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的「魯濱遜」,我國男子海上漂流133天,被寫進美軍教材

2020-12-22 歷史文談

說起荒野求生,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大名鼎鼎的貝爺,魯濱遜。貌似荒野求生這個詞不能形容在中國人身上。但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他就是潘濂。

作為海南人的潘濂,他的身份平平,來自於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村家庭。曾為了賺錢還去海上當過學徒。因為二戰的原因,英國向大陸招海員,他便籤約英國「貝洛蒙」號商船,往返於大西洋運送物資。

在1942年11月下旬的某一天,「貝洛蒙」在運輸的途中被德國的潛艇發現。船在被魚雷第一顆炮彈打中之後,潘濂果斷穿上救生衣並跳入海中。就在這時,船被再次打中,並快速下沉。他也被船下沉所帶來的恐怖吸力拉入水下。所幸他抓住了一塊木板,並藉此浮出了海面。恐懼結束後換來的不是喜悅而是一臉茫然,看著茫茫的海面,他不知道方向和陸地在哪裡,自己該何去何從。

絕望的他就這樣在水面上漂浮了幾個小時。終於,他看到了希望!在「貝洛蒙」被擊沉時,上面掉落了一個救生筏,而且竟然沒有被炸毀,甚至還毫髮無損地飄到了他這裡。於是他立刻向救生筏爬去。這個是用正方形木筏做成的救生筏,四個角還有桅杆,他驚喜地發現木筏的隔離間還有一個金屬箱。打開一看,裡面裝著餅乾、淡水、糖等食物還有手電這種東西,潘濂大喜過望,有了這些東西,至少自己暫時的生存基本沒有大問題了。

但有個困難會很快就會來到了,那就是:脫水!在水面漂流,陽光的暴曬是肯定避免不了的,需大量補充水分。於是他將救生艇上的帆布綁到桅杆上,搭了一個頂棚。既可遮陽,也可收集飲用水。考慮完水,不得不考慮另一個現實的問題:食物!那個金屬箱的食物並不太多,想要熬到被獲救的那天,他只能每天吃一點點。但儘管是這樣,好不容易撐了一個多月,他的食物已經吃完了!那現在怎麼辦?

看著汪洋大海,他萌生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釣魚。機智的潘濂將手電中的彈簧扣下,並將其做成魚鉤,利用纜繩製成細魚線,用附著在木筏上貝類當作魚餌。這樣的一根簡單魚竿還能釣上來小魚。沒有火,於是他就吃上了最新鮮的刺身。後來他還用這些小魚為誘餌釣上了大魚。他還把多的魚肉切成魚片並掛在桅杆上曬成魚乾。就這樣他的魚乾越來越多,他也將其保存起來,他的食物問題終於解決了!

有時候他為了避免肌肉萎縮,還堅持去圍著救生筏遊兩圈鍛鍊自己的體力。基本的問題已經解決,但在海上還有一個大問題等著他,那就是暴風雨。暴風雨會將他的淡水和魚乾將被無情捲走,暴風雨一過,他又一夜回到解放前。此時的他,只能抓那些倒黴停在木筏上休息的海鳥,生飲鳥血,生吃鳥肉。除了暴風雨,另一個問題也纏繞著他,因為海水的長期腐蝕,沒有淡水衝洗,又沒辦法攝取維生素,他四肢的皮膚長出了膿瘡、潰爛,關節浮腫。他渾身疼痛難忍,但即便是這樣困難的境地,他依舊有著頑強的信念,一定要活下去!

正當潘濂的體力和精神快要到達極限了,他突然發現海水的顏色正在變淡,他知道自己離陸地不遠了!終於,他看到了陸地,幾位巴西的漁民看到了他,並將他救上了岸。從他落水的那天算起,他整整在海上漂流了133天。他在漁民的護送下去巴西的貝侖城休養了一個月左右,他的事跡也慢慢傳遍了世界。

他成為當時英國家喻戶曉的現實版「魯濱遜」,當時的英國國王還授予他大英帝國勳章,表揚他「剛毅精神、聰明的頭腦和克服困難的應變能力」。就連美軍,也將他的事跡寫進了教材。

