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有重大過失」如何定義?

2021-01-08 人民網

見義勇為「有重大過失」如何定義?

背景:12月19日,民法總則草案提請三審,為鼓勵與保護見義勇為行為,草案三審稿新增規定: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京華時報發表顥鈞的觀點:「別讓好人流血又流淚」,是近十餘年來公共輿論場上不時就能聽到的籲請。用制度保障見義勇為者也因此成為一個選項。我不太同意有的媒體把這一條新規捧上了天,認為新規解除了見義勇為者的後顧之憂,將對弘揚見義勇為產生巨大推進作用。事實上,救助人造成受助人損害不擔民事責任,還有個尾巴,即「有重大過失」除外。救助並非天然無責,見義勇為超過了必要限度,仍要承擔民事責任。苛求救助不產生損害,當然不合情理。但救助者在救助之前,也要基於常識判斷並儘量控制救助產生的損害——如果普通人的合理預判都能看出,救助對被救助人造成的損害,較之不救助還要嚴重得多,這恐怕無法為救助人免責。法律認可見義勇為,也絕不能鼓勵見義亂為。選擇見義勇為,其實就是選擇了一份責任。這也是見義勇為高於法律的道德感召之所在。

小蔣隨想:國外有一個案子,某人出車禍被困車內,車輛起火面臨爆炸,另一個人將傷者拖出事故車,傷者因拖拽傷到脊髓導致癱瘓,進而將救人者告上法庭,法院後來判定救人者無責。原因是,如果救人者不及時相助,傷者可能因車輛爆炸身亡。在危機緊要關頭,要求他人100%安全地救人是苛求。現實不是紙上談兵。按照醫學急救規範,脊椎受傷者應進行外部固定後才能搬動。可救人者哪知道傷者傷到脊椎?車輛即將爆炸,又哪有時間與器械進行固定?舉這個例子,是想探究「有重大過失」的含義。所謂「過失」,究竟是要求「完美無暇」,還是要考慮「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一點對於救人與免責至關重要。見義勇為是要講究方式方法,但不能給救助者戴上沉重的、過高的責任枷鎖。對「度」的把握,需要人心這桿秤。

救護車與收費站掐架,須上位法化解

背景:12月11日,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中醫院派出一輛救護車,接一位車禍傷者回醫院。救護車在駛出樂雅高速夾江南收費站時,為了要不要交12元過路費與收費站起了爭執。結果,載著傷者的救護車停留了24分鐘,最終傷者家屬交了過路費。

京華時報發表沈彬的觀點:一邊是一二十塊的小錢,一邊是一條亟待送往醫院救治的生命,天平兩頭,孰輕孰重,一清二楚,可鬧劇卻發生了,為什麼?說到底,急救車和收費站兩家,都把生命當成了博弈工具,都急於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誰都沒把病人當回事,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2004年之前,救護車在很多地方是不收過路費的。但2004年《公路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明確,享受通行費減免優惠的只有六類車輛(包括軍車、執行任務的警車、運輸聯合收割機的車輛等),其中並不包括救護車。這樣一來,救護車的「習慣性權利」就沒有了。醫療系統一直心有不甘,總覺得自己屬於「執行緊急任務」的車輛,應該享受這種優待,就一直採用各種手段「撞線」,甚至不惜在很多個案中以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作籌碼。對此,必須早立規矩。目前,北京、廣東、黑龍江等省份已通過地方性法規,給予120救護車以特殊待遇,在執行緊急任務時可以減免通行費,其他省份不妨及早跟進。

小蔣隨想:收費站要按規定收錢,救護車要以道義免費,二者都覺得自己正確無比,相持不下就槓上了。不知道這算不算另一種「路怒症」,反正在氣頭上的、自身無恙的雙方無視第三方——傷者還在救護車上等著救命,「生命至上」在那一刻成了浮雲。鑑於此類僵局在各地不斷上演,單純討論個案中的是與非未免狹隘,也解決不了問題。或者說,真正有必要追問的是,在有關法規與條文中,執行急救任務的救護車不在減免高速路通行費的範圍之內,是否合理?如果答案是「合理」,北京、廣東、黑龍江等地何必對急救車給予優待,這算不算違反上位法?如果答案是「不合理」,就該儘快修改上位法,有效化解有關矛盾,避免各地各自為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確保法律本身的合理性,以「良法」維護法治的公信力與執行力。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只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張玉珂)

