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奢靡無比的世界,豪宅美酒,高檔服飾……一切都應有盡有。前段時間熱播的《三十而已》裡我們看到上流社會裡的三六九等,五萬的包竟然不值一提,何等奢侈。
這一切都不斷地構築著我們對於上流社會的想像:光鮮靚麗,揮金如土……可不久前,大名鼎鼎的痞女洪晃寫了一本《張大小姐》,撕破了上流社會的面具,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相對真實的上流社會。
揭露上流社會的《張大小姐》
洪晃的這部小說故事其實非常簡單幹淨,主要就是在講一位出身名門望族的女孩的前男友被謀殺,這起案件牽扯出一系列人物,進而帶出了上流社會的黑暗面。
在小說裡,出現了很多與我們想像的上流社會不符的情況。有一段甚至被公眾質疑是否在暗諷蘇芒,因為蘇芒早前曾坐在兩個商業大亨腿上,而小說裡也出現了相似的情節。
《張大小姐》中有一位時尚雜誌的孟主編,為了拉攏關係,在聚會上總喜歡不穿秋褲就直接坐在男人的大腿上。不僅如此,在孟主編的慈善晚會上,還有著各種暗箱操作,在座的上流社會人士都心知肚明,卻樂於參與其中的交易。
洪晃在書中指出,所謂的慈善晚會的捐款數目都是不真實的,實際上慈善機構能拿到的錢要少於帳面上的錢。在慈善晚會的交易裡,主要有幾大利益方:雜誌編輯部、中國大款、女明星。
產品通過拍賣的方式賣給中國大款,中國大款將產品送給心儀的女明星,這樣一來,編輯部能得到大額利潤,中國大款換來了女明星的歡心,而女明星或許能憑此而得到了各式各樣的禮物或事業機會。
除此以外,出現在電視劇中的豪門之間的包辦婚姻也在書中一展無遺。小說的女主角張大小姐與她的丈夫之間沒有愛情,但有利益。
而她本人也是清楚這一點,並且在關鍵時候還可以為了利益而犧牲掉感情或婚姻,說到底婚姻也是一場交易。類似這樣上不得臺面的交易,就這樣被赤裸裸地展現在《張大小姐》中。
我們一直想像,上流社會的人大都不會在意金錢,因為他們多的是。可在《張大小姐》裡,女主角還是會心疼自己的鞋子與不能水洗的襯衫。
這些上流社會的邊邊角角都被洪晃寫出來了,原本漂亮、豪華的上流社會在洪晃筆下,醜相盡出,物慾橫流,俗不可耐。如此大膽的筆觸,難免會在公眾之中引起一陣波瀾。
她就來自上流社會
洪晃這麼寫上流社會,自然是有她自己的底氣所在,她自己也說了,她身邊的很多人都來自所謂的上流社會,而她自己本身就來自上流社會,在這個圈子生活這麼多年,她自認對它有一定的了解。
洪晃的家世背景是閃閃發光的,她的外祖父是章士釗,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文人。她的母親章含之曾被網傳為中國最後一位名媛,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外交官。洪晃的父親洪君彥是北大教授,繼父喬冠華也是中國外交場上的一顆明星。
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洪晃卻一點都不引以為豪,她沒有像自己所寫的張大小姐那樣,內心深處還是得依賴自己的家庭且為之驕傲。或許這是因為她早早就接受了開放自由的西式教育。
1974年,洪晃十二歲,那年她前往美國留學,與羅斯福夫人與甘迺迪夫人成為校友。洪晃很優秀,其能力讓她完全可以不需要倚靠家族。她二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能一年賺七萬美金,這個薪水在八十年來說已是極高。
洪晃原本還非常喜愛在中國做事的刺激感,可漸漸地她開始發現自己過早地步入了四五十歲的生活,每天都在與人談判,然後掙一把大錢。太無趣了。
於是不差錢的洪晃辭掉了高薪的工作,與朋友一起投資了一家美國公司,她開始做文化了。後來,洪晃的成功甚至超過了章含之的意料,她與知名的報刊社長與主編們一起吃飯時聽他們說起洪晃在出版界的名氣,她著實吃了一驚。
洪晃一直希望擺脫母親的「陰影」,她為母親而驕傲,但她並不希望自己一直活在母親的光環之下,因此她不斷地努力,逃離那個讓外人羨慕的家庭,去尋求自我的獨立。
對於上流社會,或者說是洪晃一家曾經在的「特權階層」,洪晃感到乏味。2008年,她家的史家胡同51號被國家收回時,洪晃在微博表示自己的感受:「「終於把史家胡同51號還給外交部了,徹底退出中國的特權階層。值得慶祝一下。」
後來,洪晃與楊曉平結婚,兩人也沒有選擇住在富麗堂皇的大別墅裡,而是選擇在北京郊區建起了一座院落,她與丈夫就在裡面養雞種菜,過著農村生活。其實,洪晃的人生這麼灑脫又順利,很難說與她的家世背景沒有關係。
她曾說過自己在年輕當首席代表的時候,有時也是要疏通關係的,若是一個平頭百姓去疏通關係,或許也不會有那麼順利。甚至她所住的那個農村院落,佔地面積也足有一千多平米。
可洪晃偏偏就是這麼個個性,不然又怎麼會被稱作痞女。洪晃出身於上流社會,當她發現很少人會去描寫其不光彩的、真實的一面時,她認為自己可以試著寫一下。況且,就算寫不成,對她來說也不算什麼大事。
「我並不是揭露」
洪晃的新書一直被媒體宣傳是在揭露上流社會的黑暗,可洪晃曾回應稱自己並不是在揭露。洪晃的書的確揭露了一些東西,可洪晃表示自己只是想要與上流社會的精英開個玩笑,戲謔諷刺他們一番,其他的她沒想太多。
洪晃沒太刻意地想要去描寫什麼真相,但她也的確想告訴大家,上流社會沒有那麼美好,或者說一切圈子,不論階層高低,都有著自己的秘密地帶,那些地帶或許充滿骯髒。
像郭敬明的書裡那個上流社會,洪晃直言那是不真實的,是被粉飾過的,她認為那樣太不有趣了,因為她認為:「你要把人最裝的東西寫成真的東西,不如把人最真的東西寫成一個小說。」所以洪晃寫了《張大小姐》。
關於洪晃為什麼要寫一篇小說,理由也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她與丈夫自駕遊時曾去到河北松山的以後村莊。他們的車拋了錨,當地的村民幫他們拖車,然後滿面疑色地詢問兩人為何到這來。
後來洪晃才知道,村莊解放前是種大煙的,村民一直擔心會有人再到那去種大煙,因此格外地防備洪晃與其丈夫。就是這樣簡單的一段經歷,洪晃感到有趣,應該把它寫進小說裡,所以就有了《張大小姐》。
不管洪晃寫《張大小姐》是不是為了揭露,我們都看到了這個階層不為人知的一面,那些原本只是我們猜想的、出現在電視劇的黑暗其實真實地存在。上流社會裡的精英,也必須面對現實的各種束縛與無奈,也有尷尬的時刻。
但也不是只有上流社會這樣,哪個圈子都有「身不由己」的地方,無論它被粉飾得多完美,它也一定有狼狽不堪甚至醜陋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