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秒|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博會高手雲集 來看專業鬥蟋大賽

2021-01-18 齊魯網

齊魯網德州9月20日訊9月20號,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博會暨鬥蟋大賽在拉開帷幕,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山東等地22支代表隊將進行為期三天的比賽。比賽將決出「蟲王」代表隊以及冠軍、亞軍、季軍代表隊。

寧津縣享有中華蟋蟀第一縣美譽,寧津產蟋蟀兼具南北蟲優點,不僅體魄強壯、力量超群,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獨佔鰲頭,屢屢奪魁。開幕式上,寧津縣柴胡店鎮政府與山東農業大學植保學院籤訂了教學研教育基地合作協議。通過基地的開發建設,進一步挖掘蟋蟀文化,實現蟋蟀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今,寧津已形成了以柴胡店鎮尤集市場為中心、包括寧津縣城、孟集、柴胡店四個交易市場,日交易人次4000人;形成了陳家、尤集、大周、安家、大辛等80多個「蟋蟀」專業村,每年從事捕捉、交易蟋蟀的農民達到6000人。另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寧津的蟋蟀交易已走上了網際網路,交易的渠道越來越寬,交易範圍也越來越廣。

寧津蟋蟀市場的繁榮,也為當地捕蟋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當地群眾把蟋蟀看作是增收的「金蟲」,一隻品質好的蟋蟀最高可賣到萬元以上。小小的蟋蟀可使每個農戶增加收入近5000元,在柴胡店鎮就流傳著「倆月富萬戶,一釐值千金」、「寧津蟋蟀貴如牛」的佳話。

