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演出行業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和影響,也給行業帶來了新的轉型契機:「雲演出」在技術、平臺、政策等方面都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2020年可謂「線上演出元年」。而隨著疫情在國內逐步獲得了控制,人們對線下演出的熱情重新釋放,他們期待線下的PARTY,渴望感受萬眾高歌的演出氣氛、沉浸期間的劇場環境。
陳奕迅線上演唱會
未來,隨著5G時代的到來,VR、AR等數字虛擬技術成熟使用後,或可打破不同藝術形式和觀演人群的「次元壁壘」,線上線下雙重形態並舉的發展模式,必將推動中國演出行業的整體提升,並讓演出行業更具備更高的抗風險能力。接下來,如何能讓網友心甘情願支付觀看「雲演出」,開發有效的商業模式,也將是業內最為關注的方向。
PART A 疫情催生多種線上演出形態
2019年年底,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全年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超過40億元,總場次超過2000場,整體態勢良好,票房收入和演出場次同步上升;原來屬於小眾、局限於大城市的音樂劇,終於「出圈」走向大眾市場;2019年有各式的戲劇節開幕閉幕,相聲演出市場持續增長,以北京舉例,德雲社、大逗相聲社等相聲團體各個劇場日常演出門票銷售均能超過80%……2020年,原本也將是演出持續繁榮的一年,在明星演唱會方面,劉德華、李宗盛、蔡依林、李榮浩、陳偉霆等諸多華語歌手均宣布在今年舉辦巡迴演出的計劃並陸續開票,加拿大歌手艾薇兒、日本知名組合嵐等國際歌手也選擇來中國開演唱會……而這一切都被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無情錘滅。
2020年2月7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一組抽樣調查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1-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20億元,劇院等演出場地也隨之關閉。針對目前新冠肺炎給演出行業帶來的嚴重影響,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起了「演藝機構應利用線下市場的停滯期,多利用網際網路拓展推廣」的倡議。
業內積極自救,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即刻介入,引入多角度VR直播、彈幕互動等技術,開啟雲上音樂會、雲劇院、雲演出等多種線上演出形態,2020年可謂「線上演出元年」——
阿里文娛旗下大麥和優酷聯合發布了「平行麥現場」計劃,針對所有音樂人,讓他們可以在一個非常好的視覺和聲效的舞臺效果下,進行在線演出。疫情以來,大麥不斷推動各類演出的線上化發展。
乃萬「平行麥現場」
數據顯示,2020 ChinaJoy大麥直播累計觀演人次達300萬,幾乎是去年ChinaJoy現場觀展人次的10倍。同期,由大麥擔任首席合作夥伴的「明天會更好」2020華語音樂劇大賞演出線上累計票房遠超線下,打破了大麥劇場線上化項目票房、票量雙紀錄。
2月,咪咕開發了以線上演出為核心的全新雲微綜項目《雲上liveshow》,聯合諸如四川交響樂團等業內知名的機構、平臺和IP,推出各類雲演藝活動。今年以來,平均2天1場活動,雲觀眾數量達到1.8億人次,觀看人次相比傳統單純線下擴大了400倍;與此同時,摩登天空在B站打造了持續5天的「宅草莓不是音樂節」,包含超過70名音樂人。據摩登天空方面介紹,線上音樂節的在線峰值近50萬,5天在線人數總計破100萬,單日彈幕以10萬計。
4月17日晚,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舉辦劉若英的「陪你」線上演唱會,特別選在具有情懷的舊戲院中舉行,直播畫面在海報牆、放映室、電影椅等多個場景轉換間,全球累計觀看達1.5億人次;
5月31日,TME再度推出的五月天「突然好想見到你」在線演唱會,深圳大運中心體育場裡空無觀眾,只堆滿了螢光棒,但在線上卻吸引了超3500萬人在線觀看……
5月4日-5月10日,由高曉松擔任總策劃、微博、網易雲音樂、大麥、蝦米音樂、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等五大平臺共同發起了「相信未來」在線義演,這場堪稱中國音樂史上最大規模的線上義演,最終吸引了200多組音樂人參演,他們出現在各自的家中、隔離酒店裡、街頭巷尾處,或素顏清唱,或自彈自唱,或抱萌寵出鏡,傳遞著「抗焦慮」信未來的力量,最終活動收穫了4.4億人次的觀看量。
在劇場演出方面,在4月11日至5月31日,國家大劇院聯合快手打造了11場線上音樂會,數據顯示,11場音樂會累計在線觀看量達2億次;
由於疫情對觀演人數的限制,廣州大劇院院慶十周年特別製作——廣州大劇院原創歌劇《馬可·波羅》首次增設線上直播的演出模式,觀眾可以在廣州大劇院「雲劇場」以及優酷、愛奇藝等平臺付費觀看6月25日首演場的全程直播。這也是國內首次嘗試線上付費觀看歌劇全程直播。由於引入了多視角直播和VR技術,觀眾可以通過彈幕留言,還可以切換全景、特寫等不同視角,或者追隨不同演員的「直拍」,滿足不同的觀演需求。
保利演出則立足於上海,舉辦名為「保利ART雲上音樂廳」的系列演出,在「30%上座率」期間,均採用線下30%座位售票,線上和大麥、優酷合作收費觀看的模式,正式演出了5場……
