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是古人研究的四寶,現在是人們的收藏。四寶中的前三件使用起來很貴,材料也不容易長期保存。因此,「硯臺」中的四寶成了收藏家的第一「寶」。硯臺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使收藏家們樂在其中。」明代高連所著《尊生八鑑》也說:「硯是自古以來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文人大夫把自己的精神追求放在了研究中。北宋詩人蘇順欽說:「筆墨精良,生活是一種享受」,這不僅是為了寫好,更是為了享受精神。
硯臺的美在於它的形狀。
在一些經典書籍或影視作品中,硯臺多為方形或圓形,而收藏家周先生收藏的古代硯臺有船形、龜形、琵琶形、編鐘形、蓮花形、雁形、三腳形等。它們不僅外形栩栩如生,而且巧妙地放置在整個硯臺的理想位置,讓人驚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古硯材料種類繁多,有端石、舍石、桃核石、澄泥、紅四石、松花石、沂水石、天橫石、賀蘭石、寶雞石、巨化石、和田玉、瓦當、仿古磚、岐沙硯、鐵鹽、瓷硯、木硯等,其中鐵硯、石硯、石硯、石硯、石硯、石硯、石硯、石硯、石硯、石硯、石硯等,瓷硯和木硯不為普通人所重視,但在古硯愛好者眼中卻是稀罕的好東西。由于澄泥硯、端硯等石材會稍有褪色,所以用瓷硯、漢白玉硯或白端硯磨製硃砂。瓷硯不僅是瓷器的集大成者,也是一種上等的硯臺。它有雙重收藏價值。同時,易燒損,其存在量遠小於石硯。因此,瓷硯一直是硯臺收藏家的最愛。
採集硯臺,需要了解硯臺的歷史和各個時期的造型特點,同時要區分各種硯臺材料和加工工藝。有時候一個地方不清楚,這會對硯臺的年代和價值判斷產生巨大的影響。
仰韶文化彩陶上,各種水墨紋樣明顯都是用毛筆畫出來的,所以人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時期有毛筆和磨具。早在漢代,就出現了雕刻精美的硯臺,有三足硯,有平板硯;晉代則有磚硯和多足瓷硯等;隋唐時期,各種材質的硯臺層出不窮,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成為名品,後來記載的所謂唐代紅絲石硯,實際上是子虛烏有,因為無論出土還是傳世,都沒有發現,可能是明代人杜撰的;宋元時期,硯臺多為石質和澄泥,風格簡潔流暢,注重實用功能,沿襲了唐代風格;明清時期,硯臺裝飾性大大增強,以符合文人的喜好,比如玉質硯臺更多的是專為收藏所做.
目前,中國古代硯臺很多,有些是古玩商販不知道的,贗品也沒有瓷器、玉器那麼猖獗。同時,由於硯臺價格又重又低,不少古玩商販願意在攤位前低價處理硯臺,以免運回國內。這些都為我們今天造假猖獗的時候,撿拾硯臺收藏中的漏墨提供了一定的機會。
硯臺的使用:。
(1) 用清水研磨油墨,避免汙水。
(2) 墨水必須用好墨水。重膠墨水易傷硯。
(3) 墨錠用拇指、食指、中指夾持。墨錠垂直於墨廳,用腕力緩慢旋轉。重磨易傷硯臺。
(4) 硯堂內的硯臺經常被墨水覆蓋,或者有殘留的墨水,這會影響硯臺的石質。因此,硯臺使用後應立即清洗。洗的時候要輕,要用軟的東西洗。
硯臺的收集與維護。
(1) 硯臺放在窗前的書桌上,要注意避免日曬,否則硯臺盒會長期暴露在陽光下,盒蓋容易乾燥開裂。
(2) 硯臺不應放置在乾燥的地方,以免失去滋潤硯臺,磨掉的墨水會失去原有的優勢。
(3) 欣賞古硯時,桌上應鋪上毛氈,硯體不應與玻璃、金屬物接觸,兩硯也不應重疊。
木製硯盒應在蓋子上塗上幾層漆,以防止墨水蒸發,這將導致硯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膨脹。硯盒應定期打蠟,以保持光澤和防止水分進入。
(5) 古代硯臺不宜多用,使用後應立即清洗。洗古硯時,注意不要損壞硯臺四面和硯臺背面的塗層,以免古硯失去典雅的面貌。平時可以塗上桃子油,有利於保護