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刑警學院學報》已加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資料庫,請登錄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已收錄238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109家,非核心期刊54家,集刊66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0年11月30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共收錄了89869位作者的253328篇文章。誠摯邀請更多法學期刊入駐「北大法寶」,廣泛傳播,服務社會,共塑品牌。
《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要目
【犯罪學與犯罪偵查】
1.人工智慧犯罪預測
胡向陽、丁寒(5)
2.毒品問題指數及預測
鄭永紅(12)
3.有限理性下偵查決策偏誤的實證分析
段喆斐(19)
4.一起殺人碎屍案的犯罪行為與心理剖析
向靜、高瀅(28)
【司法鑑定問題改革】
5.司法鑑定收費制度的模式變遷及其改革方向
陳如超、胡昌存(36)
6.《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的鑑定之問
程軍偉(44)
7.司法鑑定術語「部門化」現象反思
歐陽國亮(51)
【刑事政策與刑事法律】
8.論刑事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的生成
沈振甫(58)
9.我國涉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險性評估要素相關性分析
付鳳、李世英(66)
10.電信網絡詐騙罪名體系中的證據問題
——以7種罪名135個案例為樣本
羅文華、程家興、尹乾坤 等(76)
11.美國數據分類調取制度述要及啟示
吳慧敏(83)
【公安學與公安管理】
12.多層外交理論視角下國際警務執法合作體系建構
朱志玲(91)
13.管制成癮物質名詞的演變
——從「鴉片煙」談起
周立民(98)
【刑事科學技術與法醫】
14.不同利手人的左右手筆跡比對
衛燕茹(105)
15.不同鞋種形成的立體足跡踏痕變化規律
高毅(110)
【網絡安全與信息技術】
16.基於最優閾值篩選的偏色視頻校正
於彤、孫鵬、單大國 等(117)
17.不同語音特徵對聲音分類的有效性研究
王華朋、牛瑾琳、劉元周 等(122)
【犯罪學與犯罪偵查】
1.人工智慧犯罪預測
作者:胡向陽、丁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鑑定技術應用與社會治理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內容提要:人工智慧的深度發展推動著犯罪預測和偵查模式的變革。根據犯罪活動規律,結合犯罪行為的關鍵信息點,利用條件概率與計算機深度學習等技術手段,探索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構建犯罪預測的應用路徑,對於偵查機關進行科學的犯罪預測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當前犯罪預測仍存有不足之處,但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清洗、挖掘,獲取關聯線索可使偵查工作擺脫碎片化數據的掣肘。人工智慧技術是清洗海量數據的有效手段,數據分析與建模可以大幅提升偵查機關的辦案效率。通過科學適用人工智慧進行犯罪預測,對犯罪熱點地區、犯罪高危人群、犯罪線索和犯罪行為進行概率預判,有利於強化偵查機關的預警能力,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 人工智慧;犯罪預測;數據建模;條件概率
2.毒品問題指數及預測
作者:鄭永紅(甘肅政法大學公安分院)
內容提要:為整體評估國內毒品問題形勢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預測預警和完善考核,有必要通過指數研究方法對毒品問題進行分析。以微觀經濟學供需理論為依據,運用層次分析法設計形成毒品問題指數並計算獲得1991-2017年指數值。在此基礎上通過三次曲線回歸模型進行結構分析,運用二次指數平滑法預測2018-2026年的毒品問題指數。結果顯示,1991-2017年毒品問題指數變化趨勢與禁毒工作實際基本一致,指數預測值持續下降到2023年開始逐步反彈。
關鍵詞:毒品問題;DPI指數;供需關係;預測分析
3.有限理性下偵查決策偏誤的實證分析
作者:段喆斐(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
內容提要:偵查決策存在於案件偵查的各階段,決定著偵查任務和偵查效果的實現。實踐中對於刑事錯案、偵查僵局、偵查風險的溯因分析,大都歸責於偵查指揮員及其偵查決策的偏誤。面對日益複雜的犯罪現狀和信息的開放性,降低偵查決策偏誤應在合理考慮偵查員認知能力的基礎上,選擇有限理性中的信息理論、前景理論、選擇偏差實驗等實證研究方法,分析實然狀態下偵查決策偏誤的表徵,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公安信息化建設,從大數據思維、數位化決策模型、科學決策機制方面來修正決策中的幹擾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偵查決策偏誤。
關鍵詞: 信息研判;易得性偏誤;代表性偏誤;錨定性偏誤;前景理論
4.一起殺人碎屍案的犯罪行為與心理剖析
