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考驗過的人性光輝,都是表演——從電影《驢得水》說起

2021-02-21 ijingjie

(【聖經頻道】《以記》第四集 視頻時長約12分鐘,建議在wifi環境收看。國際事工出品,聯繫電郵:info@.org; 網址:www..org;微信:國際事工。)


《境界》獨立出品【熱點影評】

文| 慕溪

因一個謊言和兩次外來力量介入,系統裡所有人都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反面:理想主義的校長,為了目的,拋棄了一切原則。正義熱血的鐵男,一聲槍響,成了聽話的牲口。追求自由的一曼,濫用自由,卻被迫失去了自由。現實本分的魁山,求愛不得,成了最惡毒的報復者。

 

最近有一部叫《驢得水》的電影火了。

不過,你可能和我一樣,很難想像這樣一部片名奇葩的荒誕喜劇片既可以票房大賣,也能獲贊連連。可是這部電影卻做到了,它自上映以來,連續登頂單日票房冠軍,各網站評分也一路攀高,豆瓣評分更堅挺地保持在8.4,成為2016年華語影壇最為特殊、最富議論性的一個現象。雖然電影改編自話劇,也沒有大明星參演,大部分角色也由舞臺劇演員出演,但它以獨特的諷刺喜劇形式、深刻又荒誕的主題內涵引發了巨大反響,無數觀眾在微信,微博和知乎等社交平臺上展開了激烈討論。

 

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42年的民國,當時的教育問題很嚴重。有志於改變舊中國農民「貧、愚、弱、私」形象的四個老師,懷揣著理想主義的夢來到農村辦學校,卻招不來學生,也沒錢建校舍。於是就用一頭名叫「得水」的驢,報了一個空人頭來賺取撥款。但卻碰到上頭派人來調查,於是他們只好讓來修鎖的銅匠臨時頂班,假扮成「呂得水」老師。

陰差陽錯之間,沒想到這個被他們嫌棄又臭又髒又沒文化的傢伙,反而得到了特派員的青睞,被看作「教育家」,還給「呂得水」撥了一大筆經費。之後美國的贊助人來要審查這個呂得水,得知真相的特派員這時也假戲真做,為了吃回扣,要眾人和他一起在美國人面前演這齣戲。眾人的利益之爭,愛恨糾葛和權力鬥爭推動著各種荒誕的情節競相上演。

 

電影海報上赫然寫著「講個笑話,你可別哭」,不過相信很多人看完都要流淚,因為悲憤震驚,或心酸無奈。故事與其說是荒誕,倒不如說是血淋淋的現實主義。電影前半段的荒誕故事,葷段子以及一切插科打諢所營造的其樂融融的氛圍,到最後都化為了痛楚和悲涼。有人說,「導演周申一次又一次地摧毀人心中的那點夢幻——什麼理想主義,什麼英雄主義,什麼浪漫主義,什麼知識分子的脾氣,最終都敗給了現實和強權」。

 

影片所表達的對制度的諷刺與控訴確實常常戳得人生疼,處處透露出無可奈何。但也有人認為,導演真正想要探討的,是環境或制度對人性的影響。他們認為人性本無善惡,不過是制度出了問題,好的環境和制度可以培育人的善,壞的環境和制度則能無限激發人的惡。而對這種由環境激發的無下限的惡所帶來的恐懼,只能由制度的改變來消解。

 

不過是個脫離時代的教育圈的蠻荒故事,揭露著市井官僚的黨同伐異,為什麼會引起這麼激烈的對人性和制度的探討?我想每個人甚至導演心裡都很清楚,這樣的故事每天正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虛構的小社會裡的萬丈波瀾,正是當下大世界的真實縮影。


