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起眼的有機小農場,如何變成了美國上流社會的聚集地?

2021-03-02 旅遊地產觀察

本文轉載自丨一米市集   公眾號ID丨yimishiji

它是農場也是一家餐廳餐廳是為了農場而生

處於紐約很郊區的地方

用上海來比喻,可能快到崇明了

但每天爆滿,提前兩個月預約才能訂到


餐廳沒有任何菜單

每天早上廚師們會到農場摘菜然後決定晚餐做什麼

在這吃飯,快的話也要4個多小時

吃鵝肝前,要先撫摸一隻死掉的鵝

聽一聽鵝肝的故事

/撫摸完的感覺是「很震撼」/


它叫藍山餐廳(Blue Hill),農場叫藍色山丘

是一個叫Dan Barber的廚師開的

歐巴馬夫婦現在是農場的忠實粉絲

這個不起眼的有機小農場

是如何變成美國上流社會的聚集地

如何在紐約偏遠郊區屹立16年不倒

2016年2月一米市集的夥伴前去拜訪

了解這個農場是如何做到這樣驚人的影響力



/左一Dan Barber,和一米市集的夥伴在交流/

他影響了整個美國的廚師與餐廳


Dan Barber,2009年被《時代》雜誌列為「年度100」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當他還是一個男孩時,在這個農場度過了無數的暑假,在農場與奶奶度過的時光啟讓他與土地的連結更深刻。他不是本科畢業「正統」派,也不屬於跑去法國念藍帶廚師學校的「時尚」派,但他影響了整個美國的廚師與餐廳。


Dan Barber是這個理念的始祖,他的餐廳現在很像學校的概念,太多廚師爭破頭想進去跟他學。


用餐的時候,恰巧是餐廳唯一的中國服務生服務我們,我們就問他是怎麼進來這個地方。他說自己之前的餐廳叫Alinea,是全美國第一名的餐廳,半年前剛過來,跟Dan Barber學做菜。


廚師在這個餐廳的工作,跟去其他米其林三星餐廳有很大不同。他們沒有菜單,每天早上要去農田裡,看胡蘿蔔是不是可以採摘了。食材採摘完,Dan Barber就跟年輕廚師討論今天可以做什麼菜,每天早上決定晚上做什麼,這非常難,廚師需要看天吃飯,因為不知道今天要做哪些菜,做出來好不好吃。


吃菜前,會先聽到故事

餐廳用當日農場採摘的東西,隨機做出二三十道,吃之前,餐廳的領班會講約1分鐘,告訴你這是什麼菜,建議的使用方式,是怎麼做出來的。如果有問題想問,他就會一直回答。

服務生會把鵝推來給你看,讓你摸,說這個鵝是等下會上的鵝肝,是怎麼在本地農場養出吃雜草也能肥美的鵝肝。

鵝肝另一有趣故事是,有一年,法國廚藝界的鵝肝醬第一名(這是食材的奧林匹克獎),竟然被西班牙一個不知名的小農得到。這件事引起很大震動,很多人不信。Dan Barber找到這個農場,問到底給鵝吃了什麼東西,小農說就是給鵝吃有機農場所有的東西,無花果、橄欖等,它就有了這樣的風味。

還有一道是胡蘿蔔和它完整的莖,我們平常只吃胡蘿蔔的紅色部分,但它莖也很好吃,沾著鹽,就別有風味,餐廳用這樣的方法告訴客人不要浪費這些東西,很多都可以拿來重新食用。

另一道特別的菜是,會帶大家去後面的廚房,完全透明給大家看,「我覺得這個很不一樣,廚師不是躲在後廚,而是走出來,講這道菜怎麼做的。全世界其他餐廳不會看到的。」

「我有意念,我比別人更愛地球」

「世界上最偉大的美食來自於困境..不管你的技術多麼好,你的食材不好,你就做不出好吃的食物。」Dan Barber致力於以最適宜的料理方式,展現食材原味,有些菜品看起來「簡單到不可思議」,然而實際上,每一道菜餚都蘊含極大心血,格外美味。


美味只是Dan Barber在意的一部分,呈現美食,更為了給顧客帶來教育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個餐廳,是一個教育的體驗,用很輕鬆的方式,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要推進可持續的農業生態環境。」他的烹飪中涉及生態保護、農民受益、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探索等等。

我們吃了5個小時,整個過程是一場精心安排的體驗,從頭到尾可以從小細節感受到,他們想要傳遞從農田到餐桌的想法,吃的有機吃的健康,是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