相關焦點

  • 民法總則刪除見義勇為「重大過失」規定 讓好人不再難當
    一位來自北京的志願者林先生感慨地說,民法總則刪除了救人者的「重大過失」,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法」,它不僅解決了人們的後顧之憂,而且,扶起了社會的風尚與民眾的良心。  未來網(www.k618.cn)北京5月11日電(記者 李盈盈)據媒體報導,5月5日16時許,昆明一60多歲男子突然手捂胸口倒地。見狀,懷孕9個多月的女護士(魯翔)立刻跪地救人,艱難地俯下身子給老人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復甦。
  • 一起學習《民法典》|見義勇為非重大過失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起學習《民法典》|見義勇為非重大過失不承擔民事責任 2020-08-18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僱員重大過失行為如何認定?
    裁判要旨  在具體個案中判斷僱員是否存在重大過失,應當從損害結果的可預見性、損害結果是否具有可避免性,即僱員是否具有從事所屬職業的專業技能、是否具有年齡層所應有的認識能力、是否存在嚴重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是否存在不聽勸阻的情形等方面綜合進行判斷。
  • 復盤趙宇案,如何使見義勇為者更有力量?
    經過進一步偵查,2月20日,晉安公安分局以涉嫌過失致人重傷罪移送晉安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趙宇的起訴罪名由「故意傷害」改為了「過失致人重傷」,北京中銀(福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福州市人民檢察院人民監督員林如海推測,公安機關在偵破案件的過程中,應該是發現了見義勇為的因素,所以在公開的移送起訴告知書中,改變了此前的說法。
  • 小偷見義勇為,制止了重大兇殺案,被判刑10年引發爭議!
    小偷見義勇為,制止了重大兇殺案,救人性命,被判刑10年和3年,是否量刑過重?原來房主包某歸家,撞見妻子和情人在床上親熱,拿刀就砍,結果反被妻子及其情人合力爆砍。而為了讀書交學費的小偷,撞見兇殺案,奮力奪刀,最終救了包某。
  • 東華大學實驗室爆炸案一審宣判:校方有「重大過失」被判賠償受傷...
    去年12月28日,持續4年無果的東華大學實驗室爆炸案在上海市長寧區法院一審宣判:東華大學因有明顯過錯,存在重大過失,需向受害學生郭宏振賠償醫藥費等各類費用162萬多元。1月4日,郭宏振的代理律師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表示,4日是上訴期限最後一天,截止當晚當事人未收到東華大學的上訴狀。若對方不上訴,就意味著一審判決生效。
  • 你身邊有見義勇為的好心人嗎?上海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發起先進事跡...
    新民晚報訊(記者 宋寧華)近日,上海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已向全市發出通知,為進一步提倡見義勇為行為,弘揚社會正氣,特向全市徵集見義勇為先進事跡。凡是在上海市範圍,能勇敢制止正在危害國家利益、公共安全、社會治安等重大犯罪行為,能挺身而出,協助公安機關扭獲重大犯罪嫌疑人或提供重要有價值犯罪線索,協破各類重特大案件,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屬於非法定職責、非組織委派,不顧自身安危投身抗疫作出貢獻以及積極參與各類搶險救災、扶危解困等有較大影響義舉的見義勇為行為都被列入本次先進事跡徵集範圍。
  • 北京民法典首案宣判「不認定存在重大過失」
    原告表示,被告明知其年紀大、反應慢、眼睛受過傷,仍未履行注意義務,選擇向原告大力扣球,致使原告右眼受傷,接近失明,構成重大過失。退一步講,即使被告行為不構成重大過失,也應適用公平責任,由雙方分擔損失。被告對此不予認可,稱原告已經七十多歲,眼睛也曾受過傷,受傷前原告已經連續參加三場比賽,其應知道自身身體條件是否適宜繼續參加比賽及其風險。
  • 見義敢勇為 勇為有保障 見義勇為助養浩然之氣
    我市見義勇為工作助養浩然之氣——見義敢勇為 勇為有保障近年來,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的關心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牢記「弘揚見義勇為精神,服務見義勇為人員」宗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部署要求,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面提升見義勇為工作法制化
  • 無償搭乘者遇車禍致傷殘訴賠,司機被認定有重大過失賠20萬
    澎湃新聞6日從法院獲悉,我國今年1月1日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定:非營運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本案中,雖然原告張某屬於無償搭乘,但由於事故認定書記載司機李某對事故負有主要責任,屬《民法典》中機動車使用人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例外情形,故法院最終認定李某不符合減輕賠償責任情況。
  • 淺析過失相抵原則的適用
    過失相抵原則作為公平理念的一種體現,已經突破了傳統民法理論中只適用於過錯責任領域的限制,擴展至無過錯責任領域。而無過錯責任領域的適用也是有限制的。如何界定雙方當事人的注意義務程度,還需要結合個案的具體情況、當事人的職業,文化水平,社會經驗等因素進行認定。
  • 趙宇案——如何證明「過失致人重傷罪」?