為什麼所有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影片上半段插科打諢,讓人嬉笑連連的同時也勾勒出幾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四個老師為了改變國民教育選擇下鄉。驢棚著火了大家一起去救,學生的獎學金不夠自願拿自己的工資去付,僅有的兩臺顯微鏡也因為學生喜歡而捨不得賣。哪怕以驢子謊報一個空人頭,也是為了維持學校生計。一系列的事都很讓人覺得積極正面,偶爾有些缺點卻也讓人覺得有趣可愛。似乎每個人都能用一個標籤來形容。校長是理想主義者,本分的裴魁山老師是現實主義者,唯一的女老師張一曼是個自由主義者,青年老師周鐵男是個莽撞的熱血者,而校長的女兒是個單純的有正義感的青年。大家雖然性格不同,但都懷抱著同一個理想,但就是這樣一個和諧的系統,因一個謊言和兩次外來力量的介入,而逐漸走向崩塌,而系統裡的所有人都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理想主義的校長,為了目的,拋棄了一切原則。正義熱血的鐵男,一聲槍響,成了聽話的牲口。追求自由的一曼,濫用自由,卻被迫失去了自由。現實本分的魁山,求愛不得,成了最惡毒的報復者。淳樸善良的銅匠,因愛生恨,成為濫用權力的劊子手,甚至單純正義的校長女兒,也成了一個妥協和改良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貫穿整部影片的那個被假冒為「呂得水」的驢也是一個「人物」的話,那麼人和驢的對照就明顯成了電影的一條暗線。校長的女兒佳佳把驢當人,它仿佛也通了人性,會聽人講故事、聽人唱歌,任勞任怨地為他們拉水,似乎比改變後的人還更具人性。

     

褪去一切偽裝和藉口,影片中其實最能推動眾人的轉變和妥協的就是簡單的一個字——錢。為了錢,真假不重要,原則不重要,道德不重要,貞潔不重要,尊嚴不重要,正義不重要,甚至愛情也不重要,像極了我們的社會。影片中最振聾發聵的一句話來自裴魁山在面對利益衝突時的爭辯——「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聽起來擲地有聲,一時還竟無法反駁。

 

正因為看到四位老師的妥協和變化,才讓人心酸落淚,似乎透過大熒幕看到了自己的樣子。看到校長的不停妥協,看到張一曼的崩潰,看到周鐵男死而復生後的懦弱,看到裴魁山臉上張揚的自私,看到他們守不住的底線,守不住的自我,怎能不讓人心酸和難受。沒有什麼失去比失去自我更讓人無限悽涼,學校裡每一個人的妥協和變化,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自己正在經歷的退讓和改變。有人不禁擔心,如果有一天,我們也最終失去了自我,那又會如何?

     

這種擔憂很現實也很合理,但這樣的拷問似乎隱含著這樣一個預設——我們的妥協和變化都是環境和制度造成的,正向影片所揭示的那樣,其實我們本來是很好的。目前社會最流行的一句話是——「不要測試人性」,其實隱含著大家對人性脆弱與經不住考驗的共識。但其實,未經嚴酷考驗過的人性光輝,都是表演。而那表演,往往是一擊即潰的。


制度只是人性的最後一層遮羞布

有人說這部電影不過是導演把人性放到了一個極端環境下做的又一個測試而已,它的現實性就是環境和制度可以改變甚至扭曲人性。社會心理學似乎也支持這樣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政治環境穩定、經濟和法律秩序井然的社會,人們會普遍地表現出善意、友好和積極的特質來;而在兵荒馬亂、食不果腹的年代,人們則會普遍地表現出敵意、攻訐和消極的特質來。

    

這樣的觀點對我們來說確實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為一方面,它極度契合了我們對當下制度的不滿心理。我們在當下環境中所承受的壓抑和憤怒,在影片中找到了宣洩的出口。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它與我們內心最深層的認知恐懼有關。我們不敢去承認我們人性深處本身就是敗壞的,因為這會產生最大的焦慮。如果要承認這點,所有的我們的成就和愛就會變得要經歷考驗,人生意義和目的也變得值得懷疑,而這對人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制度和環境就成了我們最完美的遮羞布和代罪羊。在當下生活中,我們所經歷到的人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差恰好一致和同步,這就更契合了我們的這種想法。於是當我們在生活中一次次經歷到人性的無底洞時,我們也願意將之歸咎於環境和時代。在社會心理學中,這叫「外部化歸因」。

    

仔細想來,有誰會從情感上願意去相信「人性本惡」呢?但如果不是一次次從別人身上和自己身上深刻地體驗到,又有誰去否認這顯而易見,不可辨別的真相呢?皇帝的新裝到底有沒有,小孩說沒有,大人會說「有沒有不重要」。正如那個知道真相的特派員也因著自己的私利,而選擇繼續裝假,「我說他是教育家,他就是教育家」。自我欺騙比直面人性要簡單的多。

    

但是導演不想讓我們停留在此,他想讓我們更進一步思考。在知乎上,導演周申談及影片時說:「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取材卻來源於我和劉露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身邊人的原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和觀眾交流我們對於人類某些共性的思考。」                     

    

