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膝關節的損傷中,韌帶和半月板的損傷很常見,特別是在足球、籃球運動愛好人群中,膝關節的交叉韌帶損傷和半月板損傷很常見。
但是最近接觸到一類患者,是因為髕骨骨折的問題而找到我們的,與往常不同的是,這些患者並非運動人群,而是不常運動的中年婦女。
髕骨是我們人體中最大的一塊籽骨,籽骨是什麼意思呢?籽骨其實是一種耐磨裝置,是韌帶骨化而來的,在一些受壓比較大的地方,為了保護韌帶不被過度磨損而生成的。
膝關節在活動過程中壓力增大,膝關節前的髕韌帶被拉長,和股骨間的摩擦就會增大,從而導致髕韌帶的損傷,所以可以把髕骨想像成一個滑車裝置,作用在於保護膝關節,增加肌肉的力臂。
髕骨骨折常見於30-50歲的成年人,兒童極少見。髕骨骨折多是由於外傷引起的,在運動人群中常見,但是同上文說到的一樣,除了運動人群,髕骨骨折在骨質疏鬆人群中也很常見。
髕骨骨折分為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
直接損傷指的是外力直接作用在髕骨上造成的,間接損傷指的是人在膝關節屈曲位下摔倒時,由於髕骨下端的髕韌帶和髕骨上端的股四頭肌都拉得很緊,導致髕骨被兩端的張力作用而像被「掰斷」了一樣引起骨折。
比較常見的損傷模式是在屈膝狀態下突然跌倒,膝蓋磕到地面導致髕骨骨折的混合性損傷。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髕骨骨折類型是長期且劇烈的膝關節運動導致的疲勞性骨折。更年期後的女性屬於骨質疏鬆易發人群,更容易出現摔倒骨折。
不同種類的損傷原因,出現骨折的類型也不一樣。直接性損傷一般會引起髕骨的粉碎性骨折,就是說髕骨會分裂成三塊及以上,但移位程度不大;而間接性骨折一般會出現的是橫行骨折,把髕骨分成上下兩瓣,移位比較明顯;混合型骨折一般也為粉碎型骨折,伴隨移位。
膝關節髕骨骨折後有以下表現:
膝關節疼痛,無法屈伸膝,下肢乏力
膝關節腫脹,皮下出現淤血
移位大的骨折可在皮下觸摸到凹溝,髕骨形狀畸形,活動時有骨摩擦聲。
根據骨折後的不同類型,臨床治療的方法都不一樣。骨折移位不大、關節面完整光滑的患者,保守治療的較多,通過手法復位後,外固定可使關節恢復正常位置及伸膝功能。骨折移位大,手法復位無效,或者嚴重性粉碎骨折者,可遵循醫囑等進行手術治療。
但不管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在傷後都需要進行康復訓練,但是在不同的階段,所需要進行的訓練也不一樣。我們進行康復的目的在於促進骨折的癒合,促進腫脹的消退,恢復膝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和負重、行走的功能。
早期可選擇冰袋進行冰敷,緩解疼痛和促進消腫。後可選擇超聲波療法,治療膝關節損傷後的粘連,還可促進骨折的癒合。也可選擇電療法,一定的電療可以促進骨折的癒合,還可以刺激激活肌肉,保持肌肉的圍度,促進血液循環。
對於術後早期(4周內)的患者,可在輕微疼痛範圍內在床上進行屈曲練習,角度以小於90度為宜,在這個階段還不宜進行下地步行,但是可在助行架和固定支具的幫助下使足底接觸地面,進行本體感覺的反饋訓練。除此之外還可進行其他的訓練:
1)可以進行手法的治療,在膝關節上端往腹股溝處進行輕柔的握推,促進腫脹的消退。
2)還可在下肢墊高超過心臟位下進行踝關節的活動如踝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踝關節用力往腳背勾起5秒,再用力往腳底方向踩5秒,15次/組,每天多組。
3)進行股四頭肌和膕繩肌等長訓練。在膕窩下或腳踝下放一小枕頭,用腿的力量向下壓枕頭,15次/組,每天多組。
4)在術後4-8周可進行側方上樓梯或扶椅小幅度下蹲等訓練。
5)術後8-12周,可進行膝關節全活動範圍的訓練,各個肌力訓練也可進行,可完全下地行走。
6)術後12周後,可再次查看骨折癒合情況。
在做複查後,如骨折癒合良好後可進行柔韌性,靈活性和肌力等功能性的訓練,重返生活和運動。
合作/投稿 手機/微信/QQ/支付寶號:15313343001 (←長按複製)
關注 康復醫學網微信號:cnkfyx
商城 直播 課堂 培訓 招聘 特價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