來這裡吃飯的人,認同他的價值觀,希望他越做越好,帶有一些信仰的性質,「我相信這個人,相信他帶給我的生活方式,這是Dan Barber最厲害的地方,他後面有數十萬相信他、認同這種生活方式的人,我可能沒有辦法每天吃有機,沒有辦法每天做的很環保,但是起碼當我想要做點好事的時候,Dan Barber的餐廳會變成選擇之一。」


他把有機變成時尚文化,把環保主義跟美食結合在一起。支持他的農場的人會有一種「我有意念,我比別人更重視地球」的自豪感。


這樣的互相認同,來源於Dan Barber通過各種方法,持續地鼓勵人們在「吃」食物時,不只是單純地關心口味的好壞,而是真正了解自己所吃之物是什麼,以及它的來源,和它背後的故事。


試著記住他,Dan Barber

然後多了解他一點

Dan Barber是令我們非常敬仰的理念先行家,他認為農夫不僅是生產者,還是關係專家和味道專家。

聽他的公關夥伴講,在紐約中央廣場的農夫市集,很多廚師會去那裡買當季的菜,Dan Barber每個禮拜還是會擺2-3天的農夫市集,帶上老婆和自己的大女兒,賣自己農場的東西。

另一件讓我們非常訝異的事情是,我們以為他現在這麼知名,可能不會待在餐廳後面吧,但他的確是很少數的仍然堅持每天待在廚房帶著廚師做菜,他希望每個到店的人都能有獨特的體驗。

在他的經歷裡,還有幾件值得一提的很cool的事情。


2011年他與全球幾個很知名的主廚合寫了 「給未來廚師的一封信」;他幫聯合國作了一個food waste漢堡菜單,幫歐巴馬夫人設計許多兒童肥胖症治療的菜單跟募款餐會;他創了一個非營利組織wastED ,呼籲廚師開始用廚餘設計菜單,教育消費者,2015年3月,曾經搞了一個月的廚餘菜單,整個菜單全部是紐約餐廳丟掉的東西和廚餘做出來的



以下資料,先收藏,有時間可以看

1) Netflix 紀錄片《Chef's Table》主廚的餐桌,第一季第二集是拍他,國內視頻網站都有,會看到流眼淚。記得要去看看。

2)網易公開課有他的演講,《Dan Barber:我如何愛上一條魚》,《Dan Barber:出人意料的肥鵝肝寓言》

3) 他出了一本書《The Third Plate》, 還沒有出中譯,被美國媒體譽為繼Michael Pollan 《雜食者的兩難》之後最牛的書籍,有點厚,英文好的同學可以先買來看。


重要提示

文中用到的視頻截圖

來源於紀錄片《Chef's Table》


此篇文章為上海線上農夫市集

一米市集團隊赴美國拜訪Dan Barber的體驗記錄

知學學院將於9月18-25日開啟[臺灣休閒農業體驗創新之旅]第二季,帶您走進臺灣。

【此次考察,我們有何不同?】
◆ 多種休閒農業形式深度體驗-休閒農場、觀光工廠、農產品品牌營銷、民宿推動區域發展、社區營造經典項目等產業鏈的結合如何推動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

◆ 三場專業講座交流-由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臺灣民宿協會、宜蘭休閒農業發展協會針對市場策略、核心價值、民宿推動鄉村旅遊發展、農業的體驗活動設計等方面全面了解

◆ 十場經典農場案例分享 -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薰衣草森林、臺一生態農場、飛牛牧場、桃米社區、花露農場,掌聲穀粒、豐味果品、橘之鄉、勝洋水草……

◆ 參與者均來自房地產開發、休閒農業等各個行業,既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豐富的結構讓每一次的交流座談都充滿新鮮

◆  特別安排入住-蔣介石行宮改建的禪風風格之涵碧樓;充滿書卷氣息的誠品行旅;陶藝創作家經營的劦陶宛民宿.

◆  特別安排品嘗-臺灣最具禪意懷石料理之食養山房、重現魚市場暢快活力的新意消費形態之上引水產,日式百年老屋改建而來的樂埔町、青田七六.


