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溼氣本來就重,人們還怕熱著,總喜歡待在空調房,殊不知這些都會讓體內的溼氣排不出去。我們常說「溼氣重,百病生」,中醫講,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身體陰盛陽虛,使得陽氣不能制約陰氣陰液就會產生一系列機體功能減退的症狀。夏天常有的神疲乏力、精神萎靡等看似常見的症狀,可能就是溼氣重的表現。
溼氣重會有哪些表現?
中醫學的主要診療特點就是「望聞問切,辨證論治」,而中醫所講的「溼氣重」,其實也能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來發現。想要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溼氣,不妨從起床照鏡子開始。
1. 外在表現:溼氣重的人早晨起來照鏡子會發現,面臉油光,毛孔粗大,頭髮油亮,嘴角還有流口水的印記,明顯的眼袋,眼睛和臉都是腫的,整個人也是虛胖的,平時感覺喝水都會胖,而且很難減肥。
2. 精神狀態:中醫講「溼重如裹」,指的是身體被溼氣包裹的感覺。溼氣重的人剛起床時,也會覺得跟沒睡醒一樣,精神疲乏,萎靡不振,頭重腳輕,不想說話,懶得動彈,總感覺身體沉重有粘滯感。
3. 舌苔變化:舌苔是中醫「望診」的主要依據,溼氣重的人會發現自己的舌苔一直很厚,或白膩,或黃膩,或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的齒痕。這也使得口淡無味,口中粘膩,有臭味,不想吃飯,容易早飽。
4. 大便異常:這個方法最容易判斷,溼氣重的人每次上廁所時,都會發現大便黏膩不成形,軟軟的,很難擦乾淨,馬桶也很難衝乾淨。
5. 其他表現:溼邪過重侵襲關節,就會導致關節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行動不便等;溼邪侵襲脾臟,就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食欲不振、腹脹、早飽等;部分人群會有耳屎呈油狀易流出;女性會有白帶多、陰部瘙癢、潮溼,男性會有陰囊潮溼等。
教你祛除溼氣最快的方法!
俗話說,十人九溼,溼氣不除,百病纏身。體內有溼氣,可能上述表現不會同時出現,所以很容易被忽視,但只要有一兩種症狀,就預示體內有溼氣,需要及時調理。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飲食不當等都是溼氣的來源,通過飲食、起居可對溼氣進行調節。
1. 最快的方法——出汗
中醫有個講法叫「開鬼門」,也就是出汗,鬼門指體表的汗毛孔。開鬼門就是在宣肺發汗的過程中,通過皮毛使汗從皮膚而出。中醫認為,開鬼門是最好的除溼方法,所以經常提倡最理想的排溼溫陽方法就是出汗。而出汗最有效的手段是有氧運動,因此通過做有氧運動達到出汗的目的,是促進體內陽氣恢復,排溼氣的最好辦法。
建議每周運動四次以上,時間最好在晚餐後進行,可持續30-45min左右,以微微出汗效果最佳,需注意運動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可選擇的方式有走路、慢跑、騎自行車、廣場舞、太極拳等。另外,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半小時,也可促進排汗,幫助祛溼,可加一些中草藥如艾草、當歸、生薑、枸杞等。
2. 有效的方法——生活管理
體內溼氣重與現在人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夏天貪涼,喜歡喝冷飲,平時吃得比較精細,愛甜食,喜油膩食物,吃飯無節制等等,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加重溼氣。另外,生活環境潮溼,經常熬夜也會加重溼氣。
要注意飲食應有所節制,遠離生冷食物,少喝冷飲,增加粗糧、蔬菜攝入,尤其是薏米、玉米、赤小豆、綠豆、黑豆、冬瓜、黃瓜、山藥等都有祛溼的作用。平時可喝一些祛溼茶,如蒲公英龍鬚茶、蒲公英馬齒莧茶、荷葉茶、紅豆薏米茶等。另外,生活方面要做到起居有常,遠離溼冷環境,夏天少吹空調。
3. 必要的調理——中醫調理
除溼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起,而對於體內溼氣過重,影響到正常生活,甚至導致了關節疾病、胃腸疾病的患者來說,可通過中醫手段調理。比如,拔罐就有逐寒祛溼、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祛除瘀滯、消腫止痛、拔毒瀉熱等功效,有助扶正祛邪,緩解病痛。另外,必要時可找醫生配中藥或服用中成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