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事後素領悟仁先禮後||二馬漢字評書

2021-01-19 二馬看天下


《八佾篇﹒第三》第八節講到: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這其中涉及關鍵字「倩、盼、絢、繪、素、起、予」字,首先要理解這幾個字的含義,才能真正理解這段話。

「倩」(qiàn)字篆文寫作,從人從青。「人」表示人;「青」甲骨文從生從井,「生」表示出生、生產,「井」表示水井、礦井,「青」字形義為從礦井採挖的可製作顏料的礦石,即五顏六色的丹青顏料,引申出美麗、好看、年輕、看重等義。兩形會意,「倩」字本義為美麗好看的人,泛指姿態美好、美麗,多用於對人的美稱。如:倩影即身材美好、亭亭玉立;倩女即美麗女子;倩魂即女子的夢魂。許慎《說文解字》:「倩,人字。從人青聲。」《廣韻》:「倩,倩麗又巧笑貌。」原句中作美麗解。

「盼」(pàn)字篆文寫作,從目從分。「目」表示眼睛、觀看;「分」表示分開,喻指張開、睜開。兩形會意,「盼」字本義為睜開明亮清澈的眼睛觀看。由此畫面引申出看待、照看、渴求、希望、期望、想望、探望等義。故有期盼、企盼、渴盼、顧盼、亟盼、切盼、流盼、盼望、盼頭、盼眄等說法。許慎《說文解字》:「盼,《詩》曰『美目盼兮。』從目分聲。」《字林》:「盼,美目也。」原句中作眼睛明亮有神解。

「絢」(xuàn)字篆文寫作,從糸從旬。「糸」表示絲線、絲帛;「旬」甲骨文從又從回,「又」表示手,「回」表示言說、回答、迴旋,「旬」字形義為迴旋著一遍遍數手指,數一遍為十個,十天為一旬。「旬」金文從又從日,「日」表示一日、一天,「旬」字形義為用手指計算天數,兩隻手數一遍為十天,十天為一旬。《說文》:「旬,徧也。十日為旬。從勹從日。」「旬」在「絢」字中由一遍遍數手指計算太陽周期運轉引申出循環往復、光彩奪目。兩形會意,「絢」字本義為有循環往復花紋的光彩奪目的絲帛,泛指美麗漂亮而有文採。如:絢文即絢麗而有文採;絢採即文採;絢素即白絹繪以文採;絢爛即光彩耀眼;繪絢即彩繪絢麗等。許慎《說文解字》:「絢,《詩》雲『素以為絢兮。』從糸旬聲。」《玉篇》:「絢,文貌。」原句中作絢麗、絢爛解。

「繪」(huì)字繁體作繪,篆文寫作,從糸從會。「糸」表示絲線、絲帛;「會」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形義為嫻熟地用鍋灶蓋上蓋子蒸煮食物做飯,特指熟食。由此畫面引申出合攏、聚合、善於、能夠、時機、一段時間等義,並由熟食、聚合擴大引申出熟悉、見面、理解、領悟、懂得等義。故有會合、會集、會見、會面、會心、體會、機會、一會等說法。「會」在「繪」字中由會合、會集喻指絲線與絲帛會合、縫合到一起。兩形會意,「繪」字本義為用多彩的絲線在絲帛上刺繡圖案,使絲線與絲帛合二為一,特指彩繡,泛指描畫、圖畫,比作修飾文句辭令。故有描繪、彩繪、摹繪、綺繪、藻繪、雕繪、測繪、繪畫、繪色、繪圖、繪聲、繪製、繪事、繪染、繪像、繪寫等說法。許慎《說文解字》:「繪,繪五彩繡也。從糸會聲。」原句中作繪畫解。

「素」(sù)字金文寫作,上邊字符是個紡織工具;中間「糸」表示絲線、絲帛;兩邊「廾」表示雙手。三形會意,「素」字本義為雙手用紡織工具織成的絲帛。由於剛織成的絲帛沒有染色,由此引申出白色、本色、本來、平常、質樸、純樸、顏色單純等義。故有素色、素白、素絲、素服、素來、素淡、素裝、素雅、素描、素養、素食、素質、素志、素常、樸素、平素等說法。許慎《說文解字》:「素,白緻繒也。從糸從,取其澤也。」原句中第一個「素」表示素妝,第二個「素」表示用於作畫的絲帛。

「起」(qǐ)字篆文寫作,從走從巳。「走」表示行走;「巳」表示胎兒,喻指幼兒。兩形會意,「起」字本義為幼兒站立學習行走。由此畫面引申出開始、移動、發出、發生、拔出、長出、取出、豎立、建造、建立、擬定等義,並借代為數量詞。故有起始、起初、起點、起步、起來、起立、起跑、起身、起伏、起色、起風、起義、起訴、起錨、起草、想起、掀起、興起、開起、建起、一起等說法。許慎《說文解字》:「起,能立也。從走巳聲。」原句中為「啟」字借用,作啟發解。