作者:向靜、高瀅(重慶市高校物證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學特殊人群心理與智能管理服務研究中心)
內容提要:通過查閱一起殺人碎屍案的筆錄及同步錄音錄像,與犯罪人進行面談並開展針對性的心理量表測試,剖析犯罪人人格特徵、社會家庭環境、應對方式、心理認知特徵對犯罪行為的交互影響。在辨析樣本案例犯罪嫌疑人與變態殺人者犯罪行為異同的基礎上,揭示其從犯罪預謀、犯罪實施到犯罪完成後,逃避刑事責任相關行為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特徵和轉化規律,並提出需關注社區矯正人員心理、加強對刑滿釋放人員及性工作者的管理措施、強化對民眾危機自救技能的宣傳教育等建議,為預防同類案件的發生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犯罪心理;殺人碎屍案;人格特徵;犯罪預防
【司法鑑定問題改革】
5.司法鑑定收費制度的模式變遷及其改革方向
作者:陳如超、胡昌存(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
內容提要:司法鑑定收費制度是司法鑑定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鑑定收費的管理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在2005年之前,司法鑑定收費呈現部門化與地方化特徵;2005-2014年,司法部與相關部門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司法鑑定收費模式;2015年之後,全國統一收費模式被取代,司法鑑定收費標準採取省級層面的統一化模式。司法鑑定收費管理模式的每次變遷,都試圖克服此前管理模式存在的相關問題。然而當前司法鑑定收費管理的地方化,依然沒有解決諸如鑑定收費標準缺乏科學化、鑑定機構認定疑難鑑定事項隨意化等各種難題。完善司法鑑定收費管理制度,需要省級司法行政機關與同級價格部門通過大量調研,制定科學合理的鑑定收費標準,合理界定疑難鑑定事項的認定規則,制定跨區域鑑定的收費辦法,完善司法鑑定法律援助制度,加強對社會鑑定機構收費監督,健全鑑定收費的協商機制,推進司法鑑定成本分擔的多元主體建設等。
關鍵詞: 司法鑑定;鑑定收費;收費管理;管理模式
6.《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的鑑定之問
作者:程軍偉(西南政法大學偵查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
內容提要: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是解決醫患糾紛重要的法律依據,其中有關「屍檢」的規定、醫學會的鑑定主體地位和醫療損害鑑定的類別歸屬等問題在法學界及鑑定領域引起廣泛關注。「屍檢」的本質其實就是對屍體的鑑定;如果賦予醫學會鑑定主體地位,必須將其納入司法鑑定機構統一管理範疇,並切實執行鑑定人負責制;醫療損害鑑定有別於法醫臨床、法醫病理、法醫毒物、法醫物證和法醫精神病鑑定,應將其作為獨立的鑑定門類,通過立法予以確定。如此解讀屍檢的本質、醫學會的主體地位及醫療損害鑑定的類別歸屬,有助於健全統一的司法鑑定管理體制。
關鍵詞:醫療糾紛;醫療損害鑑定;鑑定主體;屍檢
7.司法鑑定術語「部門化」現象反思
作者:歐陽國亮(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學院(法庭科學學院))
內容提要:我國部分司法鑑定專用術語存在「部門化」現象,同一概念在公安司法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名稱。術語「部門化」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在於公檢法系統過度分散的司法鑑定管理結構,這也折射出當前我國司法鑑定管理體制存在的現實困境及背後的司法機制隔閡。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健全和統一司法鑑定管理體制、推進司法鑑定規範化和一體化發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對於司法鑑定術語,應當堅持「本源性」「理據性」「兼容性」的基本原則進行規範,以打破行業術語阻隔,提升我國司法鑑定規範化水平。
關鍵詞:司法鑑定;名詞術語;「部門化」
【刑事政策與刑事法律】
8.論刑事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的生成
作者:沈振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內容提要:普遍意義上的裁判規則,區別於個別案件中形成的個案規則,是一種有效力的權威依據。刑事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的生成實際上是賦予判決中業已存在的個案規則以一定的權威與約束力,將其轉換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裁判規則。這一過程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個案規則能否被「可普遍化」為一般規則。刑事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的產生並非從無到有的創製過程,而是在既有法律規則體系下的衍生過程。因此,這一過程既要考慮成文刑法對其限制性,又要考慮其與作為整體的法律體系的相容性。我國的司法解釋是僅次於刑法的一種效力規則,在生成新類型的刑事裁判規則時,仍需要考慮其與既有的刑法司法解釋規則的協調性。
關鍵詞: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司法解釋;法律體系
