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69年3月的中蘇珍寶島之戰,由於規模小,嚴格上來說稱不上是戰役,但從其產生的國際影響來看,又不亞於一場大的戰役,可謂是小仗改變了大格局,這是中蘇兩國交惡以來發生的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也體現了一次並非偶然事件發生背後的大國博弈。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事件起因:1968年1月,蘇軍裝甲車在七裡沁島上衝撞中國邊民,撞死、軋死我邊民4人,製造了中蘇歷史上第一起嚴重的流血事件,事件發生後,北京電示瀋陽、北京等有關軍區,要求加強中蘇邊界東段邊防警戒的重點部署,並要求邊防部隊有重點、有計劃地打擊蘇軍的挑釁行為,力爭做到「不鬥則已,鬥則必勝」,此時,中方決策層對邊界衝突的態度也開始發生轉變,由一味忍讓轉向準備回擊,要求邊防部隊選擇合適的時機對蘇聯的挑釁進行反擊。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1968年3月12日,我邊防部隊的一支小分隊在營長冷鵬飛的指揮下,潛入七裡沁島,準備伏擊蘇軍巡邏隊,以報復甦方製造的流血事件,但由於蘇軍突然停止在七裡沁島的巡邏,致使伏擊行動落空。1969年1月25日,黑龍江省軍區針對蘇聯在邊界地區愈演愈烈的挑釁行動,提出了珍寶島地區反幹涉方案,得到批准後,瀋陽軍區派遣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肖全夫率領工作組進駐前沿,現場指導戰備工作,命令由合江軍分區具體組織反擊,並成立了饒河前進指揮所,由合江軍分區副參謀長曹建華任指揮,隨即開始反擊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應對隨時有可能出現的事態擴大化,又從23、46軍抽調部分部隊以及從其他各軍抽調的偵察連隊,作為後續力量投入備戰。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與此同時,蘇方也在為珍寶島附近地區的軍事衝突做準備,不僅增加了當地的邊防軍人數,還將遠東軍區第135摩託化步兵師調到附近地區(包括1個摩步團、1個炮兵團、1個坦克營和1個火箭炮營),早在1968年11月,蘇聯遠東軍區給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就下達了口頭命令:如果發生武裝挑釁,那就還擊。這實際上就是給前線指揮官一個可以動武的命令,可以說,中蘇雙方都在為一場預料會發生的戰鬥在做準備,對中國而言,反擊當時的世界軍事強國,是需要極大的膽略和勇氣的,但中國人不怕這個邪,連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都打敗了,還能怕蘇聯?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中方最初選定的反擊地點是七裡沁島,因為蘇軍在島上用極其野蠻的方式製造過流血事件,在七裡沁島反擊道義上更有正當性,但由於蘇軍製造流血事件後沒敢再次登島,於是我軍只得將反擊地點選擇在珍寶島,1969年3月1日,按照預定方案,我反擊部隊開始在珍寶島附近集結,晚上8點左右,曹建華率領一個行動小組在島上潛伏下來,就近指揮可能於次日發生的戰鬥,次日早上8點40分左右,我邊防部隊30人分成兩個小組,在站長孫玉國率領下,登島巡邏,蘇方觀察哨發現後,立即從附近抽調40多人,由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帶領,乘坐裝甲運兵車和汽車趕來,蘇軍登島後立即分成三個戰鬥小組,從三面呈包圍態勢靠近我巡邏隊,雙方人員接觸後,像往常一樣,先是發生口角,隨即發生推搡、扭打,最終引發槍擊。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這次戰鬥,由於我軍準備充分,結果蘇軍被打死31人,我方也犧牲了17人,蘇軍吃了大虧,我軍隨即撤出珍寶島,蘇方支援部隊上島後不久又撤走了,事後,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先開槍,但由於正面衝突的人員全部陣亡,最後也沒分辨出誰是誰非來,在雙方都準備動武的情況下,追究是誰先開的第一槍已經沒啥意義了,而且蘇方的挑釁在前,我方反擊在後,即便是我方先開槍,也屬於自衛,這次事件發生後,雙方都調兵遣將,準備大打,蘇方將第135摩步師全部投入戰場,我方也調67師201團1營等正規部隊參戰,由於接下來的戰鬥規模升級,瀋陽軍區全面接管了前進指揮所,仍由曹建華擔任總指揮,冷鵬飛負責陣地指揮,為對付蘇軍最先進的T-62坦克,我方事先於夜晚在島上布置了三個反坦克雷場。