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舍利弗請說《法華經》的至誠,佛為什麼要數次拒絕呢?

2020-12-23 我心無礙即菩提

釋迦牟尼佛為何兩次拒絕舍利弗請說《法華經》的要求?我們一起來看佛怎麼說……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有道是:世路崎嶇,看迷人捷足登山,爭利懸崖無推路;佛天悲憫,願眾生回頭是岸,早離苦海度慈航。

據《法寶壇經》記載,法達禪師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妙法蓮華經》的甚深法義。六祖慧能大師不識字。於是就指示法達禪師將《妙法蓮華經》誦一遍。

《妙法蓮華經》是佛教門中的經中之王。其義甚深不可思議。這部偉大的經典有多種譯本。但據唐朝終南山道宣大師所著的《妙法蓮華經弘傳敘》當中記述,「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上,皆弘秦本」。儘管《妙法蓮華經》有很多華夏譯本,但在佛教叢林中,大家都弘揚傳播的是「秦本」。所謂的「秦本」就是前秦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經法本叫做秦本。而且即使是其他賢者譯師翻譯的版本,也是諸經重沓,就是內容方面有很多相同重複的地方,但「文旨互陳」。經義是一貫的。

我們現在存的版本有:

西晉竺法護大師所譯《的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

②隋闍那崛多大師和達摩笈多大師重勘梵文,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

③前秦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但其中沒有《觀世菩薩普門品》當中的重誦偈。後人又將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隋闍那崛多於益州譯出的《普門品偈》與玄奘所譯《藥王菩薩咒》一起編入,構成現行流通本七卷二十八品的內容。

我們在這裡為什麼要將《妙法蓮華經》翻譯版本交待一下呢?就是因為現時有很多人在較這個「真」。在為誦讀哪種版本或是日常修學時,應以哪種版本為主要依據而迷惑,甚至還引發爭論。我向來的觀點是「文雖有別,但大義不乖,時所流通,應宗尚而傳」。

就拿我們這部禪宗的《法寶壇經》來說,同樣有很多版本。有宗寶大師的流通版,也就是我做《壇經》系列所依據的版本。宗寶版也是現如今流傳最廣的版本。還有明萬曆年間重鋟的曹溪原本。還有敦煌版的《壇經》。據說還有一些。在我看來,這些版本互為參看,就好,並沒有優劣之分。

這就如同我們的佛門聖典《妙法蓮華經》一個道理,也有那麼多的版本,難道也要區別而分高下嗎?誠如道宣大師所講,「同名妙法」,「時所宗上」就好了。我們不要捨本逐末,妄起爭端。於法無益,於佛無益。

這部《妙法蓮華經》得來不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起初是不準備宣講這部經典的。當時,慈悲的舍利弗尊者殷勤恭敬的為當時後世無量眾生請法,但釋迦牟尼佛接連拒絕兩次。

第一次拒絕舍利弗尊者之時,舍利弗尊者還沒有開口向世尊請法。但我們的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直接就告訴舍利弗尊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講「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阻止了舍利弗尊者的請法,「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

我小的時候,每當誦讀《妙法蓮華經》到這個地方總要返回去找一找,總是覺著這舍利弗尊者還沒有問,怎麼佛就直接制止提問了呢?而且後文明確講的是「如是三請」,這也不夠數啊?

這個糊塗犯了好多年。後來才明白這裡面的妙處。第一佛有「他心通」。佛在未講法時,處於甚深三昧,由甚深三昧「安詳而起」之後,已然了知舍利弗尊者和一併大眾的心思。所以未等舍利弗尊者開口明言,已然制止。這是第一次阻止舍利弗尊者請法。

在我們眾生的心裡,佛是那麼的慈悲,但這次卻斷然拒絕 ,甚至讓一眾菩薩羅漢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呢?只因《妙法蓮華經》這部法唯佛與佛能知,一切眾生,包括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

慈悲無畏的舍利弗尊者不畏其難,二次請法。但這次總算是張開了嘴巴,把心裡的話向偉大的佛陀傾訴出來,「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而即使是這個時候,我們的世尊還是拒絕了舍利弗尊者代眾請法的要求。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這是世尊第二個不願宣講《妙法蓮華經》的「理由」,這樣妙不可言,殊勝無比的妙法,在「增上慢」者那裡,卻「聞必不敬信」。既然不信,又何必宣說呢?