相關焦點

  • 吃魚肉喝鳥血,海上漂流133天,美國:快讓這個中國人加入美國籍
    300年前,英國人丹尼爾寫了一本暢銷小說,名字叫《魯濱遜漂流記》,刻畫了一個頑強又充滿智慧的英國人魯濱遜,他在海中遭遇風暴,在無人島生活了28年,最後回到了家鄉。300年後,一個叫潘濂的中國人被稱為「中國魯濱遜」,實際上他比魯濱遜還要頑強,在海上漂流133天,多次錯過救援,最後靠吃魚肉喝鳥血活了下來。出生於1918年的潘濂是海南人,因為家裡生活太困難,在他16歲的時候父親求人把他送到香港的一艘海輪上謀生。他憑藉勤快和聰明,很快掌握了海員技能。
  • 真實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孤身漂流133天,經歷寫進海軍教科書
    SS本洛蒙德號的唯一生還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漂流了整整133天。他用頑強的生命力和過人的智慧,把人類面對困境下的生存意志力推向了另一個層次。這不是一個傳說,它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創造這一傳奇的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潘濂。潘濂生於1918年3月8日的中國海南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是走村串鎮收徒傳藝的武師。
  • 《魯濱遜漂流記》的真實版本
    🎨《丹尼爾·笛福肖像》1719 年 4 月 25 日他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 他掉入大西洋133天,救援隊見他是中國人淡漠離去,最後咋回來的
    《魯濱遜漂流記》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從小被教育知足常樂的魯濱遜,並不滿足現狀,他想要探索海外的世界,可是就在出海之後,遭遇了海難,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艱難求生,最終收穫了財富。魯濱遜·克魯索的故事看似是一個美好的結局,但在獨自求生當中,他要面對無止境的絕望,雖然《魯濱遜漂流記》只是一本小說,但是有一個中國人,創造了魯濱遜一樣的奇蹟,他在大海上獨自求生133天。他叫潘濂,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的一個農村,父親是走街串巷的武師,從小潘濂就跟著父親打好了武學底子,1936年,各地風起雲湧,本來打算參軍的潘濂,被父親帶到了香港。
  • 搞笑漫畫:真人版「魯濱遜」遇見「漂流美女」!最後他居然……
    搞笑漫畫:真人版「魯濱遜」遇見「漂流美女」!最後他居然……大家都知道一部名著《魯濱遜漂流記》吧,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冒險家,因為一場海難而最終漂流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一個真人版的「魯濱孫漂流記」,而這個男人也是一個唄困在荒島之上的男人。
  • 他在海上漂流133天,渴到喝鯊魚血,救援隊看他是中國人轉頭就走
    而在現實中,也有一個不幸的中國人也在海洋上開始漂泊,只是他更慘,他始終沒有遇到任何足以歇腳的小島,而是一直在海上漂泊,他被稱為「中國的魯濱遜」,但他的故事比魯濱遜或者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還要慘。海南娃子潘濂出生於1918年,從小生長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中,是個地地道道的海南娃子,但是偏偏水性卻不算很好,這成為了他在後來的海難中經常受挫的原因。
  • 《魯濱遜漂流記》:普通人的傳奇小說,中產階級的光榮與夢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魯濱遜漂流記》應運而生了。《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在1719年創作的虛構小說。小說於1719年4月發布第一版,刻意不署名,製造出真實經歷的假象。小說發行後大獲成功,到同年8月已重印4次,不久即風靡海外,據統計,自問世不到200年,這部小說的不同版本、翻譯、模仿作品已超過700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133天的最長世界紀錄。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從美籍華裔作家林露德在1988年出版的《中國魯濱遜潘廉的故事》中可知,潘廉1918年3月8日出生於海南島,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他,熟悉水性。
  • 自由意志下的魯濱遜精神——讀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作為笛福的重要代表作品,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典範,在小說發展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憑藉《魯濱遜漂流記》裡詮釋的魯濱遜式精神,笛福顫慄了西方文學界。伍爾夫曾對《魯濱遜漂流記》發表過這樣的評論:「這本書的偉大名聲,給它的作者帶來了某種不公正的待遇,在它給了他(笛福)一種無名的榮譽的同時,它也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又是一些其他作品的作者。」《魯濱遜漂流記》作為笛福留給文學界的重要代表作品,其影響可謂是持久且深遠的。後世學者們就魯濱遜式精神不斷地進行探討,指出笛福通過《魯濱遜漂流記》闡明了個體的自我性。
  • 《魯賓遜漂流記》如何漂進小學語文書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保準·教學大綱彙編(語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頁]1931、1932年?,「一·二八」、「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抵抗日本的軍事和文化侵略,中小學教育強調滿足可提高軍事鬥爭技能的各種生存知識教育和用以激發鬥爭精神的民族主義思想教育。
