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只有這兩種企業能活下來:專家型品牌和平臺公司

2021-01-14 匯聯創世金融


導語:去年以來,在中國企業界「動手術」最大的公司可能莫過於海爾。張瑞敏先生把海爾6萬多名員工拆分成2000多家小公司,號稱「創客團隊」,努力實現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


很多媒體驚呼:海爾怎麼了?為什麼這麼做?

我的回答十分簡單:為了在未來能夠活下來!





這個問題也是多數人在問的問題。我的觀點跟張瑞敏先生完全一致:是的,不改革,死路一條。


原因在於,我們的市場環境變了,生存法則變了。海爾原來的打法已經失效了。


那麼,海爾原來的打法是什麼樣的打法呢?


就這7個字:多元化、品牌延伸。


海爾走的路是日本企業走的老路,把一個品牌延伸到的所有的品類。這種做法,短時間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銷售業績,甚至帶來一定的利潤。然而,時間長了,會遇到至少兩大麻煩:一是,專家型品牌橫刀植入;二是,自身品牌定位模糊。


海爾不太幸運,這些年它在這兩點上都遇到了問題。首先,是以格力為代表的專家型品牌不斷吞噬它的市場,海爾在很多品類上開始失利。其次,海爾品牌本身的定位也變得模糊,海爾到底代表什麼品類?海爾到底代表什麼樣的價值?顧客都找不著頭緒了。


市場是無情的。顧客對你的品牌找不著頭緒的時候,就不找了,也就不會選擇你的產品了。這正是海爾致命的問題。


因此,海爾再不改革,仍然保持原有的打法和原有的模式「耗」下去,再過三年就該破產了。





未來,到底哪些企業能夠真正活下來?


我的觀點:只有擁有一批專家型品牌的企業和強大的平臺公司才能活下來。


專家型品牌,能夠活下去的理由最簡單。因為,這是顧客的選擇決定的。隨著品類的發展,顧客心智的不斷成熟,專家型品牌和綜合型品牌的較量會決出勝負,以「格力」為代表的專家型品牌一定會打敗以「海爾」為代表的綜合型品牌,繼續引領一個品類向前發展。


剩下的企業,要麼死掉,要麼轉型為平臺公司。沒有其它更好走的路子。這也是為什麼海爾把自己改革為平臺公司的原因所在。因為,過去30年,海爾把成為專家型品牌的路子走成了死路,所以只能走第二條路。


不過,話又說回來,能夠把自己成功打造成平臺公司的企業,應該是為數不多的。也就是說,不是你想成為平臺公司就能成為平臺公司的。


因此,未來將會死掉更多的企業,就算依靠國家政策或「給別人做加工」等特殊原因活下來的企業也基本上「生不如死」,成功路上永遠不會人滿為患!





有位學院派的教授說,諾基亞的衰落是因為「組織畏懼」。我讀了半天這篇文章,感覺這位教授還是沒有說到點兒上。


諾基亞真正的死因,是被專家型品牌打死的。


上世紀90年代到這個世紀前10年,諾基亞一直是鍵盤手機的代名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專家型品牌,曾經連年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的銷量冠軍。


然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蘋果iPhone的出現卻改變了它的命運。


當智慧型手機這個新品類剛剛問世的時候,諾基亞的策略跟柯達驚人的一致,用原來的品牌延伸到這個新品類。這是它犯的第一個錯誤。


如果當時蘋果推出iPhone3的時候,諾基亞要是果斷採用新品牌來做智慧型手機,結果有可能不一樣。


不過,幸運的是,既然你犯了錯誤,上帝還是再給你一次機會的。當時的諾基亞就是面臨另外一次機會,即:平臺化轉型。然而,諾基亞仍然沒能抓住。


當賈伯斯開放iOS系統,讓全球40多萬家手機軟體商給他開發軟體的時候,諾基亞在幹什麼?


當三星爭前恐後地抓住安卓系統,不斷開發新手機,吸引那些草根階層的時候,諾基亞在幹什麼?


他們卻固守塞班系統,自己開發軟體,自己做地圖、遊戲等應用。這是它犯的第二個錯誤。


智慧型手機的靈魂是手機系統,是應用軟體。自己做這些軟體和讓全世界的軟體商給你做,完全是兩個概念。走前一條路叫多元化,而走後一條路叫平臺化。


一個本來不像智慧型手機的品牌,做一款基本不會更新軟體的手機,誰還會死守你不放呢?


後來,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伸手與微軟合作,推出WP系統,推出了新一代的智慧型手機LUMIA系列,試圖走平臺化路線。


然而,這個時候,諾基亞已經把手機市場全球老大的位置丟給三星,蘋果也已經推出了iPhone4S,趨於成熟。為時過晚!


