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簡史》致敬藝術家

2020-10-12 Zlethe

單單用「印象派」來描述這一幫天才藝術家們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他們性格迥異,風格也各有千秋,對於藝術的見解也是不盡相同。

但是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在於對於真實的追求,莫奈說他追求的是必將逝去的瞬間,而塞尚的則是固化的時間。莫奈,巴齊耶,雷諾瓦,德加,塞尚,馬奈……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被人們所銘記,一部分取決於所處的時代,另一部分則是個人追求。在沙龍為主導的法國繪畫圈,他們是權威的挑戰者,這也就註定了他們要走的決非是一條平坦的路。

在我看來,藝術家心中有一對矛盾:對自我的追求和世俗的幹擾。在沒有被大眾接受之前,你能否堅持得住?這恐怕扼殺了很多想要成為藝術家的人們,但這也是檢驗一位傑出藝術家的標準。

每一位藝術家都應該被尊重,無論是在成名前,還是默默無聞時。

相關焦點

  • 《印象派簡史》:對生命的一次印象
    這部《印象派簡史》也不例外。雖然是一部講述法國印象派畫家們的紀錄片,但卻有著故事片一般的跌宕起伏的情節和令人心情愉悅的優美鏡頭,讓人不知不覺深陷其中,追逐著印象派畫家們的生命進程,陪著他們一起回顧一次「對生命的印象」。  作為印象派之父,劇中的莫奈英俊美好正直,天性善良簡單。他熱愛自然,將天地作為自己的畫室,精力非凡、熱情洋溢的追逐著自然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永不會再出現的光影瞬間。
  • 《印象派簡史》致敬開創者
    「哪個藝術家不願被人發現?」那些選擇隱匿的大師不是真的想隱匿,而是害怕與失望。受盡了人們對自己的不解與非難,因而大師也受夠了「人們」,對,就是Cézanne。一生逛蕩不羈,追求心目中的永恆,這倒讓想起了中國古代那些鬱郁不得志歸隱山林放飛天性的隱士。每個藝術家都是獨特的,雖說都是「印象派」但人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卻也因此人人都獲得了獨一無二的成功。
  • 《印象派簡史》超級好看的【印象派簡史】←BBC把藝術史拍成了電影
    rdBBC系列電影「印象派簡史甚至被評論者諷刺為印象派。漸漸的,這種展現美的表達形式被時代接受,印象派真的成為該流派的名稱,也算是命運的一種幽默。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莫奈喜歡在同一場景中,反覆多次寫生。哪怕對方只是一組平凡的乾草垛。
  • 《印象派簡史》莫奈和他的朋友們
    上學時在美術課本中了解過許多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尤其對印象派印象深刻。前兩天看了BBC的紀錄片《印象派簡史》(也被譯作《莫奈和他的朋友們》)覺得現在的我不僅喜歡他們的畫,更喜歡畫這些畫的大師們~愛德華·馬奈2014年11月5日,他的《春天》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得3320萬美元。想起早年懷才不遇的這些大師們,死後其作品卻大受追捧,不免令人唏噓不已。
  • 《印象派簡史》群星閃耀時
    前一階段突然對西方藝術有了點小興趣,便找到了這一部紀錄片《印象派簡史》。起初,對於人物的臉盲以及對於藝術的的一竅不通讓我有些許的恐慌,不過BBC總是給人以眼前一亮,不誇張的說,讓我漸漸喜歡上印象派畫家們獨特的藝術。       畫家們個性迥異,有時執拗,有時卻是如小孩子一般真情流露。
  • 《印象派簡史》幾點想法
    以莫奈為敘述者,展示了印象派的發展過程以及代表人物各自的故事,依據當時的信件等資料,故事基本屬實。幾個感慨。一是友情。馬奈、莫奈、雷諾瓦、巴齊耶、德加、塞尚、左拉,等等,在藝術和哲學上他們產生分歧,爭吵甚至詆毀,但其實還是惺惺相惜。結尾時,友人故去,僅剩的幾個舉起酒杯,他們說「我們不再是改革分子,我們是傳統了」,然後他們敬自己,敬已經去世的並肩作戰過的友人。
  • 《印象派簡史》印象派畫家風流事
    2)雷諾瓦:如果沒有女人的臀部,我就不會成為藝術家!3)愛德華·馬奈:印象派的pioneer式人物,鼓舞了莫奈等後人。道貌岸然,妓院常駐;風流一生,死於梅毒。4)保羅·塞尚:富貴人家的兒子,有一個地下情人和私生子。演員在紀錄片的髮際線十分搶眼,不知Cezanne真人是否如此。其他印象深刻的還有:5)德加:視裸女如動物,終身未娶。
  • 《印象派簡史》變革時代的先聲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繪畫史上,最先擺脫古典風格而走入現代的是印象派,他們是第一個現代畫派。       印象派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因此,必然與舊的事物處於一種衝突的狀態。在影片中,莫奈們和畫室老師、官方沙龍之間的衝突顯示了這種對抗。
  • 《印象派簡史》值得一看,最終還是更喜歡馬奈
    完了BBC的紀錄片,《印象派簡史》,《金雀花王朝》。一部是敘述法國的印象派畫家們,以馬奈(Manet)為開始,以莫奈(Monet)為中心,德加,塞尚,雷諾瓦等畫家從不為世人所接受到仍舊堅持自己對美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對藝術的痴迷和奉獻出自己一生的犧牲精神,都使人驚嘆…其中,馬奈對於人體和自然的細膩和潤澤以及絕對意義上的美麗色彩的鋪陳,德加的現實主義,莫奈對於一瞬間光影的流動與捕捉(使其作品具有濃濃的即時感),然後又想起在國博看到的那幅雷諾瓦的真跡,這個小個子的男人能畫出有著美麗面貌和鮮豔衣裙以及豐腴微笑的女士
