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天才醫生死前寫的這本書,每一個活著的人讀完都震撼了

2021-02-09 谷聲熊


很久沒有講故事了。

之前後臺有個醫生朋友問:「很煩,讀不下專業書怎麼辦」。熊爺半開玩笑地答:「該害怕的是我們吧~」

「拯救一個醫生的靈魂,等於拯救無數條生命。」事後想想,熊爺還是決定嚴肅對待這件事。

所以,今天是國際醫生節,就講一個關於「天才與死神」的故事吧。


故事的主角,是美國的一個天才醫生:保羅·卡拉尼什。而他也是2016年全球最受矚目的作家之一。他的書,獲得了幾乎能夠獲得的所有讚譽,震撼了全世界無數的讀者。

「這本書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每個活著的人都應該一讀。」《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書。


2015年3月,37歲的保羅剛剛登上人生的巔峰,便因為癌症離開人世。被譽為「史丹福大學天才醫生」的他,擁有美國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當時他即將取得斯坦福醫學院外科教授的職位,並準備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他是大眾眼中的人生贏家,也是 「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的獲得者。然而這個上帝的寵兒,卻遭遇了突然的不幸。據統計,全世界只有萬分之零點一二的人,會在這個年紀患上肺癌。

這個一輩子都在與死神戰鬥的男人,卻在人生最好的時候倒在了死神面前。這個時候,他事業順利,夫妻恩愛,甚至他們正計劃要一個寶寶。

「醫生馬上就到了。」保羅在書中說,他想像的未來,就要實現的未來,那麼多年奮鬥即將迎來的人生巔峰,都隨著這句話消失了。

他和病魔戰鬥了兩年,在最後幾個月,他只能靠讀書寫作來對抗生命的無情。因為才華橫溢的他,同時取得過美國史丹福大學英語文學學位、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保羅筆耕不輟,完成此書成為他活著的目的.常常午夜時分文思如泉湧……在腫瘤醫生的候診室也不忘寫個幾段……因為化療,他的指尖出現了龜裂現象,很痛。」保羅的妻子露西,在書的後記裡痛苦回憶著。

保羅最大的遺願,就是「請一定要出版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天才醫生和將死病患雙重身份的他,對生活、人性、生死、醫療最深沉思索,他希望「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後的火焰,我也會用來照亮你眼前的路。」

如果保羅還在世,一定會感到欣慰,因為他的願望不僅實現了,而且,他的這本書出版後,改變了無數人的人生,影響了世界。

《當呼吸化為空氣》英文版出版不到一年就暢銷近100萬冊;登頂《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榜單榜首,在美國亞馬遜暢銷總榜位列第一,五星好評;出版後授權英、美、法、德、瑞典、希臘、印度、日本等40個國家和地區,無數人為之動容。


「這本書令人心碎,亦極致美好。英年早逝的卡拉尼什的這部回憶錄告訴我們,關於如何生存,死亡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告別》的作者阿圖·葛文德說。

去年底這本書正式在中國上市,豆瓣8.9分。


如果說此生有什麼必讀的書,對熊爺來說,這絕對是其中一本。

 

「懂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你的一生,還沒有過完。」

所以,就讓我們在這個過完一生的故事裡,看到生命最心碎和美好的領悟。

 「我不想死」

 

「肺上布滿了數不清的腫瘤……這是癌症,而且已經擴散得很厲害了……我已經看過幾十套這樣的片子.但眼前這套片子不同:患者是我自己。」

 

 「我不想死。」病房裡,保羅和妻子相擁流淚。此時此刻,他剝去了所有身份,變成了一個將死的凡人。

這個病房,對保羅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

「正是在這間病房裡,我祝賀病人痊癒,見證他們回歸正常生活的幸福;正是在這間病房裡,我宣布病人死亡……我還曾經渴望過,可以躺在這床上好好睡一覺。現在我就躺在這床上,很清醒。」


誰都不會想到,死神會突然造訪這樣一個光芒萬丈的人,在他最好的年紀。是啊,換作是任何人,都不會捨得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與這個世界告別。

「三十六歲就得肺癌的概率只有0.0012%。」此刻,保羅的專業度卻變成對自己最大的殘酷。

然而,他沒有時間問:「為什麼是我」。他給自己的答案甚至是:「為什麼不是我?」

「我對死亡已經做足了準備。我甚至自我感覺良好,完全接受現實,有種萬事俱備的篤定感。」這甚至可以說是他作為一個傑出醫生的職業素養。見過那麼多死亡,比起別人,他對死神更親近、更熟悉,也更麻木。

於是,他逼自己拿出作為專業醫生的沉穩,有條不紊地了解相關醫療服務、併發症和治療方法。

他不忍去想妻子「既無丈夫又無孩子陪伴的樣子」,於是和妻子共同決定,去做試管胚胎的培育。


可是,在短暫的「篤定」之後,他開始陷入困惑迷茫:他不懂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是幾天,幾個月,還是幾年?