  •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誰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魯賓遜·克魯索。魯濱遜在一次航行中船隻失事,流落荒島28年時間;在這期間,魯濱遜在荒島上建設家園,過著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後來魯濱遜設法救出當地土著居民 "星期五",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二十八年後,魯濱遜和"星期五"搭乘船重返英國。
  • 靈魂漂流記——你沒讀懂的《魯濱遜漂流記》
    不關注靈魂的閱讀者都喜歡在故事中獵奇,看的時候精彩入勝,看完了,就完了,過段時間,故事也就忘了,又被另外的新奇故事取代了。當年的我就是一個這樣的閱讀者。那時我覺得《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雖新奇卻膚淺的獵奇故事書,對當時那個正在尋求人生意義的年輕的我來說,這本書沒有多大的思想價值。但為什麼這樣一本書列在英國小說的經典之列,我甚為困惑。
  • 讀書手抄報內容: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又譯作魯賓遜漂流記,直譯作魯賓遜·克魯索)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享有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
  • 與《魯濱遜漂流記》相比,這部韓國「漂流」電影更撩人
    單純做一個以動物為主角的《魯濱遜漂流記》,並未打動廣大影迷的興趣。孤島上動物定期舉辦戰利品分享會,他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水果零食,這是分享;在海上迎來大風暴時,魯濱遜不顧自身安危奮力抓住要掉下船的小狗安利斯,這是要與動物和諧相處;魯濱遜和小動物們共同創造treehouse,一起搬木板裝管道,這是勞動最光榮
  • 荒島求生的《魯濱遜漂流記》原來還暗藏哲學思考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國外經典閱讀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他的創作者是生活在18世紀的英國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說起笛福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說起他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幾乎人人都聽過、看過或者了解過這本書。
  • 名著導讀 |《魯濱遜漂流記》必考知識點最全整理
    寫《魯濱遜漂流記》時,他已59歲了。此後,他又創作了《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摩爾·弗蘭德斯》等小說,這些小說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用。《魯濱遜漂流記》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
  • 思考生命的意義,少年派的「魯濱遜漂流記」,追逐自己的命運
    導語:思考生命的意義,少年派的「魯濱遜漂流記」,追逐自己的命運。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小編在這裡向大家問好,希望小編的文章能讓你們獲益良多。小編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引人深思,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們會有什麼感悟呢?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
  • 《魯濱遜漂流記》三百周年 小說原型原來是個臭名昭著的海盜
    三個世紀前,也就是1719年4月25日,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首次印刷問世。《魯濱遜漂流記》,1719年第一版笛福的作品被改編成很多版本的電視劇和電影,這部小說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仍然是經典之作。然而,很少有讀者了解《魯濱遜漂流記》故事主人翁的原型是一個真實的漂流者。
  • 《魯濱遜漂流記》讀書分享
    記得剛懂事那陣子,我讀了一本名叫《魯濱遜漂流記》的書。「魯濱遜」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他從小就幻想著能雲遊四海,在一次航海中,風浪把他捲入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在如此困境下,他以超強的毅力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生存了整整二十八年!這讓我明白很多,遇到困難哭沒有用,只有堅強地面對,才能戰勝困難,遇到事情不能慌張,要沉著冷靜。
  • 《魯濱遜漂流記》原著名字為什麼那麼長
    1719年59歲的時候,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以下是當時小說發表的英文中譯原名《約克水手魯濱遜·克魯索的奇異的冒險故事:講述他如何在海難中倖存下來,孤身一人漂流到美洲海岸,在靠近奧魯諾克河口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上生活了28年,最後如何不可思議地被海盜所拯救。由他本人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