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在倒逼全球市場重視在線娛樂,即便是以線下live為主幾乎與線上脫節的日本音樂偶像界,也不得不打破陳規逐步對線上開放。而很多原本堅持「live house原教旨主義」的小眾和獨立音樂人,也在學習擁抱線上,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新的機會和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剛剛結束的2020年,能被稱為「在線演出元年」。和往年相比,線上演出不僅數量突飛猛進,更開始作為獨立的線上內容消費產品,被平臺和演藝產業正視。
2021年全球疫情持續的不確定性,讓這一轉變顯現出更為不可逆的趨勢。
市場開始真正思考,在線演出,不再只是對線下的補充,而是遵循新邏輯,產生新的產品形式、用戶體驗與商業模式。愛優騰、抖快B、TME和網易雲音樂等各平臺,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線上演出業務,一些平臺甚至因此衍生出了獨立業務廠牌和系列產品。
而這種改變作用於C端市場,一方面,讓線下演出愛好者,在疫情期間能通過線上獲得比往年更好的「代餐」體驗。
另一方面,對更多用戶來說,打開了在線娛樂的新大門,更便捷地觸及到各類音樂明星和圈層壁壘較厚的演出文化。畢竟,大部分人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金錢追線下,熱門演出更是一票難求。
當然,元年也意味著剛剛開始。線下演出在情感、體驗等各方面來說仍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而對線上演出的探索,還有很多路要走。
在2020年之前,喜歡傑尼斯偶像的J家粉,或是歐美音樂劇的愛好者,如果想看偶像的演唱會,或是喜歡的劇目,需要經歷抽選購票資格或付出超高溢價,然後遠渡重洋去往日本或是美國。
日本傑尼斯曾經有著國內娛樂圈無法理解的嚴格肖像權和幾乎與時代脫鉤的拒絕網際網路,這幾年雖然已經逐漸放開,也允許偶像開設SNS帳號,但有深厚線下劇場基因的傑尼斯,仍然以線下live為主。無法到場的粉絲如果要欣賞偶像的live表演,只能寄望於官方出圓盤。
但在2020年,無法開線下演唱會的傑尼斯也不得不探索線上live形式,其社內TOP的偶像團體Arashi原定的線下告別演唱會,也以線上直播形式進行。還登錄了網易雲音樂平臺,以158元的價格出售線上門票。
同樣一反常態的還有百老匯。去年7月,迪士尼以高達7500萬美元的價格採購了拿下11項託尼獎的美國現象級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的獨家發行權,並在Disney+上線高清正版視頻。百老匯S級音樂劇放出線上視頻的情況相當稀有,這一舉措讓《漢密爾頓》的話題度在全球範圍再次起飛。
而在本土市場,摩登天空把草莓音樂節帶到線上,五月天、TFBOYS等當紅樂隊、歌手,按照線下演唱會的標準搭建舞臺並在線上呈現,更多相對小眾的樂隊和說唱歌手開起了臥室演唱會直播。
儘管「見真人」對粉絲有著難以替代的體驗感,比如一期一會的幸福,和偶像與同好在一個場所共同構建狂熱、價值觀趨同的空間。但這種機會,對時間、金錢、甚至搶票的手速要求都很高,粉絲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體驗到。
並且,也存在這樣一些粉絲,或同擔拒否(指拒絕接觸同好),或社恐,或害怕見到真人後濾鏡破碎,怕現場互動尷尬等等原因,反而更希望在線追星,保持自己的追星節奏,或是沉浸在自己對偶像的幻想中。
此外,本土依託網際網路起勢的新時代娛樂產業,從社交、內容等各維度,已經能提供給粉絲線上追星和文娛消費的豐富產品。因而對大多數國內粉絲來說,在線追星早已是常態。
雖然早期各類演出,作為粉絲追星的核心體驗,因為在線下已經有較為成熟和較難替代的模式和生態,並沒有積極上線。並且諸如搖滾、嘻哈、音樂劇、話劇等特別注重劇場氛圍,幾乎是由臺上的表演者和臺下的觀眾一起完成的演出形式,本身較難直接向線上複製。
但因為疫情這一不可抗力因素,一些拒絕直播的歌手、不接受線上的live house派獨立音樂人,開始嘗試在線上呈現一場演出。而國內各大平臺,也在試圖從技術、運營等各方面,打造線上演出系列,並試圖打開新的市場。
從過去一年線上演出產業的變化可以看到,不少音樂人、演出方和各平臺,都在這場「在線演出」的新風口中意識到,既然很難直接完全拷貝線下演出的體驗,那就要做出和線下的差異化,將在線演出當作一種全新的內容品類,產生新的產品邏輯與相應的商業模式。
一方面,從用戶體驗創新出發,在線上採用新技術,如多機位、多屏同步、VR、互動技術等,製造與線下不同的互動和沉浸式體驗,彌補過往線上演出缺少的氛圍感。
事實上,從在線演出的未來發展看,技術驅動用戶體驗創新和用戶付費習慣培養,已成為很多國家地區音樂偶像產業重點布局的方向。直播、5G、XR、互動技術,將重點應用在粉絲沉浸感和互動感上,並搭建新的線上粉絲運營空間。
