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翔飛談自己的行書:雖於古人之筆相去甚遠,但大抵亦與時人有別

2021-01-18 晉堂書畫

重慶夏翔飛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行書

編輯

作品局部

重慶夏翔飛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行書《<黃庭堅題跋>二則》創作手記:

初欲以八尺整紙作大字行書,擇山谷題跋二則,只因字數相宜。也無太多顧慮,僅求書寫自然,氣息流暢,不計小處得失,今不同弊,得古方新。目標既定,鋪氈展紙於地,赤膊提管而為,連廢三紙,皆不如意。遂臨時起意,將紙對開,還於案上書之,一次乃成。雖於古人之筆相去甚遠,但大抵亦與時人有別,又尋泥金紙接縫,成兩條屏式,張之於壁,尚覺有小處可觀耳。

夏翔飛,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彭水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的書法作品先後多次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各類展覽,並獲得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等全國、省級專業書法展入展、獲獎50餘次。

相關焦點

  • 學習行書有訣竅,用筆特點要記牢!
    研習楷書時,在筆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關於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各種要求,概括地說,起、收須有交待,如藏鋒、露鋒、回鋒、折筆、頓筆等。而行書因為書寫的便捷,將楷書行筆中的一些繁雜的筆法進行簡化,省去了許多逆、回、頓、駐、轉等楷書筆法。 可是,放鬆楷法,並非意味著行書書寫的容易,在用筆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
  • 行書筆法之「偃筆」,一般人掌握不了的神秘筆法
    「偃筆」是行書中一種特殊的橫畫寫法。1.起筆時,用逆鋒內轉後向右上行筆,起處多呈圓形,宛如蠶頭。2.收筆時,筆鋒向右下,也有略向上的。我們最早在王羲之行書中所見,在宋代達到巔峰,尤其受到米芾、蘇軾、黃庭堅所推崇。例中數字是從米芾作品中選出的,偃筆雖在不同位置上,但它有管束全字的作用,如「集」字中的長橫,是偃筆,把上下眾多的筆響貫中了起來。上面四短橫意向上,偃筆意向上,成相背之勢,這使字形更加顯得俊俏可愛。
  • 三大行書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人美字亦妙!90後美女丁亞琳寫得一手精美的行書,書作寧靜細膩
    後,但是其書法卻非常老到,她擅長行書,深得趙體之精髓,他就是丁亞琳,她的行書,不但有趙體之流美,也有自我之特色,清新淡雅,下面就讓我們一同欣賞一番她的書法吧。我們知道行書是日常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書體形式,而這位美女就選擇了以行書作為自己的突破口,在當今書壇,無論是書法家還是書法愛好者,擅長行書的人不少,要想憑藉行書在當今書壇樹立一面旗幟,也是非常難的事情,而這位美女不但做到了,而且還做到非常到位,她的行書,整體上給人一種灑脫清爽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也是非常明顯的,她的行書可以說是當今書壇裡的一股「清流」。
  • 寫字與書法的用筆差異
    有的人說側鋒就是偏鋒,也有人說是側鋒也可以納入中鋒的範疇。看人家吵得越亂,我越高興,因為真理越辯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來。 另一個能證明筆法問題的,是學校的古籍書庫裡的石版印刷的碑帖。
  • 天下三大行書
    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 梁詩正的行書,瀟灑飄逸,試問:這般精緻,當今誰人能寫出?
    古人的文人,往往是全才,梁詩正也是如此,詩、文、書也是樣樣精通,由於他一生都在跟隨皇帝左右,沒有太多展示自己的機會,所以在書法史的名氣並不大!梁詩正尤其善於寫行書、楷書,尤其是他的行書,把館閣體的實用性和行書的藝術性完美結合在一起,行中帶有楷意,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被譽為「清代最美行書」,梁詩正的行書如此這般精緻,當今誰人能寫出?
  • 小楷、隸書、行書、草書臨摹要點
    亦清亦腴,則骨血溫潤,醇雅衝和,可入古人堂奧。欲小字有大氣象,必重墨氣,既要筆致沉重,又要點畫分明,寫出新意。 高二適先生曰;「小楷亦純乎運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臨習時應致力提高運腕功力,使起伏頓挫分明,極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 王羲之行書結構習字帖
    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用筆需注意的六點: 1.行書起筆的藏鋒是在筆和紙相接觸的瞬間快速完成的,而露鋒有時則是在落筆前的空中進行的,當筆剛一接觸到紙,則實際上已進入到運筆階段。 2.不同筆畫的寫法要抓住要點,如寫橫畫時,起筆多用露鋒,收筆多用出鋒。
  • 祝允明的行書,跟這麼多大家學過......