    新京報記者從趙宇代理律師範辰處獲悉,今天中午,福州市公安局晉安分局以過失致人重傷罪將趙宇移交晉安區人民檢察院。趙宇妻子告訴記者,今天上午10點多,趙宇被福州市晉安分局帶去協助調查,中午被移送到晉安區檢察院。福州市公安局晉安分局移送起訴告知書顯示,晉安分局認為,趙宇過失致人重傷一案,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移送晉安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 緊急救助除重大過失可免責 民法總則草案三審
    網絡圖緊急救助除重大過失可免責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解讀:有專家認為,民法總則草案的這一規定,借鑑了其他國家的「好撒瑪利亞人法」,即在緊急狀態下免除無償施救者對被救助者造成的損害。然而,「好撒瑪利亞人法」在許多國家不僅要求保護救助者的合法權益,更強調公民有義務幫助遭遇困難的人,除非這樣做會傷害到自身。「緊急救助其實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非專業人士很有可能出現差錯。」
  • 假想防衛過當有故意犯和過失犯兩種類型
    清華大學教授黎宏: 假想防衛過當有故意犯和過失犯兩種類型    假想防衛過當是指不存在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但行為人誤以為(假想)存在,並對該假想侵害實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反擊,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
  • 蘇州男子因勸架惹官司,過失致人死亡被判刑2年
    據上遊新聞記者獲取的判決書及庭審記錄顯示,儘管公訴方認為吳偉康確有見義勇為的行為,但因事發在其見義勇為之後,一審法院最終以吳偉康犯過失致人死亡罪,判處其有期徒刑2年。「一直是他在追我,摔倒後他還起來拿刀繼續追殺我,當時什麼事情都沒有。19天後,陳某死亡,我成了犯罪嫌疑人。」因不服一審判決,吳偉康提起上訴。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後認為事實不清,發回重審。
  • 「綺惠說法」快遞企業故意或重大過失致郵件損失應全額賠償
    第一,德邦物流因為在給據郵件處理過程中存在著重大過失,依法應當賠償給用戶造成的全部損失。根據《郵政法》第84條、第46條、第47條的規定,郵件分為平常郵件和給據郵件兩種,且兩者分別適用不同損失賠償規則,但是在郵政企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郵件損失的情況下,郵政企業則必須賠償用戶的全部損失,而不能要求援引責任限制條款。
  • 聊城:見義勇為氣如虹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見義勇為英雄。  2018年8月,聊城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第二屆理事會換屆,聊城見義勇為事業迎來轉折點,兩年來,無數平民英雄湧現,繪就了聊城見義勇為英雄群像。  身邊的榜樣最動人  平凡的生活從不缺英雄。
  • 「人民司法」履職過程中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單位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負有管理、培訓等義務,亦決定了勞動者不應因工作過程中的一般過失而對用人單位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勞動者僅應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情況下,才對給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趙龍扣作為駕駛員應嚴格遵守道路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安全駕駛,但趙龍扣在駕駛車輛時未能確保安全,引發單方交通事故,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其對本案事故的發生存在重大過失。
  • 關於過失致人死亡罪的11條裁判規則
    如果您覺得此文有用,請將其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過失致人死亡罪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1.公共運輸管理範圍外駕車致人死亡的,可能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在公共運輸管理的範圍外,駕駛機動車輛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傷亡或者致使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重大責任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五條(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罪)等規定定罪處罰。
  • ...出事故 司機是否應擔責 要看機動車使用人是否故意或存在重大過失
    義馬市法院經審理認為,張某春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其重大過失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公安機關認定張某春負主要責任,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考慮到張某春具有自首情節,且主動賠償被害人家屬損失,與被害人家屬達成了賠償協議,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屬於免費好意搭乘,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依法判處張某春拘役6個月,緩刑7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