韓國SM社長李秀滿去年就表示,線上演唱會不僅是線下演出的線上版,而是超越了現有的線下演出體驗,提供將AR、實時交互、多視角等尖端技術包括在內的新型演唱會形式。如Beyond LIVE中積極地採用了AR技術,增強觀眾的沉浸感,再通過多人實時互動的技術,讓粉絲即使在家觀看演唱會也可以擁有在現場與其他粉絲一同觀看甚至與偶像互動的體驗。
而在本土市場,各大平臺也在更積極地布局相關技術。騰訊視頻將以往的單點付費業務升級為「雲首發」,依託技術將線下內容線上化,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為觀眾提供更高清、多視角、沉浸感強的內容。比如在一場演唱會,可以看到VR、AR技術製作的多視角、多焦點偶像。
又比如大麥和優酷去年5月推出「平行麥現場」演出內容廠牌,並表示立足於將音樂、劇場等各類演出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打造高品質在線演出模式。其首場演唱會「郝運來」郝雲超級在線演唱會不同於傳統場館舞臺,設置三個不同區域並可以通過鏡頭切換,並加入實時彈幕、情景化表演等元素。
另一方面,從粉絲經濟角度出發,滿足粉絲在線打投應援需求,並在這一過程中,探索付費和增值服務的C端變現模式。
去年4月網易雲音樂推出「點亮現場行動」,首次試水音樂演出付費直播,隨後的多場線上演唱會也在探索多檔位票價解鎖不同權益等變現形式。去年8月上線TFBOYS「日光旅行」七周年演唱會售票數破百萬,票價氛圍30、158和860元三檔,分別對應不同的權限。同時還通過購票用戶線上助力,解鎖線下LED應援屏等。
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去年3月宣布推出全景音樂現場娛樂品牌TME live,分為線下籌辦+線上直播。與純線上呈現兩種形式,並面向粉絲推出在線售票、虛擬打賞、粉絲互動空間等功能。騰訊視頻同樣如此,在雲首發的線上演出,為音樂人和粉絲定製各類增值服務,如視頻和舞臺照片構成的專屬禮包、購票抽扭蛋解鎖限定周邊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流量明星產生的粉絲經濟效益,垂類音樂演出產品的線上付費也有較大的增量空間。
東西文娛從業內了解到,去年日本歌手和偶像、小眾獨立音樂人的演出,付費情況超出預期的好。目前,QQ音樂、網易雲音樂都有相關的線上演出品類投入。前者對國內市場來說,是增量產品,後者則因為其線下用戶本來就有比較好的付費習慣,在沒有線下演出的情況下,自然地遷移到線上。
疫情不僅在推動在線演出產業本身的迭代,也在改變音樂和直播產業,並反過來給予在線演出新的支撐。這也是在線演出產業逐步重塑,培育用戶線上消費演出內容習慣的趨勢是不可逆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直播在過去一年經歷了線上基礎設施的建設,探索與各種場景結合的商業空間。目前來看,音樂演出無疑是「直播+」最易落地,路徑也相對最通常的場景。
事實上,去年興起的「雲演出」正是由B站、快手和抖音等非傳統直播平臺,探索直播業務新方向時率先打響的概念。這些平臺的在線演出主要與直播場景相結合,內容免費觀看,重點更偏向直播內容生態的布局,以及用戶拉新。
例如B站和摩登天空合作的宅草莓音樂節;抖音推出DOU live,以整合直播場景和娛樂資源,助力娛樂行業探索線下場景直播化;快手也舉辦了良樂線上音樂會、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系列音樂會等,並在今年過年繼續推出周杰倫線上演唱會等,提昇平臺整體內容調性和多元化。
而對騰訊視頻、愛奇藝等布局直播業務的視頻平臺來說,在線演出直播也是充分利用自身的綜藝、明星資源,探索會員付費的重要方向。據統計,騰訊視頻2020年就舉辦了超過30場線下演唱會,主要採取普通和會員折扣門票的付費方式。
另一方面,以TME和網易雲音樂為代表的音樂平臺的競爭維度,正在逐漸從版權大戰,轉向社交娛樂的方向。
本土在線音樂平臺已經意識到獨家版權所構建的護城河逐步見底,且在線音樂版權的市場格局也在向非獨家版權模式傾斜。因而平臺也開始更加重視吸引和培養平臺自有的音樂人,探索版權業務外的社交娛樂等新變現方向。
直播則是線娛樂業務的重要拓展方向之一。對音樂平臺來說,隨著線上演出產業的發展,除了探索多元複合的付費模型,也便於打造持續的產品體系,深入音樂產業鏈中。例如打造線上演出IP,與品牌合作推出定製化的線上演出等。
當然,線上演出不可逆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對線下演出的取代。相反,線上與線下相互補充,互相引流,也是TME等平臺探索的方向。對粉絲來說這也意味著在追星方式上有更多的選擇,未來也或將從中誕生更多的追星現象和對應的服務。
21 Savage成為2020年第四季度美國最高認證紀錄的音樂人
Spotify的一項新專利:根據你的聲音 做出音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