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理想是船,現實是岸,你選擇哪一邊?

2020-10-10 不逃姐姐

義大利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去年11月在中國內地上映,這部誕生於二十世紀末的經典之作,在時隔21年後首登內地大銀幕,它的重映對影迷們來說是又一「有生之年系列」。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亞歷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卻不幸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幾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成日與鋼琴為伴的1900憑藉過人的天賦無師自通的練就了以一身連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的鋼琴技藝,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感到不安。縱使遇到心儀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麥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去。

當然,以上是百科的劇情簡介,和大多數人一樣,多年前看這部影片的多,也是把目光專注於1900身上,執迷於他與生俱來的的孤獨美感。然而,經歷了生活起起落落之後,才讀懂了主角以外的、小號手麥克斯以及那些無名乘客的人生。

海上的1900:完美理想的化身

1900對理想的追求是完美純淨的,只為熱愛,不圖名利。在影片中有兩個片段可以看出。

01

音樂是用來享受,而不是用來爭鬥的

說到《海上鋼琴師》的名場面,肯定少不了彈琴點菸這一段。

1900聲名遠播岸上,著名爵士樂創始人傑利當然不服氣,要來一爭高下。傑利在影片中是個口出狂言的音樂家,自大、看不起野路子的1900。

而1900呢,面對來自他人音樂和人格上的挑釁不僅沒有任何怒火,反而沉浸在對方的創作中。直到傑利一次又一次地用音樂挑釁他,1900感到厭煩了——他不想用音樂來比賽,他只想聽曲。

為了一次性結束爭鬥,不抽菸的他在琴邊放了一支煙,然後用超越所有鋼琴家手速的速度彈奏曲子,最後用發燙的琴弦點燃了這支煙,塞到對手嘴裡,用實力讓對手閉嘴。


理想應該是你所熱愛的事物,是你用心呵護的東西。為了榮譽、為了爭高下而追求,往往會像傑利那樣,浸淫在榮譽當中,忘了自己最初到底為何愛它,不再享受理想事物帶來的幸福感。

02

我的音樂只屬於自己,任何人不能帶走

《海上鋼琴師》最著名的一首原聲帶曲目《Playing Love》便來自於這個場景。鬥琴結束後,1900完勝爵士樂大師的新聞傳遍紐約,岸上開始有人專門上船為他錄製唱片。

一開始1900並不懂得錄製唱片為何般,他對岸上的事情一竅不通,感受不到製作人描述的名利雙收的喜悅,但當他聽到製作人對他說很多人會買他的唱片買他的音樂時,他不依了,拿上剛刻錄好的唱片往外跑。因為這段音樂是他即興創作,是他看見窗外女孩的容顏一見鍾情以後的愛戀之作,這首曲子只能屬於他和女孩,任何人不能擁有。


鍾情一個人、一個物,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它不應摻雜過多利益化的東西,正如1900對音樂的堅持,沒有誘惑能帶跑。

但其實要堅持一輩子很難,多少人一開始才華橫溢,堅持心中所愛,即使不被外界誘惑,但終究是承受不住孤獨。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1900那樣,因為他還有另一層因素,就是對陸地的恐懼。

美好的理想往往是漂洋大海的孤獨之舟,你能忍受孤獨,抵住誘惑,一輩子不上岸嗎?

上岸的人:為名為利為生活,有何不可?

1900隻有一個,船上的乘客卻千千萬萬來了又往。

維吉尼亞號如同一個海上的微縮社會,上層的富人珠光寶氣紙醉金迷,下層的窮人只在不透氣的休息間暢談對美國的憧憬。

而1900遊走於兩個階層之間,他可以為富人伴奏,也可以為窮人彈琴,但兩個階層的人沒有理解他的,大家上船只有一個目的——到達大洋彼岸,踏上美國,賺取美元。


我們能責怪這些人世俗、沒有理想嗎?不能。畢竟我們莫不如是。

船上大多數乘客都是奔波生計的勞苦大眾,他們不善於自我思考、沒有所謂的精神理想,非要說理想,大概就是「美國夢」吧。

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這就是電影裡的「美國夢」,說是夢,其實就是對於名利的追求,對好日子的嚮往。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把人類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船上的大多數人或許只是停留在安全需求上,期盼在紐約能得到溫飽和社會保障,他們大都不懂得欣賞精神上的富足,不知自我實現為何物。

1900喜歡的女孩,也是追逐「美國夢」的大軍成員之一,她要去給她爸爸的魚店幫忙,一起在紐約生活,過上好日子。她沒什麼文化,看似也沒什麼理想,但並不影響她的美,美在淳樸、美在踏實。


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也就造就中華民族腳踏實地勤勞開墾的民族性格。女孩的特質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特質。

現在的年輕人,倘若沒點理想,只是勤勤懇懇上班平平淡淡下班都容易被冠以「鹹魚」之名。不是人人都是理想主義者,大多數人為名為利拼命賺錢最終還是為了家。

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生活理想呢?