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3月15日凌晨4時,蘇軍6輛裝甲運兵車開到江邊,運載30多名士兵進入珍寶島東北部的樹林裡潛伏下來,然而讓蘇方意想不到的是,我方已在4個小時前,在附近潛伏了一個班,結果蘇方的潛伏行動被我方看得一清二楚,潛伏小組迅速將情況上報到指揮所,我方布置的雷場和潛伏分隊,成為3月15日的戰鬥取勝的關鍵因素,當天8時許,中方巡邏隊上島巡邏,當看到對岸蘇軍開始行動時,便與往常一樣折回,眼看中方巡邏隊即將離開,蘇軍潛伏分隊當即開火,中方巡邏隊迅速隱蔽,引誘蘇軍進攻,對岸的蘇軍也立即派3輛裝甲車引導步兵20餘人,沿江面向中方巡邏隊所在位置發動攻擊,當蘇軍潛伏人員行進中把側翼暴露給我方的潛伏小隊時,我方隨即開火,而後我方炮群也在潛伏人員的引導下對蘇軍潛伏陣地和沿江面進攻的蘇軍進行打擊,蘇軍死傷慘重,被迫撤離,在隨後發動的第二次進攻中,蘇軍打頭陣的1輛坦克觸雷被炸毀,隨後跟進的2輛坦克也被我方火箭彈擊毀,其餘的狼狽逃走。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下午1時30分,蘇軍在偵察飛機的指引下,使用遠程火炮對珍寶島和中方5、6公裡的縱深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炮擊,持續時間長達2小時,緊接著,蘇軍坦克、裝甲車24輛,引導100多名步兵,再次向島上衝擊,試圖憑藉兵力優勢將中方軍隊從島上擠走,下午3時30分,中方遠程炮兵突然加入戰鬥,對江面和島上敵人進行壓制射擊,並轟擊對岸的蘇軍指揮部,蘇軍戰場總指揮、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重傷身亡,蘇軍第三次進攻再次被擊退。3月15日是珍寶島戰鬥最激烈的一天,激戰近9個小時,雙方的一線指揮員1死1傷(我方冷鵬飛營長受傷),之後,雙方都沒再動用地面部隊交戰,為了爭奪那輛履帶被炸斷的T-62坦克,蘇方多次搶奪和破壞均未成功,在搶奪過程中,雙方進行了多輪炮戰,直至附近的冰層被炮火炸開,致使坦克沉入江底,後來,我方派潛水員下水,在坦克尾部拴上鋼繩,幾經周折,終於在4月2日把坦克拖上岸,成為戰利品,現陳列在軍事博物館。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從3月2號開火,到3月17號基本停火,戰鬥進行了半個月時間,戰局始終被控制在較小範圍內,沒有擴大和惡化,此後,蘇軍停止了在珍寶島的巡邏,我方也與當年8月在島上修建了營房,派駐官兵常年駐守,珍寶島逐漸平靜下來,在中蘇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東方大國之間發生的戰爭也引起世界各國的震驚,在輿論上,蘇聯指責中國,並聲稱:沙皇雖然崩潰了,但俄羅斯國家的邊界不應該毀滅,沙皇從未同中國籤訂過任何不平等條約,長城是中國「北部疆界的標誌」,中國西部沒有「超出甘肅和四川」,這個言論,與沙皇的「黃俄羅斯計劃」如出一轍;在軍事上,蘇方向邊境地區又陸續增派了40多萬兵力,總兵力達到114萬人,包括33個戰略飛彈基地、64個陸軍師、3400餘架飛機等,並不斷以中國為「假想敵」進行軍演,炫耀武力,進行戰爭準備。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對此,中方一邊建議通過全面談判來解決邊界問題,一邊抓緊軍事應對準備,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口號,向北部邊境增調大批軍隊,表達決不屈服於武力的決心,雙方在邊界地區劍拔弩張,一場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蘇方高層的反應更為強烈,以蘇聯防長格列奇科元帥等為首的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準備動用部署在遠東地區幾百萬當量的中程核飛彈,對我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但蘇方投鼠忌器,於當年8月暗中與美國取得聯繫,試探美國的態度,蘇方認為,中美關係惡化,美國即便不願採取聯合行動,起碼也會保持中立,不曾想的是,尼克森認為:西方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全面報復,其後果不堪設想,最可怕的是,一旦讓蘇聯人打開核打擊這個潘多拉盒子,那麼整個世界都將遭殃。
網絡配圖,與文無關
為此,美國將蘇聯的意圖故意「洩露」給了《華盛頓明星報》,這家三流小報立馬刊載文章,透露了蘇聯的「外科手術式核打擊」計劃。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讓蘇聯人沒有想到的是,美國明確反對其核打擊計劃,同時蘇軍情報系統也發現中國的核飛彈基地已經進入臨戰狀態,並在當年9月進行了兩次「臨戰測試」的核試驗,最終,蘇聯決策層的理智佔據了上風,隨放棄了核打擊計劃,而且蘇聯的一些有識之士也認為:持續的衝突和對立會把中國推向西方,這不符合蘇聯的戰略利益。隨後蘇聯也通過一些渠道,表達了想通過會談緩和局勢的意向,不久兩國高層進行了面對面的接觸,進一步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得以理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