這種全人類整體的共性,恰恰就是人類的本性。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邪惡事件起因於邪惡。其實仔細去看,影片中觸發人物變化的,先是謊言,後是利益,再是權力,而這些恰恰是變成了人作惡的工具而不是原因。眾人先是因著錢財短缺而編造謊言。之後又因著更大的利益去圓謊。至於權力,銅匠本來就被這群自詡「知識分子」的老師們看不起,一曼和鐵男罵他是牲口,而當「牲口」獲得權力,凌駕於他們之上,就完全喪失人性,開始瘋狂復仇。

    

本來衣冠楚楚的知識分子們,也在謊言和強權中漸漸扭曲,原本喜歡佳佳的鐵男居然幫著特派員把佳佳嫁給銅匠,曾經向一曼求婚的裴魁山,對一曼倒戈相向,人還不如一頭驢。而胸無點墨卻又裝腔作勢的特派員更是將人性在權力中的展露發揮到極致,將以上所有人的性格特點都歸於「知識分子的脾氣」,言外之意即是由權與利驅動之外的人情事,不願聽「組織」的話,剪髮、殺驢、說謊、裝死,可以理解,但辦不到是絕對不行的,你的脾氣、你的良心、你的理想都不重要,權利部門撈到好處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存在代表著古往今來權力的面孔,惺惺作態,威逼利誘,無所不用,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揭開人性的最後一層遮羞布,我們最不願承認的事實卻是:人慾無窮,渴念叢生,世間沒有例外。正如聖經所說,世人都犯了罪。沒有一個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辦大事者,不拘小節」?

當然,這種人性的欲望,之所以難以被人發現和覺察,是因為它在人心最深的隱秘處,偶爾出來,也是以偽裝討喜的形式。影片中最能代表集體思想,最能合理化眾人行為的一個很重要的動機,來自於校長的一句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四人中校長年齡最大,也是其中最圓滑,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中庸之道的。

    

正因為奉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他選擇一步步退讓,拋棄一個個原則,比如為了獲得資助,他選擇撒謊;為了留住銅匠,對張一曼羊脂球式的犧牲視而不見,反而促成這種犧牲;為了利益,一直不敢戳破謊言,讓雪球越滾越大,但所有的一切在他身上都可以原諒,都可以變得合理,因為最重要的是要實現目標。

    

這種觀點在當下也很流行,甚至演化成「唯成功論」,只要成功,你所做的都可以原諒;只要成功,你所說的都可稱為金玉良言。但仔細想,這種觀點所隱含的預設是站不住腳的——只要我的目標高尚,就可以合理化我的一切行為,並使之正當化。校長的目標起初是教育人,改變人的靈魂,但他的手段卻傷害了包括他在內的所有人,他可以因「成大事」而「不拘小節」。尊嚴,真假,甚至感情,朋友,都成了可犧牲的「小節」。但這種手段的非正義性恰恰地損傷了目標的正當性。到頭來,離自己教書育人的初衷也越來越遠。

    

正如導演周申所說:「這樣一群知識分子,他們想做一件好事,但他們在做好事的過程中不斷妥協,一點點喪失了底線,最終結出了惡果。這就是生活的寫照。」

 

無法逃離的罪的系統

                         

在這場權力和利益之爭的鬧劇中,每個人都成了施害者和受害者。似乎看來,他們被困在了一個系統之中,無人能逃,無法可解。影片中最讓人惋惜的是一曼這個角色,她似乎很自由,有自己的底線,不會想要傷害人,但身處這樣一個系統中的她,也因這種自由導致了自身的悲劇,而且無法避免。導演周申說,「修改後,我們也並沒有放棄對張一曼這個角色的批判。我們同情她,認為她這樣的人不會主動作惡,但她仍然是軟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通過這個戲,我們想討論沒有信仰的理想主義。」

     

其實在這點上,並不只是這部電影透露出這樣的思考。還記得《釜山行》裡那群為了保存自己,不願意打開車門的那一車廂自私自利的人嗎?有誰看到那一幕不會對人性的軟弱和黑暗而陷入憤怒和絕望之中?有人可能會說,這只是人在極端環境下的自保,他們其實也沒那麼壞,那麼我們不妨看看同時期在各國上映的同類型電影。2015年的同樣熱映高分的英國話劇電影《罪惡之家》,和2016年高分的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都是探討在一個社會群體裡人性是如何相互影響,不可分離的。不同的是,《罪惡之家》和《完美陌生人》都是在日常環境下的故事,並沒有制度和環境等壓迫和幹擾。《罪惡之家》講述了一個家庭中各成員的惡行,《完美陌生人》探討了朋友圈之中每個人的背叛與秘密。兩部電影在各個國家都帶來了轟動,引發了非常激烈的探討。

