兄弟:程顥、程頤。他們是河南嵩縣人,都是宋代大儒,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二程受學於周敦頤,表章《大學》、《中庸》,二程的理學思想經過朱熹的進一步發展,宋代以後上升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程朱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思想基礎。中庸的思想也由此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社會進程。
在中原退出歷史發展的中心以後,產生於中原的思想文化卻深刻地影響了其後的社會思想與歷史進程。
總結
平心而論,河南歷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國歷史的縮影,是濃縮了的中國文化史。因為華夏文明起源於斯,發展於斯,華夏文明向外傳播也是從這裡開始,輻射開去。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翻檢史書,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河南的歷史太悠久了,河南的文化太豐富了,河南的地位太重要了。
尋根溯源,落葉歸根,中華民族最注重對根的探尋。血緣之根、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河南是最重要的起源地。尋找古老文化的真髓,離開河南就難得全貌。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河南是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探尋中華文化的源頭,河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字源於斯,道學源於斯,墨學源於斯,佛學源於斯,理學源於斯……。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十分豐厚,除地面大量的名人遺蹟、文物古蹟外,地下埋藏的文物更是豐富。河南素來享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美譽,最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旅遊立省的發展戰略,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說,「中原大地名山秀水星羅棋布,歷史文化俯拾皆是,許多寶貝待字閨中,急需紅娘牽線,巧匠裁縫」。他表示,只要把文化和旅遊穿上「連體衣」、做好融合,就一定能叫響獨具特色的中原文化旅遊品牌,就一定能使河南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旅遊研究中心和重要產業聚集區。為此提出「文化河南,壯美中原」的口號。「文化河南」說的就是河南歷史的悠久、厚重,河南歷史文化遺址的豐富;「壯美中原」則是講河南這片土地上的優美的自然風光。其實,文化的產生發展離不開自然,文化正是有了自然,才顯出其靈氣,才顯現其氣度,而且豐厚的文化遺址早已成為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自然也正是有了文化,才顯得厚重,才看出積澱。在壯美的中原湖光山色中,追尋我們的血緣之根,追尋我們的民族之根,追尋我們的文化之根,這也許就是「文化河南,壯美中原」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