閃電新聞記者 周樹茂 鄭秀程 德州報導

相關焦點

  • 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博會暨鬥蟋大賽拉開帷幕 22支隊伍精彩角逐
    9月20號,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化產業博覽會暨第七屆鬥蟋大賽在寧津縣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2支代表隊將進行為期三天的決賽,最後決出鬥蟋比賽「蟲王」代表隊以及冠軍、亞軍、季軍代表隊。寧津縣享有「中華蟋蟀第一縣」的美譽,寧津產的蟋蟀兼具南北蟲的優點,不僅體魄強壯、力量超群,品質最佳,天下知名,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獨佔鰲頭,屢屢奪魁,而且其勇猛善鬥,不屈不撓的精神為世人稱讚。為了打造寧津蟋蟀的文化名牌,今年寧津縣舉辦了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化博覽會,包括第七屆鬥蟋邀請賽,第六屆寧津蟋蟀文化研討會,中國蟋蟀陶藝展銷會,第二屆寧津蟋蟀情緣文學作品徵集評選等系列活動。
  • 鬥蟋史上規模最高的比賽,搶票開始
    購票後賽事直播觀看方式: 《鬥蟋公眾平臺》界面 ———— / 蟋奧會 / ————  這是鬥蟋史上規模最高的比賽   ———— / 鬥蟋蟀 / ————  我們通過網絡直播形式利用最先進、最專業的直播設備多角度帶你近距離欣賞這場蟋蟀格鬥的饕餮盛宴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促織,即蟋蟀,又名蛐蛐、秋蟲等,常常在北方的秋夜裡,鳴響整個村莊。而寧津縣的蟋蟀叫聲格外響亮,且體健力足、牙齒尖利、剽悍好鬥,在鬥蟋「江湖」上歷來小有名氣,也因此衍生出蟋蟀陶製作等諸多相關行當,全縣形成80多個蟋蟀專業村,養蟋蟀、做陶器、賣器具,相關從業人員2萬餘人。
  • 《鬥蟋小史》致敬「老玩家」王世襄
    近日,王世襄的忘年小友白峰撰著的《鬥蟋小史》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新書分享會於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舉行。該書爬梳出古人養蟋鬥蟲的歷史脈絡,從中透視社會變革、文化風情。    一部微觀的農業文明博物志    白峰,濟南人,曾任《山東文學》小說編輯,後主持三聯書店濟南分銷店。如今以鬥蟋為志業,任濟南市蟋蟀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杭州市蟋蟀協會顧問等。
  • 物以「蟋」為貴 特色「蟀」發展!2018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啟動
    齊魯網泰安寧陽8月16日訊8月16日晚上七點半,由中共寧陽縣委宣傳部、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主辦,寧陽縣文廣新局、寧陽縣廣播電視臺、寧陽縣旅遊局、中共泗店鎮委、泗店鎮人民政府、寧陽縣文化館、寧陽縣蟋蟀文化協會承辦的「蟋都唱響中國夢」2018年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正式上演。
  • 鬥蟋技藝評價
    如何理性評價自身的蟲藝,應藉助公認知識的鏡子對照一番,定會獲得新的啟迪。一、基礎知識階段    1、對秋戰系統工程全面了解,對鬥蟋文化史大體通曉,能解讀古今經譜的精要部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求真務實,不斷總結經驗,逐年上新臺階。2、選蟲基本上能辨識鬥蟋生相的優劣,少失察,識蟲性,會調養。
  • 聽,蟋蟀在唱歌
    蟋蟀古稱「促織」,在中國,它們一直是蟲蟲界的明星,而且是「兩棲明星」!它們很神奇地在樂壇和格鬥界跨界發展,被捧為「天下第一蟲」。這些傢伙的生活習性頗有點像今天玩黑暗搖滾的人類——私生活混亂、一言不合就老拳相向、唱起歌來就High得不得了。好了,搞笑結束,它們的身份證上其實是這麼寫的: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 848公斤的玉石「蟋蟀王」你見過嗎?鬥蟋蟀、賞蟋蟀 9月20日寧津...
    2018年,在寧津籌建匯玉堂博物館之際,張錦洪曾參觀縣文化館了解到了鬥蟋蟀的傳統文化。「一開始我們找的圖片總是不對,我們就邀請寧津蟋蟀協會會長李海濤來廣州給我們指導。」前前後後從德州到廣州跑了十幾次,李海濤表示,寧津的蟋蟀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頭大、項闊、腰圓、皮厚、牙堅、體形高厚勻稱。一旦下刀就無法挽回,所以他們謹慎小心,設計圖紙畫了一摞。蟋蟀腿部線條的肌肉感、眼睛如何活靈活現......精雕細刻,最忙的時候18個人三班倒。
  • 鮮為人知的「蟋蟀王」——王順維的「蟲經」
