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電影《芳華》,嚴歌苓原著中的女子命運有些悲慘

2021-01-06 澎湃新聞

如果說指向年輕群體的「文藝青春片」的市場潮流暫退,那麼電影《芳華》未嘗不是面向40、50後的懷舊青春。電影有限敘事能力註定了它的情節不會有原著豐富,但它的留白可以隱現許多獨到的意圖。嚴歌苓的原著小說《芳華》端出了豐富卻殘酷得多的人物和現實,其中時代之變遷和人性的牽絆力透紙背。電影和小說的雙重線索之間產生碰撞迴響,勾勒出文學對現代中國之精妙闡發。

《芳華》

何小萍在原著中名叫「何小嫚」。在小說裡,她的成長經歷使她養成了典型的「缺愛」人格:父親在「反右傾」中被打倒,眾叛親離中「畏罪」自殺。小嫚隨母親改嫁而進入當廳長的繼父家,成為繼父家庭和弄堂四鄰眼中的「拖油瓶」。這段童年在小說中是濃墨重彩的——餃子只能吃碎的,衣服只能穿舊的,被整個家庭排擠;甚至在有了弟弟妹妹後,連母親也對她日漸疏遠。只有在重感冒到發燒的時候,她才會得到珍貴的母愛和擁抱。在其他人很富足,只有她缺食少衣的家庭環境裡,她只有故意生病才能獲得關愛,而這為之後她扮演「小戰士」時偷偷調換體溫計裝病的劇情埋下伏筆。在電影中,何小萍裝病不想上臺演出,完全是出於對文工團群體的徹底失望和排斥;而在小說中,何小嫚是為了沉浸在文工團戰友的關愛中,期待這種關愛能一直延續。這一瞬,她的長年缺愛仿佛得到了補償。

電影《芳華》劇照(下同)

這一補償的瞬間,在電影《芳華》的結尾處以更加甜美的方式體現,給出了一個和原著小說不同的精緻留白。劉峰是在文工團唯一不嫌棄何小萍體臭,願意與她跳舞的男演員。電影結局是暮年他與何小萍相遇,他又一次給了小萍「抱抱」。這為觀眾留下解讀空間——劉峰與小萍之後的晚年故事是什麼?小說《芳華》是留白的殘酷卻現實的填補:劉峰離婚後在海口打工時也曾浸染紅燈風塵,還不忘憑圖書推銷來勸人從良;晚年身患腸癌,這時何小嫚才挺身照顧。兩個人雖一起生活但卻分房間住,並沒有過多的浪漫和肢體親暱:「劉峰的心是愛她的,疼她,憐惜她,但身體不愛她……一個人一生,能碰到心和身都去死愛的人,是太難得了,就像二十歲的他,碰到二十歲的林丁丁。」

如果說原著對小嫚和劉峰更加殘酷,則對林丁丁也是殘酷的。林丁丁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離開文工團就直接嫁給了澳洲華僑,過上富足洋氣的日子。她第一次婚姻嫁給高幹子弟王老三,卻被「首長」的家庭嫌棄。她「沒文化」「不上進」「不會外語」,「不配陪丈夫海外陪讀」,而被掃地出門。「在哪裡摔倒就在哪裡站起來」,她二婚澳洲華僑,開中餐館的潮州人丈夫「讓她吃了三年的雞翅尖(因為快餐的炸雞翅不能連帶翅尖),也讓她包了三年餛飩和春卷(十個手指頭都皴裂了),還讓她看了三年他在豆芽雞蛋炒米飯裡加醬油」。林丁丁再次離婚,最終以家庭保姆、看守空房子為業。

