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陵長陵後,層巒疊峰的天壽山山坡上,有一座新添的墳墓,愛國將領吳克仁將軍墓。墓基座用石頭砌成,大理石鋪就,潔白的漢白玉墓碑上,精心鐫刻著張學良親筆書寫的蒼勁的碑文:殉國將領吳克仁將軍之墓。
吳克仁將軍生於1894年,原是張學良的部下,後來擔任67軍軍長。1937年吳淞口戰役中,吳克仁將軍不畏強敵,力戰而死,壯烈犧牲,年僅43歲。
但因為張學良的原因,原來的部下都得不到公正的對待。在被人流言刻意中傷之下,張學良成了不抵抗將軍,戰場上力戰而死的吳克仁也被誣衊成「在逃跑時」被打死,製造了一起冤假錯案,烈士的英名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將軍蒙冤,將軍的親屬更是含辱。吳夫人任毓周因思念失蹤的丈夫,積憂成疾,於1942年含恨去世。吳將軍的女兒吳為琳在承受大學生活物質困難的同時,更要承受父母雙亡,特別是有叛徒之嫌的父親的精神痛苦。
歷史是無情的,但歷史是有義的。1980年,與吳克仁同守松江,並肩戰鬥的王公嶼將軍發文為吳克仁平反。王公嶼極為翔實地記述了與吳克嶼戰鬥的經過,為吳克仁平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王公嶼認為當年吳克仁將軍圓滿完成任務後不幸殉難,「其殉難確情,不為人所盡知」,且有不明事實,妄加揣測者,這是不能容忍的,反過來說,對於國家民族能盡精忠,守大節的事跡,不容抹殺。
王公嶼的文章登出後,引起了社會的同情,有關部門也將吳克仁平反的事情提上了議程。在諸多愛國人士的努力之下,吳克仁將軍被正式平反,並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學良對這位曾經的愛將也非常的關注,在吳克仁將軍被平反以後,張學良一直關心建墓問題。1990年,吳克仁將軍的兒子去臺灣探親,張學良在視力極度惡化的情況下,用籤字筆十分困難又十分認真地為墓碑寫了碑文,字裡行間流溢著對將軍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