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關鍵宇「寄生bug」,資源不用愁
「 錢就是熨鬥,把一切都燙平了。」
這部今年在坎城斬獲金棕櫚的片子,口碑炸裂,又在國內各大社交平臺引發熱議。即便在文青聚集的豆瓣上,評分也是8.8,遠超一眾電影。
絕大部分都是對《寄生蟲》肯定的聲音:
「太精彩了!兩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
「把商業片做到了極致。」
「戲劇張力很強,懸念十足。」
剩下少數,表示「電影雖好,但仍有進步空間」:
「富人太蠢,形象太簡單。」
「講得太明白了,不會再看第二遍,沒意思。」
「這部片子口碑炸裂,只能說明,就算平時看了100部文藝片,人類的本質還是喜歡商業片。」
情節離奇,
合理,
出乎意料,
虐心。
是我最近幾年
看過的最好看的電影。
沒有之一。
《寄生蟲》獲得
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這是第一部考究底層人人性的影片。
看完,
你會五味雜陳。
影片講述了無業游民的一戶窮人,幾經與IT公司老總一家的接觸後,因
為階級差異而發生的一連串意外事件。兩家人從素不相識到親密接觸,再峰迴路轉,雙方都發現維持這種關系所要犧牲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時,窮富兩方的矛盾開始爆發。
劇本非常聰明的一點是,它所描述的矛盾並非人與人、家與家,而是代入窮人與富人的視角來討論階級矛盾,並且完全拍成了「窮對富」,即概念與概念的對立。這樣的對立並沒有淺顯到讓人一眼就發現,但也沒有深刻到令人難以琢磨。這個分寸把握得剛剛好。
《寄生蟲》某種程度上為了幾個明確的意識形態批判意象犧牲了情節的合理性,或者說導演可能有意製造了情節的割裂與不合理以凸顯其批判意圖。
回復關鍵宇「寄生bug」,資源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