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聞學教育開啟於1919年,迄今中國的新聞學教育已有百年歷史,作為新聞學教育中實踐性較強的新聞採訪與寫作,一直以來的教學模式以採寫編評的技術層面操作為重點,而理論性較弱,且與當下的媒介環境關聯不足。在新聞學教育中存在著一種矛盾,業界理論功底較弱,學界實踐經驗較弱,而《融媒體時代新聞採訪與寫作》這本書的作者中,袁豐雪教授和張成良教授在業界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的新聞採編實踐經驗,仇玲博士和周海寧博士在學界耕耘數載,成果頗豐,且張成良教授在融媒體研究領域著有《融媒體傳播論》等前沿成果,認為融媒體所建構的非線性時空關係,正逐漸延展到整體的社會生態環境。足可見這本書既凝聚了業界實踐的精粹,又極富理論積澱,且與新聞傳播領域研究前沿緊密貼合,可謂不可多得的新聞學著作。
有關新聞採訪與寫作的著作始終是一個熱門研究方向,改革開放以來就出版了數十種之多,雖屬同一類別,但在教學目標、教材編寫安排和教材側重點等方面卻各不相同。媒介發展越來越傾向於融合化,新聞學作為媒介活動與社會關聯最強的一線學科,其教育也應與時俱進。楊保軍教授認為理論性應成為教材編寫重點突出的內容,在理論塑造認知的基礎上有利於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學科特性,在學科認知基礎上再進行新聞技術培養則方向性更明確。《融媒體時代新聞採訪與寫作》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並在其中加入了具有融媒體特性的元素,是一本新聞學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與創新。
這本書總共分為四個部分,共十八個章節。其主要內容為:
第一部分新聞基礎部分為新聞相關的理論部分,包括新聞本體的相關內容、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新聞寫作的要領、新聞源的發現。這部分實際上旨在解決一個問題,即在媒介變革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從媒介素養教育角度來說,認識、了解、掌握新媒介的屬性,正確使用新媒介是每個新聞傳播學生必備的素養,但一味追逐新媒介往往會帶來被技術支配的焦慮,而作為傳統基因的新聞採寫編評的技能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鑰匙,因此這部分旨在讓學生認識到新聞採訪與寫作的重要性。與既往直接給出各種內容定義的教材不同,這本書的邏輯是從比較中讓學生自己體察一個概念在產生時歷經的經典觀點和歷史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以史為鑑的邏輯方式,並學習到豐富的新聞學常識。
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為新聞採訪與寫作,也即本書的主體部分。實際上採訪與寫作這類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只通過書本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教材能起到的作用是疏通採訪與寫作的原理。本書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建立案例庫的方式予以解決,在每個採訪與寫作方式的小標題下都有一個具體的案例,從而一方面了解了採訪與寫作的心理和把握方式,又提供了實際借鑑,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了很好的助力作用,且二維碼式的案例展示更具遊戲性和趣味感,讓學習的過程不再枯燥。
第四部分重要新聞形態則可以看作是對新聞體裁一個橫向的掃描和檢視。在當下新聞業的發展中,時政新聞、社會新聞、財經新聞、人物報導、調查性報導、新聞評論、融媒體報導等各自佔有不小的新聞業份額,因此不論學生以後從事哪一領域的新聞工作,都需要對現有且正流行的各種新聞工作有足夠的了解和隨機應變的技能。這本書將以上各種新聞形態進行了介紹,但卻並不拘於形式,根據每種形態的要求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採訪和寫作的指導。實際上這樣的分類方式實用性大於其理論性和業界的標準分類規範,破除八股文式的教材編寫方式,追求知識的增量和採寫技能的提高,從這部分可以得以很好的體現。
通讀全書之後,給人的直觀感受除了文字的理論性和思辨性外,隨處可見的融媒體元素成為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和特色。
