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胳肢窩的旅行記
旅行日期:2015年4月29日—2015年5月4日
目的地:中國香港
一蘭拉麵 一人食的最佳場所
一碗價值港幣一百元的日式拉麵,會是什麼滋味呢?
近年來,日本料理深受年輕一代的喜愛,壽司、刺身、鐵板燒、牛丼飯……任何日式高檔或平民美食都可在上海覓得。而這些所謂的「日式料理」良莠不齊,想要品嘗到真正具有日本飲食文化的正宗料理,變得十分困難。加之,食材的新鮮度、廚師的刀功等細枝末節的因素都大大影響了食物的品質,使得吃到正宗日本料理難上加難。
作為「入門級」日料喜愛者,我並不喜歡生食刺身,因此失去了體會高檔日料的品位。本次選擇了日本拉麵連鎖店「一蘭拉麵」在港唯一的分店,匿身於銅鑼灣鬧市區之中,距離購物聖地時代廣場約十分鐘行程。
到店前做好了大排長龍的心理準備。儘管已是傍晚八點多,對於習慣晚用餐的香港人們,此時正值飯店。店內多是下班後結伴而來的本地中青年人,獨自前來的也不在少數。等候二十分鐘左右後,我們兩人被帶入一間狹小的兩人隔間,並且在我們之間也有屏障,面前有半垂的竹簾。點餐為全自助式,菜單上僅有一款豚骨拉麵。但拉麵的口味貼合個人的選擇,湯的濃度(淡味、普通、濃味),油膩度(無、清淡、普通、濃厚、超濃厚),香蒜的份數(從無到2份),青白蔥和叉燒,面的軟硬程度(極軟、軟、正常、硬、極硬),秘制辛味(從無到10份都是免費添加,最高可至20倍),區分細緻。點單完畢,按下桌子上的按鈕就有服務生在竹簾後彎腰服務,全程顧客與服務人員看不見彼此,且服務生只說日語。日語無能的我像是觀看儀式般欣賞著純日式的服務。
我點了一份適合自己口味的拉麵(普通濃度、清淡、1/2份香蒜、有青蔥和叉燒、正常硬度、1份辛味醬)和秘制溏心蛋。等送餐完畢後,面前的竹簾被全部放下,我開始品嘗這碗「不平常」的拉麵。湯頭偏清淡突出了辛味的濃烈,口感比想像中清淡的日本飲食辣一些。如果愛吃辣味食物的話,可能還是濃鬱油膩的味道與辛味更協調。面體本身偏硬,是有嚼勁的拉麵類型。真正出彩的是叉燒和溏心蛋(菜單上它的名字是「半熟鹽煮蛋」)。吃慣了國內某知名拉麵店的速食叉燒,和另幾間日本在滬開店的拉麵店主推的巨大而肥膩的叉燒,一蘭拉麵的叉燒令我驚喜。叉燒清淡且厚實,沒有過度的調味,將肥瘦相間的叉燒浸在豚骨湯中就足以令人回味,。肥瘦肉恰到好處,沒有一絲肥肉油膩軟糯的不悅感。
我其實非常沉迷且執著於半熟蛋,哪怕在鋪天蓋地、難辨真偽的「河南拉麵」吃到流黃的荷包蛋,都會默默心生讚許。雞蛋,這種食物霸踞著我食物金字塔底端的位置。一蘭拉麵的溏心蛋色澤誘人,蛋黃的部分全部呈橙紅色,外圈蛋黃看起來剛剛凝固,內圈為流質。溏心蛋的口味是能讓不愛吃生雞蛋的人也能接受的,生味不重。
有趣的是,拉麵碗的碗底寫著幾個日文字,我理解的大致意思是「只有最喜愛拉麵的人喝到一滴不剩」。事先知情的我毫不顧忌地端起了碗喝湯,只為了成為最喜愛拉麵的人。一碗日式拉麵,比起中國五湖四海風味各異的拉麵相比,自然遜色不少。如果一個人就餐的話,我還是傾向於選擇這樣的一家日式拉麵店,不僅為拉麵的口味,更為它所提供的就餐環境。
在享用美食上,中國人大多願意與人分享盤中食物,認為這是一種表達友好親密的行為。食物的本身也許並不重要,這種其樂融融、相互分享的氛圍造就了中國飲食文化。有所不同,西方飲食文化中,則將飲食看作一件很私人的事,即使面對面吃飯的兩人,也不應在用餐時交談,分享食物甚至會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在一蘭拉麵,我所感受到的是獨特的日本飲食文化,區別於東西方自成一派。這種「孤獨感」是令人舒適的。點餐時不必與服務生面對面,用餐時可以大快朵頤不必顧忌形象問題,既避免了人與人間交往的尷尬,也保持了飲食的私秘性。終於,孤獨的一人食再也不用接受異樣的目光,而是享用美食真正應該有的方式。誠然,我從未去過日本,對日本文化的了解也流於表面。但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們需要日本特色的餐廳,而不是日本的食物。我們害怕孤獨,怕孤獨當作負面情緒,忽略了品味美食需要一個人的專注。
一蘭拉麵,只是日本飲食文化在快餐界的一個縮影,它將「人」放在了比食物本身更為重要的地位。競爭激烈如香港,正是需要這樣的餐廳,改變茶餐廳一家獨大的地位,為餐飲界注入新血液,為廣大辛勞工作的港人提供舒適的就餐環境,和不輸本港餐廳的食物質素。
最後,期待下次可以嘗試20倍辛味的拉麵。
地址:香港島銅鑼灣謝斐道440號駱克大廈A座地下H鋪
星級評價:環境5星 服務4星 口味4星
盡情期待「右胳肢窩的旅行記」下期!
尖沙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