疫情之下,線上演出新業態也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12月17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據介紹,這一委員會既有傳統演出行業劇場劇院、演出經紀機構、文藝院團等,也包含長短視頻平臺、數字文化產品生產企業、文化科技公司、技術開發公司、文化產業研究機構、文化投資公司等,是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首個跨行業、跨領域委員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介紹,新成立的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著力於將演出全領域納入新的生態圈,開發數位化演藝產品和將演藝資源數位化。
目前,業內人士已達成共識:線上和線下、網絡與劇場,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表演空間,不能簡單地將線下表演錄製搬到線上就算「上雲」,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司長高政也在會上提出,演藝行業要提高藝術生產能力,培育符合網際網路特點規律,適合線上觀影、傳播消費的原生雲演藝產品,讓它更符合線上觀看的習慣和規律,特別為觀眾提供與線下不一樣的觀演感受;要加快文藝院團、演出機構、演出經營場所數位化,打造數字劇場,讓更多的名團、名家上線上雲;要加強演藝企業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提升數位化傳播和營銷能力……
此外,如何開啟長期有效的「雲演出」商業模式,也是各大網際網路平臺一直在摸索突破的方向:如在商業模式設計上,如「平行麥」現場中的郝雲超級在線演唱會就採用優酷會員免費,非會員付費觀看的模式,大麥聯合優酷在全網首次推出了在線演唱會優酷會員按時長分帳模式,這種創新探索不僅為市場帶來了具有參考價值的行業新風向,也為在線演唱會商業化提供了新思路。
PART B 後疫情時代,線下演出的重啟步伐加快
「雲演出」蓬勃發展,但人們依然期待線下的PARTY,渴望感受萬眾高歌的演出氣氛、可沉浸期間的劇場環境。
2月底,大麥網數據顯示:全國超過800餘場被延期的演出中,平均66%的粉絲沒有退票而是選擇了保留訂單,頭部演唱會訂單保留率為75%。以「My Love劉德華巡迴演唱會為例,93%的購票用戶保留了延期觀演的權利,粉絲紛紛表示,「愛你一萬年,愛你經得起考驗!」楊麗萍大型舞劇《平潭映象》南京站、英倫劇《傲慢與偏見》、音樂劇《白夜行》等多部知名劇目的訂單保留率都達到了90%以上,劇迷們堅信「青山不改,綠水常青」。
隨著國內疫情的受控,線下演出也加快了重啟步伐。
5月12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的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停擺了一百多天的劇場,終於迎來了復工的信號。全國多地演出市場隨之逐漸「甦醒」。在廣東,2020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打破下半年舉辦的常規,在5月底啟動,以多場抗疫題材的公益演出拉開了廣東舞臺復演的大幕。廣東藝術劇院、星海音樂廳、友誼劇院、廣東粵劇院、南方劇院等多家劇場亦恢復線下演出。
在10月15日舉辦的第四屆「全國劇場大會」上,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副司長李健介紹,經歷長時間的停擺後,各地演出市場行業信心正在持續提振——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全國就共計迎來演出7500場,觀演人數突破480萬人次。
廣州市民梁小姐告訴小南,自5月劇院復工以來,她就自費飛往上海、北京、杭州等地,觀看了8場音樂劇,身體力行地支持行業復興。為何如此熱衷線下看演出?她向小南講述了線下的樂趣:「如果那天有一場音樂劇,我就會安排當天如何好好吃飯、化妝、穿衣,再計劃邀約小夥伴們看完後去刷宵夜,一整天都會很愉快,有事情做、有東西值得期待。但如果是看線上音樂會,就是下班後回家,卸妝、換睡衣,最大的誠意可能是開一瓶香檳,邊喝邊看……兩者體驗感受完全不同!」
音樂劇《魔女宅急便》劇照
張小姐是星海音樂廳和廣交的鐵桿粉絲,疫情後她首次走進音樂廳觀演。「坐在現場,聽到銅管吹出的第一個音符,當通透明亮的音色在大廳迴蕩,我差點熱淚盈眶。那一刻體會到為什麼音樂會要到現場看,現場的氛圍和音色,在其他地方都無法複製。」
廣交音樂總監餘隆也認為,現場音樂會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影像的傳達無法替代在劇場、在音樂廳看見真實的樂團在臺上演出所帶來的情感的震撼。
不少被按下了暫停鍵的明星巡迴演出也迎來了正式重啟的消息:12月19日下午兩點,鹿晗工作室公布2021巡迴演唱會「π DAY」廣州站門票開啟預售,並給出相關購票信息;12月20日晚,張杰在其WE·LIVE生日演唱會上宣布,將於2021年重啟LIVE演出,巡迴20座城市……
目前,全球尚未完全受控的疫情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疫情期間飛速發展起來的雲上演藝,也將日漸融入我們的日常,成為人們習慣的存在。後疫情時代,演出行業線上線下的雙重並舉態勢或將長期存在,這一年,讓業內和大眾,都為此做好了準備。
【撰文】南方+ 記者 劉奕伶
【作者】 劉奕伶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