    廣西「花生大蟋」  ——重量級的蟋蟀王  王順維的「蟲經」令人興致勃勃,他介紹:廣西花生大蛐蛐是一種特大蟋蟀,決不是人們所說的一般的「油葫蘆」,個頭要比油葫蘆大一倍以上。這種蟋蟀,叫「花生大蟋」,此昆蟲體大而且強壯,體長35至45毫米,體寬12至14毫米,觸鬚呈絲狀長40至50毫米。通體赤色或黃色,背板上顏色最深,近於黑色,腹部色淺,呈淺黃褐色。
  • 蟋蟀之都 家門口的古文化
    鬥蟋之事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鬥蟋名著《功蟲錄》中曾有寧陽鬥蟋黃麻頭戰敗上海梅花翅而獲得「賜宮花披紅巡各殿」且獻蟋者朱鉦撫獲賜赤金百兩的記載。近年來,寧陽蟋蟀也是將帥輩出,捷報頻傳。1984年天津蟋蟀友誼賽上,寧陽蟋蟀力挫群雄,奪冠稱王;1989年上海蟋蟀大賽上,蟋界元老火光漢先生從寧陽收購的蟋蟀紫黃在競鬥中共勝8場,紅黃競鬥6場,全勝;1992年上海與天津對搞賽上,滬方出場的全是寧陽鬥蟋,結果以10:0輕取對方···每年全國蟋蟀友誼大賽上,寧陽蟋蟀也是屢戰屢勝,可謂是「寧陽蟋蟀甲天下」啊。
  • 揭秘蟋蟀王國裡的瘋狂玩家:全鎮捉蟋蟀,一隻賣幾萬
    鬥蟋蟀,它們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天下網商記者  姜雪芬 | 文   章於亮 | 攝山東寧陽泗店鎮,中華蟋蟀文化發祥地。當地盛產的蟋蟀個大、性烈、搏鬥兇狠,被譽為「天下鬥蟋第一蟲」,歷代為皇家貢品。
  • 蟋蟀形相的特點
    上篇文章小編分享了怎樣區分蟋蟀的幹老、細糯。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鬥蟋的形相的詳細介紹,希望蟲友們喜歡,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蟋蟀文化」,如果您有好的文章請加小編微信:71772677 我們會為您分享給廣大蟲友!
  • 【館長說蟲】聽,蟋蟀在唱歌
    好了,搞笑結束,它們的身份證上其實是這麼寫的: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蟋蟀」主要指昆蟲分類學中的蟋蟀總科(Grylloidea),包括蟻蟋科、蛉蟋科、蟋蟀科、癩蟋科、蛛蟋科、樹蟋科、 蟋科等種類。蟋蟀總科在我國有200多個種類,包括鬥蟋、油葫蘆、黃蛉、墨蛉、金鐘、馬蛉、寶塔蛉等眾多鳴蟲都可以稱為蟋蟀。
  • 蟋蟀賭:鬥蟋蟀在清宮中有多講究?每年慈禧都會從中發一筆財!
    蟋蟀在京城有個別名叫促織。這早就見於《爾雅》,書中說:「蟋蟀生野中,奸吟丁土石磚瓦之下,鬥貝咐鳴,其生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這古之幽州乃包括近世之北京之地。至於它的俗名蛐蛐乃是蟋蟀的轉聲。據宋代入考證,以蟋蟀來作角鬥的遊戲是開始於唐朝的天寶年間。宋之官宦,明之豪族無不以鬥蟋蟀為戲,至使「貴遊至曠厥事,豪右以銷其資,士荒其業」。清代有增無減,上至宮廷權貴,下至裡巷小兒,無不以鬥蟋蟀為娛樂之戲。裡巷中的兒童雖然三五成群的共聚—盆來看蟋蟬的角鬥,然而只是取樂而已。
  • 還記得《太吾繪卷》的鬥蛐蛐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大賽
    mumu丨文前兩天上網衝浪的時候,看到了很有意思的視頻,標題叫《2020年第八屆全國蟋蟀電視爭霸賽》。說實話我起初還是比較詫異的,這年頭鬥蛐蛐有電視直播,竟然還是第八屆?抱著獵奇的心態點進了連結,沒過10秒就被片頭動畫所震懾。只見兩隻蟋蟀雙手帶著拳套,身背「將」字披風,嘴對嘴來了一番親密接觸,差點沒讓我笑過氣來。
  • 農曆中國|七月十九 · 鬥蟋蟀
    秋蟲咬碎一地月光人間散落一味清歡■王弘力老先生《古代風俗百圖》江浙一帶,自古就有鬥蟋蟀的習俗,上海話更直接,叫鬥賺績。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蟋蟀已經長得老結了,雄蟲只要相遇,便會有一場搏殺,所以市井之間便開始鬥蟋蟀的遊戲。
  • 影視人生《濟公鬥蟋蟀》之吹仙氣
    今天我們就一部我們小時候的經典動畫片來共同探討——《濟公鬥蟋蟀》。    故事梗概:南宋時,在羅丞相府內做木匠的張煜 ,得知羅公子鬥蟋蟀贏了許多銀子,好奇地去偷看羅公子的那隻蟋蟀。不 料剛揭開盆蓋,蟋蟀就逃掉了。羅公子大怒,打了張煜一頓,還要他三天之內賠償蟋蟀,否則就要他的命。張 煜走投無路,被迫投河自殺,恰巧被 濟公救起。
  • 鬥趲織,城市的「秋興」之三:鬥
    郎從北市橋邊過,試買新雕蟋蟀籠。」(黃霆:《松江竹枝詞》)北市橋在楓涇,清中葉時,盛行在此鬥趲織。圖說:「郎從北市橋邊過,試買新雕蟋蟀籠。」又有王丕曾《留溪竹枝詞》:「濛濛細雨灑紗窗,蟋蟀瓷盆裝飾華。仰止軒高場面闊,輸贏各各向人誇。」
  • 雲上文博會 精彩不打烊
    帶動產業發展的發動機深圳龍崗的大芬油畫村裡,巷道交錯,畫廊林立,空氣中飄浮著翰墨清香……文博會在「中國油畫第一村」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4年,首屆文博會唯一的分會場便在此設立。辦會當年,大芬村便創造了「藝術與市場對接、才華與財富轉換」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