     

值得一提的是,賈樟柯13年的那部在坎城獲獎的《天註定》,甚至將個人之惡從群體中脫離,赤裸裸地展露出來。沒有群體的影響,個人也可以犯下極大的罪。很有趣的是,影片的英文片名是《A touch of sin》,明顯地暗示了罪(sin)似乎是 「天註定」的, 與生俱來而無法逃離的。那麼,既然如此,怎麼樣才能徹底改變人性?


知識和教育可以徹底改變人性嗎?

              

影片講述的是教育界的故事,主角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教育改變人,但卻連自己都無法改變,反而「以身作則」地將一無所知的銅匠教育成了圓滑世故的小人。知識改變人性的目標,從影片看來,不過是一場幻想。

    

其實早在2009 年6月這部話劇首演時,海報上就悄悄印了一行字:「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暗示著知識和人性的割裂和分離。雖說教育很重要,可以讓人明辨是非,追求真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向善,但如果認為知識和教育,就可以拯救人性,那不過是一種假象和幻覺。

    

幾千年來,中國對教育的最高嚮往是希望培養出的人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改變人性,從根本上講,似乎從來不是教育的主要任務。而現在的教育更不用提,脫離了崇高目標,被實用主義和物質主義綁架,培養出的是一批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學生如此,那些滿腹經綸的教授們,有時更是知行分離。

      

自由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知識與教育,權力與制度,正如影片所批判的那樣,看來都不能拯救人性,如果濫用反而會使人越來越糟,喪失人性。我們無法自救,也無法脫離罪的系統。那我們的出路在哪?

   

其實只有回到我們的創造者身上才能找到救贖。有一位神,祂創造了我們,並和我們有著親密無間的關係。但因著始祖的悖逆,我們全人類群體,就有了罪性,從此與神割裂分離,開始流浪。從此, 我們內心總有一塊地方感覺填不滿,我們拼命地追逐利益,愛情,權力,和成就,可這些好的壞的統統都填不滿。我們聽了那麼多道理,可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我們的內心無法獲得片刻的安靜。

    

其實,只有創造我們的神才可以填滿它,因為它就是神在每個人心中設立的地方(God-shaped vacuum)。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哪個人,內心深處總有一種神存在的感覺,就是對它的佐證。其實,因為罪和悖逆,我們與創造我們並與我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神斷了聯繫,但祂並沒有放棄我們,祂愛我們至深,以至於祂親自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為我們的罪的緣故,將自己釘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可以藉著與基督連接得以與神和好。正如約翰福音3:16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影片結尾,校長女兒說,「過去的如果就這麼過去了,一切只會越來越糟!」也許只有真正直面我們自己罪的本性和我們的過去,才能找到人性的解藥。

    

除祂之外,別無拯救。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境界徵集

11月24日是感恩節,徵集你所親身經歷的感恩故事,見證神如何在黑暗中成為你的光,在破碎中重建你,歡迎將故事發至jingjietougao@gmail.com。

境界奉獻

因《境界》無固定投資者,全靠讀者奉獻支持運轉,這四年來《境界》的主編和部分採編人員為義工,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倚靠聖靈方能成事!凡參與過奉獻的讀者(不限次數和數額),請將你的電郵地址發送至jingjietougao@gmail.com,您將會不定期收到主編來信。