就連在電影中風光無限、「門當戶對」做了司令兒媳的郝淑雯,在小說中最終也被大款丈夫的諸多「小三兒」逼退位,只得到兩套房產,成為「租一套住一套」的包租婆。在小說中的這些人物中,沒有誰有幸福的婚姻結局,沒有真正的成功者。這種幻滅仿佛一切都起源於「背叛」——早年劉峰的「觸摸事件」,本是他對林丁丁真摯的表白和擁抱,卻被告密而判作「猥褻」,造成他被逐出文工團,去往越南戰場,最終失去右臂;蕭穗子愛戀的男兵少俊被郝淑雯背地裡勾引上床,郝說服他告發蕭穗子寫情書,從而引發對蕭穗子的激烈批鬥。嚴歌苓借郝淑雯之口,宣讀對過往時代的質問:「我們當時怎麼那麼愛背叛別人?怎麼不覺得背叛無恥,反而覺得正義?」 在這種「正義的背叛」的洗禮下,所有人的命運都是扭曲和痛苦的,而背叛人之人也終會遭人之背叛。

電影《芳華》試圖在原著基礎上做出諸多創新,比如上文講過的對劉峰和何小萍之晚年關係的「精緻的留白」。而其隱去了郝淑雯、林丁丁等人物的失落一面,單取其成功的形象,未嘗不與劉峰、何小萍等人的命運產生鮮明對比。這種命運的兩極差異,在時代變遷的大環境下是不言自明的。何小萍始終是弱勢群體的最失落者,劉峰則代表著過往時代的光輝之善。電影通過「留白」將二人的晚年關係給出更多期待,也許只有過往時代的光輝之善和最失落者之間才能獲得共情。這種共情雖仍鮮見,但有其未來的豐富可能性。

何小萍變瘋的過程,在電影中並沒有太多著墨,而小說則講述了她在戰場上偶然被媒體發現,被報導成了「英雄護士」、「戰地天使」、「平凡中的偉大」。她是在被樹立成典型、被迫四處作報告的過程中突發精神分裂的。她發病時反覆念叨「我離英雄差太遠。我不是你們找的人」。這也許在暗示,失落者之現實處境和賦予給她的「英雄」話語之間,有著難以彌合的撕裂。這種撕裂只有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中被治癒。

電影在這個層面上有一個可貴的創新,那就是讓變瘋之後的何小萍在草地上跳一段獨舞,這是原著裡不曾有過的。英雄和失落者的二元撕裂下,何小萍在遭遇著自我身份喪失。「變瘋」意味著她沒有合理的話語來言說自己的身份和命運,在他者眼中只能被定義為「瘋」。在草地獨舞的何小萍雖身著病號服,但她在用融入血液的舞技來詮釋實質清醒的自我意識。這就是文藝之真諦,即用形象來創造能夠自我言說的話語,從而達到總體的自我重建和自我拯救。

