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去年11月在中國內地上映,這部誕生於二十世紀末的經典之作,在時隔21年後首登內地大銀幕,它的重映對影迷們來說是又一「有生之年系列」。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亞歷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卻不幸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幾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成日與鋼琴為伴的1900憑藉過人的天賦無師自通的練就了以一身連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的鋼琴技藝,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感到不安。縱使遇到心儀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麥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去。
當然,以上是百科的劇情簡介,和大多數人一樣,多年前看這部影片的多,也是把目光專注於1900身上,執迷於他與生俱來的的孤獨美感。然而,經歷了生活起起落落之後,才讀懂了主角以外的、小號手麥克斯以及那些無名乘客的人生。
1900對理想的追求是完美純淨的,只為熱愛,不圖名利。在影片中有兩個片段可以看出。
01
音樂是用來享受,而不是用來爭鬥的
說到《海上鋼琴師》的名場面,肯定少不了彈琴點菸這一段。
1900聲名遠播岸上,著名爵士樂創始人傑利當然不服氣,要來一爭高下。傑利在影片中是個口出狂言的音樂家,自大、看不起野路子的1900。
而1900呢,面對來自他人音樂和人格上的挑釁不僅沒有任何怒火,反而沉浸在對方的創作中。直到傑利一次又一次地用音樂挑釁他,1900感到厭煩了——他不想用音樂來比賽,他只想聽曲。
為了一次性結束爭鬥,不抽菸的他在琴邊放了一支煙,然後用超越所有鋼琴家手速的速度彈奏曲子,最後用發燙的琴弦點燃了這支煙,塞到對手嘴裡,用實力讓對手閉嘴。
理想應該是你所熱愛的事物,是你用心呵護的東西。為了榮譽、為了爭高下而追求,往往會像傑利那樣,浸淫在榮譽當中,忘了自己最初到底為何愛它,不再享受理想事物帶來的幸福感。
02
我的音樂只屬於自己,任何人不能帶走
《海上鋼琴師》最著名的一首原聲帶曲目《Playing Love》便來自於這個場景。鬥琴結束後,1900完勝爵士樂大師的新聞傳遍紐約,岸上開始有人專門上船為他錄製唱片。
一開始1900並不懂得錄製唱片為何般,他對岸上的事情一竅不通,感受不到製作人描述的名利雙收的喜悅,但當他聽到製作人對他說很多人會買他的唱片買他的音樂時,他不依了,拿上剛刻錄好的唱片往外跑。因為這段音樂是他即興創作,是他看見窗外女孩的容顏一見鍾情以後的愛戀之作,這首曲子只能屬於他和女孩,任何人不能擁有。
鍾情一個人、一個物,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它不應摻雜過多利益化的東西,正如1900對音樂的堅持,沒有誘惑能帶跑。
但其實要堅持一輩子很難,多少人一開始才華橫溢,堅持心中所愛,即使不被外界誘惑,但終究是承受不住孤獨。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1900那樣,因為他還有另一層因素,就是對陸地的恐懼。
美好的理想往往是漂洋大海的孤獨之舟,你能忍受孤獨,抵住誘惑,一輩子不上岸嗎?
1900隻有一個,船上的乘客卻千千萬萬來了又往。
維吉尼亞號如同一個海上的微縮社會,上層的富人珠光寶氣紙醉金迷,下層的窮人只在不透氣的休息間暢談對美國的憧憬。
而1900遊走於兩個階層之間,他可以為富人伴奏,也可以為窮人彈琴,但兩個階層的人沒有理解他的,大家上船只有一個目的——到達大洋彼岸,踏上美國,賺取美元。
我們能責怪這些人世俗、沒有理想嗎?不能。畢竟我們莫不如是。
船上大多數乘客都是奔波生計的勞苦大眾,他們不善於自我思考、沒有所謂的精神理想,非要說理想,大概就是「美國夢」吧。
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這就是電影裡的「美國夢」,說是夢,其實就是對於名利的追求,對好日子的嚮往。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把人類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船上的大多數人或許只是停留在安全需求上,期盼在紐約能得到溫飽和社會保障,他們大都不懂得欣賞精神上的富足,不知自我實現為何物。
1900喜歡的女孩,也是追逐「美國夢」的大軍成員之一,她要去給她爸爸的魚店幫忙,一起在紐約生活,過上好日子。她沒什麼文化,看似也沒什麼理想,但並不影響她的美,美在淳樸、美在踏實。
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也就造就中華民族腳踏實地勤勞開墾的民族性格。女孩的特質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特質。
現在的年輕人,倘若沒點理想,只是勤勤懇懇上班平平淡淡下班都容易被冠以「鹹魚」之名。不是人人都是理想主義者,大多數人為名為利拼命賺錢最終還是為了家。
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生活理想呢?
