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全國藝術創作工作會議在四川召開,為今後一段時期全國藝術創作工作劃重點、指方向。
會議特別強調,要創新藝術創作方法,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把挑戰轉化為機遇,讓「線上線下同步演」成為常態;加強藝術科技工作,引領未來發展方向;要做好「十四五」時期藝術創作規劃,精心設計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舉措;要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激發藝術創作活力;要大力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營造良好評論生態,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要加強組織領導,提供堅強保障,努力開創新時代藝術創作工作新局面。
NO.1線上演出成為潮流《2019年演出行業洞察報告》發布時就曾預測,2020年線上演出有望形成新的風口。事實證明,線上演出不僅僅是風口,不到一年已成為湧動的潮流。
從一組數據即可管窺這場大潮之洶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排的音樂劇《一愛千年》進行了「線上先首演、線下再巡演」的嘗試,線上首播關注度破20萬,點讚數近45萬,網絡平臺瀏覽量破400萬。
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音樂劇《一愛千年》
圖/中國歌劇舞劇院
8月8日至9月6日,由國家京劇院與湖北省京劇院主辦、全國共18家京劇院團參與的「京劇的夏天——全國京劇院團線上抗疫展演月」活動共開展直播30場次,演出作品共97個,累計觀看人數逾7997萬,點讚超3036萬,平均每場觀看量285.7萬。
今年9月,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全國20家話劇院團,舉辦了「秋天的『劇』會——全國話劇院團疫情期間原創作品線上展演」,連續23天每晚7點半在學習強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央視新聞、央視頻、快手5個平臺同時推出,累計播放量突破2570萬,點讚數43.1萬。
「秋天的『劇』會線上展演」作品劇照
圖/江南藝
對很多藝術院團負責人而言,這樣的數據是不曾想像、無法預料的。
「嘗試線上演出,完全是出於自身的困境。」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張亞峰迴憶,受疫情影響,梅蘭芳大劇院一度關閉,沒有演出,收入告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演出場所觀眾承載量限制放寬,允許50%的上座率時,「對於劇院大小劇場100多個座位,50%的上座率也就幾十個,票房仍不理想。」於是,他們開始考慮開展線上演出。
現實的「冷酷」讓張亞峰意識到需要轉換理念。為適應新形勢,他和團隊邊學邊實踐,為此還買了兩本工具書——《快手是什麼》《抖音如何做》。張亞峰說:「當我們以項目組的形式發出倡議後,全國有幾十家院團表示願意加入。我們遴選了18家,將全部演出資源推向『雲端』,上線學習強國、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央視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文藝之聲《戲迷天地》欄目、快手、雲聽、喜馬拉雅、蜻蜓FM等線上平臺,從演出線上直播到名角直播間互動,最大限度滿足廣大戲迷,挖掘潛在戲迷。」
若沒有這次實踐,很多京劇院團的負責人對觀眾的「量」並沒有具象的認知。「京劇的夏天」開幕式演出開播10分鐘內,人氣就快速飆升,實時觀看人數超過18萬,整場下來,總觀看787萬人次,點讚超560萬次。「一場劇場演出的觀眾也就幾百人,很難想像100多萬名觀眾是多大的能量!」武漢京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劉子微感嘆,「古老京劇走到現在,觀眾斷層、創新乏力等問題十分嚴峻。通過線上直播擴大影響力、吸引觀眾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這次名團、大團、名角集體『觸網』,展示了京劇界的態度,會對京劇的創新和持續發展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
NO.2為什麼一定要發展線上演出張亞峰認為,線上直播演出中,雖然演員與觀眾隔著屏幕,但可實現更直接的互動交流,「彈幕」「實時留言」一改劇場演出的單向輸出模式,使觀眾既可以跟名家互動、點讚,又可以跟其他觀眾交流,實現了實時雙向交流、觀演互動,大大提高了觀劇熱情。相比之下,線下實體劇院的服務量級、輻射範圍、互動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當下有著多元需求的觀眾。
