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你,我們這麼辛苦掙錢,」這是家長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2020-12-20 萌娃包子可可愛愛

前兩天在網上的樹洞貼看到有人說,說很痛恨現在那麼摳摳搜搜的自己。因為從小父母就給她灌輸一種我們家裡很窮,你不要亂買衣服亂花錢,不要去和別人比,我們條件本來就比不過別人家。每天爸爸媽媽去工作那麼辛苦,掙錢都是為了供你讀書,你是替父母去讀書,讀不好你自己看著辦。

於是從小她就不會主動向父母要求買新衣服和玩具,讀到高中都一直是校服輪著換,到了大學,她也不敢去參加同學、社團間的聚餐,生怕會多花錢。現在回頭想想,自己家裡也沒有父母口中描述的那麼窮,為什麼卻對她壓迫那麼緊,以至於都捨不得對自己好。

在這條樹洞貼下有很多人發表了自己同樣的遭遇,不難看出,讓孩子保持節儉,節儉再節儉,似乎依然處於許多中國父母的育兒信條榜首。勤儉節約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有這樣的習慣固然是好的,但過分節儉也會有弊端。或許父母們仍然認為,學會節約、精打細算就是會生活,能省錢才能對未來生活存一份保障,但卻忽略了想要好的生活質量並不只是節儉就能帶來的。

父母用自己的辛苦來作為愛的綁架鞭策孩子上進,想要孩子好好讀書的初衷確實是好的,但卻忽視了在這樣自我貶低式激勵中長大的孩子,是否會在內心深處形成自卑感。

用自己的付出來要求孩子,卻不問這是否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如果不是,那麼就是父母在用自己的愛來綁架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真的能如果家長所願的健康快樂嗎?

以愛為名的綁架,真的能對孩子好嗎

雖然以愛為名的綁架會存在很多種關係中,比如戀人、好朋友、同事等,但表現最為明顯的還是親子關係。因為每一個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刻到骨子裡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聽從長輩的教導、要孝順長輩,一個「孝」是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的共同特點,但凡背上「不孝」的名號,你將會被你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唾棄。

當然,孩子孝順父母是沒錯的,但是父母以孝順、愛護孩子之名來鞭策孩子讀書、學習,這樣罔顧孩子意願的方法同樣不對。孩子不敢反抗父母通常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沒有反抗的實力,其次是在感情上不敢反抗,只能在不斷說服自己服從。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可能會一直積蓄實力,一旦認為自己能夠獨立生存,就會逃離原生家庭。在一項關於農村初中輟學學生的調查中,很多人都是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給予的高壓下,在青春期就選擇逃開家庭,有受訪者表示,「既然父母覺得我讀書花錢弄得他們很辛苦,那麼我不讀了,我自己去打工賺錢,這和他們沒關係了」。

每當看到這樣的孩子,我不禁反思,這樣的家庭教育方法還要破壞多少個家庭?還要毀掉多少個孩子的前途?

而在心理上一直處於壓抑狀態的孩子,或許表現上看上讀書、生活都很正常,但是可能都只是他們的掩飾而已。正如樹洞貼中所說,她也順利地完成了學業、工作在旁邊眼裡看著也不錯,但是她生活得還是不幸福。要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表面上的和和美美就能帶來的,內心的真實感受尤為重要,因此,父母們請不要再以愛為名來綁架孩子的成長了。

父母的愛,應該這樣給予孩子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其著作《情感勒索》中這樣說:「情感勒索就是如果你在乎我,你就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蘇珊認為情感勒索會奪走一個人最珍貴的資產,即自我完整性。缺乏這一特性,將會影響到我們的自尊、對幸福感有所損害、為了安撫勒索者而犧牲他人甚至犧牲自己。父母與孩子的愛是相互的,如果父母以愛為名來綁架孩子,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對父母的愛,影響家庭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的健全發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家庭永遠是孩子背後的港灣,父母的愛總是對孩子無言的支持,父母想要用愛幫助孩子成長,那麼應該這樣做。

1. 停止勒索,認真審視孩子的需求

如果你正在對你的孩子說這些話,「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媽媽每天工作那麼累你沒看到嗎」、「你怎麼還在玩,我賺錢養你就是為了讓你玩遊戲的嗎」,請停止。你這樣自以為辛苦付出能教導孩子走上「正道」的語錄並不管用,當你說出這些話時,反而是在消磨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首先你要認識到孩子的學習是否優秀,與你工作辛苦與否並無太大關係;其次,你要看懂孩子的想法,明白他的需求。孩子為什麼不學習?是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還是在學校裡和同學產生矛盾,才有了厭學心理;孩子玩遊戲之前是不是已經把作業寫好了,想要勞逸結合放鬆一下呢?明白了孩子做事的原因,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滿足孩子的需求,一味的以自己的付出來要求孩子,得到的效果可能並不如意。