    葛鴻楨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及《論吳門書派》中論及祝允明書法風格的研究時,則基本上承襲傅申先生之觀點。很顯然,傅申先生的研究方法對我們今天研究祝氏書風特點仍然具有積極的啟發與借鑑意義,其於《祝允明問題》一文中,對祝允明行書真跡的標準件之選取固無太多爭議,分析也比較細緻。
  • 【龍靈書道】書法高手,是如何寫行書的?
    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梁巘 《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係,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 行書字帖如何選?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這裡統統告訴你
    學硬筆行書首先,我不推薦書店裡的任何硬筆行書字帖,因為全是現代人所寫,學習書法要儘可能的選擇優秀的字帖,古代名家流傳下來字帖才是首選。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硬筆書法來源於軟筆書法,僅書寫工具變了而已,結構和筆順都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想學得好,即便學硬筆行書還是要去買古代的經典名帖。
  • 蔡邕《筆論》《九勢》:得此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
    海龍(微信號dayou2011)中學時便在於鎮高中就讀,學校旁邊有文姬像,像下立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兩塊石碑,我曾經逃學跳進園中把兩首詩抄了下來。直到現在,一提到蔡邕和蔡文姬,我都備感親切。筆 論 --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 演員何賽飛秀書法,行書灑脫,大氣磅礴,網友:人美字亦妙
    最近一段時間,閒暇下來,無聊之際,在網絡上閒逛,偶爾看到了這樣一位演員,她在不同的場合秀書法,一手精湛的行書,灑脫飄逸,大氣磅礴,雖然是女兒身,卻寫出了丈夫氣,讓筆者好是驚訝,以往只知道她的演技精湛,所飾演的形象個個深入人心,卻不知道她還有這樣一手,筆者來回看了好幾次,被她精湛的書法秀所徵服,她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氣質型美女何賽飛,提到何賽飛,想必廣大觀眾們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她所飾演的婆婆形象個個深入人心
  • 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這字秀雅飄逸,真是美呆了!
    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這都是極高的評價了。文徵明的行書被譽為500年來最美行書,這完全是得益於他的取法,文徵明取法王羲之,得其瀟灑秀逸之風,在單字上呈現「方圓」結構,字態上沒有像晉唐書風那樣奇側多變,而是呈現一種規矩而整飭之美,所以成為了初學者學習行書最佳範本。
  • 書法用筆:《蘭亭》用圓《聖教》用方,百代模楷,規矩方圓之至
    三國鍾繇作書畫像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云:「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蕭散超逸,方筆凝整沉著。
  • 骨法用筆:黃賓虹書法
    六藝之目,言書不言畫,畫屬於書之中。唐宋以前,凡士大夫無不曉畫,亦無不工書。其書畫之名,多為事業文章所掩,不欲以曲藝自見,而人尤鮮稱之。故藝術一途,專屬之方技,同視為文學之支流餘裔,而無足輕重。」(黃賓虹《黃賓虹自述》)一方面,他指出在古代,繪畫只是士大夫事功之餘的遣興雅玩,可說是對繪畫功能的輕視,從而弱化了其原先就擁有的教化功能。
  • 劉小晴8年前的行書作品,被網友譽為行書創新標本,真行書好字帖
    行書的墨色及用鋒單字間架結構簡述:行書書法是繼隸書發展後與楷書相對的一類書體。起初運用只是因行筆速度比較快,節省書寫時間,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應用。行書的特點是,點畫打破了楷書藏鋒和回鋒的運筆限制,結構上也打破楷書結構嚴格的比例,點畫書寫就形式多樣化、狀態多變。所以行書必然奇怪生焉,氣象萬千。所以在學習行書時,其結構是「變化」的,多樣的,靈動的。字的結構好不好在於點畫安排,書寫的點畫能否與字結構特徵相適應。楷書的結構是方正的,要求在書寫楷書時點畫寫得平穩。
  • 胡問遂行書字帖的暢銷本,簡體漢字的臨習範本,欲寫手好字必備帖
    行書書寫技法及點畫線條變化簡述:書寫行書法時,用一筆會完成多個字甚至是整行。在線條的處理上,為了使得一筆寫出粗與細間的不同轉換效果,我們通常採用中鋒與側鋒用筆相結合的方法。所造成的或粗或細的點畫顯示出了作品輕重變化有致、線條層次豐富,充分展現了動感形質。
  • 陸維中創新書寫筆法,書作現代精品行書,字字飄逸遒勁,書法上品
    行書書寫技法及行書特點簡述: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要認認真真臨摹,學會正確用筆,又要敢於突破。臨摹要選好名賢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驗古人的心律、節奏、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