這個時候我們的舍利弗尊者苦苦哀求,「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每當誦讀到這裡,我心裡就有莫名的「辛酸」。我們今天能夠誦讀到這樣的殊勝的法,都是當初諸如舍利弗尊者須菩提尊者等大阿羅漢大菩薩為我們求請而來的,是得來不易的,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唯有精進修行,不足以報佛恩於萬一,唯有精進修行,不足以報尊者菩薩請法恩德之萬一啊。

這是我們慈悲無畏的舍利弗尊者三次為眾請法。「爾時世尊。告舍利佛。汝以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終於在舍利弗尊者如是三請,苦苦哀求之後,世尊決定講法了!決定講這部甚為稀有的《妙法蓮華經》了!可是這時卻又有「不可思議」的意外狀況發生了。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就在世尊準備宣講妙法的時候,有五千餘四眾弟子,即從座起,而且非常有禮貌的「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未證。」在佛看來,這些退卻法席的弟子們都是「罪根深重,及增上慢」者。都是「未得謂得未證未證」者。

我們平日裡修學的時候,如果一旦發現自己對佛法有不信懷疑的時候,或是對求取解脫覺悟之心有退失的時候,就要按照這四個方面去自審自查。看看是不是自己罪根深重?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了「增上慢」?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未得謂得」的心?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未證未證」的心。

學習經教就應該這樣。佛陀的每一句教言我們都要深入到自己的內心裡思維自省,乃至於關照。不要以為佛說的是這「五千人等」。你要明白,一不留神,我們就加入到這個「五千人等」的隊伍裡面去了。

我曾經的內心裡有一個很罪過的「想法」,這「五千人等」很有可能就是後來那些小乘佛法的祖師。這個也未可知啊!畢竟他們不信仰大乘佛法。所以說佛說的最為究竟圓滿的這一部分佛法他們你去沒有聽聞過。也是可憐!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面對這樣的局面是怎麼處理的呢?「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並且世尊還對舍利弗尊者等眾說到:「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學佛修行就是這樣。不能勉強任何人,要隨緣!佛尚如此,何況我輩呢?

