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山河故人》探討的是自由與愛情的話,那麼賈樟柯這部新作《江湖兒女》可以歸納為金錢與愛情的主題。這好像就是影片本來的名字,但明顯地,這並非是字面上的意義,絕非那種為了金錢發生愛情的通俗故事。影片裡直接描繪金錢的段落不多,但無一例外都引人深思。開場一段提到男主角斌哥手下的人欠錢不還,最後祭出關公像來解決金錢糾紛的情節;再就是斌哥的長輩被刺死後,女主角拿來一大疊鈔票慰問嫂子被回絕。再就是女主角在三峽遊輪上被偷去錢包,之後採用計謀在酒樓飯店裡騙取大老闆錢財的段落。
儘管影片的時代背景並不鮮明,但從女主角入獄前後的事件來看,導演刻畫人們對金錢的看法是相當有代表性的。最初是行走江湖,義氣當先,金錢不值一提。而女主角坐牢五年後,因與社會脫節太久而失去防範被偷竊錢財,尋求舊日江湖兄弟打救才發現義氣行不通,認錢不認人,之後只能隨機應變伺機向富人下手。由此可以清楚看出,金錢與義氣隨著時代變遷在人們心中的比重變化。社會越來越看中金錢與物質,而忽略掉義氣的傳承。
這種金錢關係似乎也反映在男女主角的人生選擇裡。起初斌哥在江湖上行走,身邊兄弟馬仔甚眾,女主角卻對他口中的江湖不屑一顧。之後女人甘願為男人坐牢,出獄後不惜千裡迢迢尋覓舊愛,才發現他不再行走江湖,似乎被金錢社會同化。而此時她才發現自己卻成為行走江湖之人,操持起過往的義氣人生,到最後重回家鄉打拼,接納潦倒殘廢的男主角一起生活。
確鑿無疑地,這份江湖義氣裡裹挾著兩人的兒女私情,儘管用女主角劇中的話來說,只是講求義氣,但恐怕只是她自欺欺人而已。在賈樟柯以往作品裡,似乎未曾出現過如此有血有肉忠於愛情的勇敢女性。趙濤這次的演繹算是多年來最讓我信服的,除了第一部分的假髮和繃緊的嫩臉讓人出戲,但是在第二部分和最後一個段落的演繹相當傳神。無論是遭遇感情挫敗後跟著大合唱《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時眼泛淚光的表情,還是最後推著輪椅上的男人訴說往事時壓抑的淚水,都讓我體會到這個女性角色面對愛情的義無反顧。樸實無華的妝容與服飾相當準確地反映出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她所經歷過的人生挫折與感情創傷。
賈樟柯連續拍攝了好幾部社會新聞改編的作品後,似乎開始變通了,終於願意用心去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相當難得地圍繞一位女性角色展開,看得出他在自己的作者風格裡不斷求變的心態。他儘可能放棄掉過往濃重的符號與隱喻,從新聞事件的拼貼轉向更為個人體驗的敘事情節裡,這一點要比《山河故人》做得更出色。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是在影片裡出現了不少對自己作品的回顧及致敬,比如《天註定》裡向天鳴槍的女俠,《三峽好人》的船上段落,《任逍遙》裡騎摩託車在曠野裡行走的場面,以及那個神秘莫測的UFO。這種種似曾相識的元素出其不意地令這個劇本變得豐滿起來,卻不會過於突兀,也算得上是有趣的嘗試。同樣的手法也出現在入圍本屆坎城競賽單元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裡面,從這一點可看出作者導演對自己的標籤與風格還是相當講究和注重的。
最後一點是最不容忽視的,賈樟柯開始引入越來越多類型片的手法,無論是找來大牌明星客串,增加插科打諢的段子,還是用幽默對白來刻畫人物,都令作品展示出明顯的商業意識。這一點跟義大利導演盧卡·瓜達尼諾相似,他今年的翻拍作《陰風陣陣》引入不少類型片的設計,甚至在角色塑造上留下了續集的可能性,這全都是商業類型片的傳統做法。作者電影並不是永恆不變一副了無生趣的模樣,作品裡浮現出愈加強烈的商業意識,自然能不斷擴大作品的受眾面,能讓觀眾對這位導演過往的作品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興趣。相信看過《江湖兒女》的觀眾肯定會有想找回賈樟柯以往的電影來看,這也算是本片一大成功。
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
《羅馬》:充滿自傳及時代色彩的實驗回憶錄
《寵兒》:娛樂性質大於藝術探索
《陰風陣陣》:導演瓜達尼諾的商業野心進一步彰顯
《雙面生活》:弱化作者風格而轉投法式愛情喜劇
《日暮》:一場不知所終的猜謎遊戲
《戰火蔓延,爾等何為》:感人力量而勇氣可嘉
《永恆之門》:詩意化影像沒能拯救這個空洞平庸的人物傳記
《希斯特斯兄弟》:用喜劇方式去瓦解傳統西部片粗獷野蠻的暴力傾向
近期熱門影評
《升級》:繼承了大衛·柯南伯格作品中的悲觀論調
《遺傳厄運》:在類型實驗的方向另闢蹊徑
《不要碰我》:驚世駭俗的身體影像與顛覆常規的電影語言
《廿四格》:單一鏡頭內的高難度敘事實驗
《扎馬》:富有強烈實驗色彩的歷史題材
矚目影人
「我不想失去自己的觀眾,但我也不想走尋常路。」——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訪談
「我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讓情緒自由發揮。」——布裡斯·度·沃爾斯(Fabrice Du Welz)訪談
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這個時代需要性、恐怖片與情節劇
醜聞藝術家——加斯帕·諾在坎城談新片、舞蹈和家人
電影作者
是枝裕和 : 《小偷家族》丨《海街日記》丨 《如父如子》丨《比海更深》丨《第三度嫌疑人》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私人採購員》丨 《登機門》丨 《迷離劫》丨 《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
歐格斯·蘭斯莫斯 :《龍蝦》 丨 《犬齒之家》丨 《非普通服務》丨《聖鹿之死》丨 《基尼塔》
伊蓮娜·卡泰特 / 布魯諾·福扎尼 : 《妖夜迷情》丨 《曬屍體》
喬納斯·卡皮納諾 :《羅馬男孩》丨 《地中海》
布裡斯·度·沃爾斯 : 《國王口信》丨 《哈裡路亞》
張作驥 :《醉·生夢死》丨《暑假作業》丨《當愛來的時候》
安德魯·海格 :《周末時光》丨《45周年》丨《尋:電影版》丨 《賽馬皮特》
琳恩·拉姆塞 :《凱文怎麼了》丨《你從未在此》丨《遊泳者》丨《煤氣收費員》
阿蘭·克拉克 :《大象》丨《克裡斯汀》丨《英國製造》
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維茲奇 :《聾啞部落》丨《核廢料》
那達夫·拉皮德 :《警察》丨《教師》丨《婚禮攝影師的日記》丨《埃米爾的女朋友》
彭力·雲旦拿域安 :《異夢卡拉OK》丨《69兩頭勾》丨《宇宙只有我和你》丨《暗湧》
德尼·科泰 : 《靜觀百獸》 丨《小薇小芙看見一頭熊》丨《機器造人》丨《極柔之膚》
肖恩·貝克 :《佛羅裡達樂園》丨《橘色》丨《外賣》丨《百老匯王子》
薩弗迪兄弟 :《好時光》丨《天知道》丨《長腿爸爸》丨《被搶劫的樂趣》
凱莉·雷查德 :《某種女人》丨《溫蒂和露西》丨《米克的近路》丨《舊夢》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