「予」(yú、yǔ)篆文寫作,從口從巳。「口」表示嘴巴、進食;「巳」表示胎兒,喻指幼兒。兩形會意,「予」字本義為父母張嘴餵養幼兒食物。由此畫面引申出給與、授與、賜給等義,並由自己的孩子喻指我的、我,成為古代第一人稱代詞。故有予以、賦予、給予、授予、賜予等說法。予通與。「與」是眾人給予資助、幫助。許慎《說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玉篇》:「予,予者我也。」原句中作我解。

商,即子夏,他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稱讚。這裡的禮是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素是指行禮的內心情操。禮後於什麼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後於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採的圖案。

原文翻譯成現代語義就是: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有神啊,素妝看起來更加光彩照人啊。』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打比方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再作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第343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主播:梁靖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歡迎其他友情組織或個人轉載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創

轉載敬請註明出處「二馬看天下(EMKTXWTT)」

謝謝!

微信號:EMKTXWTT

以文會友,以文載道

貫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維

如果您喜歡,請點讚,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張立憲:袁闊成評書的六段趣事
    袁老師是評書世家,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父親袁傑武,合稱「袁氏三傑」,其大伯父袁傑亭更被稱為「說書的梅蘭芳」。袁闊成是第九代評書先生,是當代評書界輩分最高的,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說新書,是說新書的第一人,評書界有「無派不宗袁」之說。袁闊成老師的評書真是沒的說,俺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老人家當年聽袁闊成講諸葛亮舌戰群儒一段,也聽得津津有味。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他的評書是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無數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都是每天中午從收音機中收聽單田芳用獨特嗓音播講的評書,在娛樂匱乏的年代,《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童林傳》《亂世梟雄》《黑虎傳》《封神演義》《隋唐演義》等評書成了大家的精神食糧。據媒體報導,9月11日下午,單田芳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歲。「一生嘗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是對單田芳評書表演生涯的最好註解。
  • 評書的故事
    我一邊聽著評書,一邊為他捏了把汗,惟恐他一步踏錯、萬劫不復。心裡這麼一緊張,胃裡倒不那麼難受了。後來,父母因為學業緊張不讓我聽評書的時候,我還把這段往事搬出來,辯解道:評書不是白聽的,它有治病安神之功效呢。
  • 單田芳去世:明天聽誰說評書?
    如果把他講過的評書列在一起,你會發現,從反映商周時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題材的評書,完全可以構築成一部中國歷史評書演義。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每7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聽他的評書,他的聽眾將近2億人。有人說單田芳的評書跟毒品一樣,千萬別沾,沾上就上癮。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單先生的生命中,除了評書就沒有別的。
  • 評書演員張怡的「紅樓夢」
    她當了大學老師後,創辦了「評書」選修課,這在全國藝術類專業院校尚屬首例。後來學校成立曲藝系,開設鼓曲表演和評書表演兩個專業,這在全國也尚屬首次。張怡自己也說書,她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本名著《紅樓夢》 。傳統評書的文本相對比較簡單,人物黑白分明,性格較為單一。而《紅樓夢》是一部人物眾多、情節紛雜的文學作品,人物性格更加立體化、多面化,文學性也更強。
  • 曉青在南城|評書演員田珺女士說評書談學藝
    經他推薦,我有幸認識了一位年輕而優秀的評書演員,她的名字叫田珺。先說說我和評書吧。在記憶中,最早讓我對評書感興趣還要追溯到兒時的那段時光。70年代初期,我到了剛剛步入小學的年紀。那時,每天一早上學,上午一連4節課,一晃就到了中午。下了課的同學們都要趕回家吃飯,也就不到一個鐘頭的時間,就又要跑回學校接著上下午的課。而每天中午這一段時光雖然短暫卻內容充實,讓我記憶猶新。