要學會與現實和解,而不是妥協

同樣是不再執著,和解意味著內心真正放下,接受對方,重歸於好;而妥協看似表面和諧,實際上內心並沒有真正認同對方,只是為了利益作出讓步。

和解是走向美好生活的大門,而妥協是生活路上的鐐銬。

1900的好友麥克斯,上岸以後生活如何,從他賣掉心愛小號的那一幕便可窺見一斑。在與樂器行老闆討價還價時,始終堅持那是一把絕好的小號,但由於實在吃不上飯了還是接受了老闆報價的20美元。



肥胖的身軀披的還是當年的同款風衣,只是臉上不再是年輕時唇紅齒白的笑臉。他始終捨不得他的小號,要求吹上最後一曲,似乎是為了徹底向過去的理想告別。

當他吹出的曲子正是老闆珍藏的1900刻錄碟同首曲子時,麥克斯才講起了1900的故事,這是電影的開頭,也是結尾。

故事始於兩人相遇,終於兩人告別。

麥克斯在即將引爆的廢棄船上找到了1900,四目相對的鏡頭裡,我們可以看到1900依舊容光煥發,而上岸多年的麥克斯滿臉愁紋、頭髮禿頂,看起來比好友老上10歲。可見在岸上奔波的麥克斯活的還不如廢棄船上隱居多年的1900。

麥克斯想帶他離開,不然他就會死,但1900不想下船,岸上沒有他想要的東西,他寧願死也不願去那個沒有他理想的地方。

在這裡1900有一段很經典的獨白,其中一句話一下子觸發了麥克斯的淚點,他再也忍不住了,撇著嘴漲紅了臉哭得像個得不到禮物的孩子。



「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裡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那個世界好重,麥克斯被壓住了。他自知帶不走1900,因為1900心如明鏡,一下子戳穿了生活的真相。麥克斯不同於那些一向貧窮的人,他在船上享受過繁華,上岸以後尤其是戰爭爆發導致他生活困頓,他接受不了,如果能接受,或許他早早就賣掉自己的小號了。

多年的委屈在此刻爆發,但也是此刻,1900讓他放棄自己,也放掉過去,不再踟躕過往,好好往前走吧。

電影的最後,麥克斯依舊憂愁,他為自己沒能帶離好友而自責,為自己為了吃飯不得不賣掉心愛的小號而神傷。儘管最後老闆歸還了小號,也沒有拿回錢,但他依舊緊皺眉頭,帶著沉重的步伐獨行夕陽下。


學會和解是一件很難的事,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強大的內心原諒過去,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強迫自己接受,這樣的心理只會讓自己給今後的生活留刀疤。

所以,努力讓生活好過一點吧,至少吃飽喝足時,常思八九,不思那一二。

寫在最後

理想是船,現實是岸。1900堅持了自己的理想,至死不休;那些乘客和麥克斯選擇了向現實靠岸,有的人平平淡淡地活,有的人如同麥克斯深陷過往,在岸上坎坷過活。

不是所有人都是1900,我們都只是躋身上岸的船客。上了岸以後就如同走進森林,繁華卻殘酷,有的人得到了參天大樹,坐在樹上汲取陽光雨露;有的人卻得到了遍地荊棘,必須披荊斬棘才能繼續前行。

