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美學
目 錄
1.微電影的美學特徵 …………………………………… 3
1.1「微」敘事策略 …………………………………… 3
1.1.1 「壓縮式」的敘事結構…………………………………… 3
1.1.2「個體化」的敘事 …………………………………… 4
1.1.3 碎片式的拼貼 …………………………………… 4
1.2 時尚化影像語言 …………………………………… 4
1.3 獨特的主題呈現 …………………………………… 5
2.微電影引發的審美流變 …………………………………… 5
2.1 「權威審美」到「大眾審美」的轉變 ……………………… 6
2.2「深度審美」到「平面審美」的轉變 ……………………… 6
小結 …………………………………… 6
注釋 …………………………………… 6
學術聲明 …………………………………… 7
中文題目:論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美學
英文題目:Micro film aesthetics under the network media
摘要:在網絡媒介已經全球化的大眾文化傳播背景下,脫胎於傳統電影短片藝術形態的微電影,以網絡媒介為依託,迅速發展,繼而發軔為一種「微電影熱」的現象與創作潮流。它的出現,豐富著視覺文化的內涵,同時對傳統電影美學產生了極大的衝擊與挑戰。本文以網絡上的微電影作品為例,分析和探討微電影所特有的美學特性,以及它又將對大眾審美產生怎樣的轉變。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network media and polular culture, micro film originate from traditional short film, depend on network media, development rapid, caused the phenomenon and creation tidal of 「micro film thermal」. It’s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impact and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film aesthetics. The article takes micro film in network for examp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s, and the change of the mass aesthetics its produced.
關鍵詞:微文化 個體化 敘事 淺度審美
每一次新媒介的問世與科學技術的革新,都會賦予電影新的生命。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微」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電影以一種微小製作、微小劇情、微小紀錄、微小投入的製作方式,精緻和簡約的規模體量,適合短時間觀看的影像形式大量的出現在網絡媒體,給觀眾以獨特而新穎的審美感受。於是網民創作出了一個新詞來界定這種新興的藝術形態——「微電影」。它的出現,「在改變社會的同時,也深刻而又根本地改變了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①]作為一新興藝術形態,它像是傳統電影的「精華版」,適應網絡媒體的傳播特徵,使大眾的日常審美變得隨意、快捷卻又不失幽默與感動。它與碎片化時代相互契合,符合大眾的快餐消費需求,彌補了觀眾在觀看時間上的限制,突破了觀看場所的局限;其「微、反、深、思」[②]的藝術特徵不僅使觀眾在等待時間時,如「三上」(廁上、車上、枕上)時快餐式的消遣娛樂,還能滿足一些觀眾的精神需求。它在網絡媒介上很好的開闊出電影的又一美學前景。
1、微電影的美學特徵
1.1「微」敘事策略。
1.1.1 「壓縮式」的敘事結構。「敘事是一種將時空性的材料組織進事件因果鏈條之中的方式,這一因果鏈條具有開端、高潮和結尾,表現出對事件本質的判斷,也證明它如何知道並因此來講述這些事情。」[③]眾所周知,傳統電影的正常敘事規律一般都要在90--12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完成。其播放時長是經過觀眾審美經驗與時間的考驗,能夠適應觀眾正常觀影需求。而微電影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微時長,時長從1分鐘到40分鐘不等。因此,對於微電影而言,如何在限定的微時長裡展開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成為微電影敘事上的一個難題。為了滿足微時長的敘事要求,微電影採用「壓縮式」的敘事結構方法改變傳統電影的時空結構,將『首尾』連續式的因果關係模式加以改造,在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鏈條之中嵌入關鍵事件,構成一個新的「鑲嵌式結構」。這種敘事結構促使微電影不再強調整體結構,對事件平鋪直敘,而是影片的主要篇幅用來展現事件的高潮部分,來彰顯「微」敘事張力。微電影《一觸即發》即是如此。劇情被高度壓縮,省略掉故事的開始和發展,直接進入到事件的高潮,以追逐場面作為主要內容,來營造好萊塢警匪片的大片質感。
