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最大的贏家要屬《寄生蟲》。
拿走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
別人得一座都了不得的小金人,奉俊昊批發走了四座。
評選過後,不少網友還就《寄生蟲》展開討論,有人說覺得它是譁眾取寵,有人卻反問:承認《寄生蟲》優秀很難嗎?
我倒覺得電影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你有理由喜歡,也有權利不喜歡,誰也沒資格逼迫誰。
我只是可惜提名,卻落選的電影,它們質量很高,卻因沒得獎而面臨被人忽略。
比如今天這部——
《1917》
《1917》可以說是看過的戰爭戲中,非常特殊的一部。
它講述了兩個16歲士兵需要在八小時之內,趕赴死亡前線,傳達將軍「停止進攻」的命令。
1917年,一戰進入白熱化狀態,德軍前兩天無故的撤退讓英軍以為得到了反攻機會。
前線部隊準備在第二天黎明發起進攻,但德軍留下的陣地的異樣,讓身處後方的將軍察覺:這是個圈套。
所以派了湯姆去送信,如果信息及時,他們可以挽救1600個人的性命。
選他是因為作戰部隊中有湯姆的哥哥,所以即使危機重重,湯姆也要放手一搏。
為多一份成功,此時正在樹旁小憩的偵察兵威廉,被湯姆叫上。
《1917》沒有槍林彈雨的宏大場面,但卻展示了無比真實的戰場。
說到這裡,肯定就得提《1917》的「一鏡到底」。
豆瓣上,光是槓技術的都能找出一大波。
有人說無意義,有人說是偽一鏡到底。
但我有點不同的理解:
一,它有意義。
二,它卻是有剪輯,但重點不在這!
《1917》的長鏡頭意義在於,它真實地展示了兩個少年眼中的戰爭場面。
為送信去前線,他們首先要穿過英軍的鐵絲網,網上還掛著因修網而被炸死的屍體。
接著進入交戰區,這裡空曠寂靜,如果小股敵軍發現他們,在沒有任何掩體的焦土上,他倆就是移動靶。
看過很多恐怖片,但始終提心弔膽的電影不多。
《1917》,算一部,更要命的是它在重口、驚悚間來回跳轉。
威廉率先跳入一個炮坑,直接踩在了一德軍屍體上,老鼠從屍體身上的洞裡爬出來,威廉一陣噁心。
接著湯姆也跳了下來,他被面前的骷髏頭嚇了一跳,身子也不自覺的偏向威廉。
然後,威廉的手就直接戳那個洞裡了...
噫,這手感,不禁讓我打了個冷顫。
真實可感,《1917》做到了。
但《1917》真正震撼人的,根本不是一鏡到底,而是它的故事。
很多人都喜歡槍戰片,我們喜歡看機槍玩命地突突突。
別叨叨,先幹他一梭子!
喜歡看主人公像是戰神一樣,在戰場上堅持他的道義,子彈都繞著他走。
我也喜歡,但《1917》讓我反思:酣暢淋漓的戰爭戲,是對戰爭最高的褻瀆。
機槍掃射,成排倒下的士兵不是機器,他們與端機槍的人一樣,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
但因為這場戰爭,因為那顆擊中自己的子彈,這份擁有無限可能性的未來被終結,一個家庭也面臨崩塌。
上了戰場,沒人擁有主角光環,比如主角湯姆就死在了途中。
戰爭殘酷,但人性有善良的一面,很多電影都刻畫過「敵軍成朋友」的話題。
比如《高地戰》還有《歡迎來到東莫村》。
在《1917》也有類似場面,戰鬥機在空中激戰,一架墜落著火,湯姆和威廉本能地把飛行員救了下來。
雖然是德軍,但湯姆還是讓威廉先去給他打碗水。
本來以為會看見「化敵為友」的場面,但沒想到,被救的德軍絲毫不感恩,反過來就是一刀。
沒有感謝,沒有化敵為友,《1917》告訴我們:不放棄人性,在這就是死路一條。
刀傷雖不致命,但這裡離救助點很遠,湯姆就這樣慢慢地死在了威廉懷裡。
戰爭讓感情變得十分滯後,威廉拿走湯姆身上的信件,頭也不回地繼續前進。
但在搭乘友軍的汽車上,我們清楚地看出周圍的歡樂,與威廉無關。
隨著任務的進行,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危險的逼近。
一開始畫面很安靜,只有死屍和泥潭,可就在威廉過河時,突然出現的槍響嚇我一跳。
從這裡開始,《1917》也正式轉換成了驚悚片。
不知道敵軍有多少,不知道他們會在哪出現,什麼時候出現。
除了威廉之外,一切都是未知的。
由於是一鏡到底,我們就像躲在威廉身後的士兵,不知什麼時候就和他一起死了。
殘存敵軍威脅著威廉的性命,太陽的高度也不斷地提醒著他,時間不多了。
解決了房屋裡的士兵,威廉也因失血昏迷到天黑。
進入小鎮後得知,自己要找的部隊就在前面的樹林裡,過了河就是。
這時又遭遇了幾個德國士兵,威廉就像遊戲裡的角色人物,闖過一道道關卡,誰也不知道他會死在哪顆子彈下。
特別是《1917》這樣儘可能真實反映戰爭的影片。
看著威廉捨命奔跑,似乎也看到了戰爭中,因最新情報沒送到,無數年輕的生命消逝在戰火之中。
可《1917》繞過了他,威廉死裡逃生跳入河流。
可惜在他爬上岸後,天光大亮。
或許,1600個士兵早已死在了黎明的戰場。
湯姆的犧牲,自己的日夜奔襲,捨命穿過敵人的槍火,瞬間變得毫無意義。
威廉流著淚,失魂落魄的向前走,直到遇見樹林裡的部隊。
「兄弟,你怎麼了?」
「我來找德文郡,他們都走了。」
「我們就是德文郡啊。」
聽到這句話時,威廉竟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壓抑全片的情感終於爆發,連我自己都嚇住了。
德文郡分幾批趕赴戰場,威廉遇見的是最後一批,第一批或許已經做好了衝鋒的準備。
這是陷阱,衝鋒就是送死。
威廉擠過行進的部隊,不斷尋找戰役指揮官。
《1917》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無情,除了讓威廉活到最後,再也沒有幸運給他。
在威廉送信的同時,一批批英軍衝出戰壕,後面又有不斷的人補上。
我們明知是送死,卻無法阻攔。
之前,對死亡人數的概念並沒多深。
直到這次疫情,我才明白「千人死亡」是什麼概念。
1600人,就相當於一所每屆10個班的高中遭受襲擊,全校師生無一倖免。
看著威廉狂奔,我只希望他跑的再快點,或許早一秒停戰,就能少死幾個。
完成任務後,威廉找到了剛撤下了的湯姆的哥哥,鏡頭沒有給到威廉的表情,但哥哥看出了弟弟陣亡的消息。
威廉搖晃的肩膀,讓人再一次淚目。
16歲,他已經不再是可以用一場遊戲哄住的孩子,所以《1917》沒有《喬喬兔》的歡樂與善良。
同時,他又沒有成人,在成年人主導的戰場裡,尚且稚嫩的他們需要接受真實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可怕。
這些威廉都承受住了,飽受戰爭摧殘內心在靈魂深處成為烙印,但表面上他不吭不響。
影片最後,威廉找了棵樹小憩,這和開頭一模一樣。
只是這次不再有湯姆,會有新的任務找上他,他得繼續冒險,或許下次就不會有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