正如1900所說,陸地上的路太多了,你永遠不知道這條路通往哪裡。但請至少保持向前,因為一旦上了岸,往前是未知領域,往後卻是萬丈深海。

現實雖苦,請砥礪前行。

相關焦點

  • 《海上鋼琴師》
    --至死方休---海上鋼琴師影評)我們無處安放的孤獨《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一半是在初中音樂課上看的一半是回了家看的,音樂老師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感受1900在那個鬥琴的經典片段的完美演奏,而我卻被這部電影還有1900吸引了。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去適應環境。
  • 《海上鋼琴師》影評:人活一生,你願意為了什麼去死?
    是的,《海上鋼琴師》早已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件藝術品,這不僅僅是導演和演員的功勞,更是無數影迷,影評人不斷解構、重建、賦予的,它在整個人類影史上都將佔據一席之地,一直流傳下去。電影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個在海上出生的棄嬰,憑藉與生俱來的天賦,自學成才成一代天才鋼琴師,但他只在Virginian號遊輪上演奏,一輩子從沒踏足陸地,最終跟隨輪船炸毀、殉身大海的故事。
  • 海上鋼琴師 | 1900為何不肯下船?為何不肯換一條船?
    說實話,託納多雷的《海上鋼琴師》在那個巨片橫行的時代,就象是一隻拒絕靠岸的小船,只能在永恆的漂泊中消失於時代的驚濤駭浪。我們在哪?我們又要去向何方?21年過去了,地球上50多億顆被持續監控著的心靈依然在苦苦思考著,如何在數位化的世界中生存?思考著:1900為何不肯下船?為何不肯換一條船?當一條船在海上漂泊得太久,當一顆心在孤獨中飄流了太久,那麼,它究竟要去哪——就變得不再重要。
  • 《海上鋼琴師》:1900的去與留,是「出走」,也是「回歸」
    人的一生,猶如是硬幣的兩面,既有可以選擇的一面,也有難以選擇的一面,而不可選擇性則是構成悲劇誕生的主要原因。《海上鋼琴師》中,義大利著名的寫實電影流派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用極其藝術浪漫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主人公——一位天才鋼琴家1900的悲劇人生。
  • 《海上鋼琴師》:天才鋼琴家固執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通過回憶和現實的交叉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一生。他是一個被遺棄在郵輪頭等艙的孤兒,船上的船工丹尼撿到他的時候給他賦予年代的姓名,取名1900。他從小在維吉尼亞郵輪上長大,擁有極高的鋼琴天賦,在船上用音樂徵服了所有人,自己從沒想要到外面的陸地。
  • 《海上鋼琴師》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改編於亞利桑德羅·巴裡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名叫「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被一個鍋爐工人收養,一次海上意外,造成撫養1900的丹尼意外喪生,上帝為1900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又打開了一扇窗,某天深夜船上的眾人被優美的琴聲所驚醒,循著琴聲而往,居然是無師自通的1900在鋼琴前忘我的演奏著,動人的旋律打動了眾人。從此,1900展開了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後成為鋼琴大師。
  • 《海上鋼琴師》男主,為什麼一輩子不下船?
    《海上鋼琴師》:他為何寧願一輩子待在船上,不下船享受榮華佛祖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句話用來形容《海上鋼琴師》的主人翁1900再好不過了。對於1900而言,維吉尼亞號船和船上的鋼琴託載著他全部的世界,同時1900也代表著一種單純的生活方式。觀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有很深的感觸。
  • 經典《海上鋼琴師》,1900是人們精神上的寄寓,精神追求的象徵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時隔21年後,通過4K修復技術再次歸來,11月在我國上映。《海上鋼琴師》一直被稱為經典,在豆瓣上評分也高達9.1,評論者不知凡幾。每個人把自己的想法印射在這部電影裡,解析再解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
  • 《海上鋼琴師》:1900活在自己內心世界的傳奇,你看懂了嗎?
    你一定聽說過這樣一部電影,它被人們口口相傳,爭先朝聖,更被很多人推薦列入"人生必看"的電影名單之中,這就是被人們熟知的——《海上鋼琴師》。因著它的名氣,很多人對其充滿讚美,但你真的看得懂它嗎?我想只有真正有過人生經歷的人,才能讀懂《海上鋼琴師》背後的那份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這部——《海上鋼琴師》。影片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場景非常簡單,全篇只圍繞著一艘船來進行,講述了一名傳奇鋼琴師的一生。
  • 經典不過時:《海上鋼琴師》的意義也許很樸素——自由選擇
    》,由於這部影片本身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也因為在觀眾口耳相傳中的廣泛讚譽,2019年4K修復版《海上鋼琴師》再度登陸大銀幕,引起了人們新一輪的關注和解讀。你能講一個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故事,應該是一部經典影片最本質的要求,這一點,《海上鋼琴師》片中的臺詞本身就說得挺好:「只要你有一個好的故事,有一個可以傾訴的人,你就不會完蛋。」所以繞開「1900」的人生故事,說他只是一個象徵,一個符號等觀點不失為一家之言,但卻並沒有看到影片更普通也更真實的意義,那麼,這部片子的真實意義在哪裡呢?
