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天瑞臺灣時期音樂活動考

2021-02-08 江南音樂文化研究

[1] 繆天瑞一生中在音樂刊物編纂上作出過輝煌業績和獨特建樹,持續近70餘年,分別是:1933年在江西主編《音樂教育》月刊,1939年在重慶與胡彥久、江定仙、陳田鶴共同主編《樂風》,1946年在臺灣主編《樂學》,1950年與張文綱共同主編《人民音樂》,1985年任《中國音樂學》名譽主編。

[2] 從1624年8月26日,荷蘭軍隊在臺南安平開始對臺灣的經營,一直到1661年12月,明鄭成功收復臺灣。

[3] 從1662年明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4]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殖民臺灣開始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歸還中國。

[5] 1949年3月20日,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學院兩學生因自行車單車雙載與警察發生衝突,被警察拘捕。次日,兩校的大學生們上街示威遊行並包圍臺北市警察總局。4月6日,臺灣警備司令部軍警開始鎮壓學生運動,大肆逮捕學生,校園戒嚴正式開始,學校實施軍事化管理。一般認為,「四六事件」是臺灣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濫觴。

[6] 佚名:《如何建設臺灣經濟》,載《臺灣民報》,1947年1月6日。

[7] 邱詩珊:《臺灣省交響樂團與臺灣文化協進會在戰後初期(1945~1949)音樂之角色》,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1屆碩士論文, 2001年6月,第119頁。

[8] 同⑦,第70頁。

[9] 1945至1949年間,大批大陸出身的音樂家到臺灣:如蔡繼琨、蕭而化、戴粹倫、繆天瑞、張錦鴻、康謳、李永剛、李中和、沈炳光、王沛綸、周崇淑、司徒興城、汪精輝、施鼎瑩、鄭秀玲、李九仙等,有的在樂團中工作,有的在學校裡工作。

[10] 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區。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並吸收臺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生、旦、淨、醜都用真嗓演唱,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11] 蔡繼琨,1912~2004年,出生福建泉州市。曾赴日本東京帝國音樂學院,並以作品《潯江漁火》參加「日本現代交響樂作品」(日本黎明作曲家同盟主辦)比賽獲獎。先後創辦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福建音樂學院,更是到臺灣創辦交響樂團,被稱為「臺灣交響樂之父」。

[12] 李金土,1916~1979年,出生臺北,曾留學東京上野音樂學校,先後任教於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著有《音樂欣賞法》《音感訓練法》《新編初中音樂課本》等書,並組織過混聲合唱團,並協助蔡繼琨籌組「臺灣警備司令總部交響樂團」。

[13] 呂泉生,1916~2008,生於臺中神岡,曾留學日本東京音樂學校,1943年回臺開始收集整理閩南民歌,並積極創作,著有《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等歌曲,曾創辦榮星合唱團,被稱為「臺灣合唱之父」。

[14] 孫芝君:《記呂泉生教授的師大音樂講座——光復前後臺灣的音樂教育》,載《省交樂訊》第66期,1997年6月,第15頁。

[15] 蔡繼琨「賀詞」《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五十周年慶團慶特刊》,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臺中,1995年,第5頁。

[16] 現今臺北市中山堂,當時未改名,1945年12月19,即樂團演出三天後,臺灣各地的公會堂統一改稱為中山堂。

[17] 趙廣暉:《現代中國音樂史綱》,樂韻出版社,1986,第318頁。

[18] 導火線是1947年2月27日發生在臺北市的一件私菸查緝血案而引爆衝突,觸發2月28日臺北市民的請願、示威、罷工和罷市。從此,該事件由請願轉變成為對抗公署的政治性運動,並爆發自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以來因貪腐失政所累積的民怨,以及臺灣人和外省人之間的省籍衝突,從而迅速蔓延全臺灣,演變為社會運動,最終導致官民間的對抗衝突與軍隊鎮壓。國民黨政府在二二八事件緩和後又擴大鎮壓屠殺、實施清鄉、逮捕槍決知識分子和民眾,使二二八事件影響臺灣長達數十年。

