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來源 | 那一座城(ID: thecity2015)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前幾日,一段龍應臺在港大的演講視頻火了,一句發問,引發了全場大合唱《我的祖國》。
這位來自寶島臺灣的學者沒有想到,原來一首「紅歌」,可以在大陸人、港人,中年人、年輕人中傳唱,成為連接彼此的一座橋。
一首歌的力量,可以強大至此,它的溫柔力道強於刀劍。今天壹讀君想說的這首歌,同樣具有這樣的力量。
17世紀,它在法國教會中流傳,歌詞是這樣的:
雅客兄弟,雅克兄弟,
你在睡嗎?你在睡嗎?
去敲響晨禱的鐘,去敲響晨禱的鐘,
叮,叮,鐺!叮,叮,鐺!
這首催促修士起床做早課的《雅克兄弟》,旋律源於10世紀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
不過彼時,它已經走下神壇,成為戲謔的起床歌。隨後又迅速走紅,不僅是法國家喻戶曉的童謠,更在歐洲大陸廣為流傳。
它一度有好幾個名字,在英國叫《約翰兄弟》,在德國又改作《馬丁兄弟》。每一個清晨,媽媽們用不同的語言哼唱著這個旋律,喚醒睡夢中的孩子。
19世紀末,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馬勒,從故鄉波西米亞來到維也納音樂學院,潛心學習作曲及指揮。
28歲那年,他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D大調《第一交響曲》。其中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就用了《雅克兄弟》的旋律。
這一樂章描繪了一個詭異的場景:一個獵人死後,森林裡的動物們來為他送葬,它們都假裝悲傷拭淚。
馬勒把原本的旋律改為小調版,隨後又加入了奇怪的變奏。這種寫實風格是當時的另類,在樂曲首演時,馬勒遭到了猛烈抨擊。
不過時間是最好的證明,這首交響曲最終成了馬勒最受歡迎的代表作,《雅克兄弟》因此得以世界聞名。
20世紀初,這首歌來到了中國,並在1926年迅速傳唱開來。當時正值國共兩黨首次合作,北伐戰爭拉開序幕。
為了鼓舞士氣、動員民眾,黃埔軍校的軍官根據《雅克兄弟》的旋律重新填詞,改名為《國民革命歌》: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
除軍閥,除軍閥,
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
齊歡唱,齊歡唱。
國民革命軍唱著它從廣州出發,連克衡陽、武漢、南昌、福州,所經之地民眾爭相傳唱,風靡一時。
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沒錯,這個曲調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兩隻老虎》。
因《國民革命歌》的巨大影響力,1927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宣布將該歌曲作為暫代國歌。
然而就在幾天之後,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宣布兩黨合作終止。
作為國共合作時期的特色歌曲,《國民革命歌》的地位顯得尷尬,最終,它讓位於《三民主義》。
雖沒成為國歌,《國民革命歌》的影響力卻絲毫不減。
閻錫山聯合馮玉祥向蔣介石開戰,把它改成了《打倒老蔣》,中共在開展土地革命時,又將其改成《土地革命歌》。
一首「無公害」起床歌,最終成了「打倒」系列神曲。
1943年,20歲的重慶小夥兒劉傳勳來到鵝嶺中央幹校研究部學習。
在這裡,他碰到了教育長兼班主任蔣經國。開學典禮上,蔣經國突然提出要教大家唱首歌。
劉傳勳描述他「沙喉嚨,矮胖子,頸子短,但聲音大」。他唱的是:
兩隻老虎,兩隻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唱到「一隻沒有尾巴」,他還把身子轉過來,把屁股扭一下,拍一下,引得大家都笑慘了。
這是關於《兩隻老虎》的最早記載。
詞作者是誰已難以考證,但許多回憶錄都提到,蔣經國對此曲十分偏愛,每當遇到重大問題,就會帶領群眾唱這首歌激勵人心。
更有人推斷,《兩隻老虎》含有政治意味,缺耳朵和少尾巴的老虎分別暗指一意孤行、不聽世界人民和平呼聲的美國,以及沒有前途可言的蘇聯。
只是這些,隨著時光逝去,再沒有人深究,《兩隻老虎》終於回歸徹徹底底的兒歌,儘管它的歌詞時常被人篡改,老虎身上丟的零部件,隨著人們的心情,隨意更換。
在網絡上,《兩隻老虎》的各種傳說還在流傳,有說跟兄妹不倫之戀有關,還有說可以追溯到鄭成功的時代。只是這些虛幻的故事,都比不上這首歌現實中的際遇來得精彩。
龍應臺說,音樂的「文本」,是一個活的東西,在不同的時空和歷史情境裡,它可以像一條變色龍,我們從它的更迭變化中,照見每一段歷史的意義。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聯繫電話: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業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