相關焦點

  • 嚴歌苓《芳華》原著試讀 |「找劉峰!」
    著名演員黃軒在影片《芳華》中飾演男主角劉峰12月15日,馮小剛導演、嚴歌苓編劇、黃軒主演的影片《芳華》正式公映
  • 電影芳華改編自哪部小說?嚴歌苓芳華小說大致劇情講什麼結局如何?
    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楊採鈺領銜主演的電影《芳華》,日前已經進入了影片宣傳階段,據悉,該電影將於國慶上映,不少觀眾表示期待!據悉,電影芳華是根據嚴歌苓的小說改編而成,觀眾們在電影上映之前,紛紛在尋求電影芳華的原著小說,那麼芳華原著小說叫什麼呢?在哪裡可以看呢?
  • 【334】《芳華》:小說與電影
    讀嚴歌苓的長篇小說《芳華》是因為知道馮小剛要根據小說拍攝同名電影。《芳華》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劉峰的文工團員,在小說中出場時,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全團遇到生活中的困難都要找他,被人依賴的人,一個助人為樂的活雷鋒,一個標兵,一個楷模。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在發生摟抱林丁丁事件後,他被從文工團轉走。
  • <芳華>馮小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嚴歌苓的贖罪
    《芳華》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至此馮小剛的芳華也就結束了,轉為了嚴歌苓的贖罪。嚴歌苓的贖罪,有很多人物,她自己,何小萍,林丁丁,劉鋒,郝淑雯,陳燦(書中是兩個人,一個嚴歌苓的初戀男友和軍隊二流子)。因為正本書都是以她的個人視角闡述,對於她本身的描述並不多,簡單描述了她類似於何小萍出身,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受到劉鋒照顧時的愛慕,但卻著重描述了她對林丁丁人物性格的不安(也包括劉鋒)。
  • 電影《芳華》看哭了兩代人,沒想到原著小說更扎心
    電影《芳華》講的是七十年代末文工團裡發生的故事,起初源於馮小剛導演的「軍隊情結」,他找到了同樣入伍過13年、跳了8年舞的作家嚴歌苓,想打造一部唯美詩意的文工團電影,於是嚴歌苓創作了《芳華》這部小說,並將小說具化成了劇本。
  • 嚴歌苓:《芳華》是我最誠實的一本書
    這兩天,最火的電影,應該就是《芳華》了。
  • 兵敗媽閣之前,嚴歌苓的三次電影圍城
    大段的文學性旁白原封不動地從原著中照搬過來,人像諸多卻空洞單一,無聊的戒賭宣傳片,李少紅顯然缺少足夠的把控力,最終落入了嚴歌苓文學敘事的窠臼。嚴歌苓,這個被稱為張藝謀和馮小剛們離不開的女人,身後是半部電影史。粗略一算,嚴歌苓已經有十幾部小說被搬上大銀幕,早年較著名的有《天浴》《少女小漁》,近幾年有張藝謀改編的《金陵十三釵》《歸來》,以及陳凱歌請嚴歌苓編劇的《梅蘭芳》。
  • 電影《芳華》中的音樂(全)
    電影結束,裡面出現的旋律在耳邊經久不息。下面梳理一下出現的音樂,看完電影之後的朋友可以好好再欣賞。《草原女民兵》是女兵在排練舞蹈時的音樂。,估計你走出影院,腦海中縈繞的也是這首歌。「水晶唱片歌曲歌詞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一代人的芳華,就在這首歌中落幕了。
  • 電影《芳華》的敘事藝術特色淺析
    由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攝的電影《芳華》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進行創新改編的,主要描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工團青年群體在芳華年齡階段所經歷的真實命運事件,再現了各種真實畫面,是一部難得的藝術佳作。該部文藝片改編自作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以1970-1980年代作為敘事背景,講述了那個年代充滿激情與理想的文工團青年的故事。他們正值風華正茂的青年階段,對於愛情、夢想有著自己的渴望,也在經歷著充滿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馮小剛導演在該影片拍攝過程中,綜合採用了多種敘事手法和技巧,構架出了嶄新的故事情節,從而賦予了電影不同以往的敘事藝術特色。
  • 馮小剛的溫柔,與嚴歌苓的殘酷,組合成了複雜的「芳華」
    photo by 和小欣)9月份的點映,和12月份的首映,我刷了兩遍《芳華》,沒有貢獻票房。但是今天,我帶父親母親去了電影院,真心實意地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他們。爸爸是上世紀70年代當過兵的,也遇上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只是沒有到前線去。我本以為他會對電影裡的部隊生活有所感觸,但看完電影,他感慨不停的卻是劉峰和何小萍的命運——「好人最後結果不咋地」。