  • 傳承評書藝術,喜馬拉雅「書接上回——新評書傳承計劃」獎項揭曉
    提起單田芳先生,許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單老那一口獨特又沙啞的嗓音,就是這個辨識度極高的聲音,陪伴了幾乎每個70、80後的童年。當年的人們守在收音機旁,等著單田芳評書更新的心情,和今天人們追劇是一樣的吧。
  • 評書大師袁闊成去世 曾完成評書的多次"第一"(圖)
    張偉說單田芳一家對於袁闊成的噩耗也十分震驚,「上午得到消息後,單先生的女兒接連給我發了好幾個簡訊,一直在追問『孩子,這是真的假的啊』」。  ◎追憶◎  崔琦:評書四大家,袁先生當之無愧居於首位  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這評書四大家裡,袁先生當之無愧是居於首位的。
  • 聽書看戲三輪車之「番外篇」——評書名宿連闊如誕辰117周年紀念
    特刊發部分老照片及連闊如《萬象歸春》一文片斷,並附連闊如先生《三請姚期》與《魯達除霸》評書音頻,以饗曲藝愛好者。緬懷逝者,生者安康!(連闊如先生生活照)    連闊如(1903—1971),原名畢連壽。1927年起習學評書,先拜李傑恩為師,學說《西漢》和《封神榜》;又向張誠斌學說《東漢》。颱風瀟灑,神完氣足,語重聲宏,娓娓動聽。書情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
  • 當評書先生說起了流行動漫
    只見他坐在桌後,雙手搭在桌上,桌上除了醒木還有一把摺扇和一塊白絹,來人一看便知,這是說書先生!但定眼一瞧,桌帷前有五個大字——火影豪俠圖。「從今天開始,我給大傢伙說這麼一段動漫評書。什麼叫動漫評書,就是有這麼一部動漫,叫《火影忍者》,我把它改編成評書,跟大夥一塊分享……」說話的人叫王玥波,北京知名評書演員,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評書傳承人連麗如的義子。
  • 評書裡面有大學問
    #評書大學問#北京交通臺 播出我的評書《八義英雄傳》,正說到周景龍巧遇尉遲肖。尉遲肖是唐朝名將尉遲恭的後代,使用的就是18節打將鞭。說道這個武器的制式,都是根據使用者的身高、體重來定做的,亦如曲藝演員的伴奏樂器。
  • 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去世!幾代人都是聽他評書長大的……
    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
  • 老六:有關袁闊成以及評書的記憶碎片
    俺這天聽的是嶽飛在八盤山第一次跟金兵交鋒一段,嶽飛出陣後,敵陣大郎主粘罕麾下梟將金牙忽主動請纓。聽多評書的人都知道,這肯定屬於犯賤受死的角色。       好玩的是劉蘭芳的藝術表達方法。她先說金牙忽身高頂丈膀大腰圓,使用的又是重兵器,說這樣膂力過人的戰士千萬不要跟他硬碰硬,要不兵器非被磕飛不可。
  • 評書大師單田芳逝世!縱有評書千萬章,人間再無單田芳!
    01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在中國,單田芳和他的評書家喻戶曉,有句俗語說,「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他的聲音特別,評書講的精彩,從藝時間又長,在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錄音記錄的評書就已超過100部,據說每天有超過1億人在聽他所講述的傳奇,這其中
  • 評書十代師承關係表
    少年學過京劇,藝名金秀山,後改行說評書。先說《濟公傳》,由於他把京劇的手眼身法步吸收到評書之中,一舉成名。1914年在瀋陽書曲研究社學習,後投身到李慶魁門下。李代師收徒,將書藝傳授於他。金慶嵐常在瀋陽翔雲閣茶社說書,還到過大連、安東(今丹東)、錦州、撫順等地。1935年去長春,常進偽「皇宮」說書。
  • 評書裡有單田芳,為何沒有郭德綱?
    悲戚之餘,也見近兩天的各種悼文裡紛紛嘆詠,說評書行後繼無人,評書行裡沒能出個相聲行裡郭德綱那樣中興行業的人物,更讓人感傷。楊侃上的朋友都知道,我因為從小愛評書,自己也說,算個票友。所以說到評書,有感而發,簡單說兩句。
  • 評書先生砸場子!
    今天我們談談相近的另一個行當「評書「的規矩。郭德綱在臺上說過多次,觀眾對唱戲的稱「老闆「,對評書的則稱為」先生「,究其原因一是說書尊孔聖人為祖師,稱為聖人門徒,二是評書除了讓人身心愉悅外,還講究通過故事的呈現勸人向善。江湖上則稱為」團柴的「。舊時書場擺放通常是 中間放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放一根榆木製成的粗香。
  • 單田芳評書作品集
    楊么長大後上山學藝,經師父歐陽泰的精心指點,他掌握了攻、殺、戰、守等各種陣法,四年後遵師命下山闖蕩江湖。這才引出楊么血濺龍陽縣、組織農民運動與惡霸展開鬥爭等一系列精彩故事。單田芳在2012年6月份到千山旅遊,當時千山風景區的相關負責人找到自己,談起關於千山要錄製評書的事情,自己也想應該抽出時間好好宣傳一下家鄉的千山,但由於回北京後事情太多,就把這件事情放下了。沒想到千山風景區負責人專門到北京找他,前後聊天兩次,拿了一大堆的材料,自己也想為家鄉鞍山做點事情,便答應了下來。
  • 評書師承關係表 蔣大鵬搜集整理
    少年學過京劇,藝名金秀山,後改行說評書。先說《濟公傳》,由於他把京劇的手眼身法步吸收到評書之中,一舉成名。1914年在瀋陽書曲研究社學習,後投身到李慶魁門下。李代師收徒,將書藝傳授於他。金慶嵐常在瀋陽翔雲閣茶社說書,還到過大連、安東(今丹東)、錦州、撫順等地。1935年去長春,常進偽「皇宮」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