[19] 繆天瑞《音樂隨筆》「悼念蔡繼琨先生」,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第298頁

[20] 同19,第299頁。

[21] 同19,第300頁。

[22]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溫州大學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編:《百歲學人——繆天瑞》,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第120頁。

[23] 蔡繼琨,發刊詞,《樂學》第1期,臺灣警備司令總部交響樂團,臺北,1947,第1頁。

[24] 繆天華,1913~1998,浙江溫州人,繆天瑞先生的胞弟,筆名木孤、心餘。先後在浙江溫州師範、福建音專任教,曾任臺灣復興書局特約編纂,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25] 雷石榆,1911~1996,廣東臺山人,曾留學日本中央大學,先後在臺灣大學、河北大學任教。臺灣舞蹈家蔡瑞月丈夫。

[26] 王阿西在《人民音樂》2015年第11期發表的文章《繆天瑞的音樂編輯思想研究——以臺灣音樂期刊<樂學>為例》中認為《樂學》期刊每期的稿費上漲歸因於繆天瑞先生想從提高稿費這一手段來吸引更多的優質學者來投稿,顯然這是作者沒有深入了解當時臺灣整個社會的經濟形勢而造成的誤論。「光復」後,政府的經濟政策未能成功、又未能有效接管工廠,造成員工失業、工廠減產、銀行超發貨幣,導致通貨膨漲極其嚴重,物價一日數漲,甚至達到買東西必須帶一麻袋鈔票上街的情況。因此,《樂學》稿費以及售價的上漲成為必然。可參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潘志奇著作《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漲的分析——民國三十四年至四十一年》。

[27] 繆天瑞「友情綿延70春」,徐麗莎《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7:德藝雙馨——蔡繼琨》,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第165頁。

[28] 繆裴芙:《一頁扁舟險渡海峽》,高燕生、劉連捷主編《繆天瑞音樂生涯》,香港藝苑出版社,2000,第122頁。

[29] 電話採訪,張燦(交響樂團成立時的第一批團員,擔任第二小提琴),2013年7月21日,臺北。

[30] 田野:《夏天最後之玫瑰——憶原「交響樂團」》,載《臺聲雜誌》,1987。轉引自徐麗莎《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7:德藝雙馨——蔡繼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63頁。

[31] 與繆天瑞的訪談錄音,2005年1月31日,北京朝陽區廣泉小區。

[32] 同30。

[33] 顏廷階:《戴團長粹倫教授就任省交之回顧》,《懷舊與展望:戴粹倫教授紀念音樂會之專刊》,許瑞坤主編,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系友會,2000,第32頁。

[34]  第3次是否出齊全套未知,因為截止目前筆者還沒有找到所有譯書的第三版。

[35] 吳桂榮(原臺灣省交響樂團團員)訪談,2013年7月23日,臺中。

[36] 樊曼儂(畢業於臺灣藝專,現任臺灣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訪談,2013年8月7日,臺北。