微信錢包轉帳:長按下圖二維碼,選擇直接識別二維碼,如果無法辨識請「保存圖片」到手機,使用微信-發現-掃一掃功能,點擊右上角「相冊」選取剛剛保存的二維碼就可以了。

付寶轉帳:jingjie2013@gmail.com

國際支付:Paypal:jingjie2013@gmail.com

點擊」閱讀原文」看過往精彩內容

↓↓↓   

相關焦點

  • 《驢得水》:經不起考驗的人性
    》是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我覺得也是最成功的一部。看完整場電影,只覺得開始笑不出來,末尾哭不出來,也許人就是這樣複雜的動物,和第一部《夏洛特煩惱》和第三部《羞羞的鐵拳》 不一樣,《驢得水》沒有那麼高的票房。僅僅1.72億。但對於沒有沈騰,馬麗,艾倫這些影響力比較大的演員壓陣的《驢得水》,沒有那麼大的票房號召力,這樣的成績已經足夠好。
  • 電影《驢得水》:黑色幽默背後是對人性的揭露、反思與教育!
    2016年上映的影片《驢得水》是由周申、劉露執導的一部喜劇題材的電影。儘管被定義為喜劇,但看過影片的大多數人表示他們並沒有笑出來,反而十分壓抑,就像一記重拳深深地打在人們的心口,發人深思。《驢得水》這部電影荒誕、無釐頭、背離現實、沒有邏輯可言,但它卻把在遇到問題時人性的轉變展現的淋漓盡致:從老實質樸到自私無情的銅匠,從僅有的幾分善良到虛偽心胸狹隘的裴魁山
  • 《驢得水》的問題在於,忽略了人性的灰色地帶
    喜歡的人折服於劇本本身,一個喜劇的外殼包裹著悲劇的故事,諷刺的對象從人性到體制,再到整個時代,完成了主創「講個笑話,你可別哭」的期待。不喜歡的人多是吐槽電影的形式,話劇式的表演和鏡頭切換遮蓋了電影應有的趣味——「話劇人轉電影人最大的難度不是對影像感的參透,而是話劇戲劇與電影戲劇的置換節奏,當我們說一部電影『話劇腔』或者『表演靠吼』的時候,其實是說你沒有為他們留白。」
  • 人性經不起任何考驗
    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在李易峰主演的《動物世界》裡,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場封閉空間下的人性實驗,電影的開頭,通過石頭剪刀布孩子般的方式,與人性的陰暗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整部電影中,在金錢和生存的考驗下,通過其他遊戲參與者的醜惡面貌,與男主鄭開司依舊堅守本性的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
  • 《驢得水》:弧光明滅,悲喜人間
    這也是《驢得水》故事的最大特點:不只關注人物與人性,更把人性放在近乎荒誕的強烈戲劇衝突中進行終極考驗,再通過人物弧光來詮釋主題。而主創的野心更大——故事中迸發的耀眼弧光不只一道,而是至少六個主要人物都如此,像連鎖閃電一般,讓這個套著荒誕喜劇外衣的故事成為一出真正的「好戲」。這個特質,不僅是話劇版《驢得水》的成功之道,也讓電影版《驢得水》足以躋身近年來最好的國產話劇改編電影之列。
  • 脫胎於話劇的好電影,《驢得水》會讓人發笑,卻是實打實的悲劇
    "好的話劇都是千錘百鍊後的完美呈現,或許是打磨的力量,電影一個矛盾接著一個矛盾,笑點與淚點就會讓觀眾產生共鳴。忠厚、透著長者睿智的校長、過於剛直的周鐵男、笑聲爽朗精明世故的裴魁山、眼角眉梢流露風情的張一曼,脫胎於小劇場的《驢得水》,每個人物都活色生鮮,這種豐富的群像呈現也是這部電影的亮點之一。
  • 電影《驢得水》刪掉的,話劇《驢得水》給你好看!
    開心麻花第二部銀幕大電影《驢得水》上映兩周多,票房節節攀升,而即將於2017年1月在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上演的話劇《驢得水》
  • 《驢得水》的確不夠好,但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不管這部戲能不能讓任素汐走紅,她會不會繼續在舞臺上表演,我都知道,她會繼續做一個演員,一個好演員。電影版《驢得水》在宣傳時,主打的招牌是「開心麻花第二部喜劇電影」。對一部不是大IP,也沒有什麼大牌卡司的電影來說,能夠借著《夏洛特煩惱》的東風,蹭一下喜劇的熱點,自然不失為一種策略。
  • 《驢得水》每一個獨立的你,都值得被世界溫柔相待!
    《驢得水》每一個獨立的你,都值得被世界溫柔相待!電影講述的是民國時期,一個鄉下小學的校長為了能領到更多的工資,將學校裡的一頭驢謊報成一名教師後來遇到教育部檢查,一群人緊急應對的故事。電影定位是一個喜劇,但是把它當喜劇看的人,都不敢再去看第二遍,因為它本就不是喜劇。
  • 電影《驢得水》:到底是現實的悲哀還是人性的醜陋?