9.我國涉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險性評估要素相關性分析
作者:付鳳、李世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內容提要:我國涉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險性評估雖取得進展,但並未形成科學的評估體系。針對涉罪未成年人,其評估應包括三個維度:個體與社會控制狀況、犯罪行為和司法處遇。現有文獻已證實的評估要素包括年齡、家庭住址性質、家庭經濟情況、家庭看護強度、早期不良行為、犯罪類型、犯罪後對被害人的態度和否定責任強度、社會支持及幫教情況等,而心理特徵、亞文化等要素是否增大涉罪未成年人再犯風險有待後續定量檢驗。涉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險性評估要素的研究與確立,應在實現評估要素可操作化的同時,突出未成年人自身特點;以統一規範的社會調查報告為基礎,確保抽樣方法的科學化。
關鍵詞:未成年人;人身危險性;社會調查報告;量化分析
10.電信網絡詐騙罪名體系中的證據問題
——以7種罪名135個案例為樣本
作者:羅文華、程家興、尹乾坤、程斌(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公安信息技術與情報學院,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內容提要:為更有效地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基於犯罪鏈條視角以證據的類型、表現形式、關聯途徑為重點開展深入研究。構建由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犯罪組成的罪名體系,依託「中國裁決文書網」等網絡資源精選7種罪名的135個案例,以此為樣本集中討論證據支撐、證據作用與證明方法。揭示了當前司法實踐中的證據應用情況與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認定疑難提出了明確的證據解決方式,強調了電子數據發揮的突出作用,為全鏈條打擊新型網絡犯罪提供了有益借鑑。
關鍵詞:電信網絡詐騙;證據類型;證明對象;認定疑難;電子數據
11.美國數據分類調取制度述要及啟示
作者:吳慧敏(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
內容提要:網絡服務的迅速發展使調取電子數據成為了司法活動的重要一環,其中存在著許多值得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美國的網絡技術發展位於全球前列,其數據調取的法律制度也較為完善。對美國數據調取的法律規定、企業政策、政府與企業的關係等問題進行研究可以為我國制定和完善數據調取規則提供參考。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數據調取規則,規範調取程序,限定調取範圍,明確緊急情況下的數據調取等問題。我國也可以借鑑美國根據數據的隱私性強弱和隱私權合理預期的標準對數據進行分類調取。在處理執法機構與企業的關係時,要考慮數據調取給企業帶來的負擔,適當給予企業經濟補償或者使用其他激勵手段,以實現數據調取中雙方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數據調取;數據分類;隱私權;調取程序
【公安學與公安管理】
12.多層外交理論視角下國際警務執法合作體系建構
作者:朱志玲(江蘇警官學院公安管理系)
內容提要:多層外交理論認為「多層博弈」催生了「多層外交」。警務外交是國家外交職能在警務領域的延伸,作為警務外交的主要組成部分,國際警務執法合作愈發呈現出超國家組織、國家政府、次國家政府等不同主體並存的多元主體格局,逐漸形成了以國家政府為主要主體,以超國家組織為必要補充,以次國家政府為重要執行者、助力者的多層次國際警務執法合作體系。建立高效的國際警務執法合作體系,需要以系統性思維綜合考慮超國家組織、國家政府、次國家政府等不同主體的角色和功能,在不同層面上同時推進,相互補充、支持、配合,形成超越部分的整體性、系統性力量,以應對複雜的全球安全問題,服務於國家總體安全戰略。
關鍵詞: 多層外交理論;國際警務執法;合作多層體系
13.管制成癮物質名詞的演變
——從「鴉片煙」談起
作者:周立民(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刑事司法系)
內容提要:「毒品」一詞是中國人對管制成癮物質的特殊稱謂。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管制成癮物質的名稱及其詞義發現,「鴉片煙」是世界上最早的毒品,它最初的詞義是鴉片和菸草的拌合物,後來指純鴉片;「煙毒」最初指鴉片,後來演變為毒品的總稱;「毒品」的本義是有毒的物品,後來延伸出了新義(管制成癮物質),並迅速取代本義。「毒品」一詞的歷時演變路徑是從「鴉片煙」到「煙毒」、再到「毒品」。現代意義的毒品概念是中國人在三百年的禁毒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對「毒品」詞源學的考察可以為構建中國特色禁毒話語體系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管制成癮物質;「鴉片煙」;煙毒;毒品
【刑事科學技術與法醫】
14.不同利手人的左右手筆跡比對
作者:衛燕茹(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