1.1.2「個體化」的敘事。微電影的創作是新媒體時代個人的自我影像創作。創作者以一種「開麥拉(camera)是一支筆」的心態來自由書寫自己的影像作品,傳達情感,表達思想。其敘事比較關注社會中的個體人物。西美爾在《時尚的哲學》一書中指出:「現代生活最深層次的問題來源於個人在社會壓力、傳統習俗、外來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個人的獨立和個性的要求」[④]。在他看來,個人所面臨傳統社會文化所帶來的壓力與困境成為了個人性格獨立與保持的最大障礙。因此,個體性格與傳統文化的矛盾成為了當下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而微電影作為一種個人化影像書寫所表現的正是個體的情感世界及個性的抒發,其美學精神就是去關注個體的實驗性,注重個體化的人文精神表達。我們在網絡或手機上看到的許多微電影,則正是導演個人的情感宣洩以及對社會反思的一種途徑。麥榮浩、崔瑩導演的影片《寫在某些日子》就是個人化的情感訴說,通篇基本上是導演個人的感傷與體悟。她把把自己內心的感情世界放大,對當下的生存環境輕描淡寫。對自己生活世界以一種「王家衛式」的敘事基調進行詩意的情感書寫。許鞍華的《我的路》則把鏡頭對準了一個變性人,講述變性人在現代社會及家庭中的生存困境。這些影片中人物個體的意義被放大,個體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性格命運成為事件進行的關鍵因素。
1.1.3 碎片式的拼貼。在美學理論界,最早提出「碎片」的是美國當代註明的文藝批評家、理論家詹姆遜。他認為後現代社會文化思潮中,碎片或碎片化、零散化是一個公認的後現代特徵。碎片化的微電影敘事常是鬆散的、不充分的,常缺乏連貫性,習慣於渲染作品的情境氛圍來引導觀眾的情感共鳴、視覺認同,彌補敘事上的不足,多給人一種拼貼的感覺。這種碎片式的拼貼敘事方式,弱化了故事情節,畫面呈現出的是生活中的細節碎片,傾向於一種「反情節」、「意識銀幕化」的美學主張。這種敘述方式,打破了因果關係邏輯,有意識的將故事結構突破時空限制,通過人物的回憶、想像、潛意識與現實交叉剪輯對比,來凸顯主題,塑造情境,傳達思想。影片《愛有多久》中在表現男主人公與女朋友分手時的傷心、想挽回的心情,採用了MTV的敘事方式,用舒緩動情的音樂做背景,拼貼兩人在海邊追逐、遛狗、老相片等畫面碎片。使觀眾陶醉在此情境中體會兩人感情的真摯,扣住觀眾心弦,對兩人的愛情結果充滿期待。同時在影片中各種貧富差距的物質符號的對比,自行車與名車、家常菜與高檔餐廳、平房與豪宅等,使得貧富差距一目了然,讓觀眾身處其中,感受物質與愛情的選擇。在此過程中,觀眾的欣賞中心已經不在故事情節上,強烈的情感衝突則成為故事的表現主線。
1.2 時尚化影像語言。
時尚一詞可定義為「在某一時段內一部分人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和風格」[⑤]。延伸到影視領域來,時尚一詞被賦予了兩層含義。一個層面主要是指影視作品中所表現的流行的生活模式以及與之伴隨的流行符號。具體主要體現在思維模式、行為習慣、理念、服飾、習俗、語言、音樂、戲劇、繪畫等與生活中與流行相關方面。另一層面主要是指影視本體發展所形成一種在影片類型、敘事、結構以及在影像上的時尚風格。
由新媒體和商業廣告催生的微電影,自流行之初就被披上了時尚的外衣。具體表現在:其一,微電影在敘事中融入各種時尚符號。比如《老男孩》中融入的流行歌曲《Billie jean》、《小芳》、《青蘋果樂園》等,很好的調動了青年群體尤其是80後的情感共鳴,洋溢著濃鬱的青春懷舊色彩。影片《完勝青春》中,則將年輕人比較喜歡的街舞、跑酷等時尚元素融入其中,讓觀眾體味故事情節的同時,享受著流行文化帶來的輕鬆愉悅。其二,影片中呈現的現實生活中的時尚形態。影片中呈現的各種浪漫求婚、新穎的社交方式、高檔的社交場所、青年男女的戀愛理念、中老年的情感世界等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戀愛類型的愛情放在現代時尚生活中呈現,無形中鏡像出一個都市的時尚新面貌。影片《什麼叫做愛》所講述的是一對青年男女通過「比鄰」這一時尚媒介方式相識的電話情緣。雖然到最後兩人都沒有面對面的交流,但電話裡兩人虛擬時空裡的相互安慰卻讓他們都走出人生低估,進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其中的場景選擇、戀愛方式、事件安排都呈現出青年群體的時尚生活狀態。其三,時尚化的敘事。首先,微電影在敘事時會借鑑其他藝術形態比較新穎的敘事技巧,來增添電影的時尚趣味。影片《紅領巾》在開頭是以漫畫的形式講述小明爺爺在韓戰的英勇事跡。在解說詞的應用上借用了「暴走漫畫」的形式,將語言之間的時間縮短,產生跳躍感,以此來奠定影片充滿調侃、幽默、諷刺意味的基調。其次,微電影在敘事時會借用西方電影中比較新穎的類似《落水狗》、《低俗小說》的組合段敘事結構。這種敘事方式將故事整體劃分為幾個段落,淡化故事情節,但其手法卻令人玩味。比如《小馬》,將影片分為「我是小馬」、「她是江婷」、「我是怪物」、「我愛江婷」「我還是愛江婷」五個段落。呈現搖滾樂手小馬在工作、生活、愛情的一段離奇、可笑甚至有些荒誕的經歷。
1.3 獨特的主題呈現。