不過,我認為,即便到了這個地步,諾基亞還是有機會的。因為,這個時候三星犯的錯誤跟諾基亞驚人相似,也是用主品牌延伸到所有手機。雖然啟用了「galaxy」等副品牌,但三星的LOGO仍然貼到所有手機上,「galaxy」等名字只能代表一個品種,無法成為一個品牌。


再說,三星使用的安卓系統也不斷顯現出弊端,很多高端人士開始抱怨:安卓是屌絲玩兒的東西,不符合他們的身份。


正在這個時候,諾基亞帶有強大商務功能的WP手機問世,是諾基亞翻身的絕好機會。


然而,諾基亞推出這款手機的時候,仍然難以割捨「NOKIA」這個品牌,跟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後面加了一個不疼不癢的副品牌「LUMIA」。


這還不算太糟,更糟糕的是,LUMIA推出的時候,一口氣就開發好幾款機型,諸如LUMIA900、LUMIA800、LUMIA520等不同價位、不同形狀的手機,試圖討好所有人。這是它犯的第三個錯誤。


上帝再仁慈也「事不過三」。競爭激烈而殘酷的市場怎麼可能處處都讓著諾基亞呢?試圖討好所有人的LUMIA沒撐多久就失敗了。這也是諾基亞徹底銷聲匿跡的原因所在。





放眼中國企業,犯「諾基亞」式錯誤的企業比比皆是,多如牛毛。這是最讓人揪心的。


大家都瘋狂地延伸自己的品牌,沿著諾基亞走過的路,試圖用一個品牌吃通天下,試圖用一個品牌徵服所有顧客。


這個方面,目前最為明顯的企業可能莫過於百度。


百度,當初給人最大的印象是「中文搜尋引擎第一品牌」,按理說是典型的專家型品牌。然而,今天的百度卻早已不是什麼「搜尋引擎」了,當你打開百度主頁的時候發現,帶有「百度」品牌的產品就有100多種。從此,百度也就變成一個「我為人人」、「無所不能的」綜合型品牌。


我認為,這正是他們未來的禍根!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到底誰最牛?


很多人可能會選擇騰訊。因為,這兩年它的微信實在太火爆了。但是,我想說: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也有很多業務,數量可能不比百度少。然而,阿里巴巴跟百度不一樣的是,多數品類都用了獨立品牌。諸如:品牌商店用「天貓」、手機支付用「支付寶」、C2C電子商務用「淘寶」、地圖業務用「高德」、理財業務用「螞蟻金服」、物流業務用「菜鳥網絡」等等。


這些品牌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都是名副其實的專家型品牌,即便爭議纏身的「淘寶」也是名副其實的「能淘到便宜貨」的專家型品牌。


因此,他們在「擁有一批專家型品牌」這條路上比百度走得好。這是他們未來能夠繼續活下去的第一理由。


阿里巴巴未來能夠活下去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平臺化」。它不僅擁有一批「專家型品牌」,更會做強大的平臺。因為,阿里巴巴具備平臺公司需要具備的所有要素。


一個平臺公司要具備那些要素?


我把它總結為「四個海量」:海量客戶、海量夥伴、海量資本和海量項目。其中,哪怕缺一個都很難成為一個真正有實力的平臺公司。這也是為什麼不可能所有的企業都能做平臺公司的原因所在。


阿里巴巴很幸運,它的多數業務都是平臺化業務,都是整合海量客戶、海量夥伴、海量資本以及海量項目的業務。因此,阿里未來的日子仍然會很好過。


海爾平臺化,也是想實現這「四個海量」,即:通過2000多家小公司的「生存比賽」誕生海量項目,然後由海爾集團負責籌集海量資本、整合海量夥伴並投資這些項目,從而吸引海量客戶。


不過,他們這種轉型能否成功,目前還不好說,我們只能祝福海爾並拭目以待了。但是,從他們的這種轉型中,我們至少可以學到一點:當你已經沒有機會打造專家型品牌的時候,要趕緊轉型做平臺公司。





在未來,一個真正強大的人,要麼是專家,要麼是領袖。其他人都將被淘汰或給這些人打工。


一個企業也一樣,未來要想讓自己強大起來,要麼擁有一個或一批專家型品牌,要麼把自己打造成平臺。其他企業,將被淘汰或給這些企業打工。


大家不要羨慕三星,三星的悲劇正在上演;大家也不要學習百度,百度已經給自己栽下了禍根。


他們的原因十分清晰:他們正在抹掉自己「專家型品牌」,也沒能打造出強大的「平臺」。


未來的成功只屬於專家型品牌和平臺公司。要記住這句話,並善於落實這句話,我相信你的企業至少多活50年。


— END —

【來源:解讀標杆

【申明】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問題請先私信聯繫本公眾號刪除。

深圳融資,首選匯聯創世!

