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邂逅古人筆下唯美的端午詩詞

2021-01-08 國學府邸

2020年06月25日,是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

《江城子·年年端午又今朝》

宋代:陳著

年年端午又今朝。鬢蕭蕭。思搖搖。

應是南風,湘浦正波濤。

千古獨醒魂在否,無處問,有誰招。

何人簾幕倚蘭皋。看飛橈。奪高標。

饒把笙歌,供笑醉陶陶。

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綠綺,鼓離騷。

《端午》

唐代: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日,為民間「一年三節」之一。相傳此日為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日,後人傷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並划船撈救,遂相沿而成端午節日食粽和龍舟競渡的風俗。

《減字木蘭花》

宋代:向子諲

去年端午。共結彩絲長命縷。

今日重陽。同泛黃花九醞觴。

經時離缺。不為萊菔髭似雪。

一笑逢迎。休覓空青眼自明。

《南歌子》

宋代:郭應祥

生世逢端午,齊頭五十番。一番須作一般看。

又聽競船簫鼓、沸江幹。

不用絲纏臂,休將艾插門。及時蒲黍漫登盤。

只恐歲華催促、鬢毛斑。

《鷓鴣天》

宋代:範成大

仗下儀容筆下文。天風駕鶴住仙真。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

經國志,立朝身。暫煩高手活吳民。

明朝莫遣書丹篆,怕引新符刻玉麟。

《點絳唇》

宋代:張孝祥

萱草榴花,畫堂永書風清暑。

麝團菰黍。助泛菖蒲醑。

兵闢神符,命續同心縷。宜歡聚。

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

《偈頌九十三首》

宋代:釋梵琮

今朝正當端午節,衲僧倒用真妙訣。

轉聖作凡,點金成鐵。

卻把山茶,以替竹葉。

角黍滿盤,菖蒲細切。

雖然俗氣未除,也要大家暖熱。

百草頭邊,艾人懽悅。

千峰影裡笑不休,野猿時把藤蘿拽。

《水龍吟》

元代:舒頔

輕雲閣雨還晴,蒼黃又負端陽節。

去年今日,大鄣深處,寸腸千結。

好事無多,良辰難再,猶傳遺孽。

看連城澒洞,大家愁惱,這光景、何時歇。

因想金陵佳麗,鬧秦淮、龍舟稱絕。

牙檣錦纜,翠冠珠髻,畫闌羅列。

回首丘墟,滿襟塵土,向人空說。

且停杯,容我離騷細讀,吊羅江月。

《端午感興》

宋代:文天祥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木蘭花慢 端午發鬆江》

魏晉:張野

恨無情畫舸,載離思,各西東。

正佳節驚心,故人回首,應念匆匆。

殷勤彩絲系臂,問如何、不系片帆風。

醉裡陽關歷歷,望中煙樹蒙蒙。

驛亭榴火照塵容。依約舞裙紅。

縱旋採香蒲,自斟芳酒,酒薄愁濃。

功名事,渾幾許,甚半生、長在別離中。

不似東來潮信,日斜還過吳淞。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相關焦點

  • 今日端午節,欣賞十首與端午有關的詩詞,感受古人過端午的氣氛吧
    又到一年端午節,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可以與中秋節、除夕齊名。因為只要一想到端午節,童年一切關於這個節日的美好記憶就會浮現在腦海中,嘴角便會露出微笑,心中也是快樂欣喜的。記憶中家鄉的端午節,是一個大人小孩都喜歡和盼望的節日,所有人在這一天都忙忙活活的。
  • 五色新絲纏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節的唯美詩詞
    五色新絲纏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節的唯美詩詞時間:2020-06-25 10:0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五色新絲纏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節的唯美詩詞 端午 清代:江南靖士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
  • 『端午節最簡單的詩』端午節詩詞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
    關於『端午節最簡單的詩』端午節詩詞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最簡單的詩』端午節詩詞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詩詞,端午節最簡單的詩相關的信息
  • 端午節,在古時的古詩筆下是怎麼樣的?這20首詩詞值得一讀
    今天是端午節,在古時,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文人墨客也喜愛端午節,在他們筆下,端午節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20首詩詞來了解下吧!懷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內容。《和端午》北宋·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端午三首·其三》宋代·趙蕃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端午即事》南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這幾首關於端午節的詩詞你知道嗎
    當然,歷代文人墨客也有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緬懷古人的詩詞佳作,在此與大家分享幾首。明朝端午浴芳蘭。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我國很多地方以蘭草湯沐浴為俗。所以端午節也叫「浴蘭節」。人們採集蒲、艾蒿、鳳仙、白玉蘭、車前草等香草作為藥草,浸泡後,擦拭皮膚或沐浴,用於治療皮膚病、去邪氣。流香漲膩滿晴川:婦女的梳妝時的香粉胭脂布滿了河面,描寫端午佳節。彩線輕纏紅玉臂:古人以五彩絲線繫於手臂,用它闢邪驅鬼。
  • 端午佳節,詩詞相會,佳人相見一千年
    你想了解知曉千年以前的端午節嗎?你想知道古代民眾如何度過端午嗎?端午佳節,與詩詞相會,在詩詞中尋覓千年之前的端午!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知不替,貽厥後昆芳。
  • 今日端午 ▏和孩子聊聊這些與端午節有關的知識吧
    天朗氣清,夏韻悠長當家家戶戶又飄起了粽香端午節又到了在這個古老莊重的傳統節日願你和家人平安喜樂聊一聊端午的來源說到端午的來源,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楚國大夫屈原了。賞析:「浴蘭」指古人端午節「浴蘭湯」的習俗,用草藥煎湯淋浴。因為粽子用絲線纏裹,所以說「彩縷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稱粽子為「角黍」。唐代開始用糯米代替黍米來製作粽子,色澤變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為「香粳白玉團」。