「看得出來,在護士眼裡,我不是病人,是個『問題』,需要儘快解決,在任務欄前面的方框裡畫個勾。」比起一般的病患,曾作為天才醫生的他,更加痛苦,他恨自己的無能,他恨自己的脆弱,他甚至開始感受到「醫生的無情」,並反思自己的醫生生涯。

在靈魂面前,科學有時顯得那麼蒼白;在死亡面前,人才會開始認真考慮生的意義。

離死越近,原來時間會過得越慢。因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希望的等待。「不會很快就死去」這件事,愈加讓他萎靡不振。

 

從來不為人生迷茫的他,此刻最困惑的竟是:「我這當下,到底該怎麼活啊?」

而其實,這個問題,從人出生的第一天,就存在。

「這當下到底該怎麼活?」


「在那段難熬的時光,是文學讓我重獲新生……當時的我在疼痛中醒來,又要面對毫無意義的一天……我下了床,向前一步,一遍遍重複著完整的句子:我無法前行。我仍將前行。」

這句話來自《等待戈多》的作者塞繆爾·貝克特:I can’t go on, I』ll go on.


濃縮的生命也是生命,人生的意義從未改變。

那天早上,保羅做了一個決定,他要逼迫自己,回歸手術室。

「道德義務是有重量的,有重量的東西就有引力,所以道德責任的引力又將我拉回手術室……我會把死神當作一個威風凜凜、不時造訪的貴客,但心裡要清楚,即使我是個將死之人,我仍然活著,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作為一個躺在床上的病患,在死神面前,他如眾人般渺小;當他拿起外科手術刀,穿上熟悉的藍色衣服,在死神面前,他如神般偉大。

「人當生如蟻而美如神。」因為,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死,卻可以決定自己生時的每一刻。


他真的回到了手術臺前。一開始,因為體力和疾病的關係,他會出現視力模糊、暈厥等狀況,甚至無法獨立完成一個手術。那時的他,出現了「菜鳥才會出的問題」。

然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似乎越來越平穩順暢了…我的力量繼續回升,操作手術的流暢性與技巧也漸漸重回巔峰…一個月後,我幾乎是全負荷地在做手術了。」

查出癌症的第九個月,保羅仍然是一副拼命三郎的狀態,幾乎天天做手術到深夜、甚至到凌晨,不為什麼,只為「再堅持幾個月,就可以結束這種馬不停蹄的工作狀態,順利從住院醫生畢業,安心做個相比之下更平靜、更輕鬆的教授。」

是啊,死亡近在遲尺,他心中仍然有夢。

畢業後,他就已經站在神經外科的頂端;而他的夢想,則是問鼎神經系統科學的高峰。所以,縱使疲憊不堪,也要飛到斯坦福去面試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供我開設神經系統科學實驗室…高薪、美景、田園牧歌般的城市、完美的老闆」。

然而,癌症就如同螃蟹的大鉗子,緊緊地夾住他,阻止他前進。更讓人灰心失望的是,要管理一個實驗室,至少需要有二十年的計劃,「我所剩的籌碼不多,不想押在實驗室裡了。」


「他努力努力再努力,就是要保障我的未來,不遺餘力地確保我能繼續好好生活,不用擔心財務問題。」保羅的妻子露西在後記中寫道。

天賦與能力,是保羅曾經內心最大的驕傲。但每一個人都會老去,身體衰老,甚至有人會因為意外而失去這些。這個時候,人就開始沉淪,抱怨,甚至放棄人生。

但保羅沒有,因為他發現,生而為人最大的驕傲,並不來源一個人擁有什麼,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去做什麼。

