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了立夏的那碗蝦麵之後,泉州人終於正式迎來了夏天。然而,在熱浪滾滾的盛夏時節,煎炸燜炒的滋補佳餚或肥膩流油的大魚大肉,哪怕是做得再美味可口,也總是會招人嫌棄的。反之,如果能夠在這個時候,來點清涼消暑的閩南地方特色小吃,哪怕只是路邊攤,想必也一定是美滋滋的味道。
本期最閩南,小記就帶各位讀者親們一起來品嘗下這一碗碗獨具閩南特色的夏日清涼吧!
■本期執行:周湖健
四果湯:
甜蜜的湯湯水水 悲情的故事傳說
四果湯配料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
在泉州,說起四果湯,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那是兒時記憶中,豔陽天下的一碗清涼。
如今,行走在市中心的街巷內,隨處可見打著招牌的各種四果湯老字號。走進一家店鋪,櫃檯上擺滿了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作料,不僅有綠豆、薏米、蓮子、紅豆等五穀雜糧,更有銀耳、葡萄乾、芋圓、仙草、西瓜、菠蘿等時令水果。任選其中的四五樣,再拌入蜂蜜水,嘗起來甜蜜清涼,消暑敗火。
這其中,有一樣作料是四果湯必選的標配,那便是石花膏。據有關資料記載,石花膏由石花草製成,這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礁石上的天然食用海藻,常年的海水浸泡,吸日月之精華,石花性味甘、鹹、寒,具有潤肺化痰、清熱軟堅之功能。
石花草的名字聽上去十分特別,其實背後有著一段悽美的故事傳說:從前,閩南地區的一個漁村裡有一對恩愛夫妻,妻子名叫石花,賢惠溫柔。每每丈夫捕魚晚歸,她總要來到港灣的海礁高處,踮著腳等待。有一天,海上起風,烏雲如墨,石花又來到老地方「望夫石」上翹盼歸帆,但等了大半天仍不見丈夫的帆影。石花心情萬分焦急,忽然,一個急浪劈面打來,她看到兀立的礁下,有個因海難落水的漁民在邊揮手邊呼救。在這生死關頭,石花用盡全力將這個奄奄一息的男漁民拉了上來,自己卻因礁石滑溜失足跌落波濤洶湧的大海,再也沒上來。天晴浪靜後,石上竟長出一種素雅可愛的不知名小花。後來,鄉親們為悼念這位見義勇為的漁家女,便將這種奇異的海生物取名為「石花」。
土筍凍:
狀似筍類實為蟲 英雄氣節永流傳
土筍凍原料是沙蟲(張美娟/圖)
一說起土筍凍,如果不知內情,乍看那透明的黃色膠狀體,或許會誤認為這是一種由筍類的東西製作而成的特色小吃。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土筍的製作原料並不是筍,而是一種生活在灘涂裡的「星蟲」,俗稱「土釘」,它的外形不僅既有點像小筍條又像是蚯蚓。面對這樣奇形怪狀的蟲子,不少人或許會對它敬而遠之,但如果你能鼓起勇氣,蘸上醬油醋等調料一口吃下,便會感覺到入口肉嫩凍軟,味美甘鮮,滑溜Q彈,咽下之後,口腔腸胃之內,迴蕩著陣陣清爽,消暑的同時,美味也十分令人稱道。
據說,土筍凍的製作過程,可不簡單。泉州市區某家土筍凍連鎖店老闆向記者介紹:在製作土筍凍的時候,首先要將星蟲從泥沙裡挖出來,用淡水先靜養一日之後,待其吐淨腹中雜物,再清除內臟及各種泥垢,並用專用的石制道具進行碾壓。「清洗的環節,無疑是最費時間、最耗工夫的,但為了保證衛生和口感,是非常有必要的。清洗完成後,再進行熬煮。這時候,要注意控制好火候,約三五分鐘,便能看到有膠質溢出,將其連湯舀出分裝在小碗中即可。」
傳說,土筍凍與咱厝的英雄鄭成功有關。有一次,鄭成功出徵遇上了糧草緊缺,但他治軍嚴明,不受百姓救濟,便每日只喝土筍湯。由於他忙於事務,忘了吃飯,便讓將士把土筍湯熱了再喝。發展到後來,他嫌麻煩,索性直接吃了已經凝成凍的土筍湯,竟然發現味道比原來的還要好。土筍凍的吃法就這麼被鄭成功無意地發明出來並流傳至今日。