  • 《海上鋼琴師》:用快樂譜一曲悲傷,夢想的幻滅
    大海波瀾壯闊,而海上的行船就像一隻鐵皮桶,包裹著童心,承載著夢想,在大海中搖曳,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海上鋼琴師,被「鐵桶」包裹其中,漂泊在蔚藍的大海上,那是「鋼琴師」的夢幻之旅,亦是夢開始的地方。《海上鋼琴師》是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裡主演的劇情片,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上映,4K修復版於2019年11月15日在中國上映。
  • 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
    這次給大家推薦的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義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毫無疑問,她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它不像《肖申克的救贖》一樣震撼,直衝人的心底、不像《阿甘自傳》一樣勵志,讓人熱血沸騰,它更多的時候像一杯酒,甘醇苦澀、回味無窮,你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感覺,感慨萬千卻不知從何說起,可就是忍不住會去想。她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講的只是個不知是否真實存在過的鋼琴天才,一生都不肯下船,為此寧願與船共付一炬的傳奇故事。
  • 豆瓣9.3《海上鋼琴師》:致我們無法安放的現實
    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鋼琴師》),又名《聲光伴我飛》。影片是朱指導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劇情片,早在1998年已經在義大利公映,由蒂姆·羅斯 、普路特·泰勒·文斯 、比爾·努恩等人主演。
  • 《海上鋼琴師》:流傳於世的人間烏託邦,堅持即是救贖
    《海上鋼琴師》是21年前的義大利電影,歷經種種,終於在2019年11月15日於我國正式上映。儘管線下早已被刷了無數次,上映第二天,還是穩居同期電影的票房冠軍。 觀眾曾一度將它和鐵達尼號比作19世紀最偉大的「兩艘船」,唯一不同的是,一艘剛問世就轟動世界,久負盛名,而另一艘默默無名多年,此後經年卻成為永恆。
  • 1900,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由朱塞佩·託納託雷指導,蒂姆·羅斯、從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船上的1900,從未踏足過陸地,儘管他一次次地與America擦肩而過,當他試圖從「維吉尼亞人」號走向現實世界的那個時刻,儘管驅使他的應該是那個等著他的女孩。他站在舷梯只走到一半便駐足回返,畫面定格在此,他聽從於內心的召喚選擇繼續留在船上,直至與船同葬於大海深處。
  • 深度解析為什麼《海上鋼琴師》能夠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神作
    如果要列一個榜單,評選有哪些電影會讓你在看完之後,心頭思緒湧動卻不知如何整理、感慨萬千卻不知從何說起,那麼《海上鋼琴師》一定會榜上有名。它不像《肖申克的救贖》一樣震撼直衝人的心底、不像《阿甘自傳》一樣勵志讓人熱血,它更多的時候像一杯酒,甘醇苦澀、回味無窮,像一條清流緩緩流過你的心底,不知不覺之間佔據了你所有的心思,你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感覺,可就是忍不住會去想。《海上鋼琴師》的故事很簡單,講的甚至是一個不知是否真的存在過的人一生都不肯下船的,傳奇故事。
  • 《海上鋼琴師》:驕傲的活,還是庸俗附雅,是我們都要做的選擇
    以短短兩個小時敘事電影的姿態,卻能以小見大,展現了一個充滿詩意的魔幻現實世界,這就是《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麼?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 《海上鋼琴師》:在音樂面前找到自我價值,在選擇面前看清生活
    《海上鋼琴師》的悲劇性有人說還是來自主人公1900的錯誤選擇。其實,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男主1900沒有原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客觀主體。他的存在只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一種精神現象,被導演化成了藝術型主角,安置在了在音樂世界,成為了一種精神折射。 1900被導演設定的擅長鋼琴,當他的曲子化成溫柔的手輕撫每一個正在經歷悲劇的聽眾時,沒有人不會愛上他。
  • 21年後修復重映《海上鋼琴師》,反諷了當今電影市場的現狀
    電影中,維吉尼亞號被講述者反覆強調是連接歐美大陸的一艘船,這艘船也見證歐洲半個世紀的發展。在小號手登船之前,也就是海上鋼琴師童年以及青少年時期,這也正是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一戰的爆發直接導致了大量的歐洲人移民美國。
  • 被刪減的院線版《海上鋼琴師》,仍具有3大看點
    1980年《閃靈》,可以是「真靈異」,也可以只是主角的精神失常;2001年《穆赫蘭道》,可以把前半部分看作夢境,也可以看作現實;2010年《禁閉島》,男主角可以是被治癒了,也可以是沒有。《海上鋼琴師》也可以存在多種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