首先,從教育理念來看,本書遵循新聞採訪教學中的三重時空建構的方式。根據新聞採訪的實踐特性,作者認為單純的課堂時空或者課堂+幻燈片/視頻的方式並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對採訪過程的學習,因此藉助融媒體中的時空切換特性,通過課堂教學時空、採訪現場重塑時空和連線人敘事時空的三重時空一體化建構,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新聞採訪的具體實現場景並能以浸入式的方式實現離身體驗。
其次,從新聞寫作方式中,融媒體助力新聞文本寫作的豐富化。融媒體時代,新聞文本不再單純指印在紙上或屏幕中直接展現的文字,還包括圖片、視頻、H5中的文字性內容,這些文字因為與其他媒介方式的匹配性和互動性而具備了更豐富的意涵和寫作方式,因此新聞的寫作在使用融媒體形式時掌握其間的匹配性方式和理念,並會製作符合場景與語境的文字也成為融媒體時代的必備新聞寫作技能。
此外,在專著最後一部分即融媒體報導一章裡,詳細介紹了融媒體報導的特性,包括融媒體景觀下的新聞傳播場景、融媒體報導中的主體關係、融媒體報導的敘事與呈現方式。實際上文中二維碼入口便是融媒體景觀下的一種場景切換方式,融媒體報導不是簡單的技術指導,而是一種思維的塑造,因此這部分內容值得讀者深讀。
堅實的新聞採訪與寫作技能的培養需要有全面又清晰的知識脈絡和優質的教學案例選取。第二部分新聞採訪部分僅從目錄中就可清晰地看到其涵蓋的知識內容和行文結構,便於讀者快速定位文中內容,寫作部分更是將寫作過程細化為結構的鋪就、形式的選取、標題導語的製作和行文方式的故事化技巧,邏輯清晰不贅餘。這兩部分的案例有選自央視《面對面》《新聞調查》等知名欄目的採訪實錄,也有選自經典採訪如法拉奇採訪鄧小平等的經典案例,還有許多國內外獲獎作品的展示等,每個題目對應各自匹配的經典案例,非常具有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除了選擇國內外經典的採訪案例,該書還收錄了作者的新聞作品來進行新聞採訪與寫作的實戰演練。在人物採訪、調查性報導等部分,作者更是以自己的工作經歷講述了新聞背後的故事,如在人物採訪部分選取的作品是獲得中宣部「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優秀新聞作品獎」的《嚴密流調,阻擊「非典」》,在「非典」這樣的流行病中,講述了作者深入一線歷時一個多月採訪的故事,以及採訪前的問題設計、採訪過程中的切入方式、採訪亮點的尋找以及採訪過程中節奏的把控等內容。在一般的新聞採訪學習中,讀者可能只能看到新聞成稿,而看不到新聞成稿背後記者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採訪寫作過程中的經歷,通過作者生動的講述新聞背後所發生的情境,食髓知味,讓新聞採訪過程變得具象化起來了。在人物採訪中通過新聞背後我們看到了記者與人物互動中所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記者解決問題的方式;在調查性報導的新聞背後我們可以看到記者深入採訪地點與被採訪者、被採訪地所發生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在新聞評論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篇優秀的新聞評論作品是怎樣打磨出來的……親歷的力量本身就極富有教育的深度,更增添了這本書的可讀性,體現的是本書作者們的誠意。
新聞學的教育問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這與新聞與時俱進的基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專著提出了其對新聞教育的觀點和希冀,即希望通過重提夯實新聞採寫編評的技能,讓新一代新聞記者接班人認識到,能使人在技術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的關鍵便是傳統新聞基因的傳承力量。作為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要有「邊界」意識,也即實現「人與媒介」相融、相合的關鍵,融媒體時代的特點是「知識有涯,學無止境」,因此具備了基本的新聞傳播認知能力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掌握了新聞採訪與寫作的能力,才算掌握了「邊界」意識的精髓,把握住了根本。因此這本書不僅給讀者以新聞採訪與寫作能力的培養知識,更重要的是把一種融媒體的思維和新傳學生的認知觀念傳達給了讀者,使其充分感受融媒體傳播帶來的全新力量。(王國芸)
《融媒體時代新聞採訪與寫作》
ISBN:978-7-5166-5018-9
袁豐雪 仇玲 周海寧 張成良 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價: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