  • 「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群展:呈現跨代際30餘位藝術家作品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日前開啟大型群展「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以跨代際的30餘位藝術家,涵蓋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藝術先驅到當下新興藝術家創作的70多件作品回顧「計算機藝術」的源起、當下發展,及對未來的展望。
  • 《印象派簡史》他們,和他們的畫
    德加給爸爸畫了這幅《洛倫佐·帕幹與奧古斯特·德·加》,又名《藝術家父親傾聽吉他演奏》。1877年,第三次印象派畫展的時候,印象派的畫開始慢慢被人們接納。這次畫展展出了莫奈的《聖拉薩火車站》,德加的《在咖啡屋》,還有雷諾瓦的之後聞名於世的《煎餅磨坊的舞會》。
  • 印象派
    印象派這個名字,就這樣誕生了。雖然當時歐洲的老百姓也會購買印象派的畫,但畢竟還是少數,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在歐洲,學院派的勢力實在太強大了,很多時候,人們喜歡印象派,也不願意買來在家掛著,因為確實有點丟人,那還不如不買。
  • 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
    與其他印象派藝術家相比,西斯萊在現代可謂是受到了「冷遇」。 這位只有在「印象派十大畫家」這種排名出現的藝術家,在世時沒什麼名氣,貧困潦倒一生,遠不如其他特點鮮明的印象派畫家們受歡迎。 但他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執著於印象派風景畫。
  • 隱秘的傑作: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的素描作品
    《隱秘的傑作:走進印象派與後印象派》一書集中呈現了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20位代表藝術家的224幅素描作品,並詮釋了素描藝術是如何從內容、形式、媒介到技法都為推動藝術走上現代之路做出貢獻。本文摘編自該書前言《素描藝術的凱旋》,由澎湃新聞經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素描的崛起是歐洲繪畫的一場核心運動。
  • 印象派作品為什麼那麼貴?
    印象派之所以重要,簡而言之: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藝術創作,並不是反映肉眼看到的事實,而是加進了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在當時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印象派都不被人們所接受,甚至被認為是有違道德的。早期對印象派的評價是『一團亂麻』(its a mess)。所以你可以想見印象派初入市場之時是多麼廉價,甚至廉價得沒人要! 那麼到底是什麼翻天覆地的變故讓他們成為了今天的國際硬通貨?
  • 美國印象派女藝術家:她有一種天賦——莉蓮
    《詩經》(Book of Verses),1924年藝術家:莉蓮·韋斯特科特·黑爾(Lillian Westcott Hale)美國印象派畫家。生卒日期: 1880年12月7日 - 1963年11月3日。
  • BBC大型紀錄片《印象派-繪畫與革命》一
    今天為您介紹第一集:PART 1  四好友集團 印象派的由來及其流派特徵:印象派(英語 Impressionism),是於1860年代在法國展開的藝術運動、是一種新的繪畫流派。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奈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學院派的攻擊,並被評論家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且筆觸明顯,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為描繪的對象。
  • 《印象派簡史》先取悅你自己,再徵服世界
    雖然是一部印象派畫家的傳記電影,我卻推薦給所有「目標迷惘」和「辛苦堅持」的人。這些印象派大師在他們求活的路上有目標,有激情,有堅持,有狂妄,有情,有義。他們不取悅任何人,只為心中的愛和激情作畫,所以,他們最終贏得了世界。莫奈對他的第一位老師說:「我已經看到了未來,你沒在裡面。」塞尚的畫完全不被人認可時,他的父親對他說:「或許是你不夠好。」塞尚回答:「或許我是個天才。」
  • 盤點印象派中隱秘的傑作
    眾所周知,「印象派」這個名稱並非是由畫家或評論家創造的,反而幾乎是在「群嘲」中誕生的——印象派畫家,即那些在1874至1886年舉辦八大展覽會之前便已活躍至少數十年的藝術家們,更願意描繪日常生活景象,而非歷史、宗教或神學的主題。為此,他們開創了由大膽筆法和濃烈色彩為主導的一種全新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