2. 主動溝通,用愛呵護孩子成長

有人曾說,因為有愛,所以我們最關心、甚至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對我們殺傷力最大。父母的愛如果用錯了地方,對孩子的傷害同樣是巨大的。像勒索感情這樣的單方面溝通根本無法將父母為孩子好的初衷傳達到位,因此想要用愛呵護孩子成長,必須要學會主動的、理性的與孩子溝通。通過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幫助更大。

3. 讓孩子學會開口拒絕

想讓孩子學會開口拒絕,首先父母鼓勵孩子拒絕家人的不合理要求,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需要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訴求,學會與父母溝通以致達成共識,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是健康和諧、親密有間的。學會拒絕不僅是一個幫助孩子拒絕不合理感情勒索,鍛鍊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好方法,對孩子進入社會影響也頗大。

只有學會拒絕,在社交場合或與同事相處中才能坦然拒絕對方的不合理要求,不被道德綁架,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忍氣答應別人最後還是自己吃苦。

或許作為父母的你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但是你真的快樂嗎?如果不,請不要再把這樣的痛苦施加給你的孩子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複製父母的成長方式並不一定能讓他們健康成長,因此作為父母的你,在愛孩子時,請不要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相關焦點

  • 為何愛會傷人?被家長「情感勒索」的孩子,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
    文 | 小允兒爸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時候愛的方式不對,會傷害到對方,我們不要企圖用自己的愛綁架別人,尤其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我們的「情感勒索」是最大的傷害,家長們要學會克制與尊重。
  • 情感勒索下的傀儡人生,3步終結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把在親密關係中的控制行動的行為稱為情感勒索。勒索者珍惜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係,知道我們的弱點,更知道我們內心深處的秘密,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使用情感勒索迫使我們做出讓步。近些年,情感勒索伴隨著PUA(語言搭訕藝術)愈演愈烈,一度讓人產生拒絕親密關係的想法。
  • 《大追捕》:如何擺脫一場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操控型父母的本質:表面上我都是為你好,實際上是一種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是一種不合理的情感控制。常常是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因著這種親密的關係一方大力施壓,而另一方就此妥協。—蘇珊·福沃德《情感勒索》影片中女兒依芸因未婚生子被父親指揮家徐翰林軟禁在家中,當聽到女兒給男友打電話要帶上孩子一起私奔後,這個父親怒火中燒,情緒失控,在和女兒的爭執過程中失手將女兒掐死。
  • 愛與關係:如何終結情感勒索之道,擺脫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
    她的著作有《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執迷:學會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金錢魔鬼》等。下面我從「什麼是情感勒索、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掙脫情感勒索的枷鎖」來說說情感勒索型親密關係。
  • 如何破解《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最直接的對象是被勒索方的靈魂,感情上的敲詐會在很大程度上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對方認為要維持這種關係,必須無論如何200%按照勒索者的意願行事,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會失去愛,於是,每天高壓下的愛情註定是消極的、不幸福的愛情。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情感勒索超出了對方一定的容忍限度,那麼很可能會迫使對方反過來毆打、勒索你,這樣的愛將成為宮鬥戲,而不是幸福感。
  • 《情感勒索》丨終結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擺脫一再退讓的惡性循環
    這種溝通方式是極為常見的,但是這麼做的人卻常常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試圖對被控制對象進行洗腦。一旦我們不願按他們的意圖行事,動輒就會被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籤,一旦你把自己的選擇權拱手讓出,實際上你就等於是被迫與勒索共舞,然而你不知道在這層親密關係下,你還將會遇到什麼,這種相處方式是不對的,而且會將問題一層一層堆積起來,在某個未知的未來時刻,也許就會將這種被勒索的情感關係炸得體無完膚。
  • 我們常聽說情感勒索,什麼是情感勒索,我們有沒有被情感勒索呢?
    其實,我們每一天都在用行動告訴他人,我希望或不希望他們怎樣對待我們,不願意面對什麼事,或者對什麼事是可以放任的。也許有人會認為,只要無視或不那麼大驚小怪的,就意味著令我們反感的行為舉動就會停止。但是,我們不直接反對的態度只會給別人一個「你這麼做是對的,可以繼續」這樣的信息。有時候我們可能是在自我勒索。
  • 《情感勒索》:從被勒索者角度淺析情感勒索發生的可能性