    電影《驢得水》有人評價這部電影是「最出乎意料的喜劇」,在笑鬧之餘,走向幻滅絕望之後的殘忍,就如它的宣傳語一樣:「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學校待遇慘澹、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 《驢得水》豆瓣評分爆了,可抱歉我還是只能給兩星
    《驢得水》會讓我聯想到小品,也就是說,作為一部電影,它太沒有電影感。電影的兩位編劇和導演,都是原版話劇的導演。他們導演的話劇確實很優秀,舞臺張力很強。所以一切形式感強烈的場景和表演,都會被無限放大。導致電影看著很假。而電影最忌諱就是「假」。比如每個演員都很容易情緒激動,很容易時不時的情緒爆發和吼叫。
  • 來自現代人內心的諷刺——《驢得水》
    《驢得水》這部電影實際上遠沒有網上熱炒的那樣優秀,當然在上映的時候和上映之後的一段時間掀起了一股熱潮。這在國產電影中算是不錯的電影,但是遠沒有網上炒的那樣優秀。豆瓣給出的打分是8.3,我個人認為應該在7到7.5之間更合理。
  • 考驗人性的電影
    九部考驗人性的電影,揭露了世界的陰暗面
  • 《驢得水》的好是一種契訶夫的好
    我不是說《驢得水》就是經典喜劇,而是說《驢得水》借鑑了經典喜劇的要素,也因此感染了經典喜劇的魅力。這種魅力我們過去曾經非常熟悉,現在卻見得少了,因為很久以前,大家就覺得這一套好像太過時了。可是好東西之所以好,就體現在你把它放到一邊,不管隔了多久再撿起來,都還是覺得好,舒服,戳到心裡去。
  • 《驢得水》譏諷的人性:好人逐漸脫下偽裝,本性的黑暗逐漸暴露
    所有的黑暗和腐敗都隱藏在一片和諧安寧的氛圍之下。只差一把尖銳的刀刺穿所有偽裝的皮,將一切的灰暗暴露於世人的眼中。而這所有的現象全部都濃縮在了一部喜劇片中,這部喜劇片就是《驢得水》。荒誕中譏諷的人性。電影《驢得水》,是一部成功將喜劇元素和對政治的暗諷反思巧妙相結合的富有黑色幽默的荒誕喜劇。
  • 觀經典《驢得水》電影~ 談欲望人性
    驢得水是我近年來看的電影中,比較好的一部電影。這個電影,劇情相對簡單,但是,給我們的思考卻是多方面的,比如說欲望,比如說人性,還有看不見的那個東西。           先說欲望。人是要有欲望的,欲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助推劑。對於電影的主人公,孫校長,想成為一名農村教育家,沒有錯。年輕教師周鐵男,想娶校長的女兒孫佳佳,沒有錯。
  • 《驢得水》:黑色幽默背後,是對人性極大的諷刺
    導語:《驢得水》是一部由話劇延申而來的電影,是開心麻花繼《夏洛特的煩惱》之後的又一佳作,影片一播出,引起輿論的熱烈討論。影片中周鐵男的東北方言和銅匠的西北方言都能讓人感受到無比幽默,例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啦」,「哎呀媽呀」等等語言形式,運用這些大眾認可的語言來調侃已固化的笑點,博得了觀眾的會心一笑,但是笑過之後卻讓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哀與悽涼。
  • 電影《末日病毒》完整版,人性經不起考驗,令人毛骨悚然
    不僅是病毒的肆虐壓迫著每個人的神經,他們還不斷地被迫去面對道德倫理方面的決定和挑戰製造出來的壓力..都是一些他們以前無法想像出來的艱難與人性抉擇。很快,他們就發現,原來阻擋在他們面前的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不斷襲擊並打垮人類的致命細菌或病毒,而是隱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黑暗與邪惡。1,天啦!這電影!簡直!!!以前看此類病毒災難片,都只是:「哇,好可怕.幸好是假的.」  但是這個片看完之後:「哇靠!
  • 《驢得水》:揭開最後一塊荒誕的遮羞布,我們還剩下什麼?
    《驢得水》是開心麻花團隊自《夏洛特煩惱》後的第二部喜劇作品,它同《夏洛特煩惱》一樣都是小劇場實驗話劇改編的產物。但是《驢得水》與《夏洛特煩惱》熱鬧非凡式的情懷鋪墊不同,影片始終都在嬉笑怒罵之間透露著濃重的隱喻意味和深沉的悲劇感。
  • 《驢得水》豆瓣8.4分,但我就說它不好看
    《驢得水》上映第二天我就看了。        首先十分肯定《驢得水》在當今中國電影的審查尺度上做出的貢獻,雖然背景是民國時期,卻評判了當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        這種內容可以過審,相信主創人員在背後一定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