  • 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嚴歌苓
    搖身一變,嚴歌苓是好萊塢專業編劇、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她的編劇工作方式靈活,幾乎覆蓋作家參與影視編劇創作的所有模式。曾獲得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等多項獎項。作家、編劇,雙身份讓嚴歌苓的一生更為傳奇出彩。但對於她的小說和影視改編在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
  • 【專訪】《芳華》主演鍾楚曦:那個扮演「嚴歌苓」的姑娘
    從電影的一開始,她的聲音就在電影裡,一直到最後一句—— 我們這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還有一個就是旁白,第一次有這種機會,在整部影片中從頭到尾貫穿旁白,我想要嘗試一下,我覺得這是一種光榮,所以當時就很喜歡這個角色。很多人會覺得那個穗子好像比小說裡面那個戲還要重或者什麼的,其實蕭穗子現在呈現在電影裡面這些,小說裡比這個更多。而且蕭穗子這個人物本身她的這些故事比這個要多多了,不止是一倍,太多了。
  • 《芳華》你看了嗎?盤點電影與原著小說的幾個不同之處
    加個關注,天天有料↗2017年12月15日,馮小剛導演、嚴歌苓編劇的電影《芳華》正式上映。在此之前的9月17日,曾在北大百年講堂進行過點映,邀請不少專家、學者進行上映前的討論和交流。電影《芳華》劇照二.主配角關係:電影是以何小萍(小說中叫何小曼)和劉峰二人的故事為主線,最後也是以二人互相依偎而結束。
  • 嚴歌苓小說《芳華》裡的二十句經典語錄,句句戳中你的心
    ——嚴歌苓《芳華》002黑色,最豐富,最複雜,最寬容的顏色,它容納了最冷和最暖色譜,由此把一切色彩推向極致。——嚴歌苓《芳華》003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他有著令人憎恨也令人熱愛、令人發笑也令人悲憫的人性。 ——嚴歌苓《芳華》004一旦蠢話出來了,蠢事就不遠了。
  • 小說《芳華》是怎樣賣到50萬冊的?
    小說《芳華》是一部很嚴肅的文學作品,寫的很高雅,敘述方式很高超,一般習慣了閱讀現實主義小說的讀者可能讀起來會感覺有些「障礙」,而懂行的人都知道,正是這「障礙」製造了閱讀的「陌生化」效果,讓小說讀起來回味無窮。在營銷上,我們沒有僅僅從專業角度著手,而是充分利用電影話題。我們首先邀請了5家重點媒體,對小說作者嚴歌苓進行專訪,在媒體報導上掀起第一輪熱潮。
  • 電影《芳華》幕後故事,觀眾為什麼喜歡《芳華》的9大原因
    《芳華》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芳華》故事來源於2013年馮小剛和嚴歌苓在文工團的一個約定,2016年4月嚴歌苓寫完了初稿,當時這本書還叫《你觸摸了我》。當初嚴歌苓在電影名上提供了幾個名稱,《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最終馮小剛選中了《芳華》,芳是芬芳,華是繽紛的色彩,很符合記憶中的美的印象。
  • 終於等到《芳華》,這樣的電影以後可能沒人再拍
    不同以往的小說改編影視,《芳華》的特別之處在於,先有了嚴歌苓和馮小剛的合作意向,才催生了這部文學作品的誕生。嚴歌苓算得上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在世華人女作家。早在22年前,張艾嘉就把嚴歌苓的《少女小漁》改編為電影,獲得亞太影展6項大獎。後來,陳衝把她的《天浴》也拍成了電影,獲得金馬7項大獎,更是把李小璐捧成了最年輕的金馬影后。
  • 《芳華》影評精選
    相比於當年其他提名者,馮小剛更有資格拿到這個獎勵當年度最優秀的華語電影掌舵人的金馬。在《芳華》裡,馮小剛以他從影30餘年來最大的誠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屬於他那個時代的故事。《芳華》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電影所具有的那種無與倫比的誠懇,而不是馮小剛日益成熟的「電影技術」。
  • 你也許不知道,《芳華》的小說比電影更殘忍
    你也許不知道,《芳華》的小說比電影更殘忍安光系昨天看了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接著再一口氣把嚴歌苓的同名小說看完。一部電影,已經足以讓我起伏難平。主人公劉峰和何小萍後來的結局,已經讓我感嘆命運無常。《芳華》在馮小剛的電影裡,足以想讓人哭。但沒想到的是,與小說相比,馮小剛的電影已經是留了情面的。嚴歌苓在她的小說裡,更加殘忍,把人性撕個粉碎。裡面有許多在我看來殘忍的細節:劉峰的結局,是得了癌症死去。
  • 關於電影《芳華》和原著裡的幾個錯位
    周末花了一天時間,在《芳華》的原著與電影裡糾纏,讓我起念的不是馮小剛,不是撤檔又上映的那些傳聞,而是嚴歌苓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