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李亞南)隨著年齡的增加,「骨密度下降」、「駝背變矮」、「人老骨脆」等是否為正常現象?專家近日在北京受訪時強調,骨質疏鬆症被稱為「靜悄悄的流行病」,在疾病開始階段一般沒有明顯症狀,然而其後果嚴重,加強骨質疏鬆症的識別和管理至關重要。
數據顯示,中國65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鬆症患者已達到32%;絕經後女性是骨質疏鬆症的高發群體,超過半數的65歲以上女性患病。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骨質疏鬆症及其引起的脆性骨折所帶來的公共健康威脅正日益嚴峻。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維波在談及骨質疏鬆症的危害時指出,對於老年患者而言,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後需長期臥床休養,可能引起血栓、肺栓塞、肺部感染等併發症,甚至會引起死亡。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20%的患者會在一年內死於各種併發症;50%的患者會因此致殘,多數人無法恢復以往的生活。
「推薦大家到40歲以後,要開始注意做骨密度檢測。」夏維波建議,骨密度檢測的方式有很多:初步篩查可做手、腳部位的超聲。如果要進行診斷,需進行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XA),檢測椎體和髖部的骨密度。
夏維波指出,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許多慢病一樣要綜合管理。定期接受骨質疏鬆症篩查,了解自身患病情況,接受早診早治。此外,無論是否患病,都要重視骨骼健康。一是要加強營養,保證鈣、蛋白質的攝入。二是要規律運動。三是要多曬太陽,保證維生素D攝入。四是要戒菸限酒。五是要避免過量飲用咖啡或茶。另外,如果有影響骨骼的疾病,如慢性腸炎、肝炎等,要抓緊治療。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骨質疏鬆症防治體系建設尚不成熟。首先,患者、公眾及部分醫生對骨質疏鬆症認識不足,未意識到骨質疏鬆症是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的疾病;其次,基層優質醫療資源匱乏,缺少有效的骨質疏鬆症篩查手段;再者,對於已確診的患者缺乏有效的長期管理,治療依從性低。
「我國骨質疏鬆症診療普遍存在病人管不住,診療跟不上的情況。因此需要我們去找到那些骨折高危患者,並提供有效的疾病管理。」夏維波表示,「骨質疏鬆症防治應分為兩方面,一是『治未病』,讓高危人群不患病;二是『治已病』,對已確診骨質疏鬆症或已發生脆性骨折的患者,抓緊給予抗骨質疏鬆症治療,防範骨折或二次骨折的發生。」
為解決我國骨質疏鬆症篩查、診療和骨折防治上的難點和痛點,「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骨力計劃)——中國脆性骨折高風險患者管理項目」日前在北京啟動。夏維波在談及該項目時透露,項目初步實施計劃為5年,後續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動態調整。他希望該項目能為中國骨質疏鬆症患者,特別是骨折高危患者的管理,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和臨床路徑。
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是該項目的落地醫院之一,該院腎內科主任醫師費錦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早在2012年,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就開始倡導「骨折聯絡服務(FLS)」,鼓勵多科室聯動,並引入社區醫院和護士的力量,從而有效管理脆性骨折患者,降低再次骨折風險。此次「骨力計劃」啟動,是FLS理念在中國的一次嘗試。項目所提供的智能數據平臺,不僅能對院內患者進行有效管理,而且能輻射下級醫院,帶動下級醫院提升骨質疏鬆症的診療能力。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董紅宇亦強調,骨質疏鬆症患者的病程會跨越數十年,疾病管理和藥物治療同等重要,對於治療骨質疏鬆的醫生來說,要做到規範化診療,並提供院前、院中、院後、隨訪等流程管理;對於患者來講,加強自我健康管理,包括飲食、鍛鍊、治療周期等也應當被納入到管理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