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家的孩子連衣服都沒有褶皺,錢就是熨鬥,把一切都熨平了,所有褶皺都被燙得平平的。" ——電影《寄生上流》
作為普通人的人們,對上流社會的認識往往局限於自己的設想,最常用的句式就是"等我有錢了,我一定……",仿佛上流社會就是有錢而沒煩惱的。
無論是電影《小時代》向我們展示的豪宅奢靡,還是電視劇《三十而已》中,因為五萬的香奈兒包包被排擠在太太圈外,都在明顯劃分兩個階層的界限。
然而"名門痞女"洪晃卻直言:上流社會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美好,上流社會是最虛偽的一群人。她用一本《張大小姐》向我們描繪了上流名媛眼中真實的上流社會,徹底撕下了那些固有印象的面具。
跟隨洪晃的視角,人們可以對真實的上流社會一探究竟,才發現原來上流社會並不似我們想像般光鮮亮麗,也有別人讀不懂的無奈和狼狽。
真實上流社會是什麼樣?
洪晃不是要講故事,而是借《張大小姐》清晰明了的敘事結構還原上流社會的行事規則。
故事講述了一位名媛的前男友被謀殺,一件案件牽扯出一系列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線,隨著案情迷局被一步步解開,上流社會的陰暗面也被一點點揭露,同時告訴人們:真實的上流社會,不是小時代也不是三十而已。
就比如在該書中,孟姓雜誌主編的慈善晚會上,產品被大款富豪高價買走,轉手送給自己心儀的女明星,女明星藉機宣傳自己。
雜誌編輯部、大款富豪和女明星都是利益得主,實際上慈善機構拿到的錢卻遠遠少於帳面上的錢,這一故事情節直接對應著現實中那些頻頻被曝出少捐甚至詐捐的明星慈善活動,不知真實世界的當事人看到這樣的橋段是否感到有一絲諷刺。
除此以外,人們都以為貧賤夫妻百事哀就是被金錢阻撓,殊不知在很多豪門之間,感情從來不是成就一門婚事的首要原因。
小說的女主角張大小姐,與她的丈夫之間便是豪門之間的利益聯姻。隻字不談愛情,洪晃直言"這一情節安排也是想告訴大家,很多上流社會的婚姻說到底還是上不得臺面的一場交易"。
洪晃用大量的細節描寫上流社會的邊邊角角我們卻不會感覺洪晃有一絲一毫來自上流社會的優越感,而是看到洪晃將上流社會一點一點挖開撕碎給人們展示,豪門名媛也會心疼自己的鞋子,在意不能水洗的襯衫……
原本華麗的完美形象分崩離析,醜相盡出,倒是能讓人們客觀的建立起對上流社會新的認知。
"末代名媛之後"的抗爭
為什麼洪晃的文字更還原更真實,很大原因是因為洪晃就出自名門,來自上流社會,她從小在這個圈子中長大,自然處於別人看不到的視角。
洪晃的外祖父是章士釗,母親章含之被稱為"末代名媛",洪晃的父親洪君彥是北大教授,繼父喬冠華也是中國外交場上的一顆明星。
這樣的家庭背景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可洪晃偏偏嗤之以鼻,她從來不以自己的身世為傲,一直致力於用自己的努力博一番天地,擺脫名門的束縛。
當洪晃家中的胡同51號被國家收回時,洪晃開心的在公眾平臺表示"終於把史家胡同51號還給外交部了,徹底退出中國的特權階層,值得慶祝一下。"洪晃為自己的父母長輩感到驕傲,她期望的不過是走出家庭的光圈,點亮自己人生的燈。
洪晃想要獨立打拼不是說說而已,他十二歲只身前往美國留學,與羅斯福夫人和甘迺迪夫人成為校友。在25歲的年紀,她已經可以一年就賺七萬美金,1996年放棄年薪18萬美金的工作,回國創辦自己的雜誌。
洪晃橫跨了五個圈:文化圈、娛樂圈、時尚圈、商業圈、政治圈,在每一個圈裡都是拿得起的人物。
嚮往的生活
洪晃的成功讓母親章含之十分意外,章含之也是在與朋友們聚會的時候閒聊才知道女兒的事業風生水起。洪晃的成功離不開家庭背景這個大跳板,在優越的條件下首先就比別人多了很多選擇的權利。
就比如洪晃在擔任首席代表的時候,就是需要疏通各路關係,高層次的人脈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手的武器,這種情況下的灑脫與順利是別人無法複製的。
同樣,洪晃的選擇也是別人無法複製的,結婚後,洪晃選擇和丈夫一起在北京郊區建起一座院落,每天種種地,養養花,喂喂雞,好不自在。
農村生活的踏實給了洪晃心理上的安定感,那些富麗堂皇的大別墅讓洪晃感到不自在,仿佛將自己的生活偽裝在一個華麗的包裝之下,掀開來看其實又沒什麼不同,都是一團亂糟糟。
"我並不是揭露"
有人評價洪晃的小說是了解當下中國"上流社會"最接近的窗口了。金錢越多的地方,欲望就越大,那些不光彩和真實的一面很少有人去描寫。洪晃將上流社會的秘密和骯髒統統揉碎到一本書裡,像是跟上流社會的精英們帶著諷刺意味開了一個戲謔的玩笑。
洪晃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筆下的這些文字並不是刻意的為了揭露,自己寫的只是一個現實上流社會的真相,沒有什麼圈子是乾淨完美的,上流社會也不例外。
如果普通階層了解的一直是那些粉飾過的上流社會,只會讓加深人們對上流社會的誤會,兩個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也會越來越深。
而創作小說意圖的開始只是洪晃在一次與丈夫自駕遊時車子拋了錨,請當地的村民幫忙拖車,村民們滿是戒備,害怕洪晃與丈夫是去當地種大煙。
洪晃認為這段有趣的經歷應該被寫進小說,各大媒體上聲稱,因為洪晃自己的文學愛好引發和整個上流社會的對立,未免過於誇張。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跟隨洪晃的文字我們看到了上流社會的背光面,什麼樣的人生都有無奈,也許讀懂了洪晃的文字就明白了馬云為什麼感慨91塊錢工資的時候最幸福,明白了王健林為什麼會選《一無所有》來唱。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身不由己,高級動物也有煩惱,但只要我們自己的內心堅定,就不會重複張大小姐不幸福人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