被病魔折磨的他,不再因為自己的失去而抱怨;因為他驕傲著,用儘自己生命最後的一切,為心愛妻子的未來生活而奮鬥。

這份生的愉悅,也為他生命僅存時間裡,可以救助的每一個病人。

「你曾讓一個將死之人的餘生,

充滿了歡樂」


「皮膚完美地縫合,沒有拉扯褶皺,仿佛這臺手術從未發生過。很好,這樣很好。」保羅親自操刀的最後一場外科手術,完成得頗具儀式感。

護士們歡欣鼓舞,這對於她們來說,是一天圓滿的句號;而對於保羅來說,則是七年的住院醫生生涯的終止。

「我播放了巴薩諾瓦風格的經典專輯《不老的傳說》,薩克斯柔和又鏗鏘的演奏響徹整個手術室。」他從醫生,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病人。藥物已經無法控制病情,他必須接受化療。

保羅的病情,就這樣一天天地惡化下去。化療的副作用,讓他開始不斷嘔吐出綠色的膽汁;他身體劇痛、脫水,意識飄忽不定,時不時就需要被搶救。


而化療結束後的某一天,伊莉莎白·阿卡迪亞出生了。那是保羅和他妻子露西的孩子,一個讓整個家又重燃希望的孩子,一個即將失去她父親的孩子。

 

「她與我,只有短暫的交集。也許,我只有一件事想告訴她: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經讓一個將死之人的餘生充滿了歡樂。在你到來之前的歲月,我對這種歡樂一無所知。我不奢求這樣的歡樂永無止境,只覺得平和喜樂,心滿意足。此時此刻的當下,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死亡與新生,保羅的最後幾個月時間,涵蓋了生命的一切。

原來這個世界,真的有比自己生命更加值得珍惜的美好。

「我準備好了」


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保羅放棄了通過呼吸輔助設備維持生命,而選擇騰出雙手,拿下面罩,至少能夠多抱抱自己的孩子。

「我準備好了。」保羅的聲音輕柔而堅定。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保羅在病床上去世。家人都陪在他身邊。離病房不到兩百米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女兒卡迪呱呱墜地的產房。」保羅的妻子露西,為這本未完成的書,寫下了最後的結局。

保羅被安放進一個柳木棺槨,葬在聖克魯斯山上一片田野的邊緣,可以俯瞰太平洋和海岸線。

 

「一個和暖的周末,我們在山下一個沙灘上,把卡迪胖乎乎的小腳浸入鹹鹹的海水中。」這是屬於這對父女之間獨有的交流方式。

「我最害怕的事,就是離開你。」

「我愛你。」

「等我過世之後,再婚吧。」

「我餘生的每一天都想和你待在這裡。」

……

呼吸和字句化為空氣,消散在太平洋鹹鹹的海風中。


這是一個英年早逝的天才醫生的故事。《星期日泰晤士報》說:「每一個醫生都應該讀這本書。」

周二的時候,後臺用戶「爾爾」,傳來研究生複試通過的好消息:「以後努力成長為一名醫生啦!醫生之路,任重道遠!」

這個故事也送給你,加油!

熊爺希望天底下每一個醫生都能看到這個故事、讀完這本書。因為,你們的工作拯救不只是生物的生命,而是一個人的靈魂。

「如果覺得活得輕飄飄,沒有什麼意義,那麼這本書會像一個鎮紙,令我們想起生命的重量。」


最後

也希望活著的每一個我們

都能珍惜當下

讓自己每一天都快樂

勇敢去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

用盡所有

去為所愛的人奮鬥一生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今天,你快樂嗎

沒有,就明天吧

各位,晚安

長按並識別下方二維碼

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即可購買這本此生必讀的「生命之書」

《當呼吸化為空氣》


[熊爺近期熱文|點擊題目直接閱讀]