相關焦點

  • 【視野】未來的成功只屬於專家型品牌和平臺公司
    因此,海爾再不改革,仍然保持原有的打法和原有的模式「耗」下去,再過三年就該破產了。未來,到底哪些企業能夠真正活下來?我的觀點:只有擁有一批專家型品牌的企業和強大的平臺公司才能活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海爾把自己改革為平臺公司的原因所在。因為,過去30年,海爾把成為專家型品牌的路子走成了死路,所以只能走第二條路。不過,話又說回來,能夠把自己成功打造成平臺公司的企業,應該是為數不多的。也就是說,不是你想成為平臺公司就能成為平臺公司的。
  • 只求遇見有緣人:著名品牌專家包·恩和巴圖新作《品牌徵服》隆重上市
    無論你認可與不認可,人類已經迎來了大互聯時代;無論你接受與不接受,這個時代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時代,只有兩種企業能活下來:擁有專家型品牌的企業和強大的平臺企業。 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包·恩和巴圖最新力作《品牌徵服》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其顛覆性的思想和風格,重新定義品牌,重新定義品牌戰略,重新定義企業家精神,現已面向全國隆重上市。
  • 直播電商賽道的平臺型機會和未來可能性
    通過長期研究和調查分析,今天,我們希望從更底層的商業邏輯上,回溯直播電商出現與爆發的原因。並結合數據展示的多維現象,來聊一聊直播電商賽道給創業公司帶來的平臺型機會和未來可能性。本文主要觀點: 直播內容真實可消費,電商產生了內吸力,從流量的消耗者進化為流量的創造者。 直播電商會超過萬億GMV規模,也一定會成為一個佔比10%以上的電商消費模式標配。
  • 中國農業缺少平臺型公司!碧桂園收購華大農業,能否改變農業格局
    個人覺得缺類似阿里、京東、蘇寧這樣的平臺公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農業的分散性、個體競爭性不強,我們需要擁有大能量的平臺型公司整合資源、賦能產業,帶領全行業的發展。 然而,就目前來說,中國農業領域缺少這樣的公司。
  • papitube公司將與歡樂金豆平臺合作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價值
    隨著近幾年短視頻平臺的火熱發展,各大短視頻製作公司都在尋求新的發展模式。近日知名網紅公司papitube公司向新晉流量類廣告平臺歡樂金豆發出合作計劃,旨在通過運營提升品牌自身的商業價值,papitube公司表示合作意味著公司向全新短視頻發展模式的改變。
  • 智庫動態丨於澤:先讓企業活下來,加碼財政對中小微企業兜底
    在兩位大神薩伊和凱恩斯同時在場的情況下,需要警惕未來經濟可能會出現的退出乘數。由於供給衝擊放大了需求衝擊,需求減少之後,企業的生存會變得更加困難,可能導致一部分企業退出,這又會加劇供給下行,進一步放大總需求下滑,如此產生負向循環,便是經濟中的退出乘數。
  • 關於品牌,領導和專家們這樣說……
    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造出我們自己的品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品牌意味著利益。國際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之爭。品牌是現代商業競爭中的核心要素。擁有品牌就擁有了市場。——姜增偉 商務部原副部長在中國企業的品牌實踐中,存在著兩種品牌理論。
  • 藍凌科技:智慧辦公平臺為企業賦能
    原標題:藍凌科技:智慧辦公平臺為企業賦能
  • 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活下來?這13條應對措施一定要重視
    我給大家10多條重要的措施,來給不同的公司做借鑑。寫一封信我想,首先我們需要一封信,這封信誰來寫?我想請CEO自己親筆寫。我希望這封信能寫出你的心聲,寫出你對當前形勢的看法。這公司是做門店零售的,我堅決提出砍門店,砍了300個門店,最後活下來了。當然是不是要問銀行借款?我想國家關心的都是一些大企業,很多小企業不一定能夠貸得到。最根本的還是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比如,聯合創始人此時可以把過去賺的錢拿一部分出來再投進來。今年的戰略中,可能最不重要的反而就是賺錢的問題了。
  • 專業知識 | 專家品牌與延伸品牌
    但是高端奔馳並不是一個好的品牌名。王老吉沒有出現之前、哈弗汽車沒有出現之前、農夫山泉沒有出現之前,是沒辦法做市場調研的。市場份額是多少呢?經濟型SUV只有3%不到,涼茶和天然水呢?幾乎是零。用一個新品牌做新品類,前途似乎未知。用現有品牌做新品類,好像還有希望。品牌延伸能夠給企業主一點點安全感。
  • 吉利老總李書福預言:國內能活下來的車企只有三家?不信走著瞧
