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村集體家底有多少?實力較強的村佔多大比例?如何防止集體資產被侵佔挪用?近日,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全國共有集體土地總面積65.5億畝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指出,農村集體資產是億萬農民長期辛勤勞動、不斷積累的寶貴財富,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該名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國擁有農村集體資產的5695個鄉鎮、60.2萬個村、238.5萬個組,共計299.2萬個單位,完成1.2億張報表在線數據報送。全國農村集體家底基本摸清,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資產總量龐大。全國共有集體土地總面積65.5億畝,帳面資產6.5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1萬億元,佔47.4%;非經營性資產3.4萬億元,佔52.6%。集體所屬全資企業超過1.1萬家,資產總額1.1萬億元。
二是固定資產佔比近半。固定資產為3.1萬億元,其中2/3是用於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的非經營性固定資產。
三是資產高度集中在村級。村級資產4.9萬億元,佔總資產的75.7%,村均816.4萬元;鄉鎮、組級資產總額分別為0.7萬億元和0.9萬億元,分別佔比11.2%和13.1%。
四是集體經濟實現「強體壯身」。許多村將近年來財政項目投入到集體經濟組織形成的固定資產納入帳內管理,清理了一批有失公允的經濟合同,核銷了一批債權債務,盤活了一批閒置資產,豐富了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超過3/4的資產集中在14%的村
該名負責人表示,通過這次清產核資,農業農村部不僅掌握了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的整體情況,對資產的構成、分布和運營等也有了全面了解。
該名負責人指出,從資產構成看,全國有3.1萬億元經營性資產,這類資產是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預期可帶來收益的廠房、商鋪、機器設備等經營性固定資產超過1萬億元。未承包到戶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集體土地資源共有15.5億畝,其中,有36%對外出租經營或投資入股到新型經營主體。從地域分布看,農村集體資產大體呈「6、2、2」分布格局,東部地區資產為4.2萬億元,佔總資產的64.7%,中部和西部地區資產大體相當,分別佔總資產的17.7%、17.6%。村莊之間資產分布還不均衡,有超過3/4的資產集中在14%的村。從資產經營收益看,有10.4%的村收益在50萬元以上,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城郊村和資源充沛的村莊。
三種措施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該名負責人強調,管好用好集體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關乎農民切身利益。農業農村部主要開展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設立集體帳目、規範會計核算的基礎上,落實好資產登記制度,及時記錄集體資產增減變動情況;建立資產保管制度,明確資產管護方式和責任主體;明確資產發包、租賃等經營使用制度,嚴格履行民主程序,強化經濟合同管理;建立資產處置制度,明確資產處置流程,規範收益分配管理。此外,還要建立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制度,通過健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
第二,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一方面,加強集體成員對集體經濟的監督管理,落實民主理財,規範財務公開,維護集體成員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另一方面,做好日常財務收支定期審計、村幹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通過定期通報、責任追究等手段扎牢制度的籠子。對集體財務管理混亂的村,縣級黨委和政府要及時組織力量進行整頓,防止和糾正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行為。一些地方通過制定小微權力清單、開展集體資產管理領域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建設。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已列入《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下一步將抓緊做好系統開發建設等工作,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範化、信息化。
此外,該名負責人還談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對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具有重大意義。他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指導有集體統一經營資產的村(組)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及時辦理登記,按照法律法規行使集體資產所有權。二是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制定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範章程,加強對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經營管理能力的培養提升。三是指導地方通過盤活集體資源、入股或參股、量化資產收益等方式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