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派簡史》:對生命的一次印象
這部《印象派簡史》也不例外。雖然是一部講述法國印象派畫家們的紀錄片,但卻有著故事片一般的跌宕起伏的情節和令人心情愉悅的優美鏡頭,讓人不知不覺深陷其中,追逐著印象派畫家們的生命進程,陪著他們一起回顧一次「對生命的印象」。 作為印象派之父,劇中的莫奈英俊美好正直,天性善良簡單。他熱愛自然,將天地作為自己的畫室,精力非凡、熱情洋溢的追逐著自然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永不會再出現的光影瞬間。
-
《印象派簡史》超級好看的【印象派簡史】←BBC把藝術史拍成了電影
rdBBC系列電影「印象派簡史甚至被評論者諷刺為印象派。漸漸的,這種展現美的表達形式被時代接受,印象派真的成為該流派的名稱,也算是命運的一種幽默。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莫奈喜歡在同一場景中,反覆多次寫生。哪怕對方只是一組平凡的乾草垛。
-
《印象派簡史》群星閃耀時
前一階段突然對西方藝術有了點小興趣,便找到了這一部紀錄片《印象派簡史》。起初,對於人物的臉盲以及對於藝術的的一竅不通讓我有些許的恐慌,不過BBC總是給人以眼前一亮,不誇張的說,讓我漸漸喜歡上印象派畫家們獨特的藝術。 畫家們個性迥異,有時執拗,有時卻是如小孩子一般真情流露。
-
《印象派簡史》致敬藝術家
單單用「印象派」來描述這一幫天才藝術家們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他們性格迥異,風格也各有千秋,對於藝術的見解也是不盡相同。 但是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在於對於真實的追求,莫奈說他追求的是必將逝去的瞬間,而塞尚的則是固化的時間。莫奈,巴齊耶,雷諾瓦,德加,塞尚,馬奈……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被人們所銘記,一部分取決於所處的時代,另一部分則是個人追求。
-
《印象派簡史》莫奈和他的朋友們
上學時在美術課本中了解過許多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尤其對印象派印象深刻。前兩天看了BBC的紀錄片《印象派簡史》(也被譯作《莫奈和他的朋友們》)覺得現在的我不僅喜歡他們的畫,更喜歡畫這些畫的大師們~愛德華·馬奈2014年11月5日,他的《春天》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得3320萬美元。想起早年懷才不遇的這些大師們,死後其作品卻大受追捧,不免令人唏噓不已。
-
《印象派簡史》值得一看,最終還是更喜歡馬奈
完了BBC的紀錄片,《印象派簡史》,《金雀花王朝》。一部是敘述法國的印象派畫家們,以馬奈(Manet)為開始,以莫奈(Monet)為中心,德加,塞尚,雷諾瓦等畫家從不為世人所接受到仍舊堅持自己對美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對藝術的痴迷和奉獻出自己一生的犧牲精神,都使人驚嘆…其中,馬奈對於人體和自然的細膩和潤澤以及絕對意義上的美麗色彩的鋪陳,德加的現實主義,莫奈對於一瞬間光影的流動與捕捉(使其作品具有濃濃的即時感),然後又想起在國博看到的那幅雷諾瓦的真跡,這個小個子的男人能畫出有著美麗面貌和鮮豔衣裙以及豐腴微笑的女士
-
《印象派簡史》幾點想法
以莫奈為敘述者,展示了印象派的發展過程以及代表人物各自的故事,依據當時的信件等資料,故事基本屬實。幾個感慨。一是友情。馬奈、莫奈、雷諾瓦、巴齊耶、德加、塞尚、左拉,等等,在藝術和哲學上他們產生分歧,爭吵甚至詆毀,但其實還是惺惺相惜。結尾時,友人故去,僅剩的幾個舉起酒杯,他們說「我們不再是改革分子,我們是傳統了」,然後他們敬自己,敬已經去世的並肩作戰過的友人。
-
《印象派簡史》印象派畫家風流事
3)愛德華·馬奈:印象派的pioneer式人物,鼓舞了莫奈等後人。道貌岸然,妓院常駐;風流一生,死於梅毒。4)保羅·塞尚:富貴人家的兒子,有一個地下情人和私生子。演員在紀錄片的髮際線十分搶眼,不知Cezanne真人是否如此。其他印象深刻的還有:5)德加:視裸女如動物,終身未娶。
-
《印象派簡史》變革時代的先聲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繪畫史上,最先擺脫古典風格而走入現代的是印象派,他們是第一個現代畫派。 印象派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因此,必然與舊的事物處於一種衝突的狀態。在影片中,莫奈們和畫室老師、官方沙龍之間的衝突顯示了這種對抗。
-
《印象派簡史》他們,和他們的畫
這場畫展慘澹收場,並且,我們的畫家們從評論家那裡得了一個諷刺意味的新名字,印象派。其實,從最前面的畫作開始,我們的畫家一直在追求反映現實,他們反叛著那些道貌岸然的美化世界的畫法,只想畫出當下的世界,世界裡的自然,光,和人。