    前言:吉利老總李書福預言:國內能活下來的車企只有三家?不信走著瞧1998年的時候,一輛名為「豪情」的汽車出現在大眾的面前,這輛汽車的面世,在當時那個各種資源缺乏的時代引起了不少轟動。在大家看來,他接受採訪時說的都是一些大話,我卻覺得他有些話說的還是挺有道理的,就拿他曾預言國內能活下來的車企只有三家這件事來說。在當時很多網友聽到他這個預言後,認為這個人是在說大話,是在吹牛;但也有不少人對他這個預言保持贊同的看法。
  • 李書福: 全球型企業建設離不開本土化
    大量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的一些企業也在走出去,逐漸融入全球經濟和社會,因此研究和推動全球型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於中國及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世界和平及全人類幸福事業的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過去,我們把在幾個國家開展業務的公司稱為跨國公司,把同時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開展業務的公司稱為全球公司,但這兩種公司都帶有鮮明的國家特徵。
  • 學工委 架橋梁 搭平臺 專家學者學校用戶知名企業共聚助力智慧學校...
    2020年12月12日,全國智慧學校體育建設與發展論壇召開了主論壇及圓桌論壇,以「科技助力學校體育發展」為主題,邀請國內高校體育學院、體育系的頂尖專家、知名學者、科研工作者、一線教師和知名校園體育企業代表共300多位代表參加。
  • 強化文化引領 驅動「六型地鐵」創新發展 北京地鐵公司企業文化...
    千龍網北京6月27日訊6月21日,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在地鐵大廈舉行「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示範基地」評審會。經評審組專家的終審,評審組認為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地鐵公司)符合「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示範基地」標準,決定授予北京地鐵公司「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示範基地」榮譽稱號。評審會上舉行了揭牌儀式。
  • 向「生態賦能型」公司進化的天下秀,投資將扮演重要角色
    「難道天下秀也開始學小米、騰訊、阿里巴巴開始投資上下遊生態鏈企業了?」真正懂行、成熟的投資者很快會看明白:這不是學誰不學誰的問題,而是一家已經在紅人新經濟領域做到頭部位置的上市公司,遵循新經濟公司發展規律的一種必然選擇。這意味著,天下秀已經開啟了以投資的方式,推動紅人新經濟生態鏈加速成熟的進程。
  • 在線K12賽道「為大炮裝刺刀」,只有活下來才有明天
    平心而論,在線教育行業在資本市場上的優異表現,第一層因素,來自於市場情緒;第二層因素來自於對未來業績的線性預期。兩大因素的推動下,在一級市場,基金熱錢抓緊上車、紛紛加碼在線教育公司;二級市場,資金形成了合力與接力,推動在線教育概念股屢創新高。 但美好的業績預期,無疑需要企業在經營策略上做出實際動作。
  • 資深品牌管理專家郭爽:危機之下,品牌力就是企業的免疫力
    由企業高管轉變成了創業者,多年的職場歷練也讓她很快適應了上海的快節奏和品牌創意公司的高起點。走上創業之旅,滿懷空杯心態,她在四個月的時間內,突擊學習了有關4A公司的專業知識、品牌創意等。她每天都很高能的投入工作,經常在半夜接聽客戶的反饋,在凌晨跟進案子進程、在晨光初升時與大洋彼岸的客戶溝通項目計劃。在內部,她要做好企業的日常運營、查看財務報表、召開員工會議。
  • 超過3000家企業對標學習這100家公司
    不僅如此,每年的壹佰案例榜單還會邀請國內外享譽盛名的專家、各大公司技術委員會主席以及設計委員會負責人來擔任聯席主席,向領先公司和早期實踐者徵集年度裡程碑或傑出成果背後的創新案例,有效地保證了每一個入選案例的含金量。「早些年在幫企業做研發管理、諮詢培訓時,我們就發現了很多這方面的案例素材。
  • 專家:前提是豬都能順利活下來
    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師馮永輝認為,根據供需關係的變化規律,實際上生豬產能恢復肯定是朝過剩的狀態去的,但過剩的前提條件是養的豬都能順利活下來,疫苗能否儘快投產應用、非洲豬瘟病毒是否會發生變異等都是重要的制約因素。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表示,這一次的豬周期肯定跟往次是有一些差異的,因為這一次主要遭受了非洲豬瘟的打擊,父母代存欄大幅下降,疊加起來導致產能恢復需要更長的時間。
  • 疫情之下,創業企業如何「斷臂」求生?|前沿課堂
    網際網路財稅專家胡剛做客鈦媒體·前沿課堂直播間,為眾企業現身說法,他主要針對三個問題展開分享:未來企業組織的趨勢是什麼;黑天鵝飛來,創業企業高管應該做什麼;人力、財稅降本創新應該避免哪些坑?(點擊連結查看直播回放)「未來幾年,我認為有三類企業可以有比較好的發展:龍頭型企業、小巨人型企業以及超級個體型的微型組織。」胡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