同樣是不再執著,和解意味著內心真正放下,接受對方,重歸於好;而妥協看似表面和諧,實際上內心並沒有真正認同對方,只是為了利益作出讓步。
和解是走向美好生活的大門,而妥協是生活路上的鐐銬。
1900的好友麥克斯,上岸以後生活如何,從他賣掉心愛小號的那一幕便可窺見一斑。在與樂器行老闆討價還價時,始終堅持那是一把絕好的小號,但由於實在吃不上飯了還是接受了老闆報價的20美元。
肥胖的身軀披的還是當年的同款風衣,只是臉上不再是年輕時唇紅齒白的笑臉。他始終捨不得他的小號,要求吹上最後一曲,似乎是為了徹底向過去的理想告別。
當他吹出的曲子正是老闆珍藏的1900刻錄碟同首曲子時,麥克斯才講起了1900的故事,這是電影的開頭,也是結尾。
故事始於兩人相遇,終於兩人告別。
麥克斯在即將引爆的廢棄船上找到了1900,四目相對的鏡頭裡,我們可以看到1900依舊容光煥發,而上岸多年的麥克斯滿臉愁紋、頭髮禿頂,看起來比好友老上10歲。可見在岸上奔波的麥克斯活的還不如廢棄船上隱居多年的1900。
麥克斯想帶他離開,不然他就會死,但1900不想下船,岸上沒有他想要的東西,他寧願死也不願去那個沒有他理想的地方。
在這裡1900有一段很經典的獨白,其中一句話一下子觸發了麥克斯的淚點,他再也忍不住了,撇著嘴漲紅了臉哭得像個得不到禮物的孩子。
「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裡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那個世界好重,麥克斯被壓住了。他自知帶不走1900,因為1900心如明鏡,一下子戳穿了生活的真相。麥克斯不同於那些一向貧窮的人,他在船上享受過繁華,上岸以後尤其是戰爭爆發導致他生活困頓,他接受不了,如果能接受,或許他早早就賣掉自己的小號了。
多年的委屈在此刻爆發,但也是此刻,1900讓他放棄自己,也放掉過去,不再踟躕過往,好好往前走吧。
電影的最後,麥克斯依舊憂愁,他為自己沒能帶離好友而自責,為自己為了吃飯不得不賣掉心愛的小號而神傷。儘管最後老闆歸還了小號,也沒有拿回錢,但他依舊緊皺眉頭,帶著沉重的步伐獨行夕陽下。
學會和解是一件很難的事,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強大的內心原諒過去,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強迫自己接受,這樣的心理只會讓自己給今後的生活留刀疤。
所以,努力讓生活好過一點吧,至少吃飽喝足時,常思八九,不思那一二。
理想是船,現實是岸。1900堅持了自己的理想,至死不休;那些乘客和麥克斯選擇了向現實靠岸,有的人平平淡淡地活,有的人如同麥克斯深陷過往,在岸上坎坷過活。
不是所有人都是1900,我們都只是躋身上岸的船客。上了岸以後就如同走進森林,繁華卻殘酷,有的人得到了參天大樹,坐在樹上汲取陽光雨露;有的人卻得到了遍地荊棘,必須披荊斬棘才能繼續前行。
正如1900所說,陸地上的路太多了,你永遠不知道這條路通往哪裡。但請至少保持向前,因為一旦上了岸,往前是未知領域,往後卻是萬丈深海。
現實雖苦,請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