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內容與《南都晨報》「梅溪觀瀾」專欄同步刊發。
當下的輿論場裡,文化可能是最熱的詞彙,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與文化搭界的。而「文化人」卻可能是最尷尬的社交角色,沒有之一。不信?在街談巷議茶坊酒肆裡那些聽上去津津有味、說起來喋喋不休、琢磨起來一頭霧水的話題,肯定與文化分不開。什麼茶文化、酒文化、雅文化、俗文化,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沒有文化。而光怪陸離的社交場合,冷不丁誰在唾沫星子和煙圈兒包圍的氣氛裡誇你一句「文化人」,你肯定會第一時間聽出來那種說不出來的討人嫌的味道。在文化貧瘠年代裡,上衣口袋裡插支鋼筆就引以為豪的文化人,怎麼在文化逐漸被普及的今天反而成了令人揶揄的符號?這或許與文化的「工具化」有著某種邏輯上的聯繫。當市場經濟需要「文化」成為商業的附屬或工具之後,「文化」自然會被某種利益綁架,而越來越多的領域對文化的不當利用或濫用,則自然削弱了「文化」原有的價值光環和客觀立場。輿論場裡不時曝光的一些商業競爭案例,哪一件背後沒有「文化」隱身的魅影?而當「文化」在傷害公眾利益的事件中有意無意地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之後,誰還相信為文化代言的「文化人」呢?「文化人」的失信於民,正是文化的最大悲哀。文化是社會的公器,從來不應為權力和利益左右。而文化人,也只有堅守這樣的價值觀,才能被大眾認可。令人遺憾的是,在被「工具化」的潮流裹挾下,越來越多言不由衷、顛倒黑白甚至指鹿為馬的「文化」言論裡,文化和文化人漸漸失去了在公眾心中應有的標杆與尺度。隨便在百度上搜一搜,關於現實中的各種困惑,誰又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科學答案呢?圍繞著那些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學說」,都是各為其主的商業邏輯在背後閃爍。所以,哪怕「文化」的標籤被推崇得再火熱,「文化人」也不要迷失自己的立場與方向。當一些「文化人」為了某種私利四處附和的時候,文化也就離其初衷漸行漸遠了。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被視為淨說蠢話的「小丑」,那些所謂的「文藝家」成了名利場的吹鼓手,這些不正常的文化現象正在讓昔日討人喜愛令人信服的「文化人」越來越少。這還不足以令人警惕嗎?或許,學會在有些挑剔的公眾面前做一個「文化人」,真的越來越像雜技演員在大庭廣眾之下走鋼絲,一不小心就會跌落神壇。它起碼要求你恪守常識的立場,兼具過人的智識,有分寸的表達和客觀理智的判斷。而對於幹擾你「文化表達」的任何利益誘惑或尖銳異見,一定要有說「不」的勇氣和包容的氣度。古人所謂的「君子風度」,也許就是文化人今天應有的形象氣質吧?「和而不同」的背後正是文化人應有的氣節與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