-
《印象派簡史》先取悅你自己,再徵服世界
雖然是一部印象派畫家的傳記電影,我卻推薦給所有「目標迷惘」和「辛苦堅持」的人。這些印象派大師在他們求活的路上有目標,有激情,有堅持,有狂妄,有情,有義。他們不取悅任何人,只為心中的愛和激情作畫,所以,他們最終贏得了世界。莫奈對他的第一位老師說:「我已經看到了未來,你沒在裡面。」塞尚的畫完全不被人認可時,他的父親對他說:「或許是你不夠好。」塞尚回答:「或許我是個天才。」
-
《印象派簡史》A single life is not long enough to know a single moment
以生命最長的莫奈為核心人物,印象派發展的社會時代背景交代的挺清晰。整個發展脈絡中的大事件也很清楚。根據字幕,不同成員之間的交往和關係是根據當時的書信重新建構起來的,蠻有趣的模式。這種生動重現(也不是虛構)的講述故事的方式大概比通常學究性展示資料串聯時間線的方式更容易engage觀眾去了解歷史。每個成員的畫作風格特徵甚至相應的個性都展示的挺鮮明,生平幾乎也都覆蓋了。
-
印象派
印象派這個名字,就這樣誕生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一次次飽受主流藝術界批判的展覽中,普通老百姓漸漸地認識了印象派,與主流藝術界不同的是,老百姓可不管那一套,誰畫的舒服,我就喜歡誰,而印象派的畫由於獨樹一幟且充滿了生活氣息,正畫到了他們的心坎裡。
-
《印象派簡史》有時候留下文字,只是為了銘記此刻更加了解了自己(1)--繪畫Impressionism
找到這部有關印象派的「紀錄片」,其實是緣起於一位以畫肖像畫出名的畫家——Sargent。幾天前開始臨摹一幅街景油畫,直到畫完,才想起來看看原作者是誰。發現作者名赫然寫著John Singer Sargent,想起最近很喜歡的肖像畫Madame X就是出自其手,不由感嘆,自己的藝術趣味確實是有跡可循穩定持續的,而不是一時興起飄忽不定的。
-
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也是最真誠而有執著的印象派畫家,西斯萊
與其他印象派藝術家相比,西斯萊在現代可謂是受到了「冷遇」。 這位只有在「印象派十大畫家」這種排名出現的藝術家,在世時沒什麼名氣,貧困潦倒一生,遠不如其他特點鮮明的印象派畫家們受歡迎。 但他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執著於印象派風景畫。
-
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其中,印象派一直都是焦點人物,從來都不缺少關注。哪怕是對西方藝術稍有了解的人,提到莫奈、塞尚、梵谷也都不會陌生。 不過印象派的發展,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又包含了很多細分的流派,今天就順著印象派的發展,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
致敬印象派巨作,綻現藍天生命力 Fresh馥蕾詩推出紅茶酵母酵萃精華...
珍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這幅《麥田與柏樹》是印象派巨擘梵谷本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油畫中的柏樹在夏日的狂風中猶如火焰般向上噴發,麥田在金色的陽光下舞動,而藍天與白雲則仿佛湍流一樣洶湧翻滾。他的藍天不同於其他印象派畫作的斑駁迷離,而是運用明朗的色彩與扭動的筆觸展現了對生命的無限熱愛與期冀,而這也正是Fresh馥蕾詩所倡導的品牌精神。Fresh馥蕾詩品牌聯合創始人Alina女士曾說過:「在決定我們第一家店門口油漆顏色的時候,我們曾認真思考『Fresh』這個詞意味著什麼。
-
印象派作品為什麼那麼貴?
那麼是因為什麼讓印象派的市場價值攀升,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呢?為什麼印象派的畫作可以一直在藝術市場份額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印象派市場價值現狀 印象派作品的交易向來被視為藝術市場的晴雨表,最能反映市場行情的基本走向。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其價格在震蕩中表現出戲劇性的高速增長。
-
《印象派簡史》衝破傳統的他們-傷痕累累 絕不屈服
說到莫奈,他似乎才是印象派的主角。執著地追求永不再現的瞬間。卡米耶臉上的光線在漸漸褪去,她沉入了死亡。嫁給莫奈,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好不容易等到了丈夫的事業有所起色,卡米耶卻去世了。初遇阿麗絲,兩人之間似乎就有種不需言明的默契:你是偉大的,只是人們還沒有發現。這個女人獨具慧眼,理解並欣賞莫奈的才能。這或許就在冥冥中註定了此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