菜頭酸:
清涼敗火還百搭 出奇制勝巧創新
一碗碗菜頭酸,清涼爽口
「小時候,我母親就是賣菜頭酸的。童年的記憶裡,她時常推著一大籃子的菜頭酸,在西街電影院門前擺攤,一邊吆喝,一邊賣。到了暑假的時候,也是生意最好的時候,這時,我們幾個兄弟也會輪流去幫忙。我們不僅賣,自己也吃,基本一日三餐就是喝著地瓜粥配菜頭酸……」家住泉州東街的黃先生講述起了自己的童年。
黃先生告訴記者,菜頭酸的原料,其實就是白蘿蔔。由於閩南話通常將蘿蔔,念成「菜頭」,故而才有了「菜頭酸」的叫法。「製作菜頭酸的時候,首先要將白蘿蔔沿長形切開成兩長條再切成半圓薄片,加入鹽抓勻之後醃製1小時,再拿去衝水,衝洗掉鹽分,並吸乾水分備用。隨後,再在吸乾水的白蘿蔔片中放入白糖、白醋抓勻醃製,並加入適量涼開水……」黃先生介紹道。
「地道的泉州菜頭酸做法其實一點都不難,關鍵在於配料要搭配好,不然會發苦,就不好吃了。正宗的泉州菜頭酸,味道酸酸甜甜,十分清涼敗火。」
菜頭酸除了插根竹籤直接食用或配稀飯,還有一些有趣的吃法。泉州文化人陳日升曾講述他小時候吃菜頭酸的方法,就很有意思。他說,小時候,自己吃菜頭酸的時候,通常會在菜頭酸上面撒上一層花生糖,夾著花生的香脆,嘗起來十分美味。
而關於菜頭酸的由來,曾有過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財神時常會來到閩南的某個鄉村裡巡遊。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擺出饕餮盛宴,等待財神大駕光臨。希望財神能夠在自家飽餐一頓之後,來年給予自己更好的運氣。有一戶很窮的人家,實在是什麼菜都拿不出來,只剩下幾個快變質的菜頭了。他便靈機一動,將菜頭用醋和糖等醃製了起來,這樣易於保存,到時可以拿出來招待財神。雖說不是什麼好東西,但總也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點。過了些日子,財神果然來了。在村裡,他受到了空前的款待,家家戶戶果然都擺出了大魚大肉,他吃得滿嘴油膩,實在是煩透了,最後來到了這個窮人家裡。在窮人家裡,他嘗了頗有特色的菜頭酸之後,大讚其美味,並在來年,保佑他發了大財。故事雖然荒謬,但這種出奇制勝巧創新的精神,時至今日,都是難能可貴的。
醬油芒果:
芒果甜搭配醬油鹹 閩式吃法太驚豔
芒果蘸醬油——閩南人獨一無二吃法
盛夏時節,亦是又大又黃的芒果爭鮮上市的季節。泉州老人家都說,咱們泉州人要吃,就得吃泉州本地的芒果,不僅果肉厚實、甜蜜多汁、清新爽口且富含維生素,真是誘人味蕾!
而說起芒果的吃法,美食界早有各種各樣的創新了:芒果西米露、芒果班戟、芒果雪媚娘等等,但如果要說起「醬油蘸芒果」這道小吃,恐怕除了閩南人之外,外地人會感覺到十分不可思議。什麼?酸酸甜甜的芒果,蘸上黑乎乎、鹹鹹的醬油?怎麼會有這麼一種吃法,二者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一種化學反應?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道「黑暗料理」啊!
「芒果蘸醬油,我從小就是這麼吃的,這似乎沒有什麼奇怪的。記得有時吃芒果,忘記蘸醬油了,反倒還覺得芒果的果肉有些刺喉,難以下咽。」老泉州人薛阿姨說道。「當蘸了醬油之後的芒果放到口中,酸酸甜甜的果香味與醬油鹹鮮的醬香味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酸甜可口的味道,瞬間,便能挑動味蕾的每一個神經細胞,簡直是令人慾罷不能!」
來源: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