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34和MG42兩款通用機槍在整個二戰中都是盟軍步兵最頭疼的存在,一位訓練有素的機槍手能夠靠他們控制大片區域,曾經有媒體誇張的報導諾曼第登陸中一位德軍士兵用一挺機槍射殺了一個團的盟軍,實際上對於此事該槍手本人也承認被誇大了,但是側面印證了通用機槍的作戰威力。
如此優秀的兩款機槍當然不是憑空出現的,在他們之前還有兩款類似的槍型,為它們打下了技術基礎,這就是MG30和MG13。
MG30機槍
MG30機槍的開發具有一定的實驗意義,這跟上世紀2、30年代德軍的步兵班戰術探索有關。雖然一戰期間就已經有了一些氣冷式機槍,20年代出現的ZB26捷克式輕機槍也證明是很好的班用機槍火力,但是氣冷式機槍能否成為德軍理想中連、排級的有力支援火力,尚待證明。
因為《凡爾賽條約》的限制,當時德國還不能在本國大張旗鼓進行機槍的研究,和其他項目一樣,德國把機槍項目偷偷的在瑞士進行,1930年定型,因此被稱為MG30機槍。實際生產則授權給蘇羅通公司和斯泰爾公司,只少量生產。
MG30機槍採用風冷式槍管,全槍重12千克,發射7.92×57毫米毛瑟彈,射速600~800發每分鐘,採用左側30發彈匣供彈,扳機護圈前有一個活動的提把。匈牙利曾購入約2500挺,子彈口徑改為8毫米,供彈具改為25發子彈。
MG30機槍已經有了三腳架,初步有了通用機槍的樣子,不過火力持續性較差,後來改成雙彈鼓供彈的模式,提高了射速,當成航空機槍使用了,這就是MG17。
德軍並沒有正式大規模裝備MG30機槍,應該是用它來進行相關技術和戰術的探索,因為30年代德軍已經確定了以機槍為核心的班組火力構成框架。
MG13機槍
MG13機槍本質上是對當時德軍手中的M1918水冷式重機槍的改進型號,除了取消水冷套筒,供彈等結構改動較大。它原本比MG30出現得稍晚,命名為MG13的目的是為了迷惑其他國家,讓他們誤以為是一種老舊的型號。
該槍的槍管結構和MG30很相似,採用短後座原理,雙臂杆式閉鎖機構,口徑7.92毫米,早期採用左側25發弧形彈匣供彈,後來改成75發的鞍形彈鼓供彈,子彈初速度838米每秒。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槍管已經具備快速更換的能力,在激烈的戰鬥中尤其重要。
作為德軍第一種大量服役的氣冷式機槍,該槍主要用於早期的一號、二號坦克,或者其他的裝甲車等,步兵班的使用不是很多。
當德軍的MG34機槍服役後,從步兵手中替換下來的MG13開始出售賺取外匯,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購買了一些。當時我國通過購買德軍的一號坦克和其他型號的裝甲車等也隨車獲得了一些,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結語
整體上來說MG30和MG13兩款機槍不如後出現的正式通用機槍,但是它們倆一個為技術的發展打好了基礎,一個為實戰訓練打好了基礎,對於德軍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兩款武器裝備。
但從作戰性能上來看,它們倆和當時的布倫輕機槍等區別不大,唯一的優勢就是換裝75發彈鼓後火力持續性提升。一號坦克之所以選擇MG13機槍也是出於無奈,畢竟在坦克問世的時候德國手中沒有一款合適的機槍來擔任這一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