這組照片裡,藏著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任何標題,都配不上這張臉

談人生,我只服這隻豬

我唯一的野心,就是要成為我自己

致每一個正想要闖蕩世界的你

長按並識別下面二維碼

與熊爺一起讀書,抵抗這個亂糟糟的世界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下單

👇

相關焦點

  • 一位天才醫生死前寫下這本書,震撼了40個國家的讀者
    在寫完這本書後,他安靜了離開了人世,震撼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是他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書。保羅最大的遺願,就是「請一定要出版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天才醫生和將死病患雙重身份的他,對生活、人性、生死、醫療最深沉思索,他希望「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後的火焰,我也會用來照亮你眼前的路。」如果保羅還在世,一定會感到欣慰,因為他的願望不僅實現了,而且,他的這本書出版後,改變了無數人的人生,影響了世界。
  • 這本天才醫生死前寫的書,每一個活著的人讀完都被震撼了:如果生命...
    那個身材一流,眼神堅定,集責任感,領導力於一身的黑豹國王怎麼樣都無法讓人將他和一個患了晚期癌症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聯繫在一起。可在他去世後,我才知道,我們所看到的《黑豹》《復聯3》《復聯4》裡的黑豹形象都是博斯曼在確診晚期結腸癌並接受治療期間完成的,而這一切他都沒有對外公布過。
  • 這本天才醫生死前寫的書,每一個活著的人讀完都被震撼了:如果生命進入倒計時,你還會選擇挽救他人嗎?
    可在他去世後,我才知道,我們所看到的《黑豹》《復聯3》《復聯4》裡的黑豹形象都是博斯曼在確診晚期結腸癌並接受治療期間完成的,而這一切他都沒有對外公布過。《黑豹》是一部需要大量動作戲的英雄電影,而且片中的瓦坎達國王身材健碩一身肌肉,要塑造好這樣的角色,除了要在片場每天飛簷走壁外,開拍前和拍攝期間,演員肯定也少不了大量的肌肉訓練。
  • 天才醫生和將死病患,雙重身份的他告訴你生命中最心碎和美好的領悟!
    他的書,獲得了幾乎能夠獲得的所有讚譽,震撼了全世界無數的讀者。「這本書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每個活著的人都應該一讀。」《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書。2015年3月,37歲的保羅剛剛登上人生的巔峰,便因為癌症離開人世。
  • 讓無數人哭著看完,餘華《活著》到底哪裡好?梁文道:它夠殘忍
    《活著》,作者餘華,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知名作家,而這本《活著》更是讓無數人是哭著讀完的。故事不複雜,寫了福貴老人從富貴到孤苦伶仃悲劇的一生。那麼,餘華《活著》到底哪裡好?為何它能夠成為經典?梁文道先生曾經說,餘華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它夠殘忍!
  • 《活著》作者曾坦言,在太平間長大,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
    調侃了莫言也就罷了,而接下來的一句話更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捏一把汗:「魯迅走上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這個人是有多大的勇氣能夠說出這句話呢?這個人究竟是誰呢?誰都拯救不了,民族的靈魂根本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餘華的父親一直以來有一個做外科醫生的夢想,因此,他的父親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餘華年僅一歲的時候搬到了急缺醫生的杭州海鹽縣生活,餘華也因此很少能夠見到自己的父親。
  • 老子死也要活著
    《活著》——對於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來說可能是一個簡單的主題,但這個主題又非常大,正是小說中的這種東西感動了我。」當時張藝謀看的是七萬字的書稿,讀完後覺得一些地方還可以著墨。於是餘華又寫了四萬字,到最後出版的時候,《活著》從七萬字變成了十一餘萬字。小說最早發表在1992年第六期的《收穫》上,這一簡單舉動背後還暗藏著很大魄力。
  • 《活著》的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經歷了什麼?
    餘華棄醫從文,8部小說寫死了29人,都是離奇死亡,餘華在拔了上萬顆牙後,餘華實在不想拔了。於是他決定棄醫從文。或許是因為餘華從過醫的緣故,餘華這個人的寫作很冷,看著像手術刀一樣。餘華在早前的8部短篇小說裡,他筆下的非自然死亡人物多達29個,而且都是離奇死亡,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 《活著》作者: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之所以離開杭州還算穩定的生活,是因為餘華的父親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做一名外科醫生。到了急缺醫生的海鹽縣,餘華的父親還沒收拾好房子,就被叫去做手術了。所以餘華在童年時期很少見到父親,他每天在餘華睡覺後才回來,又在餘華醒來前被叫走。1970年,醫院給餘華的父親分了一套職工宿舍,餘華全家人再次搬家。