內容提要:通過完善我國不同利手人的左右手筆跡對比研究,為筆跡鑑定實踐提供參考借鑑的依據,收集不同利手人(左利手、右利手、雙利手)的左右手筆跡,進行特徵的比較、分析和數據統計研究,探尋不同利手人左右手筆跡特徵的變化規律,並從量化的角度分析右利手、左利手及雙利手的左右手筆跡特徵變化率。分析結果表明,右利手的右手筆跡、左利手的左手筆跡、雙利手左右手筆跡均屬於利手筆跡,左利手的右手筆跡與右利手的左手筆跡屬於非利手筆跡。在筆跡鑑定實踐中,應在了解書寫人利手特點的情況下,結合不同利手人左右手筆跡特點和特徵變化規律,對筆跡進行全面客觀的檢驗分析,以確保鑑定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筆跡特徵;左利手筆跡;右利手筆跡;雙利手筆跡
15.不同鞋種形成的立體足跡踏痕變化規律
作者:高毅(痕跡檢驗鑑定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學院(法庭科學學院))
內容提要:探討不同鞋種下的足跡踏痕變化規律,為利用踏痕進行年齡分析提供技術支持。依據實驗設計和統計研究,採集5名測試者立體足跡樣本,對不同鞋種條件下的步態踏痕特徵數據進行比較和標準差分析。實驗結果表明,步態特徵中踏痕特徵受鞋種因素影響存在差異,踏痕大小隨鞋種的變化存在一定規律性:籃球鞋>平底鞋>皮鞋>布鞋。同一人穿不同鞋種形成的足跡踏痕大小並不相同,在利用踏痕分析年齡時應先判斷鞋種和綜合分析痕跡所反映的步態特徵。
關鍵詞:不同鞋種;足跡踏痕;變化規律;年齡分析
【網絡安全與信息技術】
16.基於最優閾值篩選的偏色視頻校正
作者:於彤、孫鵬、單大國、李欽巖(上海公安學院信息化與網絡安全系,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公安信息技術與情報學院、江西省經濟犯罪偵查與防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公安信息技術與情報學院,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公安信息技術與情報學院)
內容提要:傳統的偏色視頻校正往往選用單一顏色恆常算法對全部視頻幀進行處理,這使得原本偏色程度不同的視頻幀校正結果存在很大的差別,出現了大量校正後色差增大的「異常幀」。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最優閾值篩選的偏色視頻校正方法。在分析待檢驗視頻相鄰幀間相關性的基礎上為實驗數據集選取合適的參考幀,用兩種Retinex算法對偏色視頻進行校正,比較不同處理方法求得的角度誤差,得到視頻校正的最優閾值。實驗表明,該方法可以根據場景環境的變化動態的選擇視頻校正策略,使偏色視頻校正的結果與時間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
關鍵詞:Retinex算法;偏色視;閾值;角度誤差
17.不同語音特徵對聲音分類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王華朋、牛瑾琳、劉元周、張琨瑤(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公安信息技術與情報學院)
內容提要:聲音信號分類是準確進行語音預測、解碼和識別的基礎工作。深度神經網絡是目前音頻分類的主流方法。選用19種不同語音特徵,以3種噪聲作為分類對象,採用深度長短時記憶神經網絡作為分類算法,比較了不同語音特徵及特徵融合對噪聲信號分類準確度的影響,總結了不同特徵對信號分類的有效程度,並對實驗結果進行了說話人識別驗證。該研究對公安領域說話人身份識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信號分類;語音特徵;深度神經網絡;LSTM
《中國刑警學院學報》(雙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21-1310/N;國際標準刊號:ISSN2095-7939)1983年創刊,是我國公安高等院校的第一本學報。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主管,中國刑事警察學院主辦,以反映和介紹公安學、公安技術和刑事法律研究成果為主要理論特色,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刑警學院學報》現任編委會主任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郝宏奎教授,副主任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袁廣林教授,主編為劉衝教授。
自創刊以來,《中國刑警學院學報》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為政法機關特別是公安機關打擊犯罪服務、為公安教育和科研服務的辦刊宗旨,秉承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鮮明的犯罪偵查與治理的學科專業特色,設有「刑事政策與刑事法律」「犯罪學與犯罪偵查」「公安學與公安管理」「刑事科學技術與法醫」「網絡安全與信息技術」等固定欄目。
《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18年度綜合影響因子為0.329,在全國公安院校學報中居於前列。入選清華大學《法學一級學科最重要學術期刊、重要學術期刊和集刊名錄》,並被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列為「C類重要期刊」。一些公安本科院校也把本學報列為「重要期刊」。
-END-
責任編輯 | 吳珊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獲取更多信息
北大法寶
北大法律信息網
法寶學堂
法寶智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