    在親密關係中,因為信任我們常常把自己的一切對對方和盤託出,毫無保留;因為愧疚我們想給與對方補償;因為太愛對方想讓他幸福快樂;因為畏懼對方不敢反抗……這些被我們認為善良的、好意的、謙卑的美德往往會成為情感勒索者們勒索我們的有力武器。著名演員梅豔芳很小就出來掙錢貼補家用,哥哥以做生意為名敗光了她的所有積蓄。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情感勒索,你遭遇過嗎
    最近被很多朋友慫恿看芒果臺一個新真人秀節目《一年級》,看了一小段,發現裡面有一個媽媽家長,在孩子入讀一年級之前抱著孩子痛哭流涕,送孩子到學校還一再問「你會想媽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會想媽媽」,看上去是這孩子離不開媽媽,實際上是這媽媽離不開孩子,這麼教育下去,這孩子一輩子都只能跟他媽媽過日子,或者一旦逆反起來就走到海角天涯,遠離媽媽。
  • 你可能處在情感勒索的陷阱中
    樊勝美以為這是父母對自己的一種形式的愛,實際上她一直處在父母的情感勒索中,一方面她自己心裡感覺痛苦,另一方面父母覺得她給的還不夠,對她仍不滿意。正如《情感勒索》書中所說:「在情感勒索中,兩個人都是輸家。」
  • 中國式「情感勒索」家庭,還要毀掉多少人
    在現實中,有多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一次又一次做了讓孩子傷心的事情,結果還以「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來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合理化。比如,家長幹涉孩子的婚姻,並且認為這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不後悔;家長幹涉孩子的工作,也是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等等。
  • 請別以愛的名義,傷害愛你的人:情感勒索的迷霧,我們要儘量避開
    「我這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聽我的呢?」「我把你養到這麼大,你連這個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應嗎?」「平時我們關係那麼好,真沒想到在我傷心的時候,陪著我的卻不是你。」上面的這些話,你是不是覺得很耳熟?其實這種打著愛的名義,卻帶了點威脅、打擊、埋怨的意思,一定要求對方服從,而沒有照顧對方感受的言行舉止,就是所謂的「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最早是由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提出的。
  • 關係中的情感勒索:我是為了你好,你卻毫不領情
    為了避免更可怕的事情發生,女人一再妥協、忍讓。通過這個故事,我想聊的並不是家暴,而是關係中常見「殺手」:情感勒索。一、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情感勒索如今,情感勒索這個詞,已經不再是晦澀難懂的概念了。《情感勒索》一書中寫道: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最有力的形式。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會用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我們如果不照他們說的做,就有苦頭吃了。所有勒索的重心是最基本的威脅、恐嚇,它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出來,但大意就是「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你就不會太好過「。
  • 你可能已經被「情感勒索」
    蘇珊·福沃德首次將這一種充滿破壞性的關係定義為「情感勒索」,並整理成書《情感勒索》,精準剖析了情感勒索者的動機與套路。此書也成為暢銷全球20年的心理學經典,在書的推薦裡有這樣一句話:本書將幫助你終結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擺脫一再退讓的惡性循環。本篇文章將主要幫助你了解情感勒索的六個特徵,情感勒索者慣用的手法以及受害者的特質。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 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他們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
  • 《以家人之名》容易被忽略的情緒勒索,以愛為名我為你好的金箍咒
    《以家人之名》前兩天迎來大結局了,透過電視劇看一下是否能從中窺探你從沒發現的情緒勒索,親人、伴侶中以愛為名的最容易被忽略的窒息相處!《以家人之名》近期掀起熱烈討論迎來大結局了,這部電視劇中沒有勾心鬥角的劇情與華麗鋪成,反而是細緻刻劃出家庭中最平凡的生活。
  • 家庭教育中,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父母「軟暴力」,家長切勿情感勒索
    1、對孩子冷淡有些家長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就像不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很少對孩子誇獎和鼓勵,在平時的生活中也不像其他的父母那樣噓寒問暖,一旦孩子有了什麼問題就嚴厲管教。或許這是家長約束孩子管教孩子的一種方式,但是長期下來只會讓孩子變得敏感又內向。
  • 《情感勒索》:趕快擺脫以愛之名的勒索,它會毀了你的人生
    誰知,長大後,隨著明道演藝事業的紅火,哥哥卻染上賭博的惡習,他開始利用這份兄弟情,不斷勒索明道,增加情感勒索的籌碼,一次次變本加厲。情感勒索,總是容易發生在那些親密關係之間,「我曾經對你那麼好,這點小忙都不幫,太無情、自私了!」他們很擅長利用這層親密關係,逼你讓步妥協,隨了他們的意,卻不管你的心情和死活。
  • 情感勒索
    不過你得記住:假如你這麼做的話,我們就要再考慮考慮你的升職計劃了。」我完全不知道現在該怎麼做了!——金我們會感覺受到挫折,會怨天尤人,我們放棄自己的夢想去取悅別人,卻對這種情況束手無策。為什麼有些人就是能在情感上輕易地控制我們,讓我們覺得挫敗感油然而生? 在這類毫無勝算的情境中,我們面對的這些人都是非常有技巧的控制者。在一種讓我們覺得備受呵護的親密關係中,他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但是為了達到目標,也常讓我們倍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