  • 餘華:勤勞可愛的人都死了,敗家子到老還活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都曾在心裡偷偷發問過:人,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身邊有位朋友對此倒是很平靜: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便是人生。餘華寫過一本書叫《活著》,讀完才知道人命真的如同稻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生啊,活著活著,就死了。餘華為什麼要寫這個事?他實際上是想通過福貴一生的遭遇在探討一個古老而又深刻的話題:生命的意義。
  • 《#活著》生活重重磨難,活著才是真諦
    最近我剛閱讀了《活著》這本書,《活著》乃是餘華的佳作之一,文章中講的是一個生活平凡的小家庭在生活中遭遇了重重的阻礙和磨難,但他們並沒有想過放棄現在的生活,而是堅強得將生活過了下去。讀完這本書給我了很深的感悟,讓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磨難是不斷的,想輕生的人是愚蠢的,而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人是偉大的。
  • 《活著》讀完,加油!2020年的年終書單!
    從得到這本書,到讀完,我覺得不是簡簡單單的時間流逝,在這個過程中,好像我的思想感觸到許許多多!尤其是讀到有慶和苦根死的時候,我的心仿佛窒息了一般,真見不得這樣的悲劇!所謂的明星咱不佩服,這樣的老戲骨,這樣熱愛自己職業的人還是值得肯定的!看這陣容,這部電視劇也值得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一追再追!!
  • 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蔡崇達,大隱隱於市的新生代媒體人,人稱"天才達達",韓寒口中的"寫作大師"。現任《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皮囊》這本書,作者蔡崇達寫盡了人生的悲傷與堅強。劉德華閉關兩天,為這本書寫了序言:"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 餘華 | 老子死了也要活著!這部小說沒人敢發表,感謝它的第一個讀者張藝謀.
    《活著》——對於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來說可能是一個簡單的主題,但這個主題又非常大,正是小說中的這種東西感動了我。」當時張藝謀看的是七萬字的書稿,讀完後覺得一些地方還可以著墨。於是餘華又寫了四萬字,到最後出版的時候,《活著》從七萬字變成了十一餘萬字。小說最早發表在1992年第六期的《收穫》上,這一簡單舉動背後還暗藏著很大魄力。
  • 《天才捕手》:沒有什麼比一本書更重要
    所以,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猶豫了很久,在閱讀量和內心之間,天平不斷搖擺。畢竟,我要講的,也許是一個過時的故事——在這個似乎已經不需要編輯的時代。但我不後悔。在我的記憶裡,第一次有人告訴我,我寫的東西是有價值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相信我能幹出點名堂,這個人就是帕金斯。——沃爾夫沃爾夫的文字是血脈賁張的,如果沒有珀金斯,我覺得我讀完《天使,望故鄉》的概率很低——實在非常長,珀金斯幫助沃爾夫刪掉了9萬字。
  • 王小波和莫言都自愧不如的天才!他的每部作品我都想跪著讀完!
    畢竟連作家梁文道都說,他一直在準備談卡爾維諾,可是一直沒準備好。按理說,這麼牛逼的作家,拿諾貝爾文學獎本是十拿九穩。可惜1985年,他在濱海別墅猝然離世,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他的主刀醫生也震撼至極,說自己從沒見過這麼複雜精密的大腦!而書單狗更想說,只頒給在世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定也很遺憾,我覺得,首先,卡爾維諾是一個想像力爆炸的故事天才。
  • 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卻沒成想,孫子剛剛出世,女兒和妻子便一起走了。 兩命換一命,值得嗎?  有人說:消除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經歷一件更大的痛苦。 福貴便是這樣,夢想一點點破滅,親人一個個死去,到最後僅存的一點念想也化成灰燼,不留痕跡。 然而,他依舊趕著老牛,唱著歌。 活著,似乎與生命本身都沒有關係。
  • 專訪《天才的編輯》作者:沒什麼能比一本書更重要的了
    我幾乎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做研究——這些工作包括去其他圖書館查找珀金斯的書信(光是在收藏託馬斯·沃爾夫檔案的哈佛大學霍頓圖書館就待了三個月),採訪我能找到的所有認識麥克斯·珀金斯的人,尤其是他的五個女兒,當時她們都還活著。做完這兩年的研究工作,我就搬回了洛杉磯我父母家,回到我自己從小居住的臥室,又花了四年時間寫完這本書。
  • 你有想過去看心理醫生嗎?如果有這個想法,建議你先讀讀這本書
    你有想過去看心理醫生嗎?或者換一種問法,你有過莫名焦慮暴躁、不開心的時候嗎?如果有,建議你先讀讀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正視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問題,積極去改變,才是最應該選擇的方式。就像今天安久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說的一樣: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 豆瓣9.6,讓餘華瘋了般讀完的巨著!
    《活著》作者餘華在看完這本書說:「當時我不吃不喝不睡,幾乎是瘋狂地讀完了這部巨著,然後大病初癒似的有氣無力了一個月。」 這本書就是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馬《活著》作者餘華像瘋了一樣讀完這部巨著!人類全部的智慧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