微電影在主題呈現的方式上表現出了對傳統電影的顛覆,呈現出後現代文化特徵。「後現代主義不但同傳統文化相對立,而且也從根本上與傳統語言及其正常表達方式相對立,凸顯出後現代主義同傳統語言和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知識的斷裂性和對立性」[⑥]。由於「微而小」的時空結構,微電影的主題聚焦更傾向於社會的親情、友情、愛情等各種情感問題。呈現內容大多是年輕人的一些小體悟、小情緒、小感傷,在面對現實社會所產生的幻想、焦慮與不安。它不像傳統電影可以從大敘述出發,獲得一個完整的因果關係鏈條,而是一種碎片化的展開自身。2011年網易微電影節最佳影片《小心 我愛你》表現的是愛情主題,但與傳統影片的主題表現不同,他的愛情主題沒有可歌可泣式的崇高,也沒什麼遺憾的錯過、執著的堅守。故事內容上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沒有一波三折的分散離合,所表現的僅僅是小戀人之間的小彆扭、小幽默,僅僅是兩個戀人相處的一個小插曲。3分43秒中,呈現了一個因戀愛中的小誤會而產生的幽默與快樂。因為女主角的任性與刁蠻,誤使她男朋友被遊客追趕、毆打。看到男朋友被打得鼻青臉腫,但女主角卻沒有傷心、心疼,反而說喜歡他被打的可憐兮兮的樣子,並拿出手機與男朋友開心地合影。這種顛覆傳統主題呈現的方式,滿足了觀眾在現代社會中快餐文化消費的需求,更容易滿足觀眾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認同。
2.微電影引發的審美流變。
2.1 「權威審美」到「大眾審美」的轉變。長期以來,中國人的審美被限定在「一言堂「的權威語境之下。舉國體制,使藝術作品被限定在權威統一的模式規範下。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文化的繁榮,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影視藝術的美學意蘊多元化呈現,觀眾的審美趣味也隨著社會文化的改變而改變。尤其是電影市場化以後,大眾成為電影消費的主力軍,票房成為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為了迎合觀眾口味,影片內容風格需根據大眾的審美趣味不斷的調整,以換取高額票房。與傳統電影不同,微電影的誕生的土壤是網絡媒介,依靠「關注數」、「轉發數」、「點擊率」來體現網民對它的喜惡。由於網民的複雜構成,會對微電影進行多方面的解讀。「有的人看到情節的荒唐和非理性,有的人看到悲觀價值觀,有的人看到對社會的諷刺,有的人則就是『無意義』的純娛樂消費。」精英的權威意見在平面傳播的網絡環境下被弱化,大眾逐漸成為審美主流。
2.2「深度審美」到「平面審美」的轉變。「後現代主義的美學特徵正經歷幾個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從重經驗到重體驗,從重內容到重形式,從靜觀到震驚」。[⑦]其中內容到形式的變化,在現代影視作品一個非常突出的轉變。現代社會工業的複製文化大行其道,藝術作品中的意蘊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形式」,藝術作品的意蘊趨於「平面化」。觀眾接受和體驗更多的是奇觀畫面、震驚音效所帶來形式上的感官刺激。由於微電影的商業屬性,網絡上微電影創作的目大多是娛樂消遣。表達幽默、搞怪的「有意思」的平面化作品要比引發思考的深度作品更能讓大眾體驗消費快感。因此,「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呈現出一種比較淺顯的「平面審美」。
小結
伴隨著網絡技術、數位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微電影已然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在視覺文化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微電影美學意蘊也將不斷被擴充。它的迅速發展,將會越來越多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審美,同時也對美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有著重要意義。
注釋:
[①] 張頤武:《「事件」的衝擊——「微時代」的文化想像力》[J],電影藝術,2012年第1期,第96頁
[②] 王一川:《從大師微電影看微電影美學》[J],當代電影,2012年第6期,第102頁
[③] [澳]理察·麥特白:《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M],吳菁、何建平、劉輝譯,華夏出版社2011 年版,第416頁
[④] [德]齊奧爾特·西美爾:《時尚的哲學》[M],費勇等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年版,第186頁
[⑤] 蘇宏元:《電視媒體與時尚文化》[J],現代傳播,2011年第6期,第65頁
[⑥] 高宣揚:《後現代論》[M],北京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6頁
[⑦]宋麗麗:《藝術終結之後:對微電影美學特徵的再思考》[J],新聞界,2013年第4期,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