以上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初宣講《妙法蓮華經》的緣起。那麼六祖慧能大師又是如何為法達禪師開示《妙法蓮華經》的妙義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比如,他最初聽到佛說自己當作佛時,心中是有大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關於這個驚疑,尊者是如何想通的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 佛說阿彌陀經析.212佛陀為什麼從羅網、行樹、八功德水開始講呢?
    序分裡提到了佛講經的幾個客觀條件,佛教界對此定義略不同,有說五個條件,有說六個條件,我一般按五個條件說,分別是:一時的時間成熟、某處的講經地點成熟、主法者、聽法眾、然後就是講法的機緣成就;第六條也可以理解為聽眾的聞信根基成就。序分裡往往會提到很多與會大眾的代表,為什麼會提這些?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次修訂版
    「故說此言」,佛以此因此緣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就和《法華經》所講的「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佛知佛見,令眾生悟入佛知佛見」一樣,叫「故說此言」。這是利他。這段經文不可按照一般所說:「這是佛在勸導眾生,你聽到這個《阿彌陀經》就要發心啊,努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種說法也只能叫方便菩提心,不是真實。那麼這段經文仍然是在印證「一心三藏」,印證花開蓮現。
  • 《佛說阿彌陀經》精美圖解!過目增福無量!
    舍利弗,你不要以為這些禽鳥是因罪報而轉世的。為什麼呢?因為極樂國裡沒有畜生、餓鬼及地獄的三惡道,甚至連三惡道的名稱也沒有。這些禽鳥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變化而成,用歌聲來感化眾生的。〖經文〗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
  • 舍利弗尊者傳
    譯按:本偈在《佛本行集經》云:「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聽到前兩句,沙門優波提舍對於「法」便生起清淨無染的洞見——初見「不死」,證入流道。而聽到後兩句後,他便證入流果,成為須陀洹。
  • 《法華經》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世尊說: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聽聞了十方「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這幾句是什麼意思呢?「聖師子」是諸佛的尊號之一,佛為十聖中之王,猶如獅子為百獸中之王一樣,故名聖師子。「深淨微妙音」之「深淨」,意為非常深沉,猶如大海深處一般的清淨,這種清淨沒有一點雜染、也沒有一點幹擾;而「微妙音」則指的是佛音,佛以一種語言音聲說法,天上地下十二類眾生都能聽得懂,為什麼都能聽得懂呢?因為佛一開口都自然翻譯成了各類眾生的語言,比如中國人聽是漢語、英國人聽是英語、俄國人聽是俄語,鬼神聽是鬼神語、畜生聽是畜生語等等,所以,佛的音聲稱為微妙音,就微妙在這些地方。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如果要對號入座的話,這世間的如來使還是很多的。但是,左看右看,這些讀誦《法華經》、受持《法華經》的人好像與凡人沒什麼兩樣啊?在眾多修行者中,有一部分人聽到這個話,雖然很受鼓舞,但對於自己是不是如來使這件事,心裡還是疑惑重重,因為左看右看,自己和周圍的人比較,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啊。
  • 佛說阿彌陀經析.177 信佛所說,去極樂世界
    原創 人間天 幻海迷局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因為如上的緣故,所以舍利弗啊,你們都應該信受我和諸佛說的這些。」 這句經文從佛口裡說出來是多麼無奈和悽涼,表面上看是一句碎碎念的話,可是這句話卻直射人心,讓人潸然淚下。當釋迦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魔王領魔眾去打擾,佛陀說:你已經無法破壞我了,因為我已經成就世出世間最高的佛果了。
  • 【精彩推出】《法華經》英語朗誦,中文字幕全集
    ---《方便品第二》2.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方便品第二》 3.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方便品第二》 4.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 佛有無量的智慧,他為何不創建一個美好的世界,卻要來度眾生呢?
    在《法華經》中佛說,十方三世諸佛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種種巧妙言辭,種種方便法門,應機說法,就是為了教化菩薩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性功德和智慧。佛陀用譬喻對舍利弗說:譬如有一個國家,在城鎮附近的某個村落中,有一個大富長者,已年衰力邁。他的財富之多,難以計數,而且田宅廣布,多有僮僕。他居住的房舍,面積廣大,只有扇門可以進出。
  • 法華經:問這個問題的人,於未來世必能作佛(56)
    關於法華經,有讀者留言說:「末學覺得還是要看自己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對於上根人直接起修沒問題,對於中根和下根人,還是應該從方便法開始起修,然後再慢慢的過渡到實相。」佛陀按受法程度而方便將眾生分為上、中、下根,並非意味著《法華經》等大乘經典只能上根人修。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講再多沒用,行者若見性,自得心開印心,自然「觀自在」,正如《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己除。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己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 《法華經淺釋》01.【五時八教】佛究竟的極談,最究竟的一種法門(宣化上人)
    那麼佛說《華嚴經》說了二十一天,在這二十一天演大華嚴的時候,只有菩薩看得見、聽得到;這個小乘的人呢、這個羅漢呢,和比丘都看不見的,也聽不見的。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雖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現的千丈盧舍那身,現這一千丈的盧舍那這麼高的法身。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以為是很大的,其實也不是很大;為什麼?
  • 舍利弗和目連尊者遭誹謗的因緣
    婆伽梵說道:「我用天耳聽到你毀謗舍利弗尊者及目犍連尊者,特地來勸諌你,請你趕快停止,不要再說這件事了!」婆伽梵一直再三不斷地規勸他不要再毀謗兩位尊者。然而仇伽離不但不停止,反而冷言相譏:「婆伽梵!聽說你是證得三果阿那含的聖者,所謂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還』,既然不再返回人間,為何你還現身於此?如果真是這樣,佛陀說的話也是虛假的。」
  • 印光大師:不做虧心事,為什麼要怕鬼呢?
    為人不做虧心事,為什麼要怕鬼呢?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鬼比人當多百千倍。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人若做暗昧之事,鬼便爭相揶揄,故難吉祥。人若知此,雖在暗室,亦不敢起壞念頭,況壞事乎?
  • 《法華經》——怎樣是最好地供養師父?
    前面講大迦葉是奉覲「三百萬億佛」,這裡講須菩提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看來他比迦葉大致成佛的時間要長那由他倍數。但是這都是不定數,因為在未來的過程中有因緣果報,還要看各人勇猛精進的程度,還要遇到許多許多意外的偶然的因素。既然是這樣,佛為什麼搞數字區別?
  • 《法華經》中記載的21位大阿羅漢
    由此看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謹慎小心,及時檢點反省自己,懺悔罪業,不嘲笑誹謗他人。 12、離婆多:「離婆多」是梵語,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他雙親也是祈星而得子。他又名「假和合」,未出家前,他窮困非常,有次到一所荒涼破敗的亭子睡覺。晚間來了兩個一大一小的鬼,拖著一具屍體。兩鬼見著他,即問道:「喂!你要我們吃這屍體,還是吃你!」離婆多不理睬他們。
  • 虛空級的大法師不如受持一句《法華經》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明心見性,要弘揚《法華經》,這是難事。為什麼?因為它太簡單了!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吶?最簡單的事情變成了最難,這是我們眾生的執著。
  • 《法華經》右旋繞佛三匝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這些從地下湧出的所有菩薩們,都各自到虛空七寶妙塔前,向「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二位世尊,頂禮佛足,然後對十方寶樹下獅子座上的諸佛,都一一作禮,並「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的種種稱讚法,讚嘆諸佛,然後住於一面,非常歡欣快樂地瞻仰「多寶」和釋迦二位世尊的尊容。以上說的「右繞三匝」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