  • 端午的來歷,端午節有什麼禁忌?
    端午的來歷,端午節有什麼禁忌?時間:2020-06-27 12: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的來歷,端午節有什麼禁忌? 端午節,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 唐朝端午節全攻略:穿越到唐朝,看唐朝人如何開心過端午
    馬上到端午節了,我們又可以放大假吃吃喝喝不亦樂乎了,這是一個相當開心的日子。其實,要是按照端午節本來的文化含義的話,我們要發微信送給別人端午節祝福的話,就要寫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這是因為,端午節它本來是一個悲傷的充滿著沉重感的節日。一方面,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很不吉利,充滿了很多禁忌,好多事情不能做。
  • 傳統節日裡的故事——端午節:多角度認識「端午」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早在西晉的《風土記》中就有關於「端午」一詞的記載,又因為五月是仲夏,仲夏登高,順陽而上,所以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又被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被稱為「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
  • 端午節詩詞
    唐宋詩詞中歌詠端午的作品美不勝收,許多優秀的篇章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節日裡各種五彩繽紛的生活場面,為後世留下了那個時期珍貴的端午風俗民情畫卷。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 古人「粽」意的端午防疫內幕,你get到嗎?
    仲夏之季在「綠楊帶雨垂垂重」的景致下轉眼又到了一年中「五色新絲纏角粽」的時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仲夏時節,正當「五毒醒不安寧」。因此,端午節民間有貼五毒符驅五毒的習俗。古人常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也有單獨把雄黃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內泡製成雄黃酒。
  • 端午節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五月初五,為何稱為端午?
    又近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探尋傳統節日文化,了解文化習俗背後的淵源。目前關於端午節的形成原因,多以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為主,認為他在這天自投汨羅江。楚地的人為表達哀思,每到每年的這一天,便「竹筒貯米祭之」。提及端午節習俗,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紀念人物,如吃粽子、結五彩絲和划龍舟;另一類是與闢邪祛惡有關,如插菖蒲、艾草,踏百草,蓄蘭沐浴等。通過以上的習俗來說,顯然端午節是個雜糅的節日,應該先有所謂的「端午節」,再吸收屈原等人物的相關傳說。
  • 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時,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端午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意味著吃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通過把它們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用來除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端午習俗 端午節從南到北,由西到東都有多彩的節日特色,賽龍舟,觀海潮,祭蛇神,驅毒荼,燒五毒,包粽子,蒸米飯,喝雄黃酒,戴香包……在全國各地端午過得都紅火多彩。1.吃粽子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節慶食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出現,到了金朝的時候才成為了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 又是一年端午,給孩子講一講端午節的故事吧
    又到五月五日的端午節,家長孩子都放假,一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同時,不如一起來給孩子說一說端午節的那些故事吧。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有天象說,有紀念歷史人物之說,我們取最為廣泛的傳說:為了紀念兩千多年前投江自殺的楚國大夫屈原。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吃粽子,賽龍舟。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
  • 端午節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關於端午的那些傳說
    於是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簷下,水怪發現有人住的屋簷下都掛著一束像寶鏡。原來那天決鬥後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後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下推。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這就是端午節懸五彩線的意義。
  • 端午節的起源:最年輕的屈原說——那些初始的端午習俗
    不過,這位讓民眾瘋狂往河裡扔粽子的古人,最初出名的原因好像與愛國關係不大。歷史都是被美化過的。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辛亥革命後,在謝無量、胡適等人的成功將屈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由忠君詩人轉變成到與之截然相反的自由主義詩人,再轉變到愛國主義詩人。不知何時起,人們吃粽子、登高採茱萸時,談論的不再是忠君的屈原,而是愛國的屈原。提到吃粽子和採茱萸就不得不提到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