「因為觀眾在哪兒,演出就應該到哪兒。我們最為現實的潛在觀眾增量,目前及未來都在線上,必須加快步伐才能跟得上並滿足觀眾的基本需求。」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不能低估大眾對任何一種舞臺藝術形式的喜愛度與接受度。
「票價較高、場次有限等線下實體劇院無法突破的限制,導致在很大程度上無法將相當一部分潛在觀眾請進劇院,線上則憑藉無限的空間、低票價、零界限等優勢,迎來更為龐大的觀看群體。」同時,相較線下劇院由於座位不同而帶來的「等級化」觀賞體驗,線上則一視同仁。「在線上,全員『第一排』、全員坐『C位』,這是一大優勢。」孫佳山說。
上海大劇院全新線上演出季品牌《巡演零號站》
圖/上海大劇院
在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宋官林看來,不同的審美視角、多元的審美期待給藝術創作、藝術表現增添了新的壓力和動力,也是助推藝術創作由高原向高峰攀登的重要引擎。「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根本目標,無論是發展線上還是線下,這是根本遵循與底層邏輯。」宋官林說。
NO.3線上演出真會侵蝕線下的票房嗎眾所周知,包括戲劇在內的演藝行業是以現場演出、親臨體驗為核心而充滿互動性、儀式感的行業。青年文藝評論家、資深媒體人鄭榮健道出了一些藝術院團躊躇不前的疑慮:當現場演出被導入線上、導向虛擬,傳統觀演關係將隨之消解。在實際操作中,一些演出團體認為線上直播可能會侵蝕現場演出的票房,導致對直播探索並不積極。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情形:技術手段已不再是障礙,但線上直播依然推進有限。「今年疫情期間,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劇院的全面蕭條足以說明一切。」孫佳山舉例,即使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發、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百老匯的演出也未間斷,此次長達幾個月的全面停擺在百老匯的歷史上尚屬首次,所造成的經濟收益等各方面的損失不可估量,很多作品被束之高閣,不少劇院宣告破產。「這更表明發展線上演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反映出我國眾多藝術院團及演藝機構在疫情中選擇轉戰線上的重要意義所在。」
事實上,線上作為線下的重要補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哺」線下,成為作品的「硬廣」,實現由線上到線下的龐大「帶客量」,培育更廣闊市場。
線上的「雲」玩法本就多樣。曾任院團負責人的宋官林回憶,2019年,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推出了《你是一條河,在我心中流過》主題音樂會,恰逢演出淡季,票房慘澹。為尋求突圍,在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以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直播分會的推動下,快手、酷狗、花椒、六間房等網絡平臺和主播直接進駐排練廳和後臺,與演員交流、與主創互動,記錄精彩瞬間。這一舉措迅速拉動票房,沉寂在國家院團的多位青年藝術家,開始展現「流量明星」的粉絲影響力。
《你是一條河,在我心中流過》主題音樂會
圖/中國東方演藝集團
演出當晚,臺前座無虛席,幕後則有多家網絡媒體在百萬名線上觀眾面前揭開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前的神秘面紗。演員化裝、試音,演奏員練樂,舞美人員準備,導演與舞臺監督交流……一個個演職人員無比熟悉的畫面,對從未踏足後臺的觀眾而言充滿了新鮮感。「當晚的線上觀眾流量相當於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在劇場裡演出人數10年的總和。」宋官林說。
「實際上,目前對『雲端』舞臺的探索只是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國家話劇院黨委書記諸葛燕喃認為,線上演出並不等於簡單地把劇目放在線上播放,否則那和情景劇、電影沒有區別,應該增強即時互動性。她拿戲劇舉例說,未來的演出現場可以放置上百個機位,打造「在線即在場」的效果。