多場重磅的專業講座交流

經典休閒農場深度考察+案例教學

從案例出發,看農場內在文化

考察城市:臺北、宜蘭、臺中、南投、苗慄

報名聯繫人(手機&微信):

劉巍 13810074185 / zhixue815

相關焦點

  • 《上流社會》藝術就是大便,上流社會就是垃圾!
    導演通過這「上流社會」的畫面襯託出現實的醜陋及貪慾。遺憾的是,看看5.5分的評價,看看這些沒有信仰,沒有人性及沒有思想的評論吧!每個人居然把情色的部分來調侃。但實際上,我們同樣應該反思,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早出晚歸拼命工作的國度,我們的「上流社會」是怎麼樣,是如何剝削我們的。難道這種所謂的」上流社會」不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嗎?
  • 走進日本著名的富人區和上流社會的聚集地,女孩們看起來像明星
    這是世田谷,一個富人聚居的地區,說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為什麼這裡這麼安靜悠閒了,因為這是有錢人休閒娛樂的地方,鬧市區沒有噪音,大城市也沒有繁忙,住在這裡的人不僅素質高,臉上也充滿了平靜的表情。據日本導遊介紹,柴田谷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比如公務員、名人就住在這裡,可以說這是上流社會的聚集地,所以在這個地方,所有的女生看起來都像明星,但是你也不用太驚訝,因為可能她們的父母都是明星,所以她們的氣質和長相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樣。
  • 【電影】19027[8.17]《上流社會》
    階級分化一定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在這方面,先一步邁入發達國家序列的日韓一直是我們借鑑的對象。確實,由此啟迪,在階級分層還未被固化時,部分先知先覺的國人自知未來的嚴峻,會努力攫取資源,拼命往上爬,卻往往還是沒預料到,固化後的階級壁壘原來會比想像中更加殘酷。電影的主角是一對首爾的夫妻,他們有顏值,有才華,有欲望。
  • 韓劇上流社會評價如何?
    在演藝圈中,《上流社會》作為一部青春偶像劇,圍繞三個不同背景的上流社會女人尋找愛情的故事而展開。全劇一共16集,和那些動不動就煽情的韓劇相比,《上流社會》就愛情觀、金錢觀、生活觀方面的演繹更加真實。在演員陣容方面。金宥真在韓國屬於實力派美女藝人,她的氣質比較多變。
  • 《上流社會》上流社會沒有上流
    沒錯,也真的是這樣,不過電影想要設定的是,女主角是想進入上流社會的上流人。 所以說,上流社會眼裡,只能容得下自己的人,比如美術館館長雖然和韓會長關係不好,但他們還是捆綁在一起,牢牢構成上流社會的大圈子,外面的人 no way 本片還有幾點,比如其中情色畫面的展示,在男主和秘書有那一部分的畫面時 大多數人心中應該是想的:哦,接下來應該輪到女主了吧,果不其然,女主和前男友也拍了。
  • 技術時代下,普通人如何跨越與上流社會的權力差距?
    美國社會以其短暫又迅速的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各個方面的成就,都可以作為目前世界的標杆與模板。很多學者對美國社會做的各種研究,也可以作為自己民族社會的一種參考。比如,關於美國「權力精英」階層的研究,完全可以看作當代我們的一面鏡子。一、普通人的局限:並非天邊,而是眼前和身邊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常常覺得自己與權力離得太遠。
  • 有機餐廳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CBNweekly
    紐約的米其林一星餐廳Blue Hill,主廚兼創始人Dan Barber正是「從農場到餐桌」運動的號召者之一。他發現,要實現「保持食物本身味道」的理念,不僅要有高超廚藝,更需要有機農業的支持。後者利用生物循環的原理來種植農作物,無汙染、可持續、不浪費。
  • 《上流社會》上流社會不「上流」下流社會不「下流」
    上流社會的定義不單單是極大的財力、極大的權利、極廣的人脈,當然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古有中舉遊街,今有媒體巡演。試問人活一世誰不想人前顯貴躋身上流?我個人所理解的上流是在擁有上述東西的情況下仍然有極好的教養和極高的覺悟。上流社會的人不一定幹著「上流的事」,下流社會的人也不一定就幹「下流」事。
  • 《上流社會》上流的欲望
    上流社會,從社會學角度解釋是指掌握政治權力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分配權的一小撮核心人員。但是,上流社會不是社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權力中心,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按照字面意思,上流社會能夠成為掌權者和分配者,自然是人人希望擁有的,但是過程可能並不高尚。成為上流社會的途徑,一是世襲的貴族(權力者)、一是財富的擁有者,可能這個圈子裡面,沒有牢不可破的戰友關係,只有你我認可的價值利益。
