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以及中國,除去後者,前三大文明均已徹底失落。如今在這三大文明的土地上,外來文明建立幾乎與當地人民生活無關的歷史,它們的歷史只留在故紙堆和旅遊業中,諷刺的是能夠保留下這些痕跡也是在外來文明的幫助下實現的。
為何只有歷史中國得到了傳承?是什麼制度讓中國從西周始到如今三千年多年的時間一直保持著一個超大型政治文化共同體。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經歷過很多王朝,有分裂,有對抗,但終究會以大統一為歸宿。
是什麼樣的構成讓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刻上「分久必合」的烙印,而且按道理來說,在這片幅員遼闊、地形複雜的大地上古中國根本沒有需要組織起超大型政治文化共同體的理由。
小農經濟
但是這個共同體就是出現了,它的出現很可能與國人很熟悉的農耕有關。在關中平原這片廣袤,且非常適合耕作的地區,早早就出現了星羅密布以小農組成的村落,不過小農經濟是天然不喜形成大型政治文化共同體的。
小農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吃穿用度全出自家庭全部成員之手,這種社會形態一般會由幾個同姓家庭組成不大的村落共同體。村落共同體的形成主要是人類需要繁衍的結果,當然它還有其他重要功能。
節約肥沃的土地以及實現一些只有集體勞動力才能辦成的事,比如抗洪、排澇收成不好時的漁獵還有和其他村落的競爭。
一個村落形成的經濟文化共同體完全可以與其他村落老死不相往來,而且它也不具備擴大的需要,一旦村落擴大,耕種的土地勢必擴大,這樣會導致居住的地方與生產的地方距離過遠,當成本大於收益時,人自然會想辦法降低成本。
這種降低成本的辦法就是村落的分離。
村落在地理上的分離會導致語言、文化、習俗的脫離,時間一久即便是同祖同宗,在事實上這兩個也是不同的村落了。
「多難興邦」
所以為什麼在小農經濟為主體且不喜形成大型政治文化共同體的土地上最後會形成超大型政治文化共同體?
可能是「多難興邦」!這裡的興,不是指興盛,而是指促使。
古代中國農耕區上的人民面臨了兩大生存威脅。
一是黃河的威脅。治理黃河一直是每個朝代必須面臨的問題,古代中國人大部分生活在黃河流域地帶,黃河的泛濫將會直接影響的他們的生存,即便生活離黃河流域較遠的地區,也會因為災民為了生存侵犯這些未受災人的領地,從而引起混亂。
所以如何治理黃河就成為了古代中國人的必選項,而治理黃河必須要有超大型的政治文化共同體,村落共同體和村落組成的村落聯盟是無法組織起治理黃河所需的人力、物力的。
其次是遊牧文明的威脅。遊牧民族逐水草而生,一般來說是不會侵犯到農耕地區,但是由於氣候的多變,情況就變得複雜了。氣候溫暖時,水草豐盈,生存不受影響,氣候變冷,水草生長地區將會往南遷移200公裡左右,這時為了生存遊牧民族不得不侵犯農耕地區。這種侵犯非常的血腥和殘酷,因為這是生存之爭。
想要抵抗遊牧民族的侵犯,村落共同體是無力,所以必須組織大型的政治文化軍事共同體。
結語
歷史中國(即超大型的政治文化共同體)的構成和生發主要是在這兩種威脅下促使的,這兩大生存威脅也迫使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需要這樣這一超大型的政治文化共同體。
即使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他們想要統治這片土地,就必須使用這套制度,且被這套制度同化,這就是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這套制度,即國家構成的基本制度與實踐,是歷史中國這樣一個超大型政治文化共同體能在歷史的長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原因。
關於歷史中國構成的基本制度與實踐,這裡只介紹了其生發的原因,但其中包含了太多歷史中國人的智慧與經驗,有些制度我們站在當時當地可能覺得理所當然,但是背後生發的原因,在當時可能因為那只是最利於生存的辦法。為何是「齊家,治國與平天下」,為什麼會出現「宗法制」,從「兄終弟及」到「嫡長繼承」其中發生了什麼,「官僚制的出現」是必然的嗎?「父慈子孝」與「長幼有序」在國家的基本構成中又擔任了什麼角色?
由於篇幅有限,這裡不能一一分開細說,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分期慢慢講完,或者大家也可以直接閱讀《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這本書非常推薦。
我是小潘,本期拆的是《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關注小潘拆書看更多有用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