相關焦點

  • 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李建復
    李建復,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之一。1978年大學時期的他參加了第二屆金韻獎,獲得「優勝歌手」進入歌壇;1980年首唱《龍的傳人》,二十歲的他以雄渾高亢的歌聲唱出了濃烈的民族情懷,立刻紅遍華人世界。《龍的傳人》專輯封面三十多年來,《龍的傳人》成為了李建復身上的標籤,而李建復代表的不僅是民歌,更是那個時代的清流正氣。
  • 雲南省初中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考試方案公布!考什麼?怎樣考?誰來考?
    音樂、美術考試包括素質測評、統一考試兩部分,並賦予展示活動計分。素質測評考察學生音樂美術素質基本情況,記錄學生對音樂美術學習的參與和體驗過程。統一考試考察學生掌握音樂美術基礎知識及其相關文化情況,對音樂美術的感受欣賞及創造能力。展示活動依據學生參加校級及以上活動獲獎情況計分。
  • 《望春風》——「臺灣人音樂心靈的圖騰」
    2000年,在臺灣舉行的「歌謠百年臺灣」票選活動中,《望春風》的票數位列第一,成為票選中最受歡迎的臺灣歌謠。這段童聲版《望春風》收錄在亞洲唱片公司2005年發行的臺灣天使之聲系列專輯之《山上的百靈鳥》專輯中,演唱者是臺灣屏東縣獅子鄉草埔國民小學的排灣族兒童合唱團。這張專輯曾經獲得第16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
  • 臺灣作家藍博洲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發布 講述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為了從法理上和道德上肯定日本殖民統治與臺灣自主地位的連續性,不惜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修訂為「日治」時期,並作為教科書的標準用法加以推廣,由此引發了臺灣史研究中的「日治」時期與「日據」時期的命名之爭。
  • Enable活動 | 阿樂老師:臺灣藝人的跨界音樂人生
    Enable最近就遇到了一個臺灣大咖,一直玩音樂卻從不無聊,還玩出了新的創意,玩出了藝術的跨界整合。一個忙碌從未停歇的人,但卻做著最不像工作的工作,在其中又有什麼趣事發生。12月16日晚,Enable特邀臺灣環球音樂製作人阿樂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音樂產品的進化創新的分享:帶大家來看未來文創發展新希望的方向。
  • 巴洛克時期音樂精華
    通常來說,巴洛克音樂的節奏特別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跳躍且持續不斷;採用多旋律、複音音樂的復調法; 這個時期的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於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在當時相當被看重;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復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為採用大小調形式。
  • 活動回看 | FM931《絲路音樂風》與臺灣金牌製作人季忠平約定於此!
    《絲路音樂風》欄目,攜手西安老城根G-PARK淺蔥小唱音樂餐廳,在這裡為大家帶來《絲路音樂風》第一期線下活動「約定」季忠平音樂分享會!今天的這場活動是特別的,對於每一位熱愛音樂的80後來說,今天會是大家記憶翻湧的一天,而對於今天到場的每一位音樂人來說,也會是大家收穫良多的一天,因為今天,中國臺灣金牌唱片製作人季忠平,來到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來分享他從業唱片界這麼多年的經歷和故事。
  • 臺灣10月節慶活動大盤點
    ,是臺中人最深刻的音樂記憶。多年來,峽谷音樂節也成為臺灣東部著名的音樂盛會,每年都有各地遊客慕名而來,一同徜徉在青綠草坪上領略太魯閣之美。、2014年《疼惜臺灣》等。2018年的峽谷音樂節將於10月20日太魯閣臺地登場,今年的活動分別是上午10:30-12:00及下午14:00-16:30各進行一場演出。
  • 《中國音樂詞典》(增訂版)——一本音樂詞典的誕生
    《中國音樂詞典》(下簡稱「《詞典》」)(增訂版)基於《中國音樂詞典》(1984)與《中國音樂詞典•續編》(1992),在繆天瑞、郭乃安主編的具體指導下,由崔憲擔任常務副主編,由馮潔軒、張靜蔚、喬建中、伍國棟、欒桂娟、路應昆、韓寶強、林晨等學者擔任「分科主編」,數十位學者共同參與撰稿。
  • 原住民音樂:寫給臺灣最動人的情歌
    原住民音樂是臺灣民謠的一種。一批年輕的原住民歌手如:動力火車,張惠妹,梁文音,温嵐,範逸臣,黃麗玲等已經被人熟知。
  • 【活動信息】夏至音樂日—一場浪漫的音樂邂逅
    身為打擊樂老師他,熱衷於在中國青年一代中傳播世界性的音樂。 在一些音樂活動和公眾演出中,代表諸如Roland,LP 及其他多個著名樂隊演出 。他是德國打擊樂品牌Sela在中國的代言人。 曾在諸如草莓,迷笛,上海爵士音樂節及其它眾多音樂節中演出活躍。擅長的樂器為:非洲鼓,cajon木箱鼓,kanjira坎擊拉鼓,kalimba克林巴琴,pandeiro, Riq等。