  • 有機農場主自揭行業內幕:籠養雞蛋冒充有機雞蛋
    近一兩年,小農場出產的有機農產品在不少追求生活品質的白領之間頗為流行。儘管價格比市面上的蔬菜要貴上兩三倍,但是銷路都還不錯。然而,近日一位名為孫德瑋的農場主站出來爆料稱,一些所謂的有機農產品並非有機。他的一席話,攪亂了原本一池春水的有機農產品市場。
  • 第五人格兩件不起眼的道具,讓傑克變成最有愛的男人!
    很多因素綜合下來,才有可能讓一個角色在玩家心目中的形象鮮活起來。那麼想要改變這種已經樹立起來的形象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就好像莊園中的小丑,目前他在玩家中的形象就是一個善良並且有些木訥的可憐人。
  • 《張大小姐》:瞧,那些上流社會的人
    當年天涯熱帖周公子大戰易燁卿,自稱為上流貴婦的臺灣許純美的走紅,都從側面證明了大家對於上流社會的嚮往。對於上流社會到底是何模樣,一幹普羅大眾一直保持著極其旺盛的好奇心。歸根結底,還是大家對於上流社會的真實面貌太過於渴望,太想知道它的真正模樣,從這方面講,看這本小說得到的信息量足以勝過100本時尚雜誌的總和。雖然,小說寫的只是一個典型的新貴人家的故事。雖然,作者本身想寫一個懸疑題材的小說,但是,以洪晃的風格,實在寫不來福爾摩斯式的探案。
  • 當代美國解讀:所謂上流社會以及勢利眼眾生相
    (當崇英如我者遇到了真正的上流社會英式口音,激進的社會主義想法就會蠢蠢欲動,我會覺得奧利弗·克倫威爾的事業總的來說還真是高尚,真可惜做得不太徹底。)託克維爾一語中的:「貴族經常犯下非常殘暴和非人的行徑,但是他們很少懷有卑躬屈膝的念頭,他們會對小情趣表示不屑,即使他們自己也樂在其中。」
  • 真實上流社會有錢沒煩惱?洪晃:上流社會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電影《寄生上流》 作為普通人的人們,對上流社會的認識往往局限於自己的設想,最常用的句式就是"等我有錢了,我一定……",仿佛上流社會就是有錢而沒煩惱的。>上流社會是最虛偽的一群人。
  • 《Parasite 》上流社會的寄生蟲
    」這一幕,必定會有十年的迴響,但不知道意味的是一個時代的啟程還是歸航。如果亞洲文化在本屆奧斯卡上的最大斬獲止步於這部「中國企業家曹德旺『贏了』奧斯卡」的紀錄片,雖然意猶未盡但也不算打破常規的遺憾。結果韓國電影《寄生上流》(Parasite)橫掃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到最佳原創劇本的四項含金量最高的奧斯卡獎項,快速搶走了聚光燈。
  • 《三十而已》上流社會的「寄生上流」
    原來上流社會中也存在著鄙視鏈。下面和黑仔來看一看劇中上流社會中的上流社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站在C位的李太太背的這隻包,並且給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特寫這部劇讓小夥伴們知道了,原來上流社會中還存在著「寄生上流」。
  • 女神大尺度新劇,撕開美國上流社會的假面
    星標★」哦~HBO又一次撕開了美國上流社會生活的假面為了不讓孩子們早點看破人生殘酷的真相,就讓他們生長在一個虛幻的泡泡裡。亨利是否生活在泡泡裡未可知。但在紐約上東區成長,有一個富有爸爸的格蕾絲,一直生活在權力、金錢、階層吹出的瑰麗泡泡裡,哪怕職業是心理諮詢師。所以,當泡泡破滅,她有強烈的幻滅感。我挺喜歡妮可對這段幻滅的處理。
  • 殘酷底層與上流社會: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歡迎窮人
    人類社會是十分殘酷的社會,從古至今,富人與窮人之間就始終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財富無法動搖社會上「人人平等」的觀念,卻可以將殘酷丟棄給社會底層窮人,將奢靡進奉到上流社會人們手中。
  • 《上流社會》所謂上流社會
    朋友推薦的,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可能確實很反應政黨上層這種生活,我很難受,可能是因為沒有太多的接觸到社會,我帶著震驚,不理解的態度去看,甚至有些難以接受,所謂的上流社會就是這麼骯髒不堪嗎? 或許以後我工作了正式進入社會在看這部電影也會有新的看法,希望以後我經歷的沒有太多黑暗。
  • 電影《百萬英鎊》身無分文的美國小夥30天內躋身英國上流社會
    這部電影改編自1893年馬克·吐溫的中篇小說《百萬英鎊》,講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小子亞當斯變成富翁的一段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