NO.4跳出思想桎梏才能收穫新時代紅利眼下,很多從業者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演出行業此次「雲端」的集體綻放,究竟是特殊時期迫於無奈、暫時自救的曇花一現,還是真能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如果說直播帶貨帶的是貨,那麼線上演出帶的就是客。單從這一年的各項數據和實踐報告便可得知:面對日益多元化和分眾化的用戶需求,線上演出必定會成為演出行業必備的方式,與線下相互融合,構成演出全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秋天的『劇』會線上展演」作品劇照
圖/江南藝
那麼,線上演出的產品體驗如何?觀眾普遍評價:一方面,線上打破了空間阻隔、時間限制,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更經濟的觀賞方式;另一方面,受制於網絡和技術,氛圍感和儀式感缺失。如何改進將決定「雲」演出市場的藍海有多寬廣。畢竟2020年只是線上舞臺演出「元年」,一些新的打開方式正在被開掘。
強大的技術是實現「雲端」舞臺更多玩法的基礎。2015年的美職籃全明星賽中,VR技術服務商NextVR就已進行了VR直播嘗試;當今西甲聯賽的多個球場上,通過安裝的38臺攝像機,觀眾可在直播畫面中俯瞰整座球場,甚至還能合成「球員視角」,以「親歷者」的身份觀察場上的變化……
這些「黑科技」若應用於舞臺藝術,勢必驚豔四座。試想,屏幕前的觀眾可自由選擇全景或局部視角,既可以看到氣勢恢宏的群像,又可以仔細觀賞自己喜愛演員的面部特寫,若再有大數據平臺和人工智慧邏輯的支撐,按觀眾喜好推送線上作品,更多藝術院團與優秀作品將直接鎖定其垂直觀眾群,實現真正的精準服務。
此外,在「雲」的推動下,大眾觀演方式、消費方式的變化,也促使藝術生產方式和內容漸漸發生轉變。高質量演出直播往往涵蓋場地、燈光、音響、舞臺樂器設備、拍攝團隊、技術人員等方方面面。今後的藝術生產環節勢必將線上因素前置,從燈光舞美、舞臺設計到演員造型及走位、音效呈現等,不再單單以線下實體劇場的演出效果為唯一標準,不僅要保證線下的觀感質量,還要照顧到線上的觀賞效果。
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音樂劇《一愛千年》
圖/中國歌劇舞劇院
如今,線上演出的商業模式日趨成熟,「跨界融合,為我所用」是各大藝術院團的必然選擇。短短一年,「雲」演出不斷升級,已從初期的免費義演、公演逐步向付費模式邁進。因此,要想做出立足於內容儲備、品牌宣傳、產品系列搭建的完善的線上產品,更需從理念上跳出線下桎梏,從線上產品本身思考。同時,探索線上演出的盈利模式、與觀眾之間具有黏性的交互模式也尤為關鍵。
曾經,高雅藝術圈的「高門檻」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線上直播、「雲」演出拉開了遮蔽大眾視野的幕布,讓更多人看到了舞臺上綻放的美好。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分別召開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座談會、2020年全國藝術創作工作會議,指明了舞臺藝術線上線下統籌協調發展的趨勢。改革深處,柳暗花明即在「雲端」。有了政府的主導與推動,演出行業的新風口已來臨。作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中堅力量的國有文藝院團,肩負著在風口處引領風潮的時代責任與使命。
回顧我國演出行業發展史,過去不曾像紐約百老匯般實現集群化的發展規模,那麼眼下,當國際演出市場皆蕭條之時,我國的藝術院團能否抓住「雲」這一風口,關乎行業轉型,是否能走在新時期的世界前列。面對雲蒸霞蔚、方興未艾的線上市場,藝術院團和演藝機構能否主動作為,能否在藝術創作打磨、商業模式探索、用戶流量轉化、高新技術應用上狠下功夫,能否認清這一底層邏輯、緊握髮展趨勢,將決定藝術院團未來的格局與地位。
回顧十餘載國有藝術院團的改革之路,不難發現,那些固步自封的「保守派」不可能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演出市場中「躺贏」,只會偏離受眾。只有積極主動地守正創新,才能收穫新時代紅利,進而普惠億萬觀眾。
END
◆ 本文信息源自央視新聞、中國文化報、文旅中國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
順承文旅行業在新技術時代將井噴發展的大趨勢,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於2017年初由全國知名公共文化專家符湘林先生聯合多位業內大咖共同發起成立。
聲明
本平臺登載此文和此圖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並不用於商業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