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聽爺爺奶奶們坐在熱炕頭討論農村的古往今來,每當聽到一些比較有哲理的故事的時候,老人們總是用一種比較簡單的話語來進行總結,小的時候對這種話語不了解,長大以後才知道這簡短的話語就是咱們的農村俗語,農村俗語涵蓋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折射出的道理也是先人們經過千百年的實踐總結出的經驗,所以這些俗語都是可以經得起推敲,值得我們學習的。
說到俗語,在農村應用最廣的應該就是建房子了,農村人建房子雖然不時髦,但規矩還是比較多的,房子的朝向、房子的吉日、房子的設計都要遵循老一輩留下來的經驗進行建設,就像這一句「家有抬轎房,家敗人也亡」說的就是房子一定不能改成轎子的形狀,一是這種房子坐東朝西朝向不好,會引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就是這房子形如「棺材」,寓意不好,所以蓋房子一定要避開這種形狀。而今天筆者帶來一句在農村流傳非常廣的蓋房子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解釋一下。
什麼是大口小口?
做過裝修的工匠都應該知道這個叫法,房子在建設的過程中,總是會利用模板給房子留出很多個口,這些口有門口、窗口、通風口、煙道口,這些口都是為了房子日後使用而設立的,而這個大口在農村指的就是門口,小口指的就是窗口。
為何大口不能對著小口?
這個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在過去的農村蓋房子一般都會蓋一個東廂房一個西廂房,東邊廂房一般是用來招待客人用的,而西邊廂房因為採光原因一般會被當做庫房或者倉房,存放一些不經常用的東西。在建設房子的時候,很多工匠都會講究個「對稱」,就是東西兩邊一定要對稱,門對門,窗對窗,這樣建設的房子不僅美觀,使用的過程中也會通風順暢。
如果出現窗口和門口不對稱的情況,這個房子看起來就非常的彆扭,而對於農村人來說,這種窗口大於門口的情況就會出現「小口吃大口」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被認為是逆反現象,對於過去缺乏知識的農民來說就是一種「漏財」的表現,所以在農村這個大口對小口一定要避免的。
第二種情況就是這大口小口如果出現在一個房子上,那麼就會形成一個「穿堂風」的情況,大家設想下,前面是門口後面是窗口,在吹南北風的時候,屋內就會形成一個通常的風,這個風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就形成了「穿堂風」,老人們常說「北風穿堂過,家敗人也亡」,所以這種窗口對小口的風也是俗語後半句的鋪墊。
總的來說,這個俗語只是一些特定環境下的特殊情況,在現實的農村建房中,人們更多的還是考慮到實用和美觀,但先人們的經驗總結還是很到位的,我們在學習這種文化的時候也一定要理解透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會到農村俗語的魅力,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