  • 兩蔣時期國民黨反「臺獨」活動綜述(上)
    回顧兩蔣時期國民黨的反「臺獨」立場,對於兩岸共同遏制「臺獨」、共謀統一大業有所裨益。     一、 對島內外「臺獨」分子及其活動嚴懲不貸     「臺獨」分子是在西方反華勢力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分裂勢力,以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作為基本目標。
  •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音樂基礎知識課堂」關注。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音樂特徵  巴洛克音樂主要的特點是數字低音、對比效果、即興曲與裝飾音。巴洛克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最多彩多姿,也是最混亂複雜的時期之一。
  • 《看見臺灣》—從音樂中感受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10月27日,臺灣首部空拍紀錄片歷時3年,耗資近一億元新臺幣,榮獲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在世合理想大地,進行了內地第首次公播,吸引不少關注臺灣、熱愛音樂的觀眾前來。 公播前的媒體採訪 作為內地首秀,本次《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及音樂總指導Ricky老師也親臨嘉興世合,在接受媒體訪問,齊導表示:「我放下了臺灣公務部門的工作以及只差三年就可領取的巨額退休金,大膽說服家人同意抵押房產,並不是我有多清高,而是我熱愛臺灣,熱愛這片美麗的地方。」
  • 2019年臺灣吉他藝術節活動簡章
    活動內容包含大師班、吉他合奏課、三場音樂會(開幕音樂會、布勞艾作品講座暨音樂會、布勞艾指揮「亞洲吉他交響樂團」),無論是專業的演奏音樂人士、正在學習音樂路上的莘莘學子,或單純音樂愛好者,皆能與大師近距離接觸,感受傳奇人物布勞艾的風採。
  • 【音樂品鑑】 光陰的故事——關於臺灣音樂的歷史
    在漫長綿延、景氣起伏不定的八○年代,流行音樂脫去了民歌時期的天真青澀,化身為整個社會的發聲筒,成年人的「真實世界」和青年人的狂狷夢想一塊兒入了歌:蘇芮的《一樣的月光》、潘越雲的《謝謝你曾經愛我》、張艾嘉的《忙與盲》、陳淑樺的《那一夜你喝了酒》、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林強的《向前走》、葉倩文的《瀟灑走一回》、陳雷的《風真透》、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每一首歌,都是一塊社會的切片,
  • 林強,臺灣音樂創作人
    林強(Lim Giong),1964年6月7日出生於臺灣彰化市,本名林志峰,臺灣歌手、演員、音樂創作人。林強早年以臺語搖滾樂歌曲《向前走》一曲成名,打破了閩南語歌曲長期以來的悲情曲風。
  • 臺灣音樂泰鬥李泰祥病逝 生前付不起手術費
    2011年3月,曾著作有《再回首》、《梅花三弄》等經典的臺灣最早的作曲和編曲大家陳志遠去世;2012年8月,一個臺灣音樂史上不可磨滅的名字,被譽為樂壇的「幕後金手指」及「60年代群星會時期的音樂教父」,曾寫出《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等歌曲的翁清溪去世;2014年1月,臺灣又一國寶級音樂大師、代表作有《橄欖樹》、《告別》、《歡顏》等名曲的李泰祥也默默遠去。
  • 《臺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法譯本問世,首次介紹日據時期臺灣文學
    兩冊選集獲臺灣文學館贊助,兩位知名漢學家歷時近3年,集數名譯者之力完成。《臺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預計出版四冊,精選臺灣從日據時期至20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作品。剛剛於2016年12月底出版 的第一、二冊為《植有木瓜樹的小鎮》(Le petit bourg aux papayers)與《三腳馬》(Le cheval à trois jambes),分別以龍瑛宗與鄭清文小說命名,點出臺灣現代文學從日據時期過渡到二戰後的時代意象 ;第三、四冊預計於2018年出版,將呈現臺灣文學自1970年代至20世紀世紀末的發展與變化。
  • 臺共黨人的悲歌:講述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真相
    「我書裡的這些臺灣年輕人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充滿了理想主義,他們家境都不錯,是臺灣社會的精英,但他們同情底層群眾,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追求社會進步將生死置之度外。」藍博洲說,「他們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希望結束內戰,實現祖國統一。」9月14日,臺灣作家藍博洲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