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號:新周刊(ID:new-weekly)
看《肖申克救贖》的我們,心裡大概都諳熟一個道理:感動容易,追求很難。
「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這是一句只要有人在人群中提起,就會馬上得到興奮響應的臺詞。
能得到同樣禮遇的,還有「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自尊只會傷害你,絕不會幫助你」……
不知不覺間,我們與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的1994年9月23日,已相隔25年有餘。
北美院線在今年9月大張旗鼓搞起了重映,小心翼翼避開周年紀念日,讓粉絲在9月22日、24日、25日與電影重逢。
主演在社交平臺上賣力吆喝。
「25年來,這是第一個和其他人一起看肖申克的絕佳機會,盡情享受吧!」
這一場遲來的「生日聚會」,對於入圍七項奧斯卡獎卻無一斬獲的《肖申克的救贖》而言,意義重大。
今天的它,避開了1994年各路好片的圍追堵截,亦不必擔心晦澀片名所導致的票房遇冷。
曾受它鼓舞的人們、慕其電影史美名而來的人們,齊聚一處,重新感受《肖申克的救贖》隱藏在細節中的震撼。
1994年,據說是「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全世界生產的經典電影足有36部之多。
這一年的熒幕上,頂著一頭亂髮的阿甘一直在奔跑,「老大的女人」米婭和跟班文森特在舞池裡笨拙地扭腰,小姑娘馬蒂爾達問殺手裡昂「人生是否總是痛苦」,小獅子辛巴目睹了父親被謀殺的瞬間……
《阿甘正傳》《這個殺手不太冷》《獅子王》等,這些入圍了IMDB Top 250、豆瓣電影Top 250的經典佳片,都在當年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唯獨《肖申克的救贖》,沒掀起多少水花。
那一屆頒獎禮上,《阿甘正傳》拿下6項大獎。
在次年的奧斯卡上,《肖申克的救贖》獲得7項奧斯卡大獎提名,最終卻一無斬獲,徹徹底底地輸給了《阿甘正傳》。
可再看看當年的其他片子,Forrest Gump(《阿甘正傳》)、Léon(《這個殺手不太冷 》),都是老實巴交的人名,沒見哪個有10w+潛質。
當年導演德拉邦特卻一眼看出了原著的爆款氣質,向史蒂芬·金提出購買《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的版權。
只可惜,還是愣頭青的德拉邦特,並沒能入得了史蒂芬·金的眼。
1992年,小有積蓄的德拉邦特,終於能從違心的工作中得以解脫,在向作者寄去1000美元支票後,花8周時間寫出了劇本。
行業名宿羅伯·萊納一眼看上,願意出400萬美元買下,並決定親自執導,還想喊上大明星哈裡森·福特和湯姆·克魯斯主演。
導演德拉邦特 / PopCultureGeek.com
按常理,故事進行到這裡,就該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的局面。
名導演手上多一部佳作,菜鳥編劇從此約稿不斷。
這下好了,說好的大咖不來了,場地設備人員要自己想辦法了,預算不足帶來的高壓要全員承受了,還附贈炎熱、酷暑、暴風雨等極端天氣的頻頻「探班」。
那段時間德拉邦特就像個神經病,逮著個人就問:「嘿,您有空的大監獄嗎?」
所幸,愛著這個故事的演員們,每一個都傾盡全力。
蒂姆·羅賓斯要求提前體驗,弗裡曼打棒球打到抬不起手臂。
所有人每周工作六天,每天超長待機15-18小時。
當年票房失意,此後數年卻成為神話/《肖申克的救贖》除了史蒂芬·金,誰也沒能想到,一番搏命付出換來的只有1800萬的票房。
德拉邦特倒是很坦然,畢竟自己還是菜鳥,畢竟同期作品太過優秀。
被奧斯卡cue了一輪卻什麼也沒撈著,反倒引起了群眾的好奇。
次年,乘著錄像帶市場的東風,《肖申克的救贖》在家庭影院中悄悄地火了。
「就像客廳裡的一個朋友,在我失落的時候跟我說話,把我扶起來。」
經歷了婚姻失敗、親人去世、事業迷茫、自我懷疑等種種人生困境的影迷,在安迪身上收穫了勇於直面人生的力量。
在安迪逃出生天的一刻,無數人也隨著他走出了自己內心的桎梏。
而當人們將視線轉回到生活中,發現竟還有曼德拉的跌宕人生足以與其交相輝映。
而影片的拍攝地曼斯菲爾德小鎮,也在2013年-2018年間,接受了超過60萬影迷的朝聖。如今,《肖申克的救贖》評分已領跑當年的一眾佳片,成為榜單上無法忽視的存在、愛影人繞不開的電影研修範本。無冕之王,莫過於此。
在主演羅賓斯收到的觀眾來信中,「電影中體現的人性」是普遍得到肯定的點。
即便不曾住過監獄,人們也或多或少曾受困於自己內心的牢籠。
對於銀行家安迪而言,死去的愛情一度令他彷徨失措,最終含冤落入肖申克監獄,則讓痛苦更加切實可感。
提出質詢的獄友慘遭下馬威,深陷恐懼的小胖子死於哭嚎,自己坦陳無罪卻遭到老囚徒們不懷好意的調笑,都令安迪早早嗅到了絕望的氣息。
如果全部的苦難都能被輕易想像,這監獄未免太過溫柔。
即便能習慣事無巨細的管制、無處不在的耳目,那到了面對「三姐妹」的凌辱時,是個人也早該精神崩潰,何況是曾經那麼體面而優雅的安迪。
人人自危,但求自保,就是「朋友」也分不出更多義氣。
深諳生存法則的安迪不曾怪罪過任何人,始終沉靜地努力著,以愚公移山般的魄力,一點一點滲透著他對自己、對肖申克眾徒的救贖。
其實,安迪不止一次地昭示過他內心的希望。
冒死請纓,換來了請「同事」喝啤酒的愜意傍晚;歷經6年終於收到州長回信與200元美金,反倒激勵了他擴建圖書館的決心……
安迪只留給海報女郎的凝視,藏著他不服從於命運的野心。
兜在褲子裡灑落的石子,鋪成逃出生天的隧道。
超脫於常人的冷靜、機警與聰慧,讓安迪找到了出口。
而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安迪與瑞德之間的惺惺相惜。
從推進故事發展的角度來看,全身而退、安然將典獄長的黑心錢收入囊中,甚至令惡人被迫選擇自殺,這些設定固然令人倍感酣暢淋漓。
但安迪與瑞德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以及最終牽引兩人再度相見的明信片,才讓本片的煽情指數達到了巔峰。
但在看重「邏輯」與「三觀」的當代列文·虎克們眼中,《肖申克的救贖》或許是一鍋煲得還不錯的古早雞湯,卻不是一個滴水不漏的故事。
有人反問為何判決如此輕率,有人質疑不裝攝像頭的單人監倉是否存在,有人看著圓得近乎規整的洞口笑出了聲,有人認為銀行條例保持27年不變幾乎不可能。
Bug太多,以至於某問答網站上與此有關的問題,相當一部分都在捉蟲。
實際上,即便拋開情節本身的硬傷,單從雞湯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年輕人們,也不再為類似的敘事套路買單了。
槍打出頭鳥?
當然啦,進入新環境要少說話多觀察,這是職場萌新攻略裡寫爛了的守則。
君不見《各位旅客請注意》中的小山雀,就因為愛說話被diss到落淚。
這麼多嘴,你不倒黴誰倒黴?
朋友靠不住?
俗話說得好,老鄉見老鄉,背後給一槍。
早點認清人生來孤獨,就能少遭點瞎掏心窩子帶來的罪。
相信的人越少,說不定對自己的保護越好。
能花6年時間寫信,得虧他是在監獄時間大把。
這屆年輕人眼裡,故事的結局成為故事的前提/《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只有安迪能成功出逃?
還不是因為他聰明有能力,還自帶主角光環,運氣好到全世界為他的人生讓路。
來這裡走一遭,不過是西天取經路上的八十一難。
如今我們或許連曼德拉是何許人也,都沒有興趣了解。
即便聽到《費加羅的婚禮》,也只會覺得是西餐廳裡令人昏昏欲睡的BGM。
要讓他們感動,實在太難了。
如今的我們,樂於從結果倒推過程,以至於相信所有發生在他人身上的幸運都是命中注定,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劫難都是理所應當。
太沉迷於對「是不是」的求索,讓很多人完全忽略了問題的本質「為什麼」。
缺乏共情,人們習慣於站在上帝視角審視文藝作品。
任何溫情的、苦澀的、不超出意料之外的演繹,於大多數人而言,都不過是楚門世界中的蝴蝶效應。
大家都知道最後會有一場海嘯席捲而來,唯一存疑的只是具體海域位置罷了。
外面的世界和楚門的世界,其實一樣虛假/《楚門的世界》
大家開始被「慣壞」了。
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影視行業,帶來了過去難以想像的豐富試聽體驗,卻也讓人們的感知能力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大家確實對所謂「雞湯套路」免疫了,但轉身又掉進了「爽劇套路」的坑。
實在太吹毛求疵,以至於經典作品都要逐一挖墳,挑出其中不夠爽、三觀不正的地方大加批判。
目之所及,唯有眼下。
忽略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當然不知所云。
這便是經典作品在此刻的尷尬處境:故事還是那個好故事,但已經少有人願意去聽懂它了。
爽感文化至上的現象,又與普遍「喪」化的社會語境脫不了關係。
追尋希望似乎成了一件相當天真且可笑的事,凡抱有類似想法的人,都不免遭到致命三問:
「加班補貼到帳了嗎?喜歡的人回你信息了嗎?下個月的房租有著落了嗎?」
太多失去控制的事情,漸漸剝離了人們對情感的共鳴。
即便真是心有戚戚焉,千言萬語也只化作一句話:「還能說什麼呢?不如努力搬磚吧。」
也許,非得與當代人統一陣營,筆筆直擊時代痛點,方能在潛移默化中,輸出影片所認同的價值觀。
但,若果真失去了鑑賞經典、感知真善美的能力,又何嘗不是生而為人的一大憾事?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肖申克的救贖》參考資料:
[1]For the Love of Shawshank,Brendan Bures,Vanityfair,2019-09-25
[2]'Shawshank Redemption' Reunion: Stars Share Funny Tales of "Cow Shit," Cut Scenes and that Unwieldy Title,Kimberly Nordyke,The Hollywood Reporter,2014-11-19
[3]25 Years Of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t Took Me 3 Viewings To Understand Frank Darabont's Brilliance,Pramit Chatterjee,Mashable India
[4]票房慘澹、一獎未得,何以佔據IMDB